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外國語實驗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4《散文詩兩首》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四川省蓬溪外國語實驗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4《散文詩兩首》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四川省蓬溪外國語實驗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4《散文詩兩首》導學案 新人教版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的寫作特色。
2、理解詩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偉大的母愛。
學習重點:字詞及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督鹕ā愤x自《泰戈爾詩選》里面的<新月集>。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寄小讀者》,詩集《繁星》,《春水》等。冰心的創(chuàng)
2、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溫柔親切的感情,微帶憂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麗的語言。其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是歌頌母愛、童心、大自然?!斗毙恰贰洞核肥潜脑谔└隊枴讹w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
散文詩: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內(nèi)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nèi)在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即 “散文其形,詩意其質”。
第一課時(預習課)
學習流程:
獨學與導學(18)
1、初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
3、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找出并掌握本課的音、形、義。
對學和群學(10)
1、對子之間或小組內(nèi)相互記憶本課的音、形、義以及作者的簡介。
2、在綠板上默寫字詞及作者簡介,對子間相互修改,并在書中用紅色筆標注沒寫出來的或者寫錯的知識點。
精讀并自主預習(12)
1、《金色花》中“我”變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三件事情?請用“當媽媽 的時候,我就 ”概括。思考為什么“我”要做這些事情。
2、作者為什么要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說說我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這些事情?
3、為什么我要變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4、
第二課時(預習+展示)
獨學和導學(12)
1、精讀《荷葉 母親》,勾畫文章中三次看紅蓮時表明環(huán)境、天氣,紅蓮的狀貌,作者心情的語句,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
環(huán)境、天氣
紅蓮
心情
一寫紅蓮
二寫紅蓮
三寫紅蓮
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樣托物寄情,以花喻人的?
3、“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作者看到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不寧的心緒散盡”。深受感動,是因為什么
5、?
對學和群學(10)
1、小組內(nèi)展示第一課時和本節(jié)課獨學的成果,沒預習到的組內(nèi)相互討論解答。
2、討論園里蓮花有很多,只擇其中兩朵來寫,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這樣有什么作用?
3、這首散文詩,借助那些形象來抒寫對母親的感受?(提示:結合《在山的那邊》象征的寫作手法)
4、準備課堂大展示的內(nèi)容。
課堂大展示(8)
1、《金色花》中那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請你用“我讀出了一個_________的孩子和一個_______的媽媽”的句式來回答。請說說你的理由。
2、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縷縷的清風時時吹動我們的衣裙。學習了這兩首散文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
6、結合自己的實際,以“媽媽,我想對你說”開頭寫一段話。
課堂反饋練習(10)
1、文學常識填空:①泰戈爾,________(國名)文學家。1931年獲________獎。《金色花》的體裁是________。②《荷葉 母親》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福建長樂人,詩人、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1.dǎo( )告 2.羅摩yǎn( )那 3.wàng( )棄 4.pāo( )下
3、閱讀理解。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xī( )( )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笑,卻一聲兒不響。
1.根據(jù)拼音寫出填空中的漢字。
2.“媽媽,你會認識我嗎?”和“孩子,你在哪里呀?”這兩個疑問句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3.有同學認為,在媽媽急切尋找“我”時,“我”卻躲起來捉弄媽媽,這說明“我”是個壞孩子,你同意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