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模塊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9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講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學案
《海南省2019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模塊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9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講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海南省2019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模塊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9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1講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學案(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21講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______[時空坐標__單元概覽]______ 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整體感知 (1)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fā),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2)“斯大林模式”促進了蘇聯(lián)工業(yè)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出現“黃金時期” (2)赫魯曉夫改革,未能徹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1)美國和西歐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現象,各國立即進行政策調整,發(fā)展“混合經濟”,“福利國家”發(fā)展起來 (2)勃列日
2、涅夫改革,以失敗告終 (1)美、英、法等國縮小“福利國家”規(guī)模,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起來 (2)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蘇聯(lián)解體 (1)美國的“新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時代,美國經濟出現持續(xù)增長 (2)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 主旨歸納 20世紀形成了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局面,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互相影響,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給世界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 考點1 從“末日來臨”到“走出夢魘”——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3、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體原因: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機、分期付款活動造成金融市場的不穩(wěn)定。 2.爆發(fā):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價狂跌。 3.特點:持續(xù)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巨大。 4.影響 (1)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危機加深,法西斯勢力抬頭。 (2)國際關系 ①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彼此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②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 5.胡佛反危機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
4、”政策,導致危機惡化,社會動蕩不已。 [輕巧識記]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反危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敗,加劇了經濟危機。 2.措施 (1)整頓財政金融體系:整頓銀行,恢復信用;實行美元貶值。 (2)加強對工業(yè)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yè)復興法》,要求工業(yè)各行業(yè)制定公平經營章程。 (3)調整農業(yè):政府成立農業(yè)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yè),減耕減產。 (4)實行福利制度:加強救濟和社會保障,推行“以工代賑”。 (5)社會立法: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3.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
5、局部調整,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jié)。 4.影響 (1)直接影響: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1940年,美國國民收入基本恢復到大危機爆發(fā)前的水平。 (2)間接影響: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緩解了經濟危機引發(fā)的社會危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遠影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教材補遺]__美國社會各派別對羅斯福新政的認識 主要派別 對新政的認識 保守派大商業(yè)領袖 對新政“敲詐富人計劃”和“社會主義”不滿,批評政府拋棄自由政策,某些批評者一提到羅斯福的名字就反感 社會主義政黨及其他激進組織
6、 激進的左派批評新政不徹底,攻擊財富仍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 政治異見者(非左非右) 抨擊“財閥”“其他金融勢力”給國家?guī)碡毨В蚁蛘麄€社會實施專制 多數民眾 謳歌新政,認為新政提高了弱勢群體的地位,視羅斯福為“救星”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筆者認為,1929-1933年大危機……在美國之所以特別嚴重是由于處于相對穩(wěn)定時期那些刺激生產迅速發(fā)展的因素已經消失:固定資本大規(guī)模更新的極盛時期已經結束,長期以來盲目投資造成的比例失調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機和高關稅保護政策使世界市場急劇縮小;嚴
7、重的信貸危機使分期付款的辦法開始失靈;農業(yè)的長期慢性危機又加深了工業(yè)危機;企業(yè)開工不足,大量失業(yè)的經常存在則使國內市場縮??;信用危機又進一步加重了工農業(yè)生產危機;更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機迅速蔓延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合時宜的自由放任哲學和不強化干預的政策。 ——黃安年《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危機觀述評》 史料二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里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面包……(婦女們)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給女兒穿……雖然紐約本市已經有100萬人失業(yè)了,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工作。 ——[美]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主要反
8、映了導致經濟大危機出現和加劇的因素。解讀史料關鍵是注意分號的運用。五個分號從不同角度綜合分析了導致經濟大危機的因素。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經濟大危機的后果。解讀時注意第一個句號將史料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說明了當時人們生活非常困苦。第二層說明了當時工人大量失業(yè)。 [史料運用] (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導致美國經濟大危機的因素,作者特別強調了哪一因素? [提示] 作者重點強調了“胡佛政府在危機迅速蔓延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合時宜的自由放任哲學和不強化干預的政策”。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史料二中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及根源。 [提示] 直接原因: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
9、根源: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史論歸納] 資本主義國家應對經濟大危機的對策及其教訓 1.對策 (1)提高關稅:可以阻止、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以盡可能地保護本國工業(yè)。 (2)實行貨幣貶值:可以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訓 (1)各國在發(fā)展經濟時,不僅要關注當前的直接效益,更要著眼于未來,要確保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發(fā)展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適時調整內部機制和政策。 (3)各國要注意協(xié)調國際經濟關系,削減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在經濟區(qū)域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的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尤其重要。
10、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評價 史料一 鑒于農產品價格低下和農民購買力猛降構成了大蕭條的原因之一,羅斯福一上任就擬定一個農業(yè)法案。它旨在恢復農業(yè)購買力、減少農產品過剩。從結果上看,它則使農民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國家用補貼等重要杠桿來直接調控農業(yè)生產和提高農民購買力。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它嚴重修改了所謂“自由企業(yè)制度”及其運行方式,對挽救資本主義農業(yè)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斯福傳》 史料二 羅斯福新政期間,一些人激烈地抨擊羅斯福,說他“叛變了他的階級”,其舉措是“淡紅色的社會主義”。 [史料解讀] (1)史料一闡述了羅斯福為挽救美國農業(yè)采取的改革
11、措施,體現了國家加強對農業(yè)的干預,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yè)政策。 (2)史料二表明了羅斯福新政期間部分人對其實質的誤解。表面上看,羅斯福新政犧牲了資產階級的部分利益,但實質上還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史料運用] (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怎樣理解羅斯福的措施“嚴重修改了所謂‘自由企業(yè)制度’及其運行方式”? [提示] 國家干預(或直接調控)。 (2)根據史料二,舉例說明反對者抨擊羅斯福的依據。 [提示] 新政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如實行《全國工業(yè)復興法》,限制資本家自主生產等(舉一例說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維護普通民眾權益的措施損害了資本家的利益,如規(guī)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
12、和大規(guī)模的社會救濟等(舉一例說明即可)。 [史論歸納] 1.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1)新政策: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放棄傳統(tǒng)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被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借鑒和繼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出現新變化。 (3)新特點:盡量避免采用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yè)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 (4)新起點: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jié)和完善,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xù)發(fā)展的新起點。 2.多種史觀看待羅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觀:羅斯福新
13、政采取國家干預的手段,調整美國的經濟模式,緩和了經濟危機,探索了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新模式。 (2)社會史觀:羅斯福通過加強救濟工作、強化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立法等措施有效解決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失業(yè)、貧困、流浪等),緩解了社會緊張局勢。 (3)生態(tài)史觀:羅斯福減少農業(yè)耕種面積、修建田納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護了美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了可持續(xù)發(fā)展。 (4)整體史觀:羅斯福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同時,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中國改革開放反映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借鑒,說明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jié)經濟的手段
14、。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19世紀上半葉英國大幅度降低關稅,進口關稅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紀中期的零關稅。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中,美國等七十多個國家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率,與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國的做法( ) 【導學號:02990082】 A.為解決經濟危機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有力地刺激了各國產品的出口貿易 C.加劇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 D.客觀上調節(jié)了各國的貿易糾紛,推動經濟發(fā)展 C [材料中“美國等七十多個國家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率”表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危機,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的
15、爭奪,彼此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故A項錯誤;材料中“大幅度降低關稅”會刺激出口貿易,“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率”會打擊出口貿易,故B項錯誤;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與材料中“美國等七十多個國家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率”相符,故C項正確;材料中“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率”只會加劇各國的貿易糾紛,故D項錯誤。] 2.(2017·山西高考適應性考試)胡佛大壩于1931年由美國總統(tǒng)赫伯特·胡佛動用5 000人興建,1935年由羅斯福總統(tǒng)主持了竣工儀式。建成之時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結構和發(fā)電設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為美國人的度假圣地。這反映出( ) A.羅斯福政府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
16、新模式 B.胡佛政府沒有應對危機 C.大壩的竣工標志著羅斯福新政的開始 D.兩任總統(tǒng)都關注民生 D [A項表述正確,但與材料主題無關,故A項錯誤;B項表述與材料“胡佛大壩……由美國總統(tǒng)赫伯特·胡佛動用5 000人興建”不符,故B項錯誤;1933年羅斯福上臺后開始新政,故C項錯誤;材料“胡佛大壩……由美國總統(tǒng)赫伯特·胡佛動用5 000人興建……由羅斯??偨y(tǒng)主持了竣工儀式”表明兩任總統(tǒng)都關注民生問題,故D項正確。] 3.1933年7月,美國政府宣布廢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發(fā)行量。對于此舉,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在《每日郵報》上寫文章盛贊:“羅斯??偨y(tǒng)做得極其正確?!眲P恩斯如此盛贊是因為該項政策
17、有助于( ) A.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B.恢復銀行經營信譽 C.刺激外貿,復蘇經濟 D.擴展市場消費能力 C [“廢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發(fā)行量”不能體現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故A項錯誤;這一措施主要針對外貿,與銀行信譽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B項錯誤;這一政策的本質目的是刺激經濟復蘇,故C項正確;這項政策的對象是對外,而不是內需,故D項錯誤。] 4.(2017·衡陽高三聯(lián)考)關于羅斯福新政,有人認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上述認識的出現是源于羅斯福新政( ) A.有悖資本主義傳統(tǒng)經濟政策 B.助長了法西斯勢力的發(fā)展
18、 C.導致經濟出現“滯脹”局面 D.不利于資本主義制度穩(wěn)定 A [題干材料“抑制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體現了羅斯福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與傳統(tǒng)自由放任的經濟理念相違背,故A項正確;羅斯福新政有效防止了美國法西斯的泛濫,故B項錯誤;“滯脹”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危機的表現,與羅斯福新政相隔太遠,故C項錯誤;羅斯福新政穩(wěn)定了美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故D項錯誤。] 考點2 從大發(fā)展到大變化——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對應學生用書第169頁)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1.黃金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
19、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主張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出現了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2.“滯脹”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 3.調整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適當減少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fā)展“混合經濟”。 [教材補遺]__“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各國政府紛紛尋找醫(yī)治這一新疾病的藥方,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供應學派和貨幣學派。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臺擔任英國首相,率先采納了貨幣學派的主張。1981年,里根擔任美國總統(tǒng)后,則以供應學派為依據,確立了自己政府的經濟政策。由
20、于兩人的經濟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國的經濟危機,并有一套理論體系支撐,因此經濟學家們分別稱之為“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實際上,“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有許多相同之處: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強調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反對國家干預;二者都實行有利于富人的減稅政策,因此都曾被攻擊為“劫貧濟富”;二者都大力增加軍費開支,用加大政府消費來緩解危機。 二、建立“福利國家” 1.目的: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fā)的社會問題。 2.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 3.歷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漸完備;70年代后受挫但是繼續(xù)發(fā)展;
21、80年代以后,縮小“福利國家”的規(guī)模。 4.評價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對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福利國家”制度也有許多弊端,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三、第三產業(yè)的興起 1.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2.表現: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部門。 3.作用 (1)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yè),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 (2)緩和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使經濟發(fā)展產生了質的變化。 四、“新經濟”的出現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發(fā)展新興產業(y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 2.形成:
22、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出現了10年的持續(xù)增長,“新經濟”由此問世。 3.特點: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形態(tài)。 [圖解歷史]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探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凱恩斯認為,在自由資本主義下,僅靠私人經濟是不能達到經濟最大化的,期間需要國家出面來彌補和干預,以使國民收入全部用來生活消費和生產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yè)和經濟的最大化。 ——何正斌《經濟學300年》 史料二 1973年危機以后,如果繼續(xù)按照凱恩斯的辦法去擴大社會需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減少失業(yè),就勢必會加劇通貨膨脹
23、,造成嚴重的物價上漲,削弱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果反過來實行緩和通貨膨脹和控制物價上漲的緊縮政策,又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失業(yè)人數,甚至會加速觸發(fā)新的經濟危機。面對這種病癥,凱恩斯主義一籌莫展。 ——高德步等《世界經濟史》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中的關鍵信息“期間需要國家出面來彌補和干預”說明凱恩斯認為政府需要通過干預經濟的方式去糾正自由主義的弱點,以實現經濟的最大發(fā)展。 (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現象,這表明凱恩斯主義已不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應對經濟發(fā)展模式進行重新調整。 [史料運用] (1)指出史料一中凱恩斯對資本主義國家
24、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對這一理論的實踐。 [提示] 定位:政府用經濟辦法調節(jié)有效需求,刺激消費,即國家對經濟干預。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 (2)結合史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濟的“病癥”和各國政府的解決辦法。 [提示] “病癥”:“滯脹”。解決辦法:各國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英美等國家逐漸發(fā)展出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 [史論歸納] 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方式及實質 (1)方式 ①實行國有化
25、,建立國營經濟。發(fā)達國家把鐵路、電力等投資數額大、見效慢、利潤低、私人不愿投資的基礎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公用事業(yè)收歸國有,同時興辦原子能、宇航等工業(yè)企業(yè)。 ②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fā)展。其目的是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tài)。發(fā)達國家的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引導。 ③財政政策調節(jié)。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jié)社會生產,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 (2)實質:國家干預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展過程中,在堅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探究“福利國家”的建立 史料一 貝弗里奇爵士在他最具有影
26、響力的著作《自由社會中的充分就業(yè)》中明確提出:“保護國民免于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這必須確定無疑的是國家的職能,就像國家現在保護國民免于來自國外的威脅和來自內部的強盜與暴力的威脅一樣?!? 史料二 一般說來,現代歐洲各國的福利國家制度主要包括醫(yī)療、疾病、養(yǎng)老、事故、失業(yè)、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業(yè)保險規(guī)定:凡出于年老、殘廢、疾病、分娩、工傷、失業(yè)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喪失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者,國家將提供一定的社會津貼(在高福利的瑞典,失業(yè)工人領取的失業(yè)津貼相當于原工資收入的90%,而且可以領取300天)。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中“保護國民免于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這必須確定無疑的是國家的職能”說明國家
27、必須承擔起避免國民失業(yè)以保障其經濟安全的職能。 (2)史料二反映出歐洲各國福利制度的特點是種類繁多,覆蓋面廣。 [史料運用]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福利制度的實質。 [提示] 福利制度的實質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的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發(fā)達國家的福利制度進行簡單評價。 [提示] 積極:緩解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增強了社會消費能力。消極: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助長了惰性,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史論歸納] 從多角度認識“福利國家” (1)概念
28、:“福利國家”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福利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2)形成原因: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因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的社會危機威脅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3)形成過程:羅斯福新政采取的社會福利政策,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國家”的發(fā)展日漸完備。 (4)主要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5)實質: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分配領域社會化的反映。 (6)影響:“福利國家”的政
29、策使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穩(wěn)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經濟發(fā)展緩慢,國家財政將不堪重負;而且覆蓋社會多方面的福利項目也起了“養(yǎng)懶人”的消極作用。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2017·煙臺高考適應性練習)20世紀30年代,英國政府加強對公路、鐵路和電力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在電信、電力、鐵路運輸、煤氣和自來水供應等公用事業(yè)實行國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國( ) A.為應對經濟危機持續(xù)影響采取措施 B.順應新科技革命的發(fā)展潮流 C.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發(fā)展方向 D.強化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 D [20世紀30年代英國是為了度過經濟危機進行的措施,
30、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并不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電信、電力、鐵路運輸、煤氣和自來水供應”可以判斷是前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與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項錯誤;英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信息體現了強化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故D項正確。] 2.(2017·湖南十三校高三聯(lián)考)從1970年到80年代中期,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聯(lián)邦德國領取維持日常生活救濟的人數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根據上述材料指出下面說法正確的
31、是( ) A.“福利國家”制度建立在國家財富再分配的基礎上 B.資本主義福利政策不會給普通百姓帶來好處 C.20世紀80年代后“福利國家”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 D.羅斯福新政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 A [“福利國家”制度屬于西方國家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故A項正確;資本主義福利政策給普通百姓帶來基本的生活保障,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出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國家福利政策加大國家的經濟負擔,因此不可能擴大規(guī)模,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福利政策建立的關系,故D項錯誤。] 3.皇祐二年(1050年),浙江發(fā)生饑荒,主事的范仲淹不開倉放糧賑災,卻趁饑荒之時,工錢便宜
32、,大興土木,有人因此參了他一本,在給朝廷的條陳中他解釋道:“……興造,皆 欲以發(fā)有余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饑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以下能體現范仲淹經濟思想的是( ) A.重農抑商 B.社會福利制度 C.農商并重 D.凱恩斯理論 D [范仲淹的意思是大興土木可以利用富人的資金惠及貧困者。建設工程就要用到各種人力、物力(貿易、饑食、工技、服力),人們由此便解決了就業(yè)問題,饑荒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仰食于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與凱恩斯經濟理論中的增加公共開支,刺激投資和消費,實現充分就業(yè)理念不謀而合,故本題選D項。] 4.(2017
33、·太原高三模擬)下表為1947年至2000年美國制造業(yè)產值及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單位:十億美元)。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 ) 【導學號:02990083】 年份 制造業(yè)總產值 制造業(yè)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 118 17.6 2000 1 566.6 15.8 A.技術革新步伐減緩 B.國際競爭日益加劇 C.產業(yè)結構調整加速 D.知識經濟開始崛起 C [材料中制造業(yè)總產值迅速增長,說明產業(yè)技術革新快,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國內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情況,與國際競爭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中制
34、造業(yè)總產值迅速增長,但制造業(yè)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卻不斷減少,這說明美國國民經濟中制造業(yè)比重不斷降低,第三產業(yè)迅速發(fā)展,故C項正確;知識經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出現的,D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D項錯誤。] (對應學生用書第171頁) 2012-2017全國卷考情統(tǒng)計與分析 考綱 卷別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危機 羅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全國卷Ⅰ 2013·胡佛干預政策 2015·社會保障 —— 全國卷Ⅱ 2014·美國經濟危機 —— —— 全國卷Ⅲ —— —— 2017·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35、考情分析 本講內容在新課標全國卷高考中命題率不高,已考過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等主干知識上,但本講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聯(lián)系緊密,在今后的復習中仍要關注主干知識,注意現實熱點與教材內容的銜接。 高考命題探究——找規(guī)律 立足史料實證——創(chuàng)新情境靈活考 1.(2017·全國卷Ⅲ)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lián)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偨y(tǒng)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lián)邦政府試圖( ) A.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B.將權力下放到州政府
36、C.擴大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 D.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 A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從材料信息看出,針對聯(lián)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美國政府呼吁“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體現了美國政府逐步調整經濟政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從而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A項正確?!皩嗔ο路诺街菡辈⒎敲绹?lián)邦政府的主要意圖,B項錯誤。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為了走出經濟“滯脹”,普遍削減社會福利開支,C項錯誤。根據材料中美國聯(lián)邦政府政策的調整背景和內容可知,美國試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但并不意味著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D項錯誤
37、。] 2.(2013·全國卷Ⅰ)有些學者認為,美國總統(tǒng)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對經濟進行了有限的干預,且為后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鑒。胡佛采取的干預措施是( ) A.斡旋勞資雙方達成保持工資水平和不罷工的協(xié)議 B.通過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關稅和保護國內市場 C.發(fā)起自愿減少耕地運動以維持農產品價格 D.成立復興金融公司向一些銀行和公共工程貸款 D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弄清楚胡佛應對危機的舉措的實質——堅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預和羅斯福新政的內容。A項不是胡佛總統(tǒng)的措施;B項是胡佛的措施,但后來新政中羅斯福并未借鑒這種做法;C項羅斯福新政是通過行政手段調整農業(yè)
38、生產,并非“自愿減少耕地”;D項的整頓金融和興辦公共工程的做法為羅斯福新政所借鑒。] 名師點撥 高考選用的新材料往往“出人意料”,但綜合探究分析材料得出的結論又會在“情理之中”。 如胡佛總統(tǒng)的有限干預措施在教材中幾乎是空白,但通過新材料的補充,彌補知識的空缺,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體現了“合乎邏輯的歷史推理意識”的命題立意。 立足家國情懷——社會熱點隱性考 3.(2015·全國卷Ⅰ)1935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其中規(guī)定凡年滿65歲的退休人員,根據原工資水平每月可獲得一定數額的養(yǎng)老金。與該規(guī)定屬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訂公平經營章程 B.建立失業(yè)保險制度 C.提供農副產
39、品補貼 D.規(guī)定最低工資水平 B [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獲得一定數額的養(yǎng)老金”。由材料“規(guī)定凡年滿65歲的退休人員……一定數額的養(yǎng)老金”,說明對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確的規(guī)定,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故選B項;A、D兩項分別是對工業(yè)生產和工人待遇的調節(jié),C項是對農業(yè)生產的調節(jié),故排除。] 名師點撥 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第3題就依此命制。這有助于幫助引導考生樹立法治精神和公平公正的核心價值理念,更體現了“關照現實的歷史價值引領”的命題立意,也契合當今養(yǎng)老問題的熱點。以退休人員養(yǎng)老金問題為切入點,引導關注中國老齡社會將
40、要到來的養(yǎng)老問題。 高考仿真演練——明趨向 1.(2017·遼寧協(xié)作體第三次聯(lián)考)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某首歌曲中唱道,“這樣的一天總會到來:USA再加上一個S,變成美利堅蘇維埃。土地歸農民所有,工人是工廠的主人,我們掌握了大權,USA變成USSA?!备枨从吵霎敃r( ) A.美國放棄了傳統(tǒng)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國人對新政的本質認識不清 C.新政從根本上改變了工人的處境 D.新政的實施緩解了美國的階級矛盾 B [由材料信息“USA再加上一個S,變成美利堅蘇維?!笨芍敃r很多人認為羅斯福新政的本質是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體現。這實際上是對新政的本質認識不清,
41、故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排除。新政本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故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 2.在胡佛政府當政的最后一周,美國18 600家銀行中大多數已沒有支付能力,而財政部也已發(fā)不出聯(lián)邦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從法律上講,美國已經破產了。這反映出當時( ) 【導學號:02990084】 A.美國已經淪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B.經濟危機嚴重影響政治機構的運轉 C.金融危機使美國行政機構完全癱瘓 D.美國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合時宜 B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在大危機期間,美國的金融、財政陷于崩潰局面,聯(lián)邦政府近于破產,經濟危機最終嚴重影響了政治機構的運轉,故選B項。根據材
42、料并不能斷定美國已經淪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也不能反映美國行政機構完全癱瘓,兩項表述有絕對化傾向,排除A、C兩項。貿易保護主義與材料主旨無關,可排除D項。 ] 3.羅斯福1933年提請國會通過法案,成立“資源保護隊”,主要是針對中部平原頻發(fā)的沙塵暴……至1941年時,共計有250萬青年參與,在1 500個營地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qū)和公園。史學家認為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歡迎、最成功、最沒有爭議的措施,其依據是( ) A.羅斯福政府將資源保護放在新政首位 B.降低農產品價格,調整經濟產業(yè)結構 C.將提供就業(yè)與環(huán)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D.增加擴大就業(yè),基本消除了經濟危機 C
43、[解題注意提煉材料信息,“資源保護隊”“中部平原頻發(fā)的沙塵暴”“250萬青年參與”“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qū)和公園”,這表明大量的青年通過參與資源保護工作得到了就業(yè)機會,有了一定的收入來源,C項符合題意。羅斯福將整頓金融置于新政的首位,排除A項;B項與材料信息無關;D項“基本消除了經濟危機”表述錯誤,排除。] 4.羅斯福政府于1935年8月通過的《社會保險法》包括養(yǎng)老金制度,失業(yè)保險制度,對殘廢、無謀生能力者提供救濟等三項內容。該法案( ) A.恢復了人民戰(zhàn)勝經濟危機的信心 B.加強了美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消除了工會組織與資本家的矛盾 D.體現了“福利主義”的改革傾向 D
44、[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羅斯福政府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既包含對就業(yè)者的養(yǎng)老規(guī)定,也包含對失業(yè)者、無謀生能力者提供的保護,改變了過去由民間團體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團體提供救助的傳統(tǒng),體現了“福利主義”的改革傾向,D項符合題意。A、B兩項雖都與材料信息相關,但從程度關系分析,都不如D項關聯(lián)度密切;C項說法錯誤。] 5.1979年之前,英國在工黨的領導下,國家經濟大面積國有化。1979年以后,英國政府對虧損的國有企業(yè)開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較低的價格使國有企業(yè)上市。無論國有化,還是私有化,其本質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這種現象主要表明( )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加大
45、C.國有化與私有化各有千秋 D.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趨同 A [由“無論國有化,還是私有化,其本質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可知,20世紀中期以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jié)之間有著更靈活的選擇,這表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社會主義思潮”“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故排除B、D兩項?!捌浔举|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表明材料的中心并非體現國有化與私有化,排除C項。] (對應學生用書第172頁) 以羅斯福新政例說歷史學科三大 能力層次[歷史解釋] [理論闡釋] 近幾年高考強調對綜合能力的考查,實際上,歷史學科綜合能力并不神秘,
46、考試大綱明確提出記憶、理解、應用三個能力層次。 1.記憶:第一能力層次 記憶能力是學好歷史的基本能力,在高考能力要求中,記憶能力有兩個層次:①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②再認、再現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提高記憶能力的技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歸類記憶法: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便于記憶。 (2)串線記憶法: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加以理解和鞏固。 (3)比較記憶法: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然后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記憶,對相同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記憶;或
47、將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來,進行辨別記憶。 2.理解:第二能力層次 (1)宏觀揭示法和微觀剖析法:放眼歷史全貌、大處著眼,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對某一歷史現象進行深刻分析,認識其本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2)規(guī)律探尋法:規(guī)律是事物內部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歷史規(guī)律是指通過對歷史現象進行辯證分析而得出的科學結論,而這種科學的結論需要理解掌握。 (3)逆向分析法:就是從已知歷史知識的反面思考其隱含的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 3.應用:第三能力層級 (1)準確閱讀材料:要注意讀懂、弄通和透徹理解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材料中說明的問題,弄清楚圖表與數據材料表
48、現了怎樣的歷史現象,材料所體現的立場、觀點,最大限度地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解答問題。 (2)有效歸納事物:歸納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學習要求。主要是指會歸納歷史階段的特征和具體歷史事物的特點、性質、實質和所反映的歷史規(guī)律,在歷史上的作用、意義、歷史地位等。能夠把理論總結、認識和史實相結合,條理清楚地回答問題。 (3)作出正確判斷:要想使判斷準確,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對史實掌握全面、準確、清楚,不含糊、不似是而非。二是有科學的觀點和理念。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做到:準確判斷問題所給的結論是否正確;準確清楚地表達推理的史實依據和用事實說明問題。 [運用點撥] 1.掌握歷史敘述,記憶羅斯福新政的主干知識
49、 歷史敘述是對于歷史真實事件的描述、記錄,羅斯福新政實施的背景、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影響,都是主干知識,只有準確記憶,才能理解和應用羅斯福新政。 2.拓展歷史解釋,理解羅斯福新政 (1)歷史解釋是在理解基礎上的升華 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由對知識的知曉轉化為對知識的理解,由對知識的接受轉化為對歷史的探究,由此可見理解是歷史高考復習中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2)理解羅斯福新政 ①從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源出發(fā),真正理解“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家為最大限度的追逐利潤而盲目擴大生產的現實,進而體會到經濟危機的最大特點是供求不平衡、供過于求,并理解經濟
50、危機期間物價下跌等現象。②理解美國政府為渡過這場危機需重點圍繞“減少供給”和“刺激需求”兩方面下功夫,故可從這兩個角度去剖析羅斯福新政的相關舉措。為“減少供給”,從國內來看要控制生產,如“農民減耕減產”、“控制工業(yè)產量與規(guī)?!?、“監(jiān)督工業(yè)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工人最高工時”等。③從國際來看,政府既要刺激出口,又要控制進口,具體措施有“抬高關稅”、“貨幣貶值刺激出口”等,以此可進一步理解經濟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因為關稅戰(zhàn)、貨幣戰(zhàn)、市場戰(zhàn)而導致各國矛盾激化的現象。④為刺激消費,重點是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并建立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如“大規(guī)模救濟”、“興辦公共工程”、“規(guī)定工人最低工資”、“
51、政府實行養(yǎng)老金和失業(yè)保險制度”等舉措。 3.反思歷史結論,應用羅斯福新政 (1)抓住“供過于求”這一核心特征,重視經濟危機及新政期間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層層剖析,將羅斯福新政理解到位。 (2)在掌握羅斯福新政的主干知識和理解的基礎上,轉換思維,推理判斷,應用羅斯福新政來解決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 4.(對接高考)高考命題對羅斯福新政的考查側重于新政的內容、特點,實質突出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考查側重于歸納、比較、靈活應用、突出綜合能力的考查。 [針對訓練] 1.(2017·長春質檢)1933年5月27日,美國通過了證券法。該法仿照英國公司法,授權聯(lián)邦貿易委員
52、會監(jiān)督新證券的發(fā)行,要求每次發(fā)行新證券時必須附有有關財務信息的說明書,并規(guī)定公司的董事們在提供假信息時負民事和刑事上的責任。其主要作用是( ) A.約束金融大亨的權力 B.保證金融交易的秩序 C.抑制證券投機的行為 D.保護中小企業(yè)的利益 B [美國1933年的證券法誕生于大蕭條的時代背景中,在1929年的股災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發(fā)生后,美國國會就考慮對金融市場進行合理地監(jiān)管,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證券法的通過是要保證金融交易秩序,故選B項。] 2.中共十八大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布局。借鑒歷史經驗,下列歷史現象最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是( ) A.古代中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墾荒 B.1958年中國開展“大躍進”運動 C.蘇聯(lián)赫魯曉夫改革,進行大規(guī)模墾荒 D.20世紀90年代,美國發(fā)展“新經濟” D [鼓勵墾荒明顯是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故A項錯誤;1958年中國開展“大躍進”運動中,焚燒樹木,大煉鋼鐵,污染環(huán)境,故B項錯誤;赫魯曉夫改革時期進行大規(guī)模墾荒也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環(huán)保,故C項錯誤;“新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模式,屬于環(huán)保的經濟模式,故D項正確。] 16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