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 論語十二章》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0課 論語十二章》
【學習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3、培養(yǎng)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自主測評】
一、 檢查預習
積累重點詞語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文學常識
①孔子, 末期 家、 家、 家, 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名 ,字 。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晚年致力于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72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修《春秋》使之成
2、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鬃釉罅π麄鳌? ”的學說,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貴族統(tǒng)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
②《論語》,是 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 的書?!墩撜Z》和《 》《 》《 》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墩撜Z》共 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zhì)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
3、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刻。
4、學生匯報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師生互動】
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前五則。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第四則:
第五則:
2、本文前五則有的談到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有的談到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請具體分析。
第一則:
第二則:
第三則:
第四則:
第五則:
(二)重點研讀
1、指出句中通假字:
①由,誨女知之乎!
②是知也。
(三) 中心把握
(四)語言品析
解釋
4、加點的字。
1、子曰:“學而時( )習之,不亦( )說(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 ),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 )日( )三?。? )吾身:為( )人謀( )而不忠( )乎?與朋友交而不信( )乎?傳( )不習( )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 ),可以( )為師矣?!?
4、子曰:“學而( )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5、子曰:“由,誨( )女( )知之乎?知( )之
5、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 )知( )也。”
合作探究
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
1、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2、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達標測評】
一、填空題
1、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家、
家。
2、查閱資料,對《〈論語〉十則》前五則中流傳至今的成語作整理,并翻譯。 。
二、選
6、擇題
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對比閱讀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ㄟx自《論語·為政》)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ㄟx自《論語·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給它注音并解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慍( ) ②溫故而知新(
7、 )
③誨女知之乎( ) ④知之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兩則語錄哪則是論述學習態(tài)度的?哪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學后反思】
請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并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留置作業(yè)】
1、鞏固所講內(nèi)容
2、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