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高中語文 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導(dǎo)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高中語文 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導(dǎo)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寡人之于國也》
【學習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導(dǎo)學過程】
預(yù)習案
1.關(guān)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軻,字子輿, 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 ”。其政治主張與社會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
他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師傳,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cè)重于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政治方面的仁政學說。后世常以“ ”并稱。
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借
2、助字典與課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確翻譯課文。
4.課前檢測: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戰(zhàn) 棄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勝( )食也
數(shù)罟( )不入洿( )池 養(yǎng)生喪( )死無憾
雞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
孝悌(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餓莩( )
5.合作討論歸納本文的文言現(xiàn)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
3、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 )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
(2)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 )
②樹之以桑( )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
④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⑤王無罪歲( ) ?
動詞作名詞
4、?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 )?
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 ( )?
(3)特殊句式?
狀語后置句?
賓語前置句
判斷句?
5、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罷了,那還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與……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
6、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2.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nèi)容。
3.孟子是怎樣解達梁惠王的疑惑的?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4.孟子認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5.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6.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7.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8.試討論歸納本文的主題和說理特點。
9.學生齊
7、讀(齊背)課文。?
鞏固案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的是 ( )
A.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B.數(shù)罟不入洿池
C.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2.下列句子中不含實詞活用現(xiàn)象的兩項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E.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3.下列四句中的“請”與“請問貴姓”的“請”用法相用的兩項是 ( )
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B.曹劌請見
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8、 D.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D.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5.下面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 (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季節(jié))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種植)
C.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秩序;敬愛兄長)
D.谷不可勝食(泛指糧食)
課外提升:閱讀下文完成6—9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諸候養(yǎng)禽獸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
9、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苑剿氖铮癃q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芻蕘者(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這里指獵人)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guān)(國都之外百里為鄰,郊外有關(guān))之內(nèi),有圃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6.解釋下列字的意思。
①方 ②諸
③猶 ④之
⑤如 ⑥宜
10、
7.回答問題。
(1)這一則故事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什么觀點?
(2)孟子主要通過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8.孟子為什么把齊宣王的園囿比作陷阱,說齊宣王是“為阱于國中”?
9.翻譯這篇文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