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 作文備考素材 每一個人都該對高考心懷感恩》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屆高考語文 作文備考素材 每一個人都該對高考心懷感恩(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每一個人都該對高考心懷感恩
【素材回放】
2017年6月7日,全國又一批近千萬莘莘學子,歷經(jīng)十余年寒窗苦讀,將步入高考考場,接受人生中一次極其重要的檢驗。今年的高考顯得非同尋常,從時間上算,是我國恢復高考招生制度40年。這一萬眾矚目的時刻,不僅會影響個人成敗和家庭榮耀,甚至將關乎國家興衰!
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簡稱,是最重要的全國性考試之一。如今的人們對于高考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它卻非常來之不易。1952年,新中國正式
2、設立統(tǒng)一高考制度。1966至1976年文革期間,高考被迫中斷,取而代之的是荒唐的“工農(nóng)兵大學”的“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招生模式。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鄧小平隨即撥亂反正,果斷決策恢復高考制度,并于1977年12月10日開考。那時的上百萬有志青年,此前已被荒廢了數(shù)年大好青春,因此重新獲得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歷史性轉折機遇,自此中華英才無需再嘆息無用武之地。
高考制度自恢復40年以來,為國家選拔了數(shù)千萬的高素質(zhì)人才,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和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功不可沒。目前來看,高考依然是我國選拔高端人才的主渠道,它提供了一個普遍參與且相對公平的實現(xiàn)社會階層流動性
3、的競爭機會,基本上維護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對于出身社會底層的寒門子弟,尤其是農(nóng)村學子而言,高考無疑仍是實現(xiàn)魚躍龍門最重要且最佳的上升通道,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面對各種爭議,40歲的高考顯然還未能達到完全不惑,但它其實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改革中前行。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1985至1998年,高考著重推行多元化改革。1999至2012年,高考繼續(xù)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
4、啟動。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兼顧共性和個性,是古今中外人才選拔所面對的共同難題,因此我們應該試著給依然年輕的高考多一點耐心和時間。
【素材解讀】
高考在微觀層面,是個人奮斗、改變命運的呈現(xiàn);從宏觀層面,它也是國家回歸正常的標記。高考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步,早已嵌入了宏大敘事的話語中,成為國家發(fā)展路徑的一個注腳。恢復高考以來的四十年,與之相伴的是命運選擇的自由,社會秩序的構建,居民財富的累積,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這些雖都非高考之功,但高考所承載的對知識的尊重,對權利的認可,對拼搏的鼓勵,不可否認,這些都是中國這幾十年成就的精神源頭。對高考的反復禮贊,也是對這種回歸正常軌道、順應歷史潮流的路徑選
5、擇的再三肯定?;謴透呖甲哌^四十年,它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社會景觀,我們已無法設想沒有高考是何種面貌。但我們依然因為它的到來而激動,因為它承載了人們對正常社會的期待:它有改變命運的希望,它有公平透明的底線。
【適用話題】
無論多少年過去,這一天總能喚起你的青春記憶
高考的不期而至,讓頑強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義
高考的如期而至,讓追夢的人們有了登月的天梯
高考使更多人對讀書有了目標和動力,使人看到了希望
高考就是捷徑,尤其是對于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高考仍然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
高考是我國選拔高等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應致力于科學鑒別和充分發(fā)掘國之棟梁
【素材銳評】
高考:改變了個人命運,
6、也改變了中國
歷史發(fā)生時,往往波瀾不驚。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在聽取了査全性等專家的建議后,鄧小平當場拍板,從這一年開始恢復統(tǒng)一高考。盡管那時,自上而下誰也沒準備好。
高考閘門重新開啟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1977年高考,報考人數(shù)多達570萬,而那時的中國,甚至連這么多人的試卷紙張從哪來,都需費一番思量。但從這一年開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歸到知識改變命運上來。
說起高考往事,我們中大多數(shù)人都感慨,命運從那一個點開始改變。每個人都對那個突然出現(xiàn)的機遇心存感激。伴隨著高考恢復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也被一把推開。那真是對人才如饑似渴的年代,這群以
7、極低錄取比例進入大學的精英,被舉國上下視為“天之驕子”。改革發(fā)展的事業(yè)有無數(shù)缺口需要填補,每個人只要懷揣真才實學,就一定能找到施展的天地。
高考這根“指揮棒”的用處,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它讓全國上下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安心學習知識,十年寒窗,瞄準高考一役。它為中國大學選拔了最為合適的年輕人,等他們在高校完成深造,便可投身改革發(fā)展的大潮之中。
時光流轉,40年間高考本身在不斷變化。從計分方式到考試時間,從考試科目變化到自主命題增加,高考的變化本身,折射著中國社會教育理念的發(fā)展變遷。讓人欣喜的是,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日趨完善,大學數(shù)量增加,高考錄取的殘酷程度在逐年降低。這與其過去的精英選
8、拔并不沖突,中國需要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高考的本質(zhì)不是擋住誰,而是想為高校找到最合適的學生。
中國的快速發(fā)展,讓人們越來越能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它不再是獨木橋。如今的學生,甚至可以選擇用高考成績申請一些海外大學;高考本身,也在考慮改變過去“一錘定音”的形式,綜合考慮學生的素質(zhì);自主招生等也豐富了高考的形式。
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也在為高考不斷提出新的命題。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障城鄉(xiāng)、東西部等的教育公平?作為一根依然強有力的“指揮棒”,高考需要直面這些問題,需要給出最為均衡的答案。
一晃40年過去,最早參加高考那批人,有相當一部分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中國何其幸運,這40年間大部分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才,要么正在崗位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要么正在校園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準備。
而高考,還將繼續(xù)以它獨有的方式,為中國加油。
【相關鏈接】
高考走過四十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