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龍江教師資格考試幼兒教師資格保教知識與能力練習試卷二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4年黑龍江教師資格考試幼兒教師資格保教知識與能力練習試卷二二(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中公教育解析】結(jié)構(gòu)游戲是小朋友利用各種不一樣的結(jié)構(gòu)材料,通過手的創(chuàng)造來反應周圍現(xiàn)實生活的游戲。
2.B【中公教育解析】“圖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是把注意引到了小松鼠這一詳細事物上。
3.D【中公教育解析】喜歡成人的接觸等反應了小朋友的社會性需要。
4.D【中公教育解析】小朋友對自我評價不穩(wěn)定,是依從性的,輕易受外界影響。
5.C【中公教育解析】教幼兒認識簡單的字不是托兒所的保教任務。
6.C【中公教育解析】對于0-3個月的嬰兒,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應為色彩鮮明的小球。
7.A【中公教育解析】幼兒園社會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在幼兒園中的體現(xiàn)表述不
2、正確。
8.B【中公教育解析】用整只手臂到用手,這是從整體到局部。
9.C【中公教育解析】目前幼兒園教師為幼兒制作成長檔案是利用了作品分析措施對幼兒的成長進行研究。
10.A【中公教育解析】“哨兵持槍姿勢”試驗重要是研究幼兒的堅持性。
11.A【中公教育解析】安全保育標準不是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標準
12.B【中公教育解析】幼兒對一日概念的認識不如對一日內(nèi)時間次序的認識深。
13.D【中公教育解析】在幼兒言語的自我調(diào)整機制中,沒有言語觸覺調(diào)整一說。
14.D【中公教育解析】問題言語最為豐富的年齡是4—5歲。
15.D【中公教育解析】家長評價不屬于幼兒發(fā)展評價的措施。
16.B【中
3、公教育解析】獨立性的出現(xiàn)是小朋友心剪發(fā)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頭2-3年心剪發(fā)展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它表白,小朋友心理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特點: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語言交際,能進行想象和思維,有了自我意識。
17.D【中公教育解析】感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xiàn)的認識過程。
18.B【中公教育解析】認生是小朋友認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它首先明顯地體現(xiàn)了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的發(fā)展,即能夠辨別熟人和陌生人,能夠清楚地記得不一樣的人臉;另首先,也體現(xiàn)了小朋友情緒和人際關系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變化,出現(xiàn)了對親人的依戀和對熟悉程度不一樣的人的不一樣態(tài)度。
19.C【中公教育解析】注意分派是指在同一時間內(nèi)
4、把注意集中到兩種或兩種以上不一樣的活動上。
20.B【中公教育解析】課程設置需要考慮小朋友的不一樣年齡特性的需要,符合發(fā)展適宜性標準。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1)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幼兒教育具備社會屬性。教育是要把人類歷史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技能等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傳輸?shù)较乱淮?,培養(yǎng)為社會服務的人。同時,不一樣的社會、不一樣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總是依照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來要求培養(yǎng)新一代人的方向。這些階層所制定的教育任務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2)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需求。全面促進幼兒素質(zhì)友好發(fā)展是幼兒教育的中心任務。發(fā)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二者必須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這種身心發(fā)展
5、的規(guī)律性既是連續(xù)的,又是階段性的。任何違背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過高、過難或過低、過易的教育要求,都不會達成發(fā)展?jié)撃艿哪繕恕?
(3)教育目標。幼兒園教育目標的結(jié)構(gòu)呈金字塔型,由上至下分別是:國家的教育目標、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各個幼兒園詳細的教育目標。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yǎng)人的質(zhì)量規(guī)格標準,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學前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結(jié)合教育目標,符合社會的要求。
2.【答案要點】(1)發(fā)展適宜性標準是指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及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友好地發(fā)展。此項標準是美國幼兒教育協(xié)會針對美國幼教界普遍出現(xiàn)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等傾向而提出來的。
6、(2)從年齡的一般特性來看,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身心發(fā)展上的特點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因此,教師要依照不一樣的年齡特性提供對應的發(fā)展環(huán)境。例如:設計相適應的教學內(nèi)容;提供適宜的教學器具;開展有層次的游戲。同時,依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理,為不一樣的幼兒制定對應的發(fā)展目標。另外,幼兒園的環(huán)境應當是寬松的、自由的、和語的,并且是安全的和多樣的。
3.【答案要點】(1)提升家長和教師的心理素質(zhì);
(2)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
(3)及時發(fā)覺問題,適時疏導;
(4)尊重幼兒人格,不要妄下結(jié)論;
(5)整合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
4.【答案要點】(1)目標性增強;(2)
7、連續(xù)性延長;(3)細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升;(5)觀測措施的形成。
5.【答案要點】3-4歲處在幼兒期的早期階段,也是幼兒園的小班年齡。這時期的重要特點是:
(1)生活范圍擴大。幼兒3歲以后,開始進入幼兒園。新的環(huán)境對幼兒最大的影響是:從只和親人接觸的小范圍,擴大到有老師、更多同伴的新環(huán)境。生活范圍的擴大,引起了幼兒心理上的許多變化,使幼兒的認識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2)認識依托行動。這一階段小朋友的認識活動往往依托動作和行動來進行。3—4歲幼兒的認識特點是先做再想,而不是想好了再做。3—4歲的孩子在聽他人說話或自己說話時,也往往離不開詳細動作,他們的注意
8、也與動作聯(lián)系在一起。
(3)情緒作用大。在幼兒期,情緒對幼兒的作用比較大。3一4歲的幼兒情緒作用更大,常常為小事哭起來。這時期幼兒情緒很不穩(wěn)定,很輕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周圍人感染。
(4)愛模仿。3一歲的幼兒模仿性很強,對成人的依賴性也很大。幼兒還常常模仿老師,對老師說話的聲調(diào)、坐的姿勢等都會模仿,因此老師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6.【答案要點】人的思維與人的實踐活動分不開,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更是如此。幼兒的思維是在同周圍現(xiàn)實相互作用的活動中不停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幼兒的各種活動,首先,要針對幼兒思維的特點去組織幼兒的活動;另首先,要故意識地在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思維。(1)幼兒概括
9、能力的發(fā)展特性與幼兒的活動。幼兒思維概括能力的發(fā)展重要處在形象概括的水平。幼兒的概括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概括的內(nèi)容比較貧乏;概括的特性諸多是外部的、非本質(zhì)的;概括不準確,概括的內(nèi)涵不精準,只反應事物的表面特性,概括的外延不適當,往往過寬或過窄。幼兒不易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特性,在實際教育活動中,應當了解幼兒概括能力的發(fā)展特點,盡也許為幼兒提供易于了解的概念,在實際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概括能力。
(2)問題情境與幼兒思維的發(fā)展。思維總是因為出現(xiàn)問題而產(chǎn)生。幼兒階段常常對許多事物表示好奇,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幼兒能否對事物進行思考、是否有思考的積極性,依賴于一定的問題情境;教師組織的活動能否成為幼兒的問
10、題情境,這與問題情境的選擇有很大關系。假如問題很輕易,幼兒不假思考就能解答,那么,這個問題就不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活動。因此,為了發(fā)展幼兒的思維,教師所組織的活動一定要符合幼兒的思維水平,符合幼兒思維的特點。只有這么,才能調(diào)動幼兒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思維的不停發(fā)展。
(3)幼兒的提問與幼兒的思維。因為提問是幼兒思維活動的積極體現(xiàn),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tài)度激勵幼兒提問,對幼兒的提問“聞問則喜”,為幼兒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氣氛,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熱情。
(4)幼兒的詳細形象思維與幼兒的活動。①要為幼兒提供大量能夠直接感知的玩具與活動材料。沒有充足的玩具、教具和活動材料,幼兒的活動將不會有效地開展。小
11、班幼兒的游戲和活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戲材料與玩具提供的水平。因此,為了愈加好地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使幼兒的認識能力得到深入的提升,應當有計劃、有目標、合理地提供活動的各種物質(zhì)材料。②為幼兒提供活動與操作的條件與機會。③在活動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較多形象可愛的玩具、教具,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向詳細形象思維水平過渡,并提升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④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對事物的認識興趣。組織豐富的活動,使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問題。⑤詳細形象性是幼兒思維的重要特性。因此,在組織幼兒活動時,一定要以此為基本出發(fā)點,這是幼兒園開展各種活動的前提。要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幼兒的表象,要重視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所積累的感
12、性經(jīng)驗,使幼兒能在頭腦中形成清楚的印象。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了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活動時要盡也許詳細、形象、直觀化,要重視玩具、教具的鮮明、形象、生動性。
(5)在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思維。①通過觀測,對詳細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幼兒處在詳細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對事物的分析離不開事物的詳細形象和詳細特點。伴隨語言在幼兒分析綜合中作用的增加,幼兒逐漸學會憑借語言在頭腦中分析綜合。②通過操作,對詳細事物進行比較、分類。幼兒對物體比較能力發(fā)展的特點體現(xiàn)為:第一,幼兒早期還不善于找出物體之間對應的部分。例如比較兩幅圖中的兩個孩子,幼兒早期的小朋友還不會對兩幅圈中兩個孩子的帽子進行比較、對兩個孩子手里拿著的東西進行比
13、較等。他們會說:“這個小朋友戴著帽子,那個小朋友的手上拿著槍。”幼兒中期、晚期能夠逐漸找出物體的對應部分。第二,幼兒先學會找物體的不一樣處,再學會找物體的相同處,最后學會找物體的相同處。通過操作和對詳細事物的比較,能夠促進幼兒分類能力的發(fā)展。
三、材料分析題
【答案要點】依照所給材料分析:(1)小孩也許患的眼疾是弱視。(2)直接原因:嬰幼兒期遮蓋眼睛,致使外界光刺激不能抵達眼內(nèi)和大腦,導致視覺發(fā)育停止而引起。其他原因:先天遺傳,高度遠視、近視、散光或兩眼曲光度不等,斜視。
(3)最佳期在3—5歲。將健康的一只眼遮蓋住,強迫弱視眼注視物體(除正?;顒油?,讓孩子多做某些如描繪圖案、剪紙等精巧
14、細致的活動,以促進弱視眼視力提升),如健康眼有下降情況,可將該眼的遮蓋物拿開24—48小時,即會恢復。
四、活動設計題
活動目標:
1.通過猜謎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懂得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組成。
2.了解各種蔬菜的食用部位,嘗試按食用部位對蔬菜進行分類。
3.懂得多吃蔬菜身體好。
活動準備:
各種蔬菜食物若干、掛圖、卡片若干、磁帶、錄音機、胡蘿卜雕刻印章、橡皮泥、泥工板、白紙若干、剪刀等工具。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請出“蔬菜寶寶”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1.“小朋友們,今日老師請來了許多的蔬菜寶寶來我們班上做客,讓我們來瞧一瞧它們到底是誰?!?
2.
15、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實物。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哪一個蔬菜?為何?喜歡吃哪一部位?為何喜歡吃?
3.出示一副植物生長圖(馬鈴薯),懂得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組成。
教師小結(jié):不一樣的植物我們吃它們身體的不一樣部分,植物身體的根、莖、葉、花、果實對我們的身體是有諸多協(xié)助的。
(二)猜謎語,逐一出示各種蔬菜寶寶,通過猜謎游戲了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樣樣。
1.自漆桶,地下埋,綠的葉子頂上載,切開白漆桶,清甜可口好小菜。(白蘿卜)提問:
(1)說一說白蘿卜的樣子?(形狀、顏色)
(2)我們應當吃它的哪一部分?
(3)(根)尚有什么蔬菜我們能夠吃它的根?(胡
16、蘿卜)
教師小結(jié):因為白蘿卜的營養(yǎng)可豐富了,能夠涼拌吃,能夠炒菜,能夠煮著吃,吃了還能夠使皮膚白凈,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2.瘦長的身材,翠綠的皮膚,全身是疙瘩,丑了自己美了他人。(黃瓜)
提問:
(1)那我們應當吃黃瓜的哪一部分?(果實)
(2)尚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西紅柿、茄子、辣椒)
教師小結(jié):黃瓜是綠色的,形狀彎彎的,味道香甜,能夠生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吃了能夠降火,還能夠解渴,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協(xié)助。
3.你們看看,這是什么蔬菜?(白菜)教師說說白菜的樣子。
提問:
(1)請小朋友想想,我們吃的是白菜的哪一部分?你們懂得嗎?(葉)(2)尚有什么蔬菜
17、我們吃它的葉啊?(青菜、菠菜)
教師小結(jié):因為白菜的葉和莖是連在一起的,它的莖和葉都能夠吃,因此平時我們吃的白菜都是把葉和莖煮了一起吃。
4.這是什么?(土豆)教師簡介土豆:發(fā)芽的土豆含有毒素,不能吃,假如芽很小,能夠把芽和周圍的肉削潔凈,才能夠吃,它是長在土里的。
提問:
(1)我們吃土豆的哪一部分?(莖)
(2)尚有什么蔬菜我們吃它的莖啊?(洋蔥、芹菜)
(三)考考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多蔬菜卡片,請小朋友們協(xié)助蔬菜分類,把吃的部分相同的蔬菜歸一類,例如白蘿卜吃它的根,那就在卡片中找找和它同樣是吃“根”部分的蔬菜歸類到這組。教師小結(jié):蔬菜營養(yǎng)豐富,各種顏色的蔬菜都含有多個維生素,
18、多吃蔬菜有利于身體健康,能使我們長得更高更快更聰明,因此平時不能挑食。
(四)游戲
請個別幼兒演出,給每個幼兒提供一個蔬菜卡片,讓幼兒依照蔬菜的體征找朋友,看看自己手上的蔬菜卡片是吃它的哪個部分的,然后聽音樂找朋友,并能自由地夸張地體現(xiàn)可愛的蔬菜在跳舞。
(五)品嘗蔬菜
教師出示用西紅柿、黃瓜、胡蘿卜、土豆做的各種沙拉,請幼兒品嘗,讓幼兒邊品嘗邊講講口感怎樣,逐漸意識到多吃蔬菜營養(yǎng)好的道理,從而自己做到不挑食,使身體長得更棒。
(六)分組美工創(chuàng)作
1.畫蔬菜
2.泥工蔬菜
3.給蔬菜涂色
4.剪貼蔬菜(分類)
5.蔬菜拼貼。
活動結(jié)束
展示作品延伸活動下次的活動中我們來學習植物的生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