《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荀子》選讀 1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鞏固提升練(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荀子》選讀 1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鞏固提升練(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一、基礎(chǔ)鞏固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字均為通假字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C。A項,①無通假字,②通“嘗”,曾經(jīng);B項,①無通假字,②通“措”,廢棄;C項,均通“智”,智慧,聰明;D項,均無通假字。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荒:名詞,荒蕪
B.禹以治,桀以亂 以:介詞,憑借
C.是禹、桀之所同也 是:代詞,這
D.怪之,可也 怪:意動用法,以……為怪
解析:選A?;模簞釉~,墾辟。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本事不理
2、 B.風(fēng)雨之不時
C.地有常數(shù)矣 D.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
解析:選D。A.“本事”,古義為“農(nóng)事”,今義為“本領(lǐng)”。B.“不時”,古義為“不按時節(jié)”,今義為“時時、常常”。C.“常數(shù)”,古義為“經(jīng)久不變的必然性”,今義為“表示常量的數(shù)”。D.“德行”,古今義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因物而多之
A.是以日進也 B.君子道其常
C.文王康之 D.大天而思之
解析:選C。例句中“多”為使動用法,“使……多”。A.“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B.“道”名詞作動詞,“遵行”。C.“康”使動用法,“使……安樂”,和例句相同。D
3、.“大”意動用法,“認(rèn)為……偉大”。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D。A.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B.介詞,從;介詞,在。C.對……感到奇怪;奇怪的現(xiàn)象。D.均為“治理”。
二、閱讀提升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于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quán)謀、
4、傾覆、幽險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則光暉不赫 赫:顯耀
B.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 ?。郝≈?
C.大天而思之 思:思慕
D.孰與應(yīng)時而使之 孰:哪里
解析:選B。B項中“隆”為“尊重”之意。
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解析:選A。A.“于”均為介詞,“比”。B.
5、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代詞,指天。C.表順承,“就”;表遞進,“并且”。D.表因果,“那么”;表轉(zhuǎn)折,“卻”。
8.下列關(guān)于選文內(nèi)容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荀子認(rèn)為推崇禮制,尊重賢人,就可以統(tǒng)治天下;重視法制,愛護人民,就可以稱霸。
B.“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這句話是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決定的,國家的命運取決于怎樣對待禮制。
C.選文中,荀子談治理國家的幾個原則時,特別強調(diào)了禮義,這是與孔孟思想一脈相承的。
D.選文使用排比,鋪陳渲染,使文章節(jié)奏鮮明,又氣勢磅礴,既層層遞進,又絲絲入扣。
解析:選B。B項“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決定的”錯誤。原文中說人的命運取決于他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自然
6、。
9.用“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一句作結(jié)尾說明了什么?
答:
答案:充分說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xiāng)則不若,偝①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擞写巳龜?shù)行者,以為上則
7、必危,為下則必滅。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③久而息,節(jié)族④久而絕。故曰: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shù)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⑤;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yuǎn),以一知萬,
8、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節(jié)選自《荀子·非相篇》)
【注】 ①偝(bèi):背向。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道德范疇。③文:禮儀制度。④族(zòu):通“奏”;節(jié)族,音樂的節(jié)奏。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國之道。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
9、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
B.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
C.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
D.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
解析:選A。根據(jù)句意及“曰”“焉”“者”“者也”等標(biāo)志性詞語即可斷句。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桀,夏后氏,名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10、。湯,即商湯,亦稱成湯,商朝開國君主,是古代有名的賢君。
B.牝牡,指陰陽。泛指與陰陽有關(guān)的,如雌雄、男女等。在此指鳥獸的雌性和雄性。
C.荀子,戰(zhàn)國末期的儒學(xué)大師。名況,字卿,趙國人。古書中多作孫卿,《史記》作荀卿。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和孟子的性善論針鋒相對。
D.五帝,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叭省敝胳萑?燧皇)、伏羲(羲皇)、神農(nóng)(農(nóng)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們都是遠(yuǎn)古時期的帝王。
解析:選D。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會中后期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lǐng),后人追尊他們?yōu)椤盎省被颉暗邸薄?
12.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11、A.作者列舉了三種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種必然陷于困厄的情況,含有“?!薄皽纭笔侨俗约涸斐芍?。
B.作者認(rèn)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不在于人“二足而無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倫理關(guān)系的能力。
C.對事物的區(qū)別沒有確定名分重要,而與制定禮法相比,確定名分又顯得不太重要,而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湯”的例子來說明禮儀制度會因為年代的久遠(yuǎn)而湮沒,故應(yīng)抓緊做好古代禮儀制度的整理工作。
解析:選D。從文章最后一段可知用“五帝”“禹、湯”的例子是為了說明要法后王,因為先王的很多東西會因為時代久遠(yuǎn)而湮沒。
13.把文中畫橫
12、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
譯文:
(2)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jié)族久而絕。
譯文:
解析:翻譯這兩句話,重點是把握文言實詞的含義?!翱h”,懸殊;“推”,推崇;“明”,尊重;“窮”,困厄;“略”,
13、大體情況;“文”,禮儀制度;“節(jié)族”,音樂的節(jié)奏。
答案:(1)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別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種情況。
(2)愚蠢的人聽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詳盡的情況,聽到了事情的細(xì)節(jié)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因此禮儀制度便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湮沒了,音樂的節(jié)奏便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失傳了。
人有三種不吉利的事:年幼卻不肯侍奉年長,卑賤卻不肯侍奉尊貴,沒有德才卻不肯侍奉賢能,這是人的三種禍害啊。人有三種必然會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卻不能愛護臣民,做了臣民卻喜歡非議君主,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種情況;當(dāng)面不順從(
14、比不上),背后又毀謗(他),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種情況;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別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種情況。人有了這“三不祥”“三必窮”的行為,如果當(dāng)君主就必然危險,做臣民就必然滅亡。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什么呢?我要說: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有辨別。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這是無須等待(依靠學(xué)習(xí))就會這樣的,這是禹與桀所相同的。既然這樣,那么人之所以成為人,并不只是因為(生長)兩只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有辨別。禽獸有
15、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界限。而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它對所有的事物沒有不分辨的。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別沒有比確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確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我要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湮沒了,音樂的節(jié)奏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失傳了。所以說:想要觀察圣明帝王的事跡,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這樣。那所謂后代的帝王,就是現(xiàn)在統(tǒng)治天下的君王;舍棄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舍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
16、就要仔細(xì)審視現(xiàn)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審察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xiàn)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審察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憑借近世來了解遠(yuǎn)古,憑借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憑借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那些亂說話的人說:“古今是不同的情況,他們用來治理好亂世的也是不一樣的方法(也可意譯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會辯說、淺陋而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人。他們親眼看見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千年前的傳聞呢!除顓頊、帝嚳、黃帝、堯、舜這五位帝王之外沒有流傳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在這五位帝王之中沒有流傳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夏禹、商湯有流傳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流傳的東西時間一長,那么談起來就簡略了;近代的事情,談起來才詳盡。簡略的,就只能列舉它的大概;詳盡的,才能列舉它的細(xì)節(jié)。愚蠢的人聽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詳盡的情況,聽到了事情的細(xì)節(jié)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概。因此禮儀制度便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湮沒了,音樂的節(jié)奏便因為年代久遠(yuǎn)而失傳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