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復習方略】2020版中考化學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精練精析(含中考示例)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全程復習方略】2020版中考化學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精練精析(含中考示例)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含中考示例)
一、選擇題
1.(2020·濱州中考)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北大校長周其鳳寫了一首歌,歌名為《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其中寫道:“……你我你我 要溫暖漂亮 化學提供
衣裝婀娜;你我你我 要吃足喝好 化學提供 營養(yǎng)多多;你我你我 要飛天探地 化學提供 動力幾何;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學密碼解鎖
……”寫出了化學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貢獻。關于化學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貢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合成藥物的研發(fā)和使用,保障了人體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應用,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C.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進了低
2、碳經(jīng)濟的發(fā)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緩解了糧食危機
2.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3.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體現(xiàn)該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
4.(2020·蘇州中考)清洗內壁沾附堿性固體殘留物試管的合理步驟是( )
A.稀鹽酸潤洗→自來水涮洗→蒸餾水潤洗
B.稀鹽酸潤洗→蒸餾水潤洗→自來水涮洗
C.蒸餾水潤洗→稀鹽酸潤洗→自來水涮洗
D.蒸餾水潤洗→自來水涮洗→稀鹽酸潤洗
5.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猜想”,猜想是依據(jù)已有知識、經(jīng)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假設。下列對“影響食物腐敗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
A.溫度高
3、低 B.氧氣含量 C.食物多少 D.食物種類
6.在下列變化中,有一個變化與其他變化的本質不同,該變化是( )
A.石蠟熔化 B.紙張燃燒 C.酒精揮發(fā) D.冰雪融化
7.分析人體從鼻孔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的氣體成分比較圖,得出一些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圖中各氣體的含量為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
B.吸入的空氣中的氧氣只有部分進入血液
C.人體能產(chǎn)生稀有氣體
D.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8.某同學用托盤天平稱量藥品,天平指針如甲圖所示開始稱量,左物右碼,稱量完畢后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實際稱量藥品的質量為( )
A.大于62.
4、4 g B.小于62.4 g
C.大于57.6 g D.小于57.6 g
二、填空與簡答題
9.將下列各儀器名稱前的字母序號與其用途相對應的選項填寫在相應位置上。
(1)用來夾持試管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貯存固體藥品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作為反應用的玻璃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于洗滌儀器內壁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于夾持燃燒鎂條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檢驗物質可燃性,進行固體燃燒實驗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于加熱濃縮溶液、析出晶體的瓷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加熱時常墊在玻璃容器與熱源之間的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關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描述如下:
①潺潺的流水能蒸發(fā)成水蒸氣;②水蒸氣可以變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變成了雨滴或雪
6、花降落到地面;④鐵礦石冶煉成鋼鐵;⑤鋼鐵可能變成鐵銹;⑥煤著火燃燒,殘余一堆灰燼。
請你分析,其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___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化學性質的是_______,屬于物理變化的是________,屬于化學變化的是________。
11.下圖是初中化學實驗的幾種常用儀器,請按要求填空。
(1)①儀器C的名稱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讀取E中液體體積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___________________。
(2)①進行過濾操作,除鐵架臺,A和D外,還需要用到上述儀器中的_____
7、___(填相應字母)。
②配制質量分數(shù)一定的NaCl溶液,還必須補充的一種儀器是____________。
③儀器D最常見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實驗與探究題
12.小欣是某班的小小化學迷,最近對蠟燭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開始了一系列的實驗。
(1)點燃一支蠟燭,觀察蠟燭燃燒,其中發(fā)生的物理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
(2)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到蠟燭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觀察到了如圖(a)上所示的圓弧狀焦黑斑,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
再取一個冷的白瓷片放在火焰的上方,片刻后取下,觀察到有黑色的小顆粒產(chǎn)生,冷卻后觸摸有滑膩感,此黑色顆粒是_________,是由于蠟燭________產(chǎn)生的。
(3)如圖b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個漏斗,用一燃著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處,觀察到火柴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圖c所示,他在B燒杯中先加入適量的碳酸鈉粉末,分別點燃兩支蠟燭,然后在B燒杯中加入稀鹽酸,在A、B兩燒杯中,蠟燭先熄滅的是__________,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通過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吸入空氣中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但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氣中原有的,還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呢?為了證實這個問題,有人采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
(1)人吸氣時,應將活塞A________(填“打開”或“關閉”,下同),活塞B_______。
(2)人呼氣時,應將活塞A________,活塞B________,此時可觀察到Ⅱ瓶內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上述操作反復進行,能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來自空氣,而是人體的代謝產(chǎn)物。
14.小科發(fā)現(xiàn)取自實驗室的鎂帶表面有黑色物質,黑色物質是什么?會不會是鎂帶緩慢氧化后產(chǎn)生的氧化鎂?
(1)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質的鎂帶放在___________(填化學式)中燃燒,結果得到的是白色固體。由此,他得出結論:黑色物質不是氧化鎂。
(2)進一步查閱資料后獲知,任何固體顆粒直徑小到一定量時,
11、顏色都是黑色的。如純凈的鐵塊是銀白色的,而鐵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認為原來的結論_______。
A.正確 B.不正確 C.可能不正確
(3)小科又開始了進一步的探究……
此探究過程給你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選C。本題主要通過所給信息考查化學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從材料能夠得知化學能夠研制出許多的新型材料、新物品能夠為人類的生存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保障人體的健康?;剂系娜紵墚a(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與低碳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違背,故C錯誤。
2.【解
12、析】選C。用氫氣吹肥皂泡、金屬的相互刻劃、對著玻璃片哈氣,都沒有新物質產(chǎn)生,屬于物理變化;而鹽酸接觸地面時,與水磨石中的碳酸鹽發(fā)生了反應,產(chǎn)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3.【解析】選C。蠟燭燃燒、氫氣制鹽酸、氫氧化鈉制葉脈書簽的過程中都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發(fā)生了化學變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而活性炭的吸附性,屬于物理性質。
4.【解析】選A。本題主要考查清洗試管壁上堿性固體的方法。首先要用稀鹽酸潤洗,目的是除去堿性固體;再用自來水涮洗;最后用蒸餾水潤洗,目的是除去用自來水涮洗時可能殘留的雜質。故選A。
5.【解析】選C。影響食物腐敗的因素較多,一般溫度越高,食物腐敗速率越快,故溫度
13、高低是影響食物腐敗快慢的因素之一;食物腐敗,一般是食品發(fā)生氧化反應而變質,故氧氣含量是影響食物腐敗快慢的因素之一;不同的食物,腐敗的快慢不同,故食品種類是影響食物腐敗快慢的因素之一;食物的多少不會影響食物腐敗的快慢。
6.【解析】選B。石蠟熔化、酒精揮發(fā)以及冰雪融化只是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是物理變化,紙張燃燒產(chǎn)生了新物質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化學變化。
7.【解析】選C。本題屬于信息分析題。由圖示數(shù)據(jù)信息的分析,可知A、D是正確的;通過生物學原理,我們知道,人體吸入的氧氣不僅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還參與構成細胞,交換二氧化碳,并分解有機物,因而只有部分進入血液中;呼出的氣體
14、與吸入的氣體相比,氮氣仍為78%,而氧氣為16%,CO2為4%,兩者的體積之和仍小于原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因而當稀有氣體的體積不變時,其體積分數(shù)仍然會增大,因而呼出氣體中稀有氣體體積分數(shù)的增加并非是體積增大,而是其占的比例增大。
8.【解析】選B。稱量前若天平已調平,則藥品的質量為:50 g+10 g+2.4 g=
62.4 g,因稱量前天平的指針是偏向左的,這就相當于左邊已經(jīng)加入了藥品,所以實際稱量的質量應小于62.4 g。
【規(guī)律方法】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是:首先將天平調平,稱量時左物右碼,物質質量=砝碼示數(shù)+游碼讀數(shù)。稱量中因操作不當而產(chǎn)生的誤差分析:天平未調平,若指針偏左,則相當
15、于已經(jīng)加入了部分藥品,故實際藥品的質量偏小;若指針偏右,相當于在右盤已經(jīng)添加了砝碼,則實際藥品的質量偏大。天平調平,稱量中若砝碼與物質放反了,左碼右物,則物質的質量=砝碼示數(shù)-游碼讀數(shù)。
9.【解析】試管夾是用來夾持試管的;固體藥品通常存放在廣口瓶中;錐形瓶、燒杯、試管常作為反應的容器;試管刷在實驗室中用來洗刷儀器內壁;坩堝鉗用來夾取坩堝等儀器,也可以直接夾持物質進行加熱或點燃;燃燒匙內可直接進行物質燃燒的實驗;蒸發(fā)皿常用于溶液蒸發(fā),可以濃縮溶液或析出晶體;底面積較大的玻璃儀器加熱時,應放在石棉網(wǎng)上進行。
答案:(1)E (2)B (3)A (4)G (5)H (6)F
16、 (7)D (8)C
10.【解析】解本題時只要緊扣“物質變化所描述的是事實,是物質所進行的一個過程;物質性質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屬性,物質性質描述的是可能性。①水能變成水蒸氣,②水蒸氣可以變成白云,都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③白云變成了雨滴或雪花,這描述了一個過程,且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④鐵礦石冶煉成鋼鐵,⑥煤著火燃燒,這兩種變化中都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⑤鋼鐵變成鐵銹是化學變化,所以這一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鋼鐵可能變成鐵銹”,是鋼鐵的化學性質。
答案:①② ⑤ ③ ④⑥
11.【解析】讀取量筒中液體體積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相平;過濾
17、時,應在濾紙和漏斗組成的過濾器中進行;配制質量分數(shù)一定的NaCl溶液,需用托盤天平稱取食鹽;玻璃棒可用于攪拌、引流、蘸取少量液體等。
答案:(1)①酒精燈 ②保持水平 (2)①B ②托盤天平(或天平) ③攪拌
12.【解析】(1)蠟燭燃燒的過程中,蠟燭熔化時石蠟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沒有其他物質產(chǎn)生,發(fā)生了物理變化。(2)木筷出現(xiàn)圓弧狀的焦黑斑,是因為該部位與蠟燭的外焰接觸,而外焰的溫度高,故被燒焦;石蠟在不完全燃燒時產(chǎn)生炭黑。(3)漏斗截口處排出的是蠟燭燃燒的產(chǎn)物二氧化碳和水,這兩種物質都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燃燒的火柴在截口處熄滅。(4)燒杯B中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產(chǎn)生不燃燒、
18、也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所以B燒杯中蠟燭首先熄滅。
答案:(1)蠟燭的熔化 (2)該部位與外焰接觸,而外焰的溫度最高 炭黑
不完全燃燒 (3)熄滅 二氧化碳和水都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4)B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13.【解析】由于人吸入的空氣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當呼氣時,會隨呼出的氣體排出來,因此無論人體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氣時,都會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為了排除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干擾,需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除去,這時若人呼出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說明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
答案:
19、(1)打開 關閉 (2)關閉 打開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除去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驗證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14.【解析】(1)由題中信息知,小科的猜想是“鎂帶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后產(chǎn)生的氧化鎂”,則應該把鎂帶放在氧氣中燃燒;(2)通過查閱資料,小科又發(fā)現(xiàn)了判斷物質顏色的一種方法,即有些物質在粉末狀態(tài)時可能會呈現(xiàn)黑色,可以判斷,原來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3)由題中信息可以得出結論,即獲得科學結論的方法不是惟一的,不能輕信、也不能武斷,應該向科學家那樣,通過多種方法的探究,親自動手查資料、做實驗獲得正確的結論。
答案:(1)O2 (2)C
(3)向科學家那樣,通過多種方法的探究,親自動手查資料、做實驗獲得正確結論(在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本質等方面的感悟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