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貼近生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貼近生活(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貼近生活
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應貼近生活
摘 要: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內化不是憑空實現(xiàn)的,要以一定的內容作為載體。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在教法選擇上,既不能脫離課標,又不能拘泥教材,只有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才能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
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
2、們的生活,使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實現(xiàn)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一、回歸生活,抓住品德教育的切入點
?品德與生活?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重要題材,擴展到家庭、社會及兒童生活的所有空間。鑒于此,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生活情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教學方案和教案,找準生活中切入點。比方孩子們剛進入小學學習階段,他們的生活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老師會喜歡我嗎?〞“同學愿意和我一塊兒玩嗎?〞“我能找到老師的辦公室嗎?〞“上課鈴響后,我應該怎么做〞?“下課鈴響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學了,我能與不認識的人一起走嗎?怎樣過馬路?〞。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校
3、生活實際,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如:引導學生并關注學生的交往、合作,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不安心理;帶著學生參觀校園,讓學生親自找一找校園的每一處地方,熟悉校園環(huán)境;結合學校一日常規(guī)教育要求,指導學生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件事;模擬交通規(guī)那么情景,做交通平安標志識別的游戲;放學組織路隊回家時,告訴他們怎樣過馬路平安回家等。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習慣,了解環(huán)境與人的生存關系,懂得集體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愛生命,使之健康、平安、愉快積極地生活。
二、加強體驗感悟,抓住品德教育的著力點
品德與生活課程所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
4、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所以在教學中,唯有凸現(xiàn)活動,引領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兒童喜愛的、樂于參與的活動中自我體驗、感受、領悟,去自主建構新的意義世界,才能鏈接使道德認知在多層面的體驗活動中無痕地內化為道德行為。如在教學?秋天在哪里?一課時,要求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jié)特征,感受秋天的美麗。而秋天的變化卻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呈現(xiàn)出來的,更不是孩子們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觀察體驗到的。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時機了解到秋天的變化,都能參與到探秘秋天的活動中去,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把觀察、活動的場地擴展到了校園、田野、市場、商店、公園、花木園林之中,讓他們在動物、植物、人
5、類生活等大千世界的點滴變化中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去獲取。他們在秋風中奔跑,和落葉低語,在草地中尋覓小生靈的足跡……在這片廣闊的開放天地中,秋天毫無保存地向孩子們敝開了胸懷,綻放了它的美麗,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們訴說了自己的秘密。在與秋天的親密接觸中,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對自然的熱愛不斷地積累、延伸。這種超越了時空的形式讓孩子們忘我地投入到了發(fā)現(xiàn)的快樂中,獲得的快樂中,參與的快樂中,體驗的快樂中。此時此地,已經(jīng)不是活動鼓勵了他們,而是他們轉動了這塊最廣闊的生活舞臺。
三、開發(fā)課程資源,抓住品德教育的突破點
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及時
6、地把社會中的新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新問題和新現(xiàn)象吸收到課程內容中來,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更適宜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開展,價值判斷力得到初步的培養(yǎng),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挖掘出有教育意義的資源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如教學?保護公用設施?這個主題,教材以“不說話的‘朋友’〞為題,讓孩子們回憶自己周圍有哪些為自己效勞的“朋友〞,說說“朋友〞遭破壞時給生活帶來的不便,然后引導孩子替“朋友〞說說話,伸出手為“朋友〞做點啥?這個話題對農村的孩子怎樣展開?一方面,候車亭、郵政信箱、交通指
7、示牌、電影院、體育館等可能較少,但是農村的孩子將來一定有時機接觸城市生活,著眼未來,讓他們了解有關常識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農村的公用設施一般如水渠、橋梁、河堤、電線等,以及樹林、山丘、河道等的公共資源,在教學時,選擇這些對學生熟悉的公用設施進行教育,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保護公用設施,力所能及地保護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設施及環(huán)境,從小樹立公德意識。
四、引導學生實踐,抓住品德教育的落腳點
品德課教學的落腳點是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熱愛生活、健康成長,但僅靠在課堂上去完成學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延伸擴展到課外,教師應該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資源,以滿足
8、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開展觀察、體驗、操作、交流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掌握根本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從中悟出道理,使自己的行為以及情感態(tài)度不斷得到升華,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品德課教學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學生踐行品德形成的基石。如教學?我自己會整理?一課,在開展“我能做好〞的活動后,可以讓學生把會整理的事兒做個列表,列出自己在每天準備做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書包、整理書桌和抽屜等,并留出給家長寫評價意見的地方。這樣,拓展到課外去,既鍛煉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時又養(yǎng)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兒童的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師要從教育實情出發(f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貼近生活,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劉曉明?現(xiàn)代學習論于學習指導?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 丁怡等?教師角色?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