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下冊 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教案 教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科學下冊 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教案 教科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六年級科學下冊 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教案 教科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環(huán)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環(huán)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1、建造月球環(huán)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據(jù)的推測。
2、根據(jù)現(xiàn)象推測環(huán)形山的成因,學習合理地控制多種因素,創(chuàng)造性地用多種方法造“環(huán)形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學重點】通過造“環(huán)形山”的體驗活動,探究環(huán)形山的成因。
【教學難點】建造月
2、球環(huán)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據(jù)的推測。
【教學準備】
有關環(huán)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模擬環(huán)形山成因的實驗材料:沙、細石子、皮球、小鐵球、玻璃球、注射器、細膠管、水、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
1、談話激趣:古人用肉眼觀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陰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樹,現(xiàn)在人們已經能近距離觀察月球了,讓我們來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樣的?
2、(教師出示環(huán)形山圖片),這是一張宇航員近距離拍攝下來的月球圖片,從中你們觀察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問:為什么人們將月球上的山脈稱為環(huán)形山?
5、進一步分析圖片,說說這些環(huán)形山有何特點?
6、教師
3、補充有關環(huán)形山的資料。
7、小結環(huán)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shù)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制造“環(huán)形山”。
1、提出: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好嗎?
2、討論:怎樣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這個方法的根據(jù)是什么?
3、集體交流,并作出判斷:哪些方法比較符合月球的實際情況。
4、制訂造“環(huán)形山”的計劃:選擇哪些模擬實驗的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月球上的哪些環(huán)境?如何做好這個實驗,才能使造出來的“環(huán)形山”和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特點比較符合?
5、根據(jù)自己設定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造“環(huán)形山”。
(實驗方法:1、噴水法:將注射器連接膠管并把膠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將注射器中的
4、水推出,觀察現(xiàn)象。2、撞擊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
6、評價學生造好的“環(huán)形山”,主要從相似性方面評價。
(說明:學生模擬實驗的環(huán)形山應體現(xiàn)出和圖片中的環(huán)形山類似的特點:分布隨機、大小和深淺不一等。)
三、提出環(huán)形山成因的假說。
1、交流:你們小組是用什么方法來造“環(huán)形山”的?在造“環(huán)形山”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說說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擬出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
3、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推測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設中,有哪些是需要進一步去尋找證據(jù)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推測嗎?
5、對學生的假說進行評價。
四、閱讀有關環(huán)形山成因的資料
5、。
1、談話:剛才同學們對環(huán)形山的成因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下面我們看看科學家提出了哪些假說?他們用了哪些證據(jù)來支持假說?有哪些證據(jù)是我們模擬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
2、學生閱讀課本52頁環(huán)形山的成因資料(或播放有關環(huán)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3、思考:你們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測嗎?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級科學下冊 我們身邊的物質 1教學反思 教科版
執(zhí)教科學六下第二單元第一課《我們身邊的物質》。反思如下:
一、教材單元理解: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
6、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jù),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jù)。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fā)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日標。
二、教材本課分析:
1.教材背景目標:
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
學生對物質的變化比較熟悉,看到的現(xiàn)象也比較多,許多變化發(fā)生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經驗上的準備。
物體變形
7、、水的三態(tài)變化、燃燒、生銹這些常見的現(xiàn)象,背后有哪些科學道理?這是我們希望學生進行探索的,因此本課的引人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
? ? 本課具有前瞻性質和鋪墊性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些觀念既是科學的概念,也是哲學的概念。因此,本單元的概念具有觀念層面上的意義。而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達到的,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該滲透這些觀念,為學生的發(fā)展成長奠定基礎。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
8、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類。
.通過具體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
2.教科書說明:
本課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世界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在變化,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這部分的內容,通過舉例例證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這個觀念。學生對身邊的一些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容易理解,對空氣、火、電和聲音是否是物質,接受起來可能會有一些難度。學生對感官容易觀察到的、特別是觸覺可感知到的實在物體,很容易接受為物質,如空氣和火。由于學生對空氣進行過觀察研究,知道空氣確實存在、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知識,確認
9、空氣是物質比較容易,對火是不是物質的確定也好解決。但是學生對不能直接觸摸到、觀察到的東西確定為物質,接受起來會有難度。
怎樣解決聲音、電、光也是物質?可以從聲音的產生和本質,電的產生和本質上幫助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沒有物體振動就不產生聲音,所以,聲音可以看作是振動的物體,聲波相當于把振動進行傳遞。電、光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解決。如果學生難以理解,教科書最后就直接告訴學生記住“世界是物質構成”的概念。
第二部分:物質在變化
這部分的內容,也是通過舉例例證的方式編排的。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變化的現(xiàn)象,概括出物質都在變化。同時,發(fā)現(xiàn)有些物質變化較快,有些物質變化較慢。教科書希望
10、學生通過討論巖石、房屋、馬路的變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質都在變化的觀念。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同時也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觀點。
教科書當中,要求學生比較歸納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學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門,因此,可以從是否變成了另外的材料(物質)上進行比較,這樣思考的方向會更集中,也符合教科書設計的意圖。
第三部分: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物質的變化是絕對的,有些是自然發(fā)生的,但更多的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造成的。這部分的內容,講解的是人為因素可以造成物質的變化,要求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了解物質的不同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這里可以重點對蠟燭燃燒的觀察做點文章。因為燃燒的內容,在
11、五年級教科書中刪除了,只有在這個單元出現(xiàn),所以對燃燒是怎么回事,可以插人到這里進行教學,這也是對教科書的補充。
三、教材教學處理:
1.世界由物質構成。
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以講解為主,輔助以舉例例證的方式進行。
(1)我們的周圍有哪些物質?讓學生舉例,例子越多越好,這樣歸納的結果越有說服力。在舉例的基礎上,得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2)討論空氣、火、聲音、電、光是不是物質,為什么?對聲音、電、光的辨別,從它們是如何產生的進行辨別,最后確定它們都是物質。得出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物體也是物質。
(3)總結:整個世界都是物質構成的。
2.物質在變化。
這部分內
12、容的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例子開始的。結合教科書的內容,要區(qū)別出兩種不同的變化,一種是改變了物體的形態(tài),實質沒有改變;另一種是實質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新的東西。而且要討論,有些物質變化的速度相當緩慢。
(1)觀察把易拉罐或者飲料瓶壓扁,它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樣的變化是不是改變了物體的材料?
(2)觀察水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圖片,回憶水的這種變化是否是變成了其他物質?? ?
(3)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4)點燃火柴,觀察火柴的燃燒,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思考火柴燃燒后變成了什么物質?
(5)觀察生銹的鐵釘,思考鐵與鐵銹是否相同?
(6)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
13、7)巖石、房屋、馬路在發(fā)生變化嗎?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8)你認為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
3.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便于觀察的、有典型意義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物質的變化。如鐵絲的彎折、觀察燃燒的蠟燭等。讓學生在體驗中、在觀察中體會到物質的變化形式是多樣的,變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最后總結出物質變化,兩類情況:一類是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tài)、大小、位置等但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類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
四、本課教學反思:
1.本課的教學中,學生發(fā)言積極性很高,在教學1、2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由表達的內容、時間過長,以至到第三環(huán)節(jié)時間
14、不足。在教學“讓物質發(fā)生變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原本讓學生填寫相應的報告單,由于前面時間花得太多,后面時間比較倉促,所以布置學生課后自由實驗,下節(jié)課匯報交流,事實也證明這樣處理是對的。
2.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層次性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學生也比較守紀,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師生互動性強,教學效果較好。
3.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質變化的速度快慢是一個相對概念,教學時只有引導學生對所列的幾種物質變化進行比較再確定快慢,這樣比較科學。
五、我的教學特色:
1.反思從教以來:科學課改以來,也及時地參與了各種培訓和其他學習。對科學課程的新理念也有所體會。自認能合格勝任小學科學課的教學
15、任務。
2.做學生的朋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學雙方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的。在沒有輩份、沒有權力障礙的因素下,師生之間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關系以誠相待,互相信任,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是難能可貴的。教學中我主動地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培養(yǎng)親和的師生情感,并以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幽默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多彩的研究方法展示科學學科的魅力。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可以為學生學習知識、探索問題創(chuàng)造良好的時空條件和心理環(huán)境,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包袱,心理放松,則必然會活躍思維、富于想象、樂于探索,學習也就成了非??鞓返氖虑楹?/p>
16、為之追求的目標。
3.輕松活潑、幽默有趣。在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能得充分以實現(xiàn)。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似乎沒有后進生(有個別學生上課積極,就是不做作業(yè)等)。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六、努力彌補不足:
1.在處理一些細節(jié)上還有待加強,課堂教學中還要更加緊湊,不拖沓,讓科學教學課堂的學習更有效。
2.語言的問題。本課中,存在教師教學言語組織不精、過多的問題。在如今“生本化”的課堂中,教師應扮演一種旁聽者的角色。讓學生更多的“說起來”、“動起來”,教師不隨意介入學生之間的交流或評價,為此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就要求教師的言語能言簡意賅、能起到點睛的作用,避免講的過多、言語不夠簡練。
3.缺少科學知識的積淀,平時不善于、不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有待今后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