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小池人婚嫁、酒席、葬禮的風俗禮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黃梅小池人婚嫁、酒席、葬禮的風俗禮儀(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習俗
黃梅小池人婚嫁、酒席、葬禮的風俗禮儀
一黃梅人的婚嫁習俗
結婚禮俗主要有訪親、定親、過門、嫁娶、回門等。先由介紹人牽線,約期見面、相親,雙方同意就照相留念、互贈禮品(信物),然后分別上門,會見雙方父母,男給女方“見面禮"。定親后,男方一年三節(jié)送女方父母和其已成家兄弟的節(jié)禮。確定婚期后,男到女家過門須送厚禮,并雙方到區(qū)鄉(xiāng)政府登記。佳期多定"元旦"、"五一"、"國慶"或"看日子"。迎親,城鎮(zhèn)租借汽車,鄉(xiāng)村用拖拉機、三輪車或步行。嫁妝上貼紅雙"喜〃字,或人抬或車運。宴席或自辦或到飯店包席,新人出面敬酒,答謝親友。舉行婚禮儀式,不拜堂,先由主婚人講勉勵恭維話,新婚夫婦介紹戀愛經(jīng)過。然后敬煙
2、、敬糖果,鬧新房。次日上午,新婚夫婦備茶拜見親友,親友要給“茶錢"。婚后第3天,女方哥哥或弟弟要送書皮剪刀到男家,接新人回娘家,俗稱“回門",但須當天返回。到滿月,須帶禮物再回娘家,叫“走滿月"。
70年代后,政府提倡婚禮改革,不少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職工結婚,由共青團、婦聯(lián)組織集體婚禮。還有不少青年旅行結婚,即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后,擇吉日外出旅游度蜜月。
結婚用品日漸增多高檔,有的還由一方點要。50年代,結婚用品簡單,男方購置一套床帳被窩、一只或兩只木箱及零星生活用具即可。70年代中期,時興女家點要,美其名曰"我出菩薩你裝金〃,除要八墊八蓋及其他日常用具之外,還要高檔商品。先是“三轉一響"
3、(自行車、手表、絳紉機、收錄機),繼而要"48條腿"(指滿房家具的總腿數(shù)),進而要"三大件"(彩色電視機、冰箱、洗衣機)。1984年后,少數(shù)女家還要求男家建一幢私人樓帛,才同意嫁女。不少男家西操辦婚事,將多年積蓄花光,一般都要借債,故有"嫁得起女兒,接不起媳婦"之說。
二東港劃龍船習俗
龍舟,是一種以龍造形的木舟。這種木舟的首尾都雕有巨龍的圖案。在古代,龍舟唯有帝王才能享用,后來我國民間劃船競賽,也漸漸有了用龍舟的習慣。每逢端午節(jié)那天,許多地方都要舉辦龍舟競賽,傳說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代懷石投江的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宋代詩人余靖在《端午日寄酒庶問都官詩》中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槍神"。
4、
黃梅在端午節(jié)也有舉辦龍舟競賽的習俗,一方面紀念大詩人屈原,一方面作為民間的一項大型文體活動,其規(guī)模、場面都是很大的。舉辦龍舟大賽的那天,全城的百姓都傾城而出,紛紛趕到江邊去觀看。從分路至小池漫長的江堤上,人來人往,站滿了觀賽的人群。許多鄰近縣鄉(xiāng)的百姓,也在此日趕到黃梅,觀看這一年一度的比賽。當時,丹徒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學者趙彥稱曾在其《三愿堂日記》中描寫過道光二十九年(1849)時東港龍舟大賽的盛況。
他說,黃梅龍舟最盛,比其他地方的龍舟大賽要展開。從岸邊望去,競渡時江上波濤起伏,巨浪間百舸競發(fā),前呼后涌,排槳揮動,鼓舞滄波,一瞬間,"金翠眩目,鎮(zhèn)鼓艷耳,游觀者舟次鱗列,約不下千萬
5、",氣勢是非常壯觀的。黃梅龍舟大賽,不僅比速度快慢,而且要比水手的技巧;尤其是水手的潛水功夫。傳說比賽的項目中有江面抓鴨和潛水捉魚等。抓鴨是由幾組龍舟圈成一個大圈,然后在圈的中央放一只活鴨子,一聲令下,眾舟一起合圍,哪一艘龍舟上的水手先捉到鴨子,哪一艘龍舟就算獲勝。
有時,鴨子見人,就潛入水中,這時,水手們就必須躍入江中捕捉,競爭場面十分熱鬧。潛水捉魚,在競賽中算高難項目,比捉鴨子要費力得多,一般潛水功夫相當棒的小伙子才敢參加此項賽事。根據(jù)競賽規(guī)則,事先在數(shù)條黃寤的頭上各扎上一根紅綢帶,然后待發(fā)令時放入水中,比賽開始時,先由各個龍舟推出自己潛水功夫最出色的水手參加比賽,以抓獲黃鰭的多少來決定
6、名次……隨著鑼響,黃鰭被放入江中,四周龍舟上的.水手紛紛潛入江底捕捉。要捉住黃鰭是很不容易的,它又滑又會鉆,往往水手們多次潛入水中都無功而返,只有潛水功夫特強又善于捉魚的極少數(shù)幸運者才能享受到勝利的歡樂。黃梅龍舟大賽一直持續(xù)到清末,后因觀賽的人越來越多,安全難以維持,以及風浪不測,常常為比賽要淹死不少人,才被官方禁止。
三黃梅縣的酒俗文化
1 .酒俗之起媒酒
起媒酒又稱暖媒酒。娶親前的頭天晚上或中午(亦有娶親當天早晨的),男家辦一桌豐盛酒席,專請媒人坐首席,以酬謝其保媒之功。并請其在娶親過程中,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鼎力玉成親事。這桌酒席叫作起媒酒。
2 .酒俗之起手酒
起手酒種類繁多,各行
7、各業(yè)工匠,受主人之邀上門做活,第一天的首餐酒飯一般由主人招待,叫作起手酒。特別是做新屋,起手酒更為隆重,不論是自己請點工做屋,還是全部包工包料請專業(yè)建筑隊做屋,動工之前定要辦起手酒,盛情款待木匠、砌匠等施工人員,并請母舅相陪。喝了起手酒,才開始下墻基石,砌墻,支門窗。
3 .酒俗之上梁酒
新屋做到上梁時,或樓房封頂時,要舉行繁瑣的上梁儀式。上梁之日,事先將紅綠綢緞被面搭在主梁上,用紅繩將主梁兩端系緊。眾工匠站立屋頂,各司其職。起梁的人緊拉起痍紅繩,吉時到,一木匠喊"上梁〃,主梁便在鞭炮聲中升到房頂,并安穩(wěn)妥。同時砌匠往屋下拋撒年糕、糖果、香煙等物,令眾人哄搶。主事木后,砌匠即各自取下梁上的
8、被面,率眾人下房,稍事休息。主人即在屋擺治豐盛酒席,請家公母舅作陪,款待工匠,眾工匠大吃大喝一頓,盡歡而散,第二天才繼續(xù)上工此即為喝上梁酒。
4 .酒俗之過屋酒
新屋落成或購房屋裝修完畢,主家準備喬遷新居時,大都舉行過屋儀式。
選好吉日后,屋主于當天凌晨燃放鞭炮,首先擔一捆劈柴或一架木梯進屋,再搬進家俱。天亮后,主人恭候親朋好友來鳴鞭道喜,并留其進屋休息玩耍。到中午,或在自家新屋,或在賓館酒樓,設盛宴款待賓客。此為喝過屋酒。
5 .酒俗之壽酒
黃梅老人過五十歲后,每增十歲壽命,晚輩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慶賀老人高壽,稱為做壽。五十為初壽,六十為大壽,七十為高壽。另外,黃梅習俗認
9、為:只要雙親健在,子女年齡再大,也不能給自己做壽,只能叫過生
So還講究"男做九,女做十〃,如男到五十九歲生日,即做六十大壽。女需滿五十歲、六十歲才做壽。屆時,親朋好友紛紛攜帶壽禮歡聚主家,給老壽星祝壽。主人在家里或到酒樓擺盛宴,請老壽星和親朋好友一同喝酒慶賀,也謂吃壽酒。
四黃梅縣的酒桌筵席文化
婚喪喜慶,均要設盛宴款待賓客,不論幾桌,只有主桌設席,席分兩種,即龍口席和朝頭席。
龍口席:桌縫南北向。其東,北為首席,南為3席,其西,北為2席,南為4席;其北為上八位,南為下方陪客席。席位依尊卑長幼依次而坐,上客坐首席,次之坐2席,又次坐3席,再次坐4席。其余仍為尊長者坐上八位,自家人坐下
10、方斟酒端菜陪客。
朝頭席:桌縫東西向。其北,東為首席,西為2席,其南,東為3席,西為4席。東西兩方均為陪客席。若是客人多,則把桌子分做東西兩排擺架,桌縫南北向。各排第一桌為主桌。東桌之東,北為首席,南為3席;西桌之西,北為2席,南為4席。這種席的擺法,是單桌龍口席的發(fā)展,故仍稱龍口席O
另一種席,為單桌朝頭席的發(fā)展,桌子分東西排擺架,桌縫東西向,各排的第一桌為主桌,均只北方設席。居中,東為首席,西為2席;之外,東為3席,西為4席。
下鄉(xiāng)還有一種席叫丁字席,實為朝頭席的發(fā)展,桌縫東西向,3張主桌設六席,擺為丁字,故名。第1桌設在堂屋緊*神龕的中間,其北,東為首席,西為2席,其余桌子分兩排擺
11、架,東邊一排第1桌之北,東為3席,西為4席,西邊一排第1桌之北,東為5席,西為6席,其余桌上沒有席,可以隨意坐。
五黃梅迎親的時候說的吉祥話
黃梅人在迎親的時候每件陪嫁品要說一段吉祥話,很有特色。
1 .[電視機]電視我說不倒,走七(去)寬(生)個曉(男傷)。
2 .自行車哪多又多,寬個曉會上學!
3 .桌子四個角,將來小孩上大學。
4 .紅箱四四方,寬兒到中央。
5 .M0T0車的吉祥話:新郎騎,新娘坐。寬兒考大學。
6 .日出東方萬里光、手執(zhí)月斧響叮當、輕輕套上象牙床、象牙床上蓋錦被、錦被中間出祭央、一頭一個記央枕、記央枕上結成雙
7 .紅箱四角方方,內裝寶藏,富貴萬年長
12、。
8 .電扇扇風涼,新郎愛新娘!
9 .一擔夢八根梭,闊個份就上大學。
10 .鏡兒圓又圓,寬兒中狀元。
IL扁擔挑上肩,謝謝張(女方姓氏)府茶和煙。
12 .【腳盆】大圓套小圓,夫妻恩愛花好月圓。
13 .電飯煲真蹊蹺,咬魚咬肉不用柴虎燒。
14 .茶幾四四方,擺在房中央,來客對面坐,瀟灑又大方。
15 .衣架,鞋架,一成高一成,代代出能人。
16.奇怪奇怪真奇怪,又裝飯來又裝菜,困醒還要隨身帶?!咎涤邸?新郎官必說的
174牙噢傷噢,恩莫鬧,爸爸就來抱?!就尥蕖恳恍吕晒俦卣f的
18 .被子枕頭是一套,走去寬(生)個曉(男傷)!
19 .紅索:千里因緣一線牽,只羨鴛
13、鴦不羨仙。
六黃梅人過端午的習慣。
端午節(jié)在黃梅又名端央節(jié)、蛋節(jié),與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合稱一年三節(jié),對于黃梅人而言非常重要。同思念親人的中秋節(jié)和全家團圓的春節(jié)相比,端午節(jié)時處初夏萬物欣欣向榮之際,因而獨具生機,黃梅人過端午節(jié)也別有風味,又因上鄉(xiāng)、下鄉(xiāng)的經(jīng)濟文化背景有異而更加精彩!以下是黃梅人過端午節(jié)的風俗:
風俗之一:炸油糧,在黃梅上鄉(xiāng),端午節(jié)家家要炸油楸,因為這個時候適逢油菜收割完畢,家家有新榨的"清油",同時,小麥也是在此時收割。
風俗之二:吃粽子,在黃梅下鄉(xiāng),煮粽子、吃粽子之風尤盛,這跟中國很多地區(qū)文化背景是一樣的
風俗之三:劃龍船,在河港密布的黃梅下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龍船比賽無疑是過節(jié)當
14、天重要看點,下鄉(xiāng)人或以村為單位,或以家族為單位進行龍船比賽,比賽之時,河(港)里一片鑼鼓之聲,龍船爭奪相當激烈。此風俗亦與其他地區(qū)相同,主要是為了紀念荊楚大地的文化人物——屈原。
風俗之四:插艾葉、菖蓬,端午節(jié)清早,家家都要在門和窗戶上插上艾葉和菖蓬,傳說艾葉的氣味可以劈邪,菖蓬形狀像利劍可防妖魔鬼怪進入家中。
風俗之五:吃雞蛋,吃蛋糕。黃梅人認為:雞蛋如石藤,可以把人的步伐拖住,從而長命百歲,而蛋糕就是發(fā)糕,有越吃越發(fā)之意。特別是小孩子,端午必須吃雞蛋,最好是用紅線扎個小袋子,把雞蛋放在里面,掛在小孩脖子上,據(jù)說這樣可以給小孩辟邪。
風俗之六:送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這一年三節(jié),黃梅
15、女婿都要到去外父家送節(jié),三大節(jié)的禮品一般以煙酒和肉為主,端午節(jié)時必須有蛋糕。如果是新女婿頭回送節(jié),則禮數(shù)相當講究:在上鄉(xiāng),女兒女婿第一次送節(jié)叫初節(jié),送節(jié)禮品視家庭經(jīng)濟環(huán)境,分為8斤8包、10斤10包、16斤16包幾種規(guī)格(黃梅人愛講究是出了名的),此外還要根據(jù)娘家人口情況送扇子(此風只在黃梅有),給長輩男性要賣大蒲扇,長輩女性的要買傘或鵝毛扇,平輩,晚輩都要買年齡不同的扇子(本人小時候最喜歡折扇),女孩子也可以送傘。只要禮數(shù)周到,娘家人是非常開心的!外父外母必定要留女兒女婿吃飯,而且要給新女婿準備回禮,如紅包、衣服等,女兒女婿拿來的禮包,也是要回一半的,如10包回5包,但肉是不回的,呵呵,當天
16、大家一起吃了,一頓吃不完,外父外母可留著慢慢吃。
以上是黃梅的端午風俗,也許有人會說黃梅人講究,愛面子,因此覺得麻煩,但是筆者認為:黃梅人之所以禮數(shù)多,是因為黃梅是文化大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不像快速消費的城市,一年四季一個樣子。筆者衷心希望新一代黃梅人能記住并遵從自己的風俗,講它作為文化遺產世世代代留傳下去。
七黃梅喪葬禮儀習俗
〃生要生在蘇州,死要死在薪州"。在程朱理學盛行的靳州,舊的喪葬之事,的確是不同一般。人們對死的重視,從婚嫁時置棺木作嫁裝到五六十歲即"辦前程"(后事)可窺一斑。諺稱“六十不辦前程,死倒別怪兒孫”。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歲,便開始為自己準備"前程",備置棺材,
17、請風水先生選取〃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關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塊板做成),上等棺材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壽木",壽木完工,至親好友送禮慶賀,祝愿主人百年長壽。安葬之地要有"來龍"、有"下手",朝山秀麗、望水來臨的“牛眠大地〃,地選好后建生墳,俗稱“作風水"。舊時喪葬禮俗亦極為隆重以至過于繁瑣,大致可分為"送終、報喪、入殮、請七、出喪、安葬"等等。
送終: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聽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變,即將咽氣,已出嫁的女兒要回避,兒孫立病榻前,高聲呼喚,直到咽氣,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為"送終〃,遠方的兒孫須在老人咽氣前趕到家,否則就被認為沒
18、有能為之送終,或者說是沒能盡孝,是一大憾事。
報喪:完成送終前后的種種程序后,便向親友報告死訊,此為報喪。古薪州黃梅縣的報喪者,是執(zhí)一傘進門,將傘尖向下豎置大門里側,親友一見便知。德化縣是把傘掛到堂前左邊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對面座上,口報:你家多謝"了。
入殮:將死者裹棉穿戴整齊入棺,謂之"入殮"。各地均有專事為死者入殮的人,有求必應。
請七:喪亡之日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兒孫們備香燭貢品,在靈前或墳上祭奠,俗稱"請七"。
出殯:由于選擇墳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喪,最短3天,最長經(jīng)年,-般是49天,把靈柩送往墓地,謂之"出殯"。
安葬: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選定墳地穴位,破
19、土挖坑,坑內傾石灰。
靈柩到達,坑內再燒一些豆箕麻拮,并留火種,然后才能陳棺擺正。還要宰雄雞淋血于棺蓋,放爆竹,燒紙錢,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八黃梅縣時令節(jié)日
1 .上七日:又稱"人生日〃,農歷正月初七,人們把這一天看作整個人類的生日。有的家庭辦酒請客,吃長壽面。
2 .元宵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多數(shù)家庭要做元宵(湯圓)吃。入夜,部分地方舉行燈會,群眾踴躍觀賞。
3 .土地會:農歷二月初一,為傳統(tǒng)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們要在這天加餐以示祭祀,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4 .觀音會: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天未亮時,中、老年婦女即相邀
朝拜觀音。
5 .上巳節(jié):農歷三月初三,農村家家做菜
20、耙,近鄰還互相饋贈,認為吃菜耙不生疥瘡,相傳為四祖大醫(yī)禪師道信倡導。有的還用地菜煮雞蛋,認為吃了不惹災禍,能治頭暈病。
6 .清明節(jié):一般在農歷三月上旬,群眾在清明節(jié)前三后四天內,掃墓祭祖,摞墳插清明花、燒香化紙,表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學校則組織師生向革命烈士墓敬獻花圈,表示悼念,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7 .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群眾習慣在這天翻箱倒柜晾曬衣物諺云"六月六,曬紅綠",認為這天晾曬的衣物,不會生蟲發(fā)霉。
8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因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jié)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黃梅縣、德化縣北鄉(xiāng)一帶還曬干豆腐
21、,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后,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耙,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9 .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制祖先遺像。設燭臺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掃除塵埃,干干凈凈迎接新年。
10 .除夕:諺云"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
22、。吃個年夜飯,午夜放個
炮竹什么的,這與外地的差別倒是不大。
11 .春節(jié):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
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黃梅縣還有“喊年”的習俗。即正月初一、初二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并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復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
12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共黃梅縣孔瓏鎮(zhèn)的元宵戲燈最為盛行。
13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是土地爺?shù)纳?,古尋陽(黃梅縣)稱為"龍?zhí)ь^"。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jié),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閑過一天。黃梅縣下鄉(xiāng)的規(guī)矩,這一天還有包扎一生糯米一個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為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jié)〃,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