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期末重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傳播學概論期末重點(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 傳媒
傳播是人類交流信息的一種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他們所屬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接受與反饋行為的總稱。
特點: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
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
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
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傳播是一種行為,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tǒng)。
2. 媒介
媒介,又稱為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訊息的搬運工,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施拉姆),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傳播學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符
2、號的物質實體?,F(xiàn)代生活中媒介多種多樣,常用的有:郵政系統(tǒng)、大眾傳播系統(tǒng)、互聯(lián)網絡系統(tǒng)、有線/無線電話系統(tǒng)。
3. 符號
任何事物只要它獨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聯(lián)系,而且可以被“解釋“,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號。
符號是使我們能想起現(xiàn)實不作用于我們感官的事物的事物;是用來指稱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傳播過程中為傳達訊息而用以指代某種意義的中介物。
性質:符號具有指代性;
符號具有社會的共有性;
符號的發(fā)展性。
4. 編碼
編碼又稱為符號化,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活動的首先表現(xiàn)之一。編碼是傳播者將自己要傳遞的訊息或意義轉換為語言、音聲、文字或其他符號的活動。
5.
3、 輿論
傳播學中的“輿論”,不僅僅是的“公共意見”或“社會合意”,其實質上是組織化的群體意識和公眾意識,是公開意見。即被認為是多數(shù)人的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表達的意見才可能成為輿論。
輿論的形成是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人們對“意見環(huán)境“的認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6. 把關人
傳播過程中負責搜集、篩選、整理、加工并傳播信息產品的人。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庫爾特-盧因提出的。
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即面對大社會上大量存在的新聞素材時,傳播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
4、受眾那里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shù)。
7. 擬態(tài)環(huán)境
即“信息環(huán)境“,或”似而非環(huán)境“。擬態(tài)環(huán)境并非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的再現(xiàn),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
擬態(tài)環(huán)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識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產生影響。
8. 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是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是由各種相互依賴的網絡,為了應付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制造和交流信息的過程。即組織內部成員間、組織間、組織與環(huán)境間的信息互動過程。
要素:1) 信息 2)相互依賴 3)網絡 4)過程 5)環(huán)境
形式:正規(guī)的組織傳播——組織內部傳播;組織外部
5、傳播
非正式的組織傳播——小道消息(有任務指向性);謠言(情感指向性)
單線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
特征:組織傳播具有明顯的功利性;
組織傳播的主體是組織;
組織傳播具有可控性;
組織傳播的主渠道是社會關系。
方向: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橫向傳播;
閉門人現(xiàn)象。
功能:組織傳播的功能可分為手段性功能和滿足性功能。
(1) 組織傳播確保組織內部協(xié)調活動的發(fā)生,即建立起組織內部成員的聯(lián)系協(xié)作,以實現(xiàn)組織的特定目的。
(2) 確保組織的內部與組織的外
6、部環(huán)境建立聯(lián)系,以完成組織與其外部社會的聯(lián)系,加強信息的交換活動,以適應環(huán)境。
(3) 確保組織內部的情感交流,加強相互了解,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
(4) 通過組織內部的多層面、多角度的信息交流來滿足組織成員的社會心理需求,形成積極的情緒。
9. 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為傳遞或交流知識、意見、情感、愿望等的社會行為,也是兩個個體系統(tǒng)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
人際傳播也叫人際溝通,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最典型、最直接、最常見、最豐富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xiàn)。
特點:人際傳播傳遞和接收的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
人際傳播
7、信息的意義更為豐富和復雜;
人際傳播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度高;
與組織傳播相比,屬于非制度化的傳播。
人際傳播的網絡:環(huán)形模式;鏈形模式;丫形模式;輪形模式。
人際傳播的心理需求:自我表現(xiàn);
自我評價,認識自我;
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
控制周圍環(huán)境;
滿足情感需求;
教導功能。
10. 意見領袖
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
8、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被稱為“意見領袖“。意見領袖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huán)節(jié),對大眾傳播效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特征:與被影響者一般處于平等關系而非上下級關系;
意見領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體或階層,而是均勻地分布于社會上任何群體和階層中;
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一般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
意見領袖的社交范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頻度高,接觸量大。
11. 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
9、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即傳媒不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響源。
理論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三個層面,這些層面同時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議程設置”假設的著眼點在這個過程的第一層面。亦即作用于認知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所考察的,不是某媒體某次傳播活動的短期效果。而是作為整體的大眾傳播的、較長時間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這樣的媒介觀:傳播媒介是從事“
10、環(huán)境再造構成作業(yè)”的機構。即傳媒對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
意義:議程設置理論從考察大眾傳媒在人們的環(huán)境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解釋了大眾傳媒的有力影響,為效果研究擺脫“有限論“的束縛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大眾傳播過程背后的控制問題重新擺在人們面前。
不足:只強調了傳媒“設置“社會議題的一面,未能涉及到傳媒反映社會議題的一面。
12. 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的研究方法。該研究把受眾成員看做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
11、足“的過程。
“使用與滿足“這一視角具有重要的意義,拓展了對效果研究的領域。但該理論也有不足:1) 過于強調個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2) 脫離傳媒內容的生產和提供過程,無法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系;3) 對受眾能動性的研究僅限于對媒介提供的內容進行”有選擇接觸“的范圍內。
13. 受眾權利
受眾不僅僅是傳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費者,他們還是構成社會的基本成員,也是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公眾。當我們把受眾看做社會成員和公眾時,受眾擁有各種各樣的正當權利。
受眾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
1、通過傳播獲知信息的知情權;
2、使用媒介進行交流的權利
12、;(社會成員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fā)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
3、受眾享有討論的權利;(將自己的經驗、體會、思想、觀點、認識通過大眾傳媒渠道進行傳播)
4、受眾受到新聞侵害的時候有要求補償?shù)臋嗬?
14. 大眾傳播內容的特點
傳播內容是傳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亦即傳播者欲表達并用以影響受者的話的意義。所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給受者的信息都可以稱為傳播內容。
大眾傳播內容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綜合性
2、公開性
3、開放性(交流性)
4、大眾性
5、政治性
結論:
① 大眾傳播內容不是信源信息的全體,而是大量信息經過高度選擇之后的抽樣。潛在受眾接收到并使用的信息,又只是
13、他們選擇后的抽樣。
② 大眾傳播內容中相當大量的部分是娛樂性的,而非消息性的。它們更多的是為了分散人們對重要問題的注意力,而非引起他們對此類問題的高度重視。
③ 大眾傳播內容在形式上是簡單的,內容上是通俗平易甚至平庸的。唯其為此,才能盡可能多的吸引受眾,滿足其需求
15. 大眾傳播與新聞學的區(qū)別
16. 互聯(lián)網
在21世紀的今天,互聯(lián)網已經成了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全球信息系統(tǒng)?;ヂ?lián)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信息傳播平臺,它既是個人信息處理的工具,也是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的手段,而大眾傳媒也是它的一個基本功能,其每一個頁面都有“出版物“的性質。隨著
14、網絡的發(fā)展,它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屬性也越來越顯著?;ヂ?lián)網提供的論壇、博客等信息發(fā)布與傳播手段,還為個人作為傳播主體參與大眾傳播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這一點,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結構的變革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互聯(lián)網傳播的特點有:1、傳播速度的實時性;
2、信息內容的海量性;
3、信息形態(tài)的多媒體性;
4、信息檢索的便利性;
5、傳播過程的交互性;
6、傳播范圍的全球性。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給傳統(tǒng)大眾傳媒帶來了強大的挑戰(zhàn),也為它們未來變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生機,與互聯(lián)網傳播融合,實現(xiàn)自身全面的數(shù)
15、字化轉型,已經成了傳統(tǒng)大眾傳媒亟待解決的課題。
17. 網絡水軍
網絡水軍是網絡最近衍生出的一種新職業(yè),他們受雇于網絡公關公司,為他人發(fā)帖回帖造勢的網絡人員,以此獲取報酬。為客戶發(fā)帖回帖造勢常常需要成百上千個人共同完成,那些臨時在網上征集來的發(fā)帖的人被叫做“網絡水軍”。版主把主帖發(fā)出去后,獲得最廣大的“網民”的注意,進而營造出一個話題事件,所有網絡公關公司都必須雇傭大批的人員來為客戶發(fā)帖回帖造勢。網絡水軍有專職和兼職之分。
網絡水軍的存在是網絡營銷的進階。網絡無限普及,從城市鋪向農村各個角落,網絡市場的膨脹成就了這些網絡鐘點工的兼職工作。但是網絡水軍是雙刃劍,需要各個網絡公司把握好應用角
16、度。
網絡水軍在發(fā)揮正面作用的同時,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它可以幫助幕后的商業(yè)企業(yè),迅速地炒作惡意信息并打擊競爭對手(網絡打手),也可以為新開發(fā)、新成立的網絡產品(如網站、論壇、網絡游戲等)惡意提高人氣、吸引網民關注和參與。更為甚者,不少無良的網絡水軍被國外別有用心的機構和資本支持,不斷在國內各大論壇發(fā)布和張貼攻擊信息、造謠言論或挑撥語言,制造網民間的矛盾、進行不可告人的網絡文化滲透。
例:當一部熱門電視劇、電影上映之時,就有人在網絡上發(fā)帖招募水軍,攻擊或贊美。除此之外,要罵一些明星,或捧一些明星的時候,也有人在網絡上進行招募。在網上發(fā)一個罵人帖通??梢垣@取5角錢的收入;如果能寫成一些看上去
17、相對有文化的文章,則可以獲得5--10元不等的報酬。而幕后黑手可能是電視臺、制片方的競爭對手,但同時也不排除制片方的自我炒作。
18. Blog Microblog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博客應運而生,并迅速發(fā)展成長起來,博客,又譯為網絡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閣等,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方式由新到舊排列。許多博客專注在特定的課題上提供評論或新聞,其他則被作為比較個人的日記。一個典型的博客結合了文字、圖像、其他博客或網站的鏈接、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能夠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也是博客的重要要素。
博客是社會媒體網絡的一部分。博
18、客多元化的功能指向,尤其是在傳播上的即時性、全面性、包容性和互動性功能,使其日益成為網民鐘愛的傳播方式,以強大的生命力蓬勃發(fā)展起來。
博客的傳播方式對傳統(tǒng)媒體單向傳播體系構成了強有力的沖擊,甚至分流了傳統(tǒng)媒體的很大一部分受眾,新聞博客對新聞傳播格局的改變引發(fā)了新聞觀念的變革,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運行的邏輯。傳統(tǒng)新聞媒體應該更多地關注或參與到博客中來,重視和加強交流,關注受眾反映,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對于新聞的多元需求。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種可以即時發(fā)布消息的類似博客的系統(tǒng),用戶可以通過Web網頁、客戶端、手機短信、手機上網、電子郵件插件等方式來實時發(fā)布簡短消息。它支持
19、用戶傳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但在信息數(shù)量上會受到限制,比如新浪微博最多不會超過140字,這也是微博最顯著的特征,所以有人稱之為“迷你型博客”。
u 傳播特征:便捷性;即時性;裂變形;碎片化。
微博帶來的傳播形態(tài)的變革:傳播模式;傳播內容;傳受對象。
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到共同行動的“微動力”,微博帶來的一場“微革命”正在一步步改變著中國人的交流方式和行動方式,為構建公民社會發(fā)揮著積極有力的影響。
u 微博自身的傳播弱勢:
首先,從內容上來說,之所以被稱為“微博”,就是在傳播內容的數(shù)量上有所限制,無法對事件進行深入的報道與解析;
其次,微博上的信息內容豐富龐雜,但幾乎未
20、加過濾,當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基于群體社會心理,傳播者的責任感相對較少,很有可能成為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滋生地;
再次,微博作為媒介對突發(fā)性事件進行報道時會出現(xiàn)細節(jié)斷層,對事件完整性和真實性的缺失,使其社會傳播功能大打折扣,甚至耗費大量的社會成本;
u 微博成為傳統(tǒng)媒體的積極助力者:
首先,微博可以成為傳統(tǒng)媒體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渠道。
其次,把微博打造成媒體推廣的平臺。
再次,對于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來說,也可以利用微博參與采編流程。
傳統(tǒng)媒體能積極地與微博進行互動與互補,使得二者的媒介融合度進一步提高,二者定會共生共榮,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媒介生態(tài)。
19. 青少年上網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
21、當代青少年的網蟲和網癮癥現(xiàn)象已經迅速成為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焦點。青少年的網癮癥和網絡媒介的接觸環(huán)境和接觸條件有關,其表征是長時間沉迷于網絡(甚至每天8小時以上)不能自控;行為乖張并伴隨視力下降、精神衰弱等身心病態(tài);在網欲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精神空虛、心情暴躁甚至會有暴力傾向,等等。
網癮癥有五種類型:色情成癮;網絡交際成癮;信息超載成癮;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視聽成癮。
網癮癥會帶來多種心理危害:以虛擬代替現(xiàn)實的交往方式錯位;長時間沉溺網絡所形成的孤僻、冷漠、
不合群、無責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異化;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會功能的退化;技術崇拜等等。
從眾多的研究看,網
22、癮癥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網絡技術所提供的信息空間和媒介接觸條件是青少年網癮癥產生的前提,沒有互聯(lián)網,也就不會有網癮癥;第二,網絡是一種新技術,人類社會對它的認識還不到位,相應的控制機制還未形成。而青少年由于個人閱歷不足、自控能力較差、世界觀仍未健全,最容易受到網絡世界的誘惑,罹患網癮癥;第三,網癮癥的發(fā)生也有個人的、家庭的和社會的原因。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較成年人差,當在現(xiàn)實生活遭遇挫折、在學校境遇不順、家庭關系不和諧等情況發(fā)生時,會傾向于在網絡中尋找慰藉。而內向或具有自閉傾向性格的青少年,在現(xiàn)實交往中有困難,更容易患上網癮癥。因此,要徹底消除網癮癥,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
媒介與社會、媒介與人的問題,是媒介分析的核心問題。不過,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產生,究竟是媒介工具形式引起的,還是由它的傳播內容引起的,或者是由其他社會因素引起的,在理論和實證上做出嚴密的結論目前還是很困難的。我們必須承認,一種媒介技術或工具的出現(xiàn)和普及,對社會以及人的行為產生的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由于其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和特性,人們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但是如果把社會變化的全部原因都歸結于它,也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