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 課后作業(yè)7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 課后作業(yè)7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后作業(yè)(七)
一、選擇題
1.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痹斐蛇@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 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體現(xiàn)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非其他選項制度的弊端,九品中正制到后來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往往選拔不到真才實學的人,故D正確。世官制,是西周的選官制度,選官標準是血緣,排除A。察舉制是漢代的選官制度,選官的標準是孝廉,排除B??婆e制形成于隋唐時期,選官的標準是才學,排除C。
[答案] D
2.東漢以
2、來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變動,許多衣冠世家日益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文化色彩,官位、族姓與文化結合更加緊密,以致出現(xiàn)了許多世代公卿、世出名士的家族。這表明( )
A.儒學開始成為正統(tǒng)思想 B.家族成為選官主要標準
C.選官制度出現(xiàn)更替跡象 D.九品中正制度已經(jīng)形成
[解析] 儒學開始成為正統(tǒng)在漢武帝時期,排除A;此時選官的主要標準還是察舉制的品行,故排除B;依據(jù)材料,東漢以來,家族勢力日益影響選官制度,出現(xiàn)了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轉變的跡象,故選C;魏晉時期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故排除D。
[答案] C
3.兩漢時孝廉只須甄別而不經(jīng)考試,東漢自順帝起,凡諸生舉孝廉須試章句,文吏舉孝廉須試箋
3、奏;郡國孝廉須年四十以上才得應選,其中若有茂才異行者,則不拘年齒。這一變化( )
A.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打破貴族世代為官陳規(guī)
C.體現(xiàn)公開公平選官原則 D.說明對官員才能的重視
[解析] 材料“茂才異行者,則不拘年齒”強調的是對才能的重視,材料中的變化也就說明了對官員才能的重視,故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故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中的變化起不到打破貴族世代為官陳規(guī)的作用,故B項不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體現(xiàn)公開公平選官原則的是科舉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舉制,故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答案] D
4.錢穆認為,中國政制之演進,約得三級。第一級,
4、“由封建而躋統(tǒng)一”;第二級,“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第三級,“由士族門第再變而為科舉競選”。從演進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 )
A.推行科舉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標志
B.政權統(tǒng)治基礎逐步擴大化和民眾化
C.共同趨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D.儒家思想正統(tǒng)化影響三級政制演變
[解析] 古代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第一級是分封制結束,郡縣制出現(xiàn),第二級是察舉制,第三級是科舉制。明顯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基礎進一步擴大,由封建政權走向士人政權再走向科舉選官,這有利于普通民眾參與政治,體現(xiàn)了政權基礎逐漸走向大眾化和民眾化的特點,故選B。推行科舉制從隋朝開始,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
5、,中國歷史上即被稱為士人政府,所以A錯誤。趨向只是第一級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不能代表全部,排除C。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就成為正統(tǒng)思想,當時處于第二級,不能影響到第一級,故D錯誤。
[答案] B
5.錢穆先生說:“漢代的選舉,是從封建貴族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的開放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開放的范圍,較諸漢代更廣大、更自由。所以,就此點論,我們可以說唐代的政治又進步了?!睋?jù)此可知,唐代的政治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 )
A.公開競選彰顯了政治上的民主性
B.選官制的改進有利于人才的流動
C.門閥勢力的衰落使政治更加公平
D.任人唯賢是官員選拔的
6、主要依據(jù)
[解析] 根據(jù)材料“唐代的開放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開放的范圍,較諸漢代更廣大、更自由”可知,科舉制擴大了選官的范圍,促進了人才的流動,故B項正確;政治上的民主性與封建專制不符,故A項排除;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政治上公平性,故C、D項錯誤。
[答案] B
6.三省制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演變?yōu)橹袝T下制,原來政事堂僅是開會的地點,后改稱中書門下,成為宰相府,直接指揮和處理日常政務。這一變化(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強了相權對皇權的制約
C.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確保了唐朝政權長治久安
[解析] 根據(jù)
7、材料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變使政事堂成為處理日常政務的總理機構,這相對于三省分權制衡來說,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A項正確。B、D兩項與史實不符,排除;中央機構的調整與對地方的控制無關,C項錯誤。
[答案] A
7.對比下列甲、乙兩圖,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廢丞相加強君主專制 B.以分權形式實現(xiàn)集權
C.官僚機構職能的變更 D.中央官吏數(shù)量的增加
[解析] 甲圖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乙圖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相權被一分為三,體現(xiàn)了通過分化宰相的權力以達到加強專制皇權的目的,故選B。明朝朱元璋才廢除丞相,排除A。官僚機構職能的變更屬于現(xiàn)
8、象而非本質,排除C。中央官吏數(shù)量的增加屬于現(xiàn)象而非本質,排除D。
[答案] B
8.西漢時大將軍霍光廢昌邑王而丞相楊敝事前不預知。光謂:“此內朝事也,無關外朝也?!边@表明當時的丞相( )
A.對政事的決策權大大削弱
B.已完全失去位尊權重的地位
C.開始接受內朝官員的監(jiān)督
D.已逐漸喪失皇帝對他的信任
[解析] 根據(jù)材料“此內朝事也,無關外朝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實行內外朝制度,用內朝牽制外朝,削弱丞相權力,以加強君主專制,故A正確。B項中“完全失去”說法過于絕對,武帝時期丞相地位依然較高,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丞相接受內朝官員監(jiān)督的信息,而是強調丞相對政事的決策權大
9、大削弱,排除C。材料并沒有表明丞相失去皇帝的信任,排除D。
[答案] A
9.尚書最初是皇帝的秘書,東漢時發(fā)展成為尚書臺,為最高行政機關;中書之名始于漢武帝,初由宦者擔任,魏文帝始設中書省,專司詔令;門下諸官歷來都是皇帝的侍從,西晉時定名為門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為中央集權不斷發(fā)展的結果
B.是皇權不斷侵奪相權的產(chǎn)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在魏晉時期已經(jīng)成為定制
[解析] 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據(jù)材料可知,三省官員都是皇帝的親近和直接指揮的秘書、宦官和侍從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為了侵奪以丞相為首的“外朝”的權力而設立的“內朝”,故本題答案選B項;A
10、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皇權的強化,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C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xiàn)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項錯誤,三省在隋唐時期成為定制,不是在魏晉時期。
[答案] B
10.更賦,是漢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須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種,即正卒、戍邊、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須在本地為地方官府服一個月的無償勞役。如不愿或不能親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錢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賦的實行( )
A.成為了漢朝斂財?shù)闹匾緩?
B.有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C.反映了漢朝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
D.促進了漢初經(jīng)濟的恢復
[解析] 更賦是指政府拿到錢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為政府斂財?shù)闹匾侄?,故A錯誤;材料“如不愿或不
11、能親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錢交官府雇人代替”這一做法有利于保證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時間,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故B正確;材料強調更賦的實行有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故C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更賦的實行促進了漢初經(jīng)濟的恢復,而是強調更賦的實行有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故D項錯誤。
[答案] B
11.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繳納固定數(shù)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唯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來征收的布帛等實物改為折錢計征。這一轉變(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過渡
C.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D.加強了政府
12、對農(nóng)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 中國古代推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商人和商業(yè)受到壓抑,所以賦稅制度的變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A項;唐代賦稅依然征收谷物,沒有完成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過渡,故排除B項;唐代的賦稅改革便利了賦稅征收,征收貨幣的做法也有利于促進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故選C項;“唯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說明唐代放松了對農(nóng)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項。
[答案] C
12.唐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頒行租庸調制。規(guī)定:每丁每年繳納租粟二石,戶調隨鄉(xiāng)土所產(chǎn),交納綾、絹、絁(絁:shi,一種粗綢)各二丈,綿三兩。規(guī)定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這一規(guī)定( )
A
13、.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不以人丁為主要征稅標準
C.體現(xiàn)農(nóng)民的賦役負擔極其沉重
D.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解析] 本題考查了唐代的賦稅制度。根據(jù)“每丁每年繳納租粟二石”可知唐代的租是以丁為征稅標準的,故排除B項;題意無法體現(xiàn)農(nóng)民賦役負擔的輕重和該制度瓦解的原因,故排除C、D項;在租庸調制中,戶調要繳納紡織品,也可以通過繳納紡織品免除徭役,這些都有利于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故選A。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
13.中國古代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jīng)通之道,宜復古鄉(xiāng)舉里選。與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賢,舉善而教
14、?!\以閭伍之政,足以相檢,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
——[唐]房玄齡等《晉書·衛(wèi)瓘傳》
材料二 科舉制大事年表
(1)材料一中的“鄉(xiāng)舉里選”指的什么制度?據(jù)材料一,說明這種制度是如何起到社會教化作用的?結合所學分析魏晉時期選官標準有何變化?
(2)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科舉制演變的基本特征。并據(jù)此分析科舉制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選官用官制度所蘊含的政治智慧。
[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jù)材料一“復古鄉(xiāng)舉里選”“崇賢,舉善而教”可知是漢代實行察舉制度;第二小問,依據(jù)材料一“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歸納回答;第三小問從魏晉時期九品
15、中正制度注重門第和察舉制注重才德回答。(2)第一小問,依據(jù)材料二圖片信息從考試科目、考試方式、試卷命制以及被廢除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分析回答。(3)依據(jù)材料和所學從選賢任能注重德才兼?zhèn)湟约爸贫纫驎r代變遷而不斷調整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制度:察舉制。
作用:崇賢使民俗會更加和順;舉善使人們更加忠厚。
變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門第。
(2)特征:單科走向多科,分科設目,方式多樣,內容豐富;嚴謹公平,擇優(yōu)錄??;由全國統(tǒng)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顧地域平衡;考試形式和內容逐步僵化,最終被廢除;帶有較強時代色彩。
影響:進步性:擴大官吏來源;追求公平公正;提高官員
16、素質。
局限性:后期束縛思想,摧殘文化,阻礙社會進步。
(3)政治智慧:選賢任能注重德才兼?zhèn)?;制度因時代變遷而不斷調整。
14.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祆洹吨熳诱Z類》
材料二 初,三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
17、,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缎绿茣?
材料三 凡軍國大事,則令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太宗)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顿Y治通鑒》
(1)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運作的主要特點。
(2)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歷史作用?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分析問題的能力。(1)依據(jù)材料一中“唐制,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
18、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并結合所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來回答。(2)依據(jù)材料二中“初,三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信息歸納來回答。(3)依據(jù)材料三中“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太宗)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毙畔⒉⒔Y合所學從“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皇權、建立制約機制,有利于減少統(tǒng)治者的決策失誤以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走向成熟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特點:注重程序;三省職權明確,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以皇權為中心。
(2)變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體議政的場所;后來,改為中書門下,成為國家的行政機構。
(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強皇權;建立制約機制,有利于減少統(tǒng)治者的決策失誤;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走向成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