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陽市坪田學校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導學案(無答案)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南省耒陽市坪田學校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導學案(無答案) 岳麓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課題:7.1.2
一、 學習目標
1、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點。
2、能說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點。
重點:掌握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難點:農耕生活
二、練習反饋:(3min)用 10 分鐘時間閱讀課文,在預習的基礎上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各組由7、8、9、10號4人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各組單雙號交叉批改,正組長批改黑板,副組長統分。)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 ) ;生活位置:( )流域;使用( )石 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 (
2、 )和 ( )的國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 ,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半坡居民居住在( )。會制造 ( ),上面的符號 是我國 ( )的雛形。會紡線、織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時間是 ( );生活位置:( )流域 村 ;使 ( )石器;半坡居民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用工具( )
3、大汶口居民距今時間是( );地點( ) ;出現 (
3、 ) 陶和( )陶; 在后期,出現了( )和( ),原因是:( )的發(fā)展。
三、自學討論
(10-12m)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任務較多時,由小組長分配任務,難點可以討論??陀^題可以統一答案,小組長分配展示任務,最后小組內部小展示)
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分小組討論、 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我們坪田人應該住哪一種房子?
做完后各組一般由5-8號進行展示,3、4號糾錯,1、2號小結,課代表評價。
四、展示提升:( 5min)和梳理鞏固結合,每組由5、6、7號展示,1、2
4、號進行講解,相互補充,其余所有同學注意聆聽,任何人可以提問質疑,質疑多且恰當的多加分??拼砗徒處燑c評,行政組長注意及時加分到各展示小組。
五、梳理鞏固
整理導學案,梳理本節(jié)所學知識,檢查導學案,完成導學案上所有內容,記憶本課的知識點,科代表簡單小結本課學習內容,小組長小結本小組學習所得和不足。(20min)
1、 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并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
2、 河姆渡居民在農業(yè)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3、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況:住干欄式房子,定居生活;會挖掘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造陶器和 玉器;懂音樂。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
5、民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表明長江和黃河都是中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輝煌燦 爛的中華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異同點:
相同:原始種植農業(yè)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yǎng)業(yè)、 手工制陶和紡織業(yè)都有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都有影響;原始農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 獵經濟。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yè);半坡原 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yè)。
五、檢測達標(4m)
課代表:下面同學們關上書,獨立完成檢測達標部分內容。速度要快??梢該尨?,每對一題給本小組加2分
1
6、.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兩種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
A.大豆和小麥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實際的是( )
A.飼養(yǎng)豬狗家畜 B.種植粟等農作物 C.住干欄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遺址能夠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區(qū)原始居民的房屋,對后世
7、的閣樓和樓房樣式的出現影響最大( )
A.陜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陜西臨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劣 B.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學會建造房屋技
7. 我國先民的足跡遍布于祖國的東西南北, 已經發(fā)現的遺址數以萬計, 但是地域文化卻各具風采, 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環(huán)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習慣不同 D. 思想意識不同
二、材料分析題
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
8、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 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1) 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
(2) 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
( 4 ) 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六、課后反思:
1、收獲、感悟:
A、有點成績 B、不錯 C、一般般的啦 D、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呢
批閱情況
評定等級:______ 小組
9、長簽名: ______ 2020年 9月 日
教學后記:
快樂連接
中國文明起源的新觀點
以前,我們長期認為,階級社會是文明時代的開始,我國從夏朝進入文明時代。也有一種傳統意見認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時代是應當從華夏族祖先黃帝開始的。近幾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專家另有新創(chuàng)。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了“古國──方國──帝國”的新學說體系。認為我國國家的形成發(fā)展應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國”階段,這一階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國、古城“滿天星斗”式地遍布中華大地。著名的有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已經形成了古國規(guī)模,“紅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國階段
10、”?!霸缙诔前钍降脑紘乙呀洰a生”。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類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國,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還可以舉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國”,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古城址等。這些“古國”發(fā)展一步即是“方國”。時間大約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夏有萬邦”,都是古時方國存在的紀實。蘇秉琦認為:“從‘古文化’‘古城’‘古國’的觀點,到‘古國’‘方國’‘帝國’的理論,是中國各區(qū)系由氏族到國家具有普遍意義的發(fā)展道路”(《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年版)。
探究性學習:學習探究,遷移發(fā)展,你的能耐不是真的有長進了么?
私有財產與貧富分化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至今都還存在著。搜集一些相關的材料,試分析一下存在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它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