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構建精神家園 單元寫作 建構精神家園學案 魯人版必修4》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版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構建精神家園 單元寫作 建構精神家園學案 魯人版必修4(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單元寫作 建構精神家園
融
人類文明的歷史如銀河般浩瀚璀璨,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這種互動與融合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因此,我們不僅要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還要積極推動世界文明的融合、發(fā)展,讓文明之光照亮全人類,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掀開歷史的篇章,我們隨處可見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跡。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直接促進了中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如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黃瓜、大蒜、胡蘿卜、毛皮、良馬、駱駝、雕塑、雜技等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天的很
2、多人都不知道這些都是文化交融的結果。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對發(fā)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巨大貢獻。玄奘西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都推動了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交流發(fā)展。可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發(fā)展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明并將其推廣給其他民族,人類的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
反之,那些逆歷史潮流,封閉,自大,甚至阻止、毀滅文明發(fā)展的,必定遭到歷史的唾棄。法西斯就是人類文明的敵人的反面典型。希特勒在德國焚燒書籍,把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許多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付之一炬,對猶太民族采取慘絕人寰的屠殺、滅絕政策,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罪行,最終受到歷史的審判。人類的文明是燒不
3、盡、滅不絕的,我們應該敬畏它,保護它,繼承它,融合它,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我有一個思想,你有一個思想,我們分享一下,我們都有了兩個思想。我把兩個思想融合起來,產生新思想;你也融合起來,產生新思想。我們再分享,我們就走在了思想的最前沿。交流,分享,融合,創(chuàng)新,多么美妙的事情??!一個人要發(fā)展,尚須互動、交流,更何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呢?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讓全世界跟隨時代一起進步,享用最新科技成果,體驗各種文化的交融,這是全人類的文明財富。2011年胡錦濤主席訪美時,《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型電子顯示屏上以每小時15次的頻率播出,
4、通過“智慧、美麗、勇敢、才能、財富”等概念向全世界展示立體的中國。這不正是文明交流、融合的大好事嗎?而QQ網絡大戰(zhàn),硝煙彌漫,逼迫用戶做出“艱難的決定”,壟斷、競爭的嘴臉暴露無遺,還談什么合作、創(chuàng)新呢?美國夢工廠推出的《功夫熊貓》融進了許多的中國元素,美國人如此了解中國文化,做得如此精美,在令人稱奇的同時,也讓我們反思,更讓中國電影汗顏。所以,交流、融合才能發(fā)展,封閉、自大必然落后。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老大自居,最終幾乎被瓜分、滅亡,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魯迅先生不但要我們“送去”,更要我們“拿來”,“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不過,像“哈韓”“哈日”那
5、樣瘋狂,也過了頭,有了文化入侵的意味了。作為中學生,我們現在要努力學好知識文化,豐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積淀,既要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又要做世界文明交流的使者,讓人類文明的長河更加璀璨、輝煌。
名師點評 本文采用議論文起、正、反、聯、總的結構模式,層次清晰,觀點鮮明。文章在材料運用的過程中,精心選取,強化渲染材料的表現與結果部分,使論證新穎,具有時代的新鮮氣息,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起: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正:運用張騫、鄭和、玄奘、鑒真四個正面事例論證觀點
反:運用希特勒的事例來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強化渲染材料的結果
聯:聯系當今社會現象。QQ網絡大戰(zhàn)、《功夫熊貓》聯系實際,富
6、有感染力
總:總結全文,指出弊病,發(fā)出號召,指出方法
文本借鑒
議論文需要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這就涉及材料的運用。在敘述材料的過程中,我們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老老實實地敘述整個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取舍,不知詳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凡不能證明觀點的材料,我們就應大膽舍去;而能證明觀點的材料,我們就要強化渲染,并且善于多角度審視。
技法總結
一、強化渲染材料
1.強化渲染材料的表現和結果部分
一則證明論點的材料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表現,即材料敘述部分;一是結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斷部分。表現和結果組合起來就能證明論點。而論證的力度,就體現在強化渲染材料的表現和結果兩部分。請看下面
7、這段文字及高手點評:
“學問”是“問”來的,不問哪來學問?
(一陳述,一反問,提出論點,論點的核心是“問”,所以后文應強化渲染的就是“問”的表現及結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鄉(xiāng)做客,朋友請他吃菱角,他竟連殼一起嚼。朋友教他去殼吃,他冒充內行,說連殼吃可清火解毒。朋友問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這是表現,即敘述部分,作者進行了強化渲染:吃菱角不去殼,反說可清火解毒,不問之一。胡說菱角山前山后都有,不問之二。單說其中一點,自然也可證明觀點,但諷刺“不問裝懂”的力度不夠,也即強化渲染不夠)這真叫人捧腹。 (這是結果,屬材料判斷,“不問”的人只能制造笑話,
8、因此證明,我們應當多問)學習可不能像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虛心求教,卻又自以為是。(對材料下了判斷,還不等于論點就得到了證明,因為材料和論點之間尚屬“分立”階段,準確說,二者的關系雖然已經達到“神合”,但還只是“貌離”狀態(tài)。這句話恰是圍繞結果的分析,在論題“學習”和材料“吃菱”之間架起橋梁,使論點和材料不僅“神合”,而且“貌合”)
人們把“有知識”說成是“有學問”,學問學問,學了要問,學與問相輔而行。(對“學問”本身進行解釋,也就很好地證明了“學”與“問”的關系)不學無以致疑,不問無以決疑。釋其一疑,便長一智??诓怀?,心便常悶。(分析“學而問”和“學而不問”的結果,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強化渲染
9、)有人說,孔夫子的學問是問來的。他“入太廟,每事問”,他“以能問于不能”。(材料二,孔子的學問,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沒有刻意強化“問”的結果,只是強化“問”的表現:一是“入太廟,每事問”,一是“以能問于不能”。說其中之一,自然也能證明觀點,但論證力度不夠,所以還是多列一個“問”的表現為好。至于孔子“韋編三絕”讀《春秋》的事就不說了,因為此事雖能看出孔子勤奮好學,但與“問”實在沒有關系)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踏遍青山綠水,拜師訪問,(材料三)問藥農,問長者,問一切有經驗的人,(列舉“問”的表現,也即強化渲染,三“問”構成排比句式,論證的力度便出來了。至于李時珍在途中如何歷盡千難萬險,甚至如何遭遇搶劫的素
10、材就不必寫了,因為這些素材與“學”“問”無關)虛心求教,終于寫出了著名的醫(yī)學著作《本草綱目》,(強化“問”的結果,這是其一)對人類醫(yī)學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強化“問”的結果,這是其二)所以,學不可缺,問就不可少。
材料的兩部分,表現和結果,固然不用都強化渲染,但論證一個觀點,強化渲染卻一定要有。表現部分的強化渲染不難,只需吃透觀點的重心。然后列舉能表現重心的事實、現象、數據等即可;結果部分的強化渲染則除了列舉各種可能的結果外,我們還可以用“升華”結果的方式。所謂“升華”結果,就是將事情可能有的結果(意義或作用等)合理地擴大、拔高,把事情放到歷史、文化、哲學等大背景下去探討結果,試圖將事情與
11、歷史、文化、哲學建立聯系。下面再舉一則修改范例,你就更明白了。
原稿
嚴子陵是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當了皇帝之后,想請嚴子陵輔助自己,但嚴子陵不愿為官。劉秀四處尋找,最后在齊國找到了他。但嚴子陵不顧光武帝低聲下氣的懇求,堅持不肯為官,又回到富春江邊,繼續(xù)垂釣耕田。
修改稿
江南文人的一大偶像嚴子陵是東漢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對他的才學人品佩服得五體投地。劉秀做了皇帝之后派人四處打探他的下落,后來終于在富春江畔的茅屋里找到了他。然而高官厚祿絲毫沒有動搖嚴子陵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他把腳搭在光武帝的肚皮上與他同枕共眠了一晚之后,便匆匆返回富春江畔做與世無爭的隱士去了。這是一位高尚的真
12、正熱愛山水的人,對世間浮華一無所羨,他像云中之龍一樣出沒于秀山明水間,使我們只能一鱗半爪地部分了解到他的生活。我們只知道他如同屈原筆下的那位漁父一樣長期耕田行吟于美麗溫情的富春江畔,最終無疾而終。后來,他的墓前留下了名臣范仲淹的著名吊聯——“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其實,文章也就是這樣,只有通過強化渲染,敘述描寫才有激情,論證才有力度,文勢才能形成。說得偏激一些,沒有強化渲染,不能煽情造勢,就沒有動人心魄的文章?!拔椰F在很苦?!边@只是一個判斷,不是文章,但如果把“苦”的狀態(tài)強化渲染一番,則成為文章了。
2.強化渲染材料細節(jié)
當一則素材過于短小、單薄時,它就不宜直接
13、運用到文章中去,無法充分說理。這時,就需要對素材進行擴展,或增加細節(jié),或增加內涵,總之,務必使它豐滿起來,這樣可以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例如下面一則有關肖邦的素材: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fā)前,朋友們?yōu)樗e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于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了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墒?,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
14、回華沙的,但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肖邦去世后,他的心臟按照他的遺愿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我們可以抓住一個細節(jié)對其進行強化渲染:
1849年10月,38歲的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朋友們將他保存了18年的那杯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思念祖國,現在,死了也嗅著祖國泥土的芬芳而去。遵照肖邦的遺囑,朋友們又將他的心臟裝在一個匣子里,從巴黎運回波蘭,赤子之心終于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德國占領波蘭。盛有肖邦心臟的匣子一直被珍藏著,沒有遭到破壞。肖邦的心已成為愛國的象征。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那天,那顆赤子之心、愛國之
15、心,終于回到了莊嚴古老的教堂。
肖邦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的心永遠在祖國與人民中跳動,他的音樂,也永遠在祖國、在世界傳揚。肖邦的心,是一顆真正的愛國心。
文段正是抓住了“肖邦的心臟”這一細節(jié)做了充分的強化渲染,不但寫了肖邦心臟回歸祖國,還增添了二戰(zhàn)期間的這一場景。最后升華到“肖邦的心已成為愛國的象征”,主題得以彰顯。
3.想象擴寫所用材料
想象擴寫所用材料,說到底也是對材料的強化渲染。即通過想象,把較短的“舊”素材加以擴充,呈現為更全面、更豐富、更具新意的素材。運用關鍵在于立足于生動的想象力,并對舊素材的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蘇軾”素材: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16、,謚號“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
嘉祐元年,21歲的蘇軾赴京考試,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因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后因“烏臺詩案”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北歸途中,卒于常州。
其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等,傳誦甚廣。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贊道:“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素材為許多同學作文時常用,然而,常常人云亦云,了無新意,因此令閱卷者反感。其實,蘇軾素材的背景極有內涵,我們若發(fā)散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即能為其賦予新鮮色彩。
蘇東坡,他科場得意,天子賞識,一時間仕途似錦;
17、可在歷經官場磨難之后,他為什么沒被摧毀得轟然倒地?正是因為有博大的胸襟。因為這種胸襟,這種順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的胸襟,才使他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種種不如意和個人悲愁時,能夠理性曠達,從容應對。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蔽覀儜搶W會超越人生中的挫折,做到“也無風雨也無晴”,詩意而從容地生活。
總之,用素材,關鍵在兩點:一是得知道自己文章的表現重心之所在,二是要有強化渲染的意識和手段。正如射箭,既知道靶子所在,又有箭術,那“百步穿楊”便不是神話,只是表演。
二、多角度審視材料
有很多素材所寫的人物往往是粗線條的,對這些素材,我們可以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
18、運用想象,合理演繹,以表述文章的觀點。我們可以依據文章的主旨,靈活變通素材并進行敘述、描寫、議論,達到應有的目的。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內涵,尋找材料之間的交叉點,對材料進行邊緣化處理,寫出個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現有兩種分析:
1.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
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為與日月爭光的鴻篇巨制。有一個流傳的“退麝臨巖”的故事,當麝被獵人追趕至巖邊時,麝會將麝香取出,還與大地。司馬遷隱忍痛苦,開后世史書先河,無異于
19、將自身寶貴的“麝香”交還中華文化。
2.面對李陵被俘降敵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間凝固了
“你們還有什么話說?”朝堂上,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唯唯諾諾;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瞇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敢在萬眾一聲的局面下說公道話,他敢在眾口一詞的局面下講出真話,劉徹震怒了,結果一個血性須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jiān)”??稍谖覀兝习傩盏男哪恐?,你依然是一個敢說真話的男子漢,一個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同是寫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寫出了司馬遷“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例2寫出了司馬遷“敢說真話”,同一個素材是可以
20、多角度分析的。
命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
(1)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2)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韓嬰《韓詩外傳》
(3)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隨著歲月更迭、時光流逝才逐漸變得有價值起來的。譬如古董,沒有歲月的積淀便沒有它的價值,年代愈悠久便愈值錢!
請以“莫等待”為題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800字。
審題導引
這是一則多材料作文題。在分析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時須綜合三則材料的共同點,切不可扣了一則材料而忽視了另兩則材料。這是多材料作文題的審題原則。
第一則材料的含意非常明確,也就是題目“莫等待”。
第二則材
21、料的重點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意思是:做子女的認識到了要孝敬父母、奉養(yǎng)父母的時候,父母卻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還是說不要等待,只是從一個側面來說明“莫等待”。
第三則材料則是說明“等待成就價值”。但人不是古董,人的生命短暫,不可能等待。其含意與上兩則材料是一致的。
所以三則材料的含義作文的題目已經交代得一清二楚了。“莫等待”這個題目內涵明確,但范圍不明,在選擇寫作的角度與具體內容時不妨采用“補詞法”,如“孝順莫等待”、“學習莫等待”(要惜時努力)、“機遇莫等待”(要自己去抓住機遇)、“實現理想莫等待”(只有奮斗才有實現理想的希望)……
實戰(zhàn)練筆
題目:________
提醒:完成作業(yè)《自測自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