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論文】社會學背景下日語的曖昧性》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社會學論文】社會學背景下日語的曖昧性(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社會學論文】社會學背景下日語的曖昧性
摘要:語言既是文化的產(chǎn)物,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依賴于語言的交流,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文化的內(nèi)涵,從實質(zhì)上打開文化的大門,也促進我們這些母語為非日語的學子明確學習的目的,教會我們多方面了解文化,從而促進和提高語言的學習。筆者認為,語言學習并不是一個完全孤立的過程,任何語言都無法脫離社會文化背景而獨立存在,兩者的關(guān)系是相互依從,密不可分的。該文以日語的曖昧性為例,從日常生活入手,對日語的曖昧性通過舉例子做了闡述與分析,并從多角度分析了其曖昧性表達所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根源。
關(guān)鍵詞:曖昧性;自然條件;以心傳心;集體主義觀念
2、
1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曖昧性表達方式
例1(2001年一級真題):A:そこを何とかお願いできませんでしょうか。B:何度も言うように、ここはうちのうちの土地だから、たとえ、大金をつまれよう売る気はない。まあ、ただ公共のためとなると、條件次第では、考えないわけでもないんだが。問:男の人は自分の土地について、どう言っていますか。1、條件が良ければ、だれにでも売る。2、條件が良くても、絶対に売らない。3、公共のためなら、條件が良ければ、売る。4、公共のためなら、條件が良くなくても、売る。該題很明顯的是以雙重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袱胜い铯堡扦猡胜ぁ故且粋€雙重否定,說話者用委婉的的
3、表達形式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結(jié)合對話可知正確答案是3。例2(1993年二級真題):息子は大學に進學することを希望している。しかし、今の息子の學力ではとても無理だから、別の大學を()。1、受験させるしかない。2、受験させないだろう。3、受験させるべきではない。4、受験させるわけにはいかない。本題選項1意思是“只有讓兒子考其他大學”。選項2意思是“不會讓兒子考其他大學”。選項3意思是“不應該讓兒子考其他大學”。選項4意思是“不可能讓兒子考其他大學”。從與例句的邏輯關(guān)系來看,這里的后續(xù)內(nèi)容必須是肯定的。所以只能選1。以上兩個例子就是日語曖昧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日本人在說話中不喜歡表現(xiàn)一種
4、主觀臆斷和直截了當?shù)木芙^。為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日語中常常出現(xiàn)一種“正話反說”的情況,就是用肯定的形式拒絕,用否定的形式肯定。理解的時候要結(jié)合日本特有的文化不可只去字面含義。類似的表達形式還有「~しな~ない~」、「~ないはずはない~」、「~ないわけでもない~」、「~思わないか~」等等。例3:A:ねえ、おいしい店を見つけんたんだけど、明日、食べにいかない。B:明日?A:うん、仕事が終わってから、一時はどう?B:ねえ、明日はちょっと......例3中有「ねえ、明日はちょっと......」這樣的一句話,日本語學家水谷修在解釋「ちょっと」的用法時指出,「それはちょっと」是表示謝絕對方的請求時的委婉表
5、達,這句話同時還表達了講話人并不想拒絕的心情。例3中A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好的飯館,想邀請B一同去品嘗。但是直接說“我們一起去吧?!睍@得稍微有些唐突,因為不了解對方是否愿意一同前往。所以采取一種詢問的方式「食べに行かない?!?,一方面告訴對方,自己有意愿與其一同去,另一方面給對方考慮的余地。而B最后回答用了「ねえ、明日はちょっと......」,這種回答方式雖沒有使用任何表示拒絕的詞語,但是拒絕之意卻非常明顯。B充分了解了A的盛情相邀之意,但是自己由于某種原因無法同去。例句中的「明日はちょっと......」這句話對母語為非日語的初學者來說,似乎感覺好像(刪除)還有一半話沒有說完。因此,對其真實含義有點含
6、糊不清、模棱兩可。誠然,這句話省略了部分內(nèi)容,但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日本人能夠準確領會。但是,如果直接告訴對方「いいえ、行くごとができない」的話,會對對方的自尊心造成傷害,令對方深感尷尬,所以就用了「ねえ、明日はちょっと......」這種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既表達了自己的難為之意,又顧及了對方的感受,是十分有禮貌的。另外,日常會話中很少聽到日本人說“你、我”如何如何,也不太用“你”“他”這樣的人稱代詞。除了主語省略之外,雙方已知的信息也常被省略。因此,作為一名母語為非日語的初學者,如果不了解日語的這種曖昧的特性,像這些表達方式是很難準確理解的,甚至在與日本人的交流中會出現(xiàn)一些尷尬和誤解。所以
7、,在我們平時學習時,千萬不能忽略了對其社會文化背景與內(nèi)涵的必要了解。
2社會文化背景
日本人的語言生活中,酷愛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其原因之一可以認為是日本人漫長的語言生活習慣所致。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
2.1自然環(huán)境
一般認為,一個民族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這個民族的語言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封閉的島國,國土呈東北—西南走向,細長狹窄,正因如此,使其氣候具有熱帶和寒帶的雙重特性。因此,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溫和、雨水充足、空氣濕潤,非常適合農(nóng)作物及各種植物的生長,加之海洋資源豐富,形成了
8、日本舒適而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另一方面,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臺風、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發(fā)不斷,身處這種環(huán)境中的日本人,其性格具有接受性、忍從性,同時必然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適者生存”的處世態(tài)度。因此,他們?yōu)槿颂幨佬⌒囊硪怼⑻撔暮脤W、刻苦努力,盡量使用含混曖昧的語言,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慢慢沿著委婉、含蓄、曖昧的發(fā)展路線,于是形成了獨特的一種語
2.2集團主義觀念
在原始社會,日本人過著群居生活。自水稻傳入日本后,開始種植水稻。而這種群居生活和水稻的種植,就需要一種集體合作的精神,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集團主義觀念。日本社會里處處充滿了團體意識,幾乎一
9、做事就是團體行動。在個人和團體的配合上,日本人顯得非常默契。他們認為,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個人的作用不管有多么突出,也無法獨當一面,都是微不足道的,個人是社會團體的一員,而不是獨立的。現(xiàn)代日本人,一旦被一家公司或企業(yè)錄用,就意味著建立了一種終生契約關(guān)系。自己應該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在這個團體里,竭盡全力為團體效力,證明自己的忠誠。也就是說,日本人一旦加入了某個團體,便把自己視為該團體的人,時時處處都要為自己所屬的團體著想,認為團體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團體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生命與這個團體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對自己的獨特的“曖昧文化”情有獨鐘,認為大家都是這樣表達的,而且這樣含糊不清的表
10、達,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使自己與集體、他人相處和諧融洽,自己又何樂而不為呢?
2.3以心傳心
日本自古以來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語言的國家,他們之間擁有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間都不輕易外露自己的感情與想法。日本人之間有著非常豐富與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秒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從而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了曖昧表達的習慣。他們之間很多事情不說也知道,形成了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和敏捷的體會能力,甚至有時覺得說出來仿佛是一種障礙。于是,日語里便有了「口は災いの門」(禍從口出)、「言わぬが花」(不說為妙)、「きじも鳴かずば撃たれまい」(槍打出頭鳥)
11、、「沈黙は金」(沉默是金)。同時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了省略句,如「私は學校までバスで行きました。山田さんは?」、「...吉田さんですか?!沟取T谀刚Z為非日語的初學者看來,是費解至極的事,而日本人卻認為具有影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效果。他們認為含糊、曖昧表達本身就是一種美,凡是表達太清楚,反倒喪失了語言的這種“以心傳心”的獨特的魅力。
3結(jié)語
一個民族的語言與其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日語的曖昧性更是如此。日本人的語言生活中,習慣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其原因之一可以認為是日本人漫長的語言生活習慣所致。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它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日語語言學習的同時,多多了解日本文化,挖掘其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以避免因此而產(chǎn)生的尷尬、誤解、以及“文化摩擦”等。同時,在現(xiàn)代日語教學中教會學生們準確理解說話者真正的意圖也至關(guān)重要。
參考文獻
[1]金田一京助,山田孝雄,柴田武.等.新明解國語辭典[Z].日本:三省堂,1999.
[2]金田一春彥.日語的特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