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選考)2021版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專題9 生物與環(huán)境 第26講 種群和群落預測高效提升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選考)2021版新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專題9 生物與環(huán)境 第26講 種群和群落預測高效提升 新人教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26講 種群和群落
1.(2020·臺州模擬)群落的季節(jié)變化很明顯,例如夏季蟬在地面以上活動,這反映了群落具有( )
A.垂直結構 B.水平結構
C.時間結構 D.群落演替
解析:選C。群落的時間結構是指群落的組成和外貌隨時間而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故生物活動隨季節(jié)而發(fā)生的變化屬于群落結構中的時間結構。
2.下列不屬于對種群特征的描述的是( )
A.蒲公英雜亂無章地分布在操場上
B.某市男性公民與女性公民的比例為1∶1.5
C.某池塘生活了約150種生物
D.杭州市某年出生的人口數約為67.43萬,約占該年常住人口的11.92‰
解析:選C。A項描述的
2、是種群的空間特征;B項描述的是種群的性比率;C項不屬于種群的特征;D項描述的是種群的出生率。
3.在某魚塘中,第一次捕獲鯽魚M條,做上標記后放回,第二次捕獲鯽魚n條,其中有標記的m條。由此可以估算出該池塘中鯽魚的密度。后來發(fā)現這次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分析其原因錯誤的是( )
A.兩次捕獲的鯽魚數量較少
B.重捕方法不當使捕獲的魚部分死亡
C.前后兩次捕魚所用的漁網網眼大小不一樣
D.被標記的鯽魚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解析:選B。兩次捕獲的鯽魚數量較少,偶然性大,因而計算結果會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A錯誤;雖然重捕方法不當,使捕獲的魚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鯽魚數量不變,因而不是
3、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的原因,B正確;如果前后兩次捕魚所用的漁網網眼大小不一樣,則人為造成捕獲的鯽魚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C錯誤;由于被標記的鯽魚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減小了第二次捕獲的鯽魚中有標記鯽魚的比例,導致與實際結果誤差較大,D錯誤。
4.(2020·浙江省教育綠色評價聯(lián)盟高三模擬)地球上現存的群落大都處于頂極狀態(tài),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它不是一個永恒延續(xù)的過程
B.氣候是影響沙漠中仙人掌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外源性調節(jié)因素
C.中溫中濕條件下演替形成的頂極群落是苔原
D.沒有外力干擾,頂極群落將永遠保持原狀
解析:選C。演替是一個漫
4、長的過程,當一個群落演替到與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時候,演替就不再進行,并形成熱帶雨林、溫帶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頂極群落,A正確;氣候是影響沙漠中仙人掌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外源性調節(jié)因素,B正確;中溫中濕條件下演替形成的頂極群落是溫帶草原,C錯誤;頂極群落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若沒有外力干擾,頂極群落將永遠保持原狀,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還會發(fā)生演替,D正確。
5.下列有關種群數量波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的周期波動現象主要發(fā)生在比較單調的低緯度環(huán)境中
B.領域行為對種群密度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
C.影響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氣候、疾病、行為調節(jié)等
D.病源物和寄
5、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解析:選B。種群的周期波動現象主要發(fā)生在比較單調的高緯度環(huán)境中,A錯誤;領域行為對種群密度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B正確;行為調節(jié)屬于內源性因素,C錯誤;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上升,D錯誤。
6.在無人為干擾的某熱帶雨林中,生活著絨毛蛛猴、紅眼樹蛙等生物。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絨毛蛛猴種群的存活曲線屬于類型Ⅲ(凹形)
B.絨毛蛛猴種群分布型呈隨機分布
C.盡管紅眼樹蛙排出的卵(精子)非常多,但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可采用標記重捕法標記捕獲的繁殖季節(jié)的成蛙,計算獲得紅眼樹蛙的種群密度
解析:選
6、C。絨毛蛛猴種群的存活曲線應屬于類型Ⅰ(凸形),其種群分布型為集群分布;不能只通過標記捕獲的繁殖季節(jié)成蛙的數量,計算獲得紅眼樹蛙的種群密度。
7.下列有關環(huán)境容納量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環(huán)境容納量是由其有效資源決定的
B.當一個種群數量超過了其生存地域的環(huán)境容納量時,種群數量會下降
C.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后,其環(huán)境容納量迅速降低
D.捕撈魚類的數量保持在K/2時,可獲得最大捕獲量
解析:選C。環(huán)境容納量是由其有效資源決定的,A正確;當一個種群數量超過了其生存地域的環(huán)境容納量時,種群數量會下降,B正確;環(huán)境容納量是環(huán)境的固有屬性,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后,環(huán)境容納量不會變化,
7、C錯誤;捕撈魚類的數量保持在K/2時,可獲得最大捕獲量,D正確。
8.如圖為某種群的(K值-種群數量)/K值隨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設K值=200)。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曲線表示種群增長速率與種群數量呈負相關
B.在S1點時不存在影響種群增長的環(huán)境阻力
C.漁業(yè)捕撈后種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點對應的種群數量
D.(K值-種群數量)/K值越小,種群增長速率越大
解析:選C。根據題干和曲線的信息可知,該種群數量為“S”形增長。在“S”形增長曲線中,K/2之前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增加而減小,A錯誤;該種群曲線所示的任何時候
8、都存在環(huán)境阻力,B錯誤;漁業(yè)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最好在S3點對應的種群數量,因為此時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種群增長速率最大),C正確;當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即S3點,此時(K值-種群數量)/K值為0.50,并非最小值,D錯誤。
9.(2020·杭州模擬)如圖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據此分析得出的正確表述是( )
A.在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
B.圖示規(guī)律可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
C.該圖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
D.在K/2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
答案:C
10.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
9、。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
B.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D.該島嶼經過漫長的群落演替達到頂極群落時,只要沒有外力干擾,將永遠保持原狀
解析:選B。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的差異、光強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說明該島嶼上存在水平結構,A正確;島嶼有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原生演替,B錯誤;旅游等人類活動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C正確;該島嶼經過漫長的
10、群落演替達到頂極群落時,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只要沒有外力干擾,將永遠保持原狀,D正確。
11.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結構及群落演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光強度有關
B.光強度、地形、濕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著不同生物類群的原因
C.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可以改變群落結構但不會導致生物群落發(fā)生演替
D.自然條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態(tài)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fā)展
解析:選C。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光強度有關,A正確;大多數群落水平結構呈集群分布或表現為斑塊狀鑲嵌,地形起伏、光線明暗、溫度、濕度大小等影響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B正確;毀林開荒、圍湖
11、造田可以改變群落結構,也會導致生物群落發(fā)生次生演替,C錯誤;自然條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態(tài)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fā)展,D正確。
12.種群在理想環(huán)境中呈“J”形曲線增長(如曲線甲),在有環(huán)境阻力條件下,呈“S”形曲線增長(如曲線乙)。下列有關種群增長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乙表示草履蟲種群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種群中衰老個體將維持基本穩(wěn)定
B.圖中c點時,環(huán)境阻力最小,種群增長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酵母菌種群增長曲線,通過鏡檢觀察統(tǒng)計的結果比實際值低,因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個體
D.K值具有種的特異性,所以田鼠的種群增長曲線在不同環(huán)境下總是
12、相同的
解析:選A。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年齡結構為穩(wěn)定型,種群中衰老個體將維持基本穩(wěn)定;環(huán)境阻力應在最初時期最??;因為統(tǒng)計中有死亡的個體,所以統(tǒng)計結果比實際值高;種群的K值可隨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
13.(2020·浙江省名??记把簩?某校生物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對某草原群落中種群密度進行調查后,得到如下統(tǒng)計數據: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種群
4 490
4 120
3 889
67
10
乙種群
0
120
280
3 211
4 553
請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回答問題:
(1)甲、乙種群之間存在_____
13、___關系,可能是導致甲種群密度變化的重要因素。
(2)甲種群逐漸減少,甚至可能滅絕的情況,對群落可能造成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種群的種群密度變化過程,可以說明在群落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種群________了,而另一些種群興起了,從而使整個群落的結構和________都發(fā)生了變化,一直到群落達到動態(tài)平衡,這就稱為群落的________。
(4)第一年至第三年的優(yōu)勢種群和第五年至第八年的優(yōu)勢種群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
(5)造成這種變化的內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競爭
(2)以甲種群為食的生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3)消失 物種組成 演替
(4)甲種群 乙種群
(5)甲種群缺乏適應環(huán)境的有利變異,而乙種群對該環(huán)境的適應性越來越強
14.甲圖為某草原上倉鼠種群數量變化圖,乙圖為該草原上的倉鼠經控制后的種群密度與所需的防治成本或作物價值的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5、
(1)據甲圖分析,倉鼠的種群數量呈“________”形增長;當某種天敵進入一段時間后,倉鼠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則天敵最可能進入的時間在____________處;在捕食壓力下,倉鼠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____________之間。
(2)據乙圖分析,圖中曲線____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將倉鼠控制在不同密度時所需的防治成本。若將倉鼠密度分別控制在圖中A、B、C三點,則控制在____________點時收益最大。
(3)為控制草原鼠害,對倉鼠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宜采用____________法;若多次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基本不變,說明該鼠種群的年齡結構為______
16、____型。
解析:(1)由題干甲圖信息可知倉鼠的種群數量有K值即倉鼠的生存受環(huán)境阻力的制約,其增長曲線為“S”形曲線;由于天敵的引入,倉鼠的環(huán)境容納量未達到K1,由此判定引入天敵的時間最可能是c處;據圖分析,在天敵引入后,倉鼠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K2~K3之間。
(2)經控制后的倉鼠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價值越大,反之,經控制后的倉鼠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價值也越低。由于作物價值與防治的成本之間的差值為收益,所以防治成本為曲線Ⅰ,作物價值為曲線Ⅱ;乙圖A、B、C三點中B點防治最好,此時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3)倉鼠的活動范圍較大,調查種群密度時宜采取標志重捕法;
17、當倉鼠的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時,其年齡結構屬于穩(wěn)定型。
答案:(1)S c K2~K3 (2)Ⅰ B (3)標志重捕 穩(wěn)定
15.現有一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組考察了該湖泊中處于食物鏈最高營養(yǎng)級的某魚種群的年齡結構,結果如表。
年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個體數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魚的年齡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類推。
回答下列問題:
(1)通常,種群的年齡結構大致可以
18、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該魚在3+時達到性成熟(進入生殖期),9+時喪失繁殖能力(進入生殖后期)。根據表中數據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3個年齡組個體數的比例為________,由此可推測該魚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
(2)如果要調查這一湖泊中該魚的種群密度,常用的調查方法是標志重捕法。標志重捕法常用于調查________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的種群密度。
(3)在該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所具有的兩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種群的年齡結構包括增長型、衰退型和穩(wěn)定型三種類型。從表格中的數據可知,生殖前期個體數為92+187+121=400,生殖期個體數為70+69+62+63+72+64=400,生殖后期個體數為55+42+39+264=400,所以三個年齡段的個體數比例為1∶1∶1,則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wěn)定型,該魚種群數量將保持相對穩(wěn)定。
(2)標志重捕法常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的種群密度。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的特點。
答案:(1)增長型、衰退型、穩(wěn)定型 1∶1∶1 保持穩(wěn)定
(2)活動能力 (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