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考)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十五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講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練習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選考)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十五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講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練習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44講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
(建議用時:30分鐘)
一、選擇題
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現(xiàn)瓦解的跡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戰(zhàn)國時期,魏國實行“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的授田制,秦國商鞅變法明確規(guī)定“廢井田,開阡陌”。上述現(xiàn)象( )
A.導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現(xiàn)
B.促使新興階層的發(fā)展壯大
C.標志新的社會制度誕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產生
解析:選B。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xiàn),舊的奴隸主貴族逐漸衰落,新興的地主階層發(fā)展壯大,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現(xiàn),并未分析其原因,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僅是土地私有制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并未
2、標志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C項錯誤;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大量存在,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排除D項。
2.北魏后期,許多北方的漢族士大夫認為南方已不是正統(tǒng)所在,中原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這種認識反映了( )
A.北方經濟重心地位仍較穩(wěn)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傳播趨勢
C.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趨勢日益明顯
解析:選C。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tǒng)治者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從材料中的“中原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等信息來看,這種認識反映了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趨勢
3、加強,故選C項。
3.(2020·山東濰坊期末)王安石變法期間,創(chuàng)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上舍生畢業(yè)成績優(yōu)等的直接免試授官,中等的須參加殿試,下等的經吏部考試再經題試后可授官。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養(yǎng)變法需要的人才
B.推動學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強化儒家思想的影響
解析:選A。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整頓太學創(chuàng)立三舍法使學校教育與仕途的結合更加緊密,其目的是培養(yǎng)變法需要的人才、制造輿論,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
4.商鞅史稱“戰(zhàn)國鐵相”,他在秦國推行的變法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
材
4、料一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秦國率先推行縣制,按地區(qū)劃分國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公共權力直接控制到基層社會的每一個人。秦統(tǒng)一后將秦國的制度推向了全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簡言之,商鞅變法使國家形態(tài)走向成熟,對統(tǒng)一國家和中華民族具有長遠影響。
——摘編自任世江《通過商鞅變法讓學生接觸思辨》
材料二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為自己的幸福觀。戰(zhàn)爭又使秦國勞動力喪失,糧價上漲,當時的糧價已經高出魏國幾乎六十倍。
——摘編自陳雨露、楊忠
5、恕《中國是部金融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從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變法。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中“使國家形態(tài)走向成熟”的具體措施。
(2)據材料二,指出作者評價變法的視角及理由。
(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在評價歷史上的改革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解析:(1)第一小問方面,據材料一“秦統(tǒng)一后將秦國的制度推向了全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得出;第二小問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方面得出。 (2)第一小問視角,據材料二,秦人拋棄了“王德”,表明是從道德的視角進行評價;第二小問理由,據材料二“凡事只要能獲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所有人都
6、只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為自己的幸福觀。戰(zhàn)爭又使秦國勞動力喪失,糧價上漲,當時的糧價已經高出魏國幾乎六十倍”得出。(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得出。
答案:(1)方面:制度建設。
措施:廢分封,行縣制;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2)視角:人性發(fā)展(道德)。
理由:變法使秦民輕義重利、缺乏誠信,民眾生活艱難。
(3)問題:多角度評價,防止片面化;論從史出,杜絕虛無化。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規(guī)模融合,使這一時期的文化更趨于多元走向。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與中國壤斷土隔”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疆
7、域線,進入了與漢文化相適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一種低勢能文化……與此反觀照,漢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高勢能文化,并充分展現(xiàn)出其優(yōu)勝性。胡漢文化之間的“社會距離”,產生了胡漢文化質的不相容性?!幕瘺_突中的對立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沖突中潛下改變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結構,從對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質,從而在調整、適應的過程中趨于一體化。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
8、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別是得益于突破國家、民族、地域限制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最終促進了南北統(tǒng)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
——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產方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并指出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
解析:(1)材料一的圖一到圖二反映了從游牧文明到農耕文明的變化。(2)第一小問漢化措施,根據所學知識作答。第二小問影響,據所
9、學知識可以從政治、經濟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答案。(3)據材料三“促進了南北統(tǒng)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和所學知識得出。
答案:(1)變化:游牧文明到農耕文明。
(2)漢化措施: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均田制、三長制、租庸調制。
影響: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北魏政權漢化(封建化);促進經濟發(fā)展。
(3)影響:為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促進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
6.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國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時期,隨著大商人勢力的發(fā)展,他們在本行業(yè)實行壟斷經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欺凌壓榨外來商人,盤剝勒索本地行
10、鋪稗販……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師設立市易務。爾后,全國較大城市亦陸續(xù)設置市易務或市易司……設立市易務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開闔斂散之權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給公上”。
——方寶璋《怎樣看宋代市易法》
材料二 市易務擁有“增”“損”物價的權力,賤買貴賣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務官大多是從被稱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權在手,強迫客商低價賣給市易務,再轉手高價強賣給行鋪戶……市易務吏人眾多,如市易法規(guī)定在京市易務設勾當公事官一員,但從設置之初就突破了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錢遠不夠增設的吏人俸給,龐大的行政開支壓力促使市易務不擇手段地增加收入。
——魏
11、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國家強制剝奪國民財產》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中所列現(xiàn)象帶來的影響。
(3)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從經濟的視角評價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時我們應該把握的主要標準。
解析:(1)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從商業(yè)壟斷等方面說明;第二小問目的,據材料一“出入不失其平”“開闔斂散之權不移于富民”“因得取余息以給公上”信息概括。(2)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從國家對商業(yè)管理的角度說明;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標準是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
答案:(1)背景:大商人壟斷經營,擾亂商業(yè)秩序。目的:平抑物價;抑制兼并;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2)原因:國家過度干預商業(yè);執(zhí)行機構動機、手段不當。影響:市場失靈,價格扭曲;部分商人破產、百姓生活受影響,滋生官場腐??;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變法失敗的隱患。
(3)標準: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