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600分沖刺 25分鐘快速訓練4(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高考物理二輪復習 600分沖刺 25分鐘快速訓練4(含解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5分鐘快速訓練(四)
1.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智能公路”設(shè)計有普通通道和充電通道,充電通道可以在電動汽車運行的過程中給汽車充電。這種充電通道利用“太陽一號”光伏路面發(fā)電,通過給邊長L、間距也為L的正方形充電線圈供電而產(chǎn)生豎直方向的勻強磁場,磁場方向由傳感器控制自動翻轉(zhuǎn),如圖(a)所示。固定在汽車底盤上的邊長也為L的正方形電線圈通過磁場時產(chǎn)生感應(yīng)電流為汽車電池充電,受電線圈匝數(shù)n=100,受電線圈電阻r=1 Ω,當汽車以規(guī)定速度v0=25 m/s運動時,通過受電線圈的磁通量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b)所示,充電電池的等效電阻為R=19 Ω求:
(1)在磁通量變化的一個周期內(nèi),通過受電線圈的電
2、荷量q;
(2)汽車每運動1 km電池獲得的電能E電。(計算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解析] (1)由題圖(b)可知,受電線圈中磁通量均勻變化,產(chǎn)生恒定感應(yīng)電動勢,且感應(yīng)電流的方向不變,E=n=100×V=120 V①
充電回路電流I=②
一個周期內(nèi)通過受電線圈的電荷量q=IT③
由①②③解得q=6.0×10-2 C④
(2)汽車運動1 km的時間t= ⑤
時間t內(nèi)受電線圈產(chǎn)生的總電能E總=IEt?、?
汽車電池獲得的電能E電=E總 ⑦
聯(lián)立解得E電=2.7×104 J?、?
2.如圖所示,長木板A靜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右端疊放著物塊B,左端恰好在O點,水平地面以O(shè)點為界,左側(cè)
3、光滑,右側(cè)粗糙。物塊C(可以看作質(zhì)點)和物塊D之間夾著一根被壓縮的彈簧,并用細線鎖住,此時彈簧的彈性勢能為8 J,兩者以共同的速度v0=6 m/s向右運動,某時刻細線突然斷開,物塊C與彈簧分離后,撤去物塊D,物塊C與長木板A碰撞并與之粘連(碰撞時間極短)。已知A、B、C、D的質(zhì)量均為m=2 kg,木板A的長度l=6 m,A、C與粗糙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均為μ1=0.1,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0.2,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為g=10 m/s2。
(1)求物塊C和彈簧分離時物塊D的速度大??;
(2)求最終物塊B離長木板A左端的距離;
(3)若物塊C與長木板A碰撞
4、的同時,在長木板A的右端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為F=18 N,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撤去,物塊B剛好不從長木板的左端滑出,求恒力F作用的時間。
[解析] (1)設(shè)物塊C與彈簧分離瞬間C和D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物塊C和D分離的過程中,C和D及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動量守恒,有
2mv0=mv1+mv2
Ep=mv+mv-×2mv
細線突然斷開時,彈簧對物塊C做正功,對物塊D做負功,則分離時
v1>v2,聯(lián)立解得v1=8 m/s,v2=4 m/s
故物塊C和彈簧分離時物塊D的速度大小為v2=4 m/s
(2)C與A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有mv1=2mvA
解得vA=4 m/s
此后,
5、A、C合為一體向右做勻減速運動,B向右做勻加速運動,直至三者達到共同速度
對A、C整體,μ1×3mg+μ2mg=2ma1,解得a1=2.5 m/s2
對B,μ2mg=ma2,解得a2=2 m/s2
A、C、B三者達到共同速度v的過程中,有
v=vA-a1t0=a2t0
Δx=vAt0-a1t-a2t
聯(lián)立得t0= s,Δx= m
經(jīng)分析,此后A、C、B三者以共同的速度向右做勻減速運動
故最終物塊B離長木板A左端的距離為x=l-Δx= m
(3)根據(jù)題意,物塊B最終剛好不從長木板的左端滑出,即物塊B相對長木板A滑動距離為l時剛好達到共同速度。
施加恒力F后,A、C向右做勻加速運動,B也向右做勻加速運動,B相對于A向左滑動,對A、C整體,F(xiàn)-(μ1×3mg+μ2mg)=2ma3,解得a3=2 m/s2
對B,μ2mg=ma4,解得a4=2 m/s2
撤去恒力F后,A、C向右做勻減速運動,B繼續(xù)向右做勻加速運動,B對A、C整體,μ1×3mg+μ2mg=2ma5,解得a5=2.5 m/s2
整個過程有v′=vA+a3t1-a5Δt=a4(t1+Δt)
畫出A、C整體及B的v-t圖象如圖所示
結(jié)合圖象得l=vAt1+Δt
聯(lián)立解得t1= s,Δt= s
故恒力F作用的時間為t1= s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