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琴棋書畫(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復習:常識判斷解題方法及技巧
202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筆試將于2023年3月16日舉行,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行測常識判斷解題方法及技巧,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常識判斷題一般為兩種:一種是題干給出一個常識性的現象,備選項提供了這一現象產生的四種原因,要求考生選出最合理的;另一種是單純性的知識測試,要求考生對題目涉及的知識要有一定的了解,并從備選項中找出正確答案。
其解題技巧比較靈活,但首要一點是考生一定要重視平時的知識積累。老師建議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對于基礎性的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科技以及歷史人文常識要能夠鞏固掌握,對于社會
2、中的新鮮事物、科技領域的新進展,要通過多看報紙、電視、網絡等途徑了解熟悉。具體的解題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排除法。如果考生細心的話,便能夠發(fā)現排除法似乎適合于每一種題型。在這里,常識判斷題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觀題時,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題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適合于單項選擇題。在這部分題中,考生根據自己平時所掌握的知識,便會輕易的將最不適合題意的選項排除掉。甚至有些題可以直接將其他三項排除掉,選出正確答案。如果選項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個。其實有些題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過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減小試題的難度,從而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2)去同存異法。這種解題技巧適用于考生對題目不能做
3、出準確判斷的情況。當考生在閱讀完試題題干和所有選項后,如果發(fā)現選項中有內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將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別較大的選擇項,再將剩余的選項進行比較、判斷,最終確定符合題意的答案。這樣做的目的是縮小目標,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3)第一印象法。有些試題,考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讀完試題及選項的瞬間,大腦便有這樣的一個強烈的信號,此題選某項。但靜下來仔細考慮時,卻又不知道為什么。這種情況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進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來確定正確選項,便可將第一印象的選項選出。雖然這種選法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但這樣選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確的。
(4)比較法。在解答單項選擇
4、題時,考生可以將各個選項同題目要求進行縱向比較,并根據各自同題意要求差異的大小來確定最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
(5)大膽猜測法。這種方法一般情況下是不可取的,因為它靠的是運氣,正確率相當小。這種方法只有當考生運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試題的正確答案時才可使用。猜測法,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可以避免考生在這種試題上過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從而耗費過多時間并影響考生的情緒。這種方法雖然是靠運氣,有時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小編溫馨提醒:無論是報名、繳費、打印準考證,還是參加考試一定要注意各個事項規(guī)定時間,盡量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忙中出錯,導致影響考試的正常發(fā)揮??!
2023年浙江省各級機關面向社會招考公務
5、員,采用網絡方式報名,報名時間為2023年1月4日—1月10日;鄉(xiāng)鎮(zhèn)機關面向優(yōu)秀村干部招考公務員,采取組織推薦及現場報名,報名時間為:2023年1月15日—1月18日。
202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我國的“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騷客、包括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現在也常用于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作為古代文化藝術的典型象征,琴棋書畫歷來為人所重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給“四春”的貼身丫頭取“抱琴、司棋、侍書、入畫”之名,也體現了琴棋書畫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近年來公考越發(f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國家公務員考試和省公務員考試中都考過書法藝術以及古代名畫。外國的藝術形式也
6、有所考查,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并且廣為人知的“琴棋書畫”,也需要考生予以掌握。
一、琴
琴瑟的統(tǒng)稱,由梧桐木制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琴用于正式音樂場合,在貴賓面前彈撥;瑟用于社交性場合,置于屏風后面演奏。
1.古琴
(1)亦稱“瑤琴”、“七弦琴”,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
(2)2003年,古琴列入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瑟
(1)古代撥弦樂器,最初有五十根弦,每弦瑟有一柱。故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瑟
3.我國古代音樂
(1)五音——宮商角
7、徵羽
分別對應 “土、金、水、木、火”和“中、西、北、東、南”,相當于現行簡譜的1、2、3、5、6
(2)十大古曲
①古琴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
②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春江花月夜)、陽春白雪
③琴簫曲:漁樵問答
④二胡曲:漢宮秋月
二、棋
1、弈指圍棋,博指象棋。“博行于世而弈獨絕”
2.圍棋
(1)大約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隋朝時進入今朝鮮半島和日本
(2)縱橫各十九道,361個點
3.中國象棋
(1)公元前11世紀前后產生于中國南部
(2)棋盤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交叉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
8、點,未劃通直線的地方稱“河界”,劃有斜交叉線的地方稱“九宮”,棋子共三十二個
三、書
1.我國文字的演變順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2.文房四寶
(1)名稱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2)特制湖筆(浙江湖州)、徽墨(安徽歙縣)、宣紙(安徽涇縣)、端硯(廣東肇慶)和歙硯(安徽歙縣)
3.書法大家
(1)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東晉);草圣:東漢張芝、唐朝張旭;
“張顛素狂”(草書):張旭、懷素
(2)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元)
(3)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
9、襄
四、畫
1.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
2.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3.發(fā)展歷程:陶器-青銅器-帛畫-宗教繪畫
4.古代著名畫家
①曹不興:三國,“佛畫之祖”,文獻記載最早的畫家,
②顧愷之:東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為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杜敷饒D》
③張僧繇:南北朝,“畫龍點睛”
④吳道子:唐朝,稱“畫圣”,山水畫的祖師,被譽為“吳帶當風”
5.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顧閎中 百駿圖 清:郎世寧 千里江山圖 北宋:王希孟 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 清明上河圖 北宋
10、:張擇端 步輦圖 唐:閻立本 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 唐宮仕女圖 唐:張萱、周昉 漢宮春曉圖 明:仇英 五牛圖 唐:韓滉
2023年北京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常識判斷“點-線-面”法輕松攻克
關于公務員考試等公職考試“常識判斷”的復習,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雖然“法無定法”,但職業(yè)培訓教育網在多年的公職考試教研、研究中積累了可供借鑒的“常識判斷”“備考策略”,本文中將介紹以“點”穿“線”鋪“面”的常識判斷備考策略。
所謂以“點”穿“線”鋪“面”,指的是每道常識題考查的都是一個“點”,每個考過的知識點不會重復出現,但相關的知識點可能會在考查的范圍之中。我們把每個考過的“點”外
11、其他選項及其“背后”相關的多個“點”穿起來就成了一條“線”。而無數個“點”積累、穿起來的“線”就鋪開成了“常識判斷”復習、備考的“面”——廣度、厚度。
【例1】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名言出自( )。
A.《三國志》 B.《論語》 C.《中庸》 D.《道德經》
【答案】A。
這是一道省考題中考查的名言名句,考查其出處:《三國志》——陳壽。我們應該把這個“點”背后相關的知識點深挖:
(1)《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
12、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2)《論語》中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3)《中庸》中的精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4)《道德經》的作者、思想及主張等有哪些?
(5)“四書”指的是什么?——《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孟子》和《大學》中的名言名句有哪些,其主要思想及主張有哪些?
(6)“五經”指的是什么?——《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7)“六經”指的是什么?——《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春秋》
(8)“六藝”指的是什么?——禮、樂、射、御、書、數。
而20
13、2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第125題,正好考查了一道上題中相關的知識點:
【例2】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 )
A.《周易》、《尚書》、《禮記》、《春秋》
B.《詩經》、《孟子》、《孝經》、《爾雅》
C.《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D.《尚書》、《禮記》、《論語》、《孝經》
【答案】C。
雖然一道名言名句的考查只涉及到一個“點”,但有心的考生朋友應該把上述題目涉及到的相關“點”穿成一條“線”,這樣的復習才是有效的復習。如果遇到202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題第125題的話,那對有所“準備”的考生朋友來說無疑成了一道“送分題”,輕而易舉作答
14、。
很多情況下常識判斷一個知識“點”的考查背后其實是無數個“點”的支撐和可能今后考查的范圍??忌笥褢摪烟岬降纳鲜龆鄠€“點”都穿起來,穿成一條條“線”。無數條“線”積累、鋪開就成了“常識判斷”備考的廣度和厚度。希望考生在復習“常識判斷”時,以“點”為切入點,養(yǎng)成由此及彼,串“點”成“線”的好習慣,進而達到常識 “面”的積累,讓常識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
202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常識部分借力用力
行測常識一般需要考生有一定量的知識積累,但是并不是就意味著這些知識全部靠死記硬背。有的時候可以在題目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較長的題目,結合掌握的一些知識,可以幫助解題
15、。接下來,針對部分給出足夠信息的常識判斷類題型進行分析解答,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以下題為例:
【例題】(吉林-2023年)中國古代以干支紀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在1894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以干支紀年是:
A. 乙亥年 B. 庚子年 C. 辛丑年 D. 壬寅年
【答案】B
【解析】兩者前后相差6年。因此,根據順序,“甲”后第六個是“庚”,“午”后第六個是“子”,因此可以推斷出來是“庚子年”?;蛘呤煜v史的同學可以回想:1901年清朝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億5千萬兩白銀
16、。根據干支計數法來看:“辛”前面是“庚”,“丑”前面是“子”,可以推出是“庚子年”。這筆賠款,史稱“庚子賠款”。故選B。
這道題目就是典型的題干提供有效信息的例子。對于考生只需要知道干支紀年的計數方法即可,即:每次計數,都是天干要依次計數,地支也要同時依次計數,一共60年完成一個計數周期。
當然,正如【解析】所說,如果考生對于歷史知識比較熟悉,那么應該記得庚子賠款,正是針對這次侵略的。這樣答題的效率自然會高很多。但是如果題目信息給出的比較多,那么考生不妨稍微花上一點時間,簡單分析一下。
當然,還有一種題型,在題干中并沒有太多信息,但是選擇項可以通過簡單分析,得出答案。如下一題:
【例題
17、】(江蘇-2023年)在下列滅火實例中,利用了“隔離可燃物”原理的是:
A. 住宅失火,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向著火處噴水
B. 炒菜時,油鍋不慎著火,迅速用鍋蓋蓋滅
C. 實驗時,酒精不慎灑出并燃燒,通常用濕抹布蓋滅
D. 發(fā)生森林火災時,將火焰蔓延線路前方的小片樹林砍掉
【答案】D
【解析】依據燃燒須同時具備有可燃物、與氧氣相接觸和溫度達到著火點三個條件,因此只要消除燃燒三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均可達到滅火的目的。
A、住宅著火消防隊員用高壓水龍頭向著火處噴水是利用了降低溫度,故A錯誤;
B、燒菜時油鍋著火迅速蓋上鍋蓋,采用了隔絕氧氣的方法,故B錯誤;
C、用濕抹布蓋滅酒精燃燒,
18、均是采用了隔絕氧氣的方法,故C錯誤;
D、只有發(fā)生森林火災時,將火焰蔓延線路前方的小片樹林砍掉是利用了消除可燃物的方法來滅火的,故D正確。
這里則是從選擇項的描述來判斷?!案綦x可燃物”,應該在題目中尋找“可燃物”。在D項中,砍掉小片樹林,是將已經燃燒的樹林和尚未燃燒的樹林相隔絕,依次來達到滅火效果。而在B、C選項中,并沒有對可燃物采取措施,僅僅是將可燃物和氧氣相隔離而已。而A選項中則是降低溫度到燃點以下,是降溫措施。
【例題】(江蘇-2023年)下列關于通貨膨脹的說法正確的是:
A. 發(fā)行紙幣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B. 沒有多發(fā)行紙幣就一定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C. 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好
19、,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應當減少流通中的紙幣量,從而有利于抑制通脹
【答案】D
【解析】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xù)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于求)。因此可以看出,發(fā)行紙幣和是否通貨膨脹沒有本質的聯系。通貨緊縮會導致人民貨幣量減少,購買力下降。因此C也是錯誤的。
這道題目相對來講稍微難一些,但是只要稍加分析,一樣可以解決問題。A、B兩項的表述都有“一定會”或者“一定不會”的表述。這樣的表述過于絕對和生硬,其內容表
20、述也經不起推敲。至于C選項,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好的表述當然也不夠穩(wěn)妥。
當然,對于通貨膨脹這類經濟問題,如果深究,會發(fā)現D選項的表述也未必十分精確,因為近期有一些觀點是認為不僅僅跟紙幣發(fā)行量有關,還跟投資等緊密聯系。但是公考并非專業(yè)考試,只需要把握一些常識即可,因此考生在實際操作中,不能鉆牛角尖。
常識判斷中,除了大量記憶的題目以外,仍然有一些是可以在題目中通過簡單分析來得到答案的。
2023年浙江公務員考試行測指導:中國的世界遺產
歷史文化常識浩如煙海,如何能夠準確把握國家公務員的命題方向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準備,這就需要對歷年真題進行系統(tǒng)梳理。從近幾年國考趨勢來看,與時政的聯系愈發(fā)緊
21、密,有的題目直接考查時政常識,有的則是從時政中發(fā)現其他知識點,以時政為大背景進行考查。例如2023年中醫(yī)針灸和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年的國考便考查了京劇,乃至戲曲的常識,2023年國考也在一道考查醫(yī)學知識的題目里考查了“針”和“灸”各自的意義。由這兩道題目可以看出,世界遺產對文化類命題的影響相當之大,本文將對我國近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點類目進行梳理,為考生備考提供方向。
一、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包括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tài)區(qū)、天然名勝和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群、遺址等,其區(qū)別于自然遺產的特征是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1.中國丹霞——20
22、23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1)丹霞是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主要由紅色砂巖和礫巖組成
(2)代表景區(qū):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
(3)世界上已知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密集、造型最精美的地貌形態(tài)
2.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qū)、福建武夷山
3.我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三,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中北京有6項,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
23、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
1.皮影戲——202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
(2)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等,其中牛皮使用最廣泛。
(3)宋代已極為盛行,18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
2.杭州西湖——2023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我國的世界遺產中唯一一處湖泊類文化遺產,內有“湖心亭”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
(2)又稱“錢塘湖”、“西子湖”,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
24、使用了西湖“三潭印月”的圖案
3.中醫(yī)針灸——2023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針:將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灸: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2)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黃帝內經》(現存的最早且完整的中醫(yī)文獻)
(3)拔罐法: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
三、記憶遺產
設立記憶遺產的目的是對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毀損、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我國有七項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分別是:傳統(tǒng)音樂錄音檔案、清朝內
25、閣秘本檔、清代大金榜、納西東巴古籍文獻、“樣式雷”建筑圖檔、《黃帝內經》、《本草綱目》
1.《黃帝內經》——2023年入選
(1)分《靈樞》《素問》兩部分,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現存醫(y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2)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2.《本草綱目》——2023年入選
明朝李時珍撰寫,藥學著作,“東方藥物巨典”
四、文化景觀遺產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文化景觀,是全人類工人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
1.廬山
(1)位于江西九江附近,“匡廬奇秀甲天下”,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四大避暑勝地
(2)我國第一處世界文化景觀,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五臺山
(1)位于山西省,與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2)202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