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原理》教育與教育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育學原理》教育與教育學(6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教育學輔導,,,,,,,主要學習內容,第一講 教育與教育學 第二講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第三講 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 第四講 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第五講 學校教育制度 第六講 教師和學生,,第七講,課程 第八講 教學,,第九講 德育與班主任工作 第十講 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第十一講 教師的教育研究 第十二講 學生評價,,,,,,學習要求與建議,1,
2、、增強主動性,自覺學習。,,2,、帶著問題,聯(lián)系實際。,,3,、,善于總結,優(yōu)化知識體系。,,4,、,加強交流,增進合作。,本章主要內容:,一、,教育與教育學的概念,,二,、,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三、教育實踐的歷史發(fā)展,,四、當代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趨勢,第一講 教育與教育學,,重點: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教育學學科發(fā)展歷程,,考點:教育的概念、學科發(fā)展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不同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特征、當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等,,第一節(jié) 教育的認識,一、什么是教育?,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
3、·,盡心上,》,西方:,,,education,(英),,Educare,,é,ducation,,(法),,,Erzichung,,(德),,,,,詞的首字母,e,含有“由……出來”之義,,ducare,為“引”之義。因此,,educare,即指引導兒童把潛藏于心靈中的固有能力發(fā)揮出來。,,,詞源,上,中西方,關于,教育,的異同,,,,共同點:,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不同點,:,教育方式和教育價值不同,符合邏輯意義的定義:,,廣義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大辭典》:,泛指影響人們的知識、技能、身心健
4、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美利堅百科全書》:,教育就是個人獲得知識或見解的過程,就是個人的觀點或技藝得到提高的過程。,教育的質的規(guī)定性:,,,,教育是,培養(yǎng)人,或,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活動。,,,,,這是教育之所以為教育的根本依據(jù),是對教育在事實上是什么的判斷。,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教育大辭典》:,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美,],耐勒:,教育就是通過各級學校、成人教育機構和其他有組織的媒介,有意地把上一代的文化遺產和所積累起來的
5、知識、價值和技能傳給下一代的過程。,,相對于廣義教育,學校教育的顯著特征在于其,專門性,、,制度性,、,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持續(xù)性,。,,,1、 從社會的角度定義。,,2、 從個體的角度定義。,,3、 二者的缺陷。,,社會角度:外在強制過程;過于寬泛(廣義的);循環(huán)定義(狹義的)。,,個體角度:忽視社會影響;外延過于寬泛。,,,,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的《教育學基礎》認為:,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實踐性,,耦合過程,,動力性,,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關于教育要素的幾種代表性觀點:,,三要素說(教育者、
6、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物資,),,五要素、七要素等,教育者,,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活動的人,,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實踐活動中所肩負的促進個體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著一種資格,是能夠根據(jù)自己對于個體身心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狀況或趨勢的認識,來引導、促進、規(guī)范個體發(fā)展的人。,,教育者這個概念是對其內在態(tài)度和外在行為的一種“規(guī)定”,,學習者,,1、 使用“學習者”這個概念的原因。,,有兩個:“受教育者”將教育對象看做是被動的存在,在實踐中是有害的;,,跟“學生”相比,“學習者”更能概括多種教育對象。,,2、
7、學習者的特征。,,有四個: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不同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同;,,不同人對于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教育影響,,教育影響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1,)內容: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上述三個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guī)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系統(tǒng)。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教育是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tǒng),是上述三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結合。,,三、教育的形態(tài),1、非制度化的教育與制度化的教育(根據(jù)教育系統(tǒng)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
8、學?;鐣?——,起源與,20,世紀,70,年代激進主義教育改革思潮,倡導者是美國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學?;鐣钡钠鞄茫J為近代以來人類所建立起來的以組織化、制度化和儀式化為主要特征的學校體系,在總體上具有壓制性、同質性和破壞性,妨礙了真正的學習和教育,降低了人類自我成長的責任心。因此,應徹底顛覆制度化的現(xiàn)代學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學?;鐣宰灾鲗W習的“教育網絡”,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學?;鐣薄?,,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根據(jù)教育系統(tǒng)賴以運行的場所或空間標準),,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每一種教育形態(tài)的有
9、時與長處,最終形成“教育合力”,,,3、原始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近代社會的教育和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根據(jù)社會性質),,,,4、農業(yè)社會的教育、工業(yè)社會的教育和信息社會的教育(根據(jù)教育系統(tǒng)賴以運行的時間標準),,注意三方面:,,首先要把握它們所處時代的生產力、經濟狀態(tài)以及上層建筑的特征。,,農業(yè)社會的教育不等于“農業(yè)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態(tài),后者是專門的教育類型。,,三種形態(tài)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種形態(tài)教育基礎上的,彼此是一種歷史的連續(xù)性。,,,第二節(jié) 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法,],利托爾諾,,[,英,],沛西,·,能,,主要觀點:,,“
10、,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于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于動物界”,,“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fā)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錯誤:,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從而區(qū)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養(yǎng)育行為之間質的差別,把教育的起源問題生物學化,。,,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不僅一切人類社會有教育,不管這個社會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動物中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教育是與種族需要相應的、天生的,而不是獲得的表現(xiàn)形式;教育既無待周密的考慮使它產生,也無需科學予以指導。它是扎根于本能不可避免的行為。,,,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2.,心理起源說,,代表人
11、物:,[,美,],孟祿,,主要觀點:,原始社會的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模仿,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質。,,評價:離生物起源說不遠,這種無意識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但進步的是,認為這種本能是人類的類本能,而不是動物的類本能。,3.,勞動起源說,,代表人物:,前蘇聯(lián)和我國一些教育家,,主要觀點:,教育起源于勞動。教育產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來自于人的勞動。,,4.,其他教育起源學說,,二、教育的歷史發(fā)展,,(一) 農業(yè)社會的教育,,1,、 農業(yè)社會的基本,特征,,2,、農業(yè)社,會的教育特征,,a,、古代,學校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b,、 教育階級性的出現(xiàn)和
12、強化,,c,、 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二) 工業(yè)社會的教育,,1,、 工業(yè)社會的基本特征,,2,、 工業(yè)社會的教育特征(與農業(yè)社會的教育特征對應著記憶),,a,、 現(xiàn)代學校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b,、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 教育與生產勞動從分離走向結合,教育的生產性日益突出,,d,、 教育的復雜性程度和理論自覺性都越來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動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三) 信息社會的教育,,1,、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2,、 信息社會的教育特征,,a,、 學校將發(fā)生一系列變革:學校類型、市場化,,b,、 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趨勢都非常明顯,,c,、 教育的功能將進一步得
13、到全面解釋,生產性,——,政治性、文化性,,d,、 教育的終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為指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學齡階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會成員。,,第三節(jié),教育學,的產生與發(fā)展,,教育學的歷史演進,孕育,—,萌發(fā)階段,創(chuàng)立階段,發(fā)展階段,,,,(一)教育學孕育,—,萌發(fā)階段,,時間跨度: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西方的古希臘城邦時期,——,公元十七世紀初葉。,,該階段可劃分為兩個小的時期:孕育時期和萌發(fā)時期,,,1,、 孕育時期,,沒有專門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國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沒有專門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們
14、所寫的,《,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論及教育最多的兩本著作 。,,,孔子,柏拉圖,,2,、 萌發(fā)時期,,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中國古代的,《,學記,》,,,西方第一部教育專著:古羅馬帝國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yǎng),》,。,,《,學記,》,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它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師的地位、作用和師生關系,教育內容及其開設順序,并總結了教育成敗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些教學原則和方法,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建國君民,教學為 先。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
15、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長善而救其失,,3,、這一時期有關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幾個特點:,,,其一,停留在經驗和習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性認識。,,其二,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哲學家、思想家的哲學和思想著作中,,其三,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對后來教育科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二)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主客觀條件:有三個,,1、 來源于教育實踐發(fā)展的客觀需要,,2、 與近代以來科學發(fā)展的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奠定有密切關系,,3、 與一些學者和教育家們的努力也分不開,,創(chuàng)立標志:五個,,對象;概念和范疇;方法;結果;
16、組織機構。,,,1623,年,培根首次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了出來。,,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倡導“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采用班級授課制度,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得知識。,,夸美紐斯,,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基本奠定了教育學的基本體系和內容,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是教育學獨立探索的開始。,,,1693,年,洛克,《,教育漫話,》,提出了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體系,“白板說”是典型的教育決定論,,,1762,年,盧梭,《,愛彌兒,》,表現(xiàn)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倡導兒童中心的觀念。,,德國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學講授教育學 。,
17、,此后,現(xiàn)代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形態(tài)的學科體系。,,赫爾巴特,,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試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論即“培養(yǎng)人的完美德性”,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論。,,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以統(tǒng)覺心理學為基礎將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階段,后被他的學生發(fā)展成為著名的“五段教學法”,,這一階段之所以被稱為教育學的獨立學科階段,是因為:,,第一,提出了,“,教育學,”,概念;,,第二,有建立,“,教育學,”,的明確目的;,,最后,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18、,(三)教育學發(fā)展階段,,從十九世紀中葉起,人們開始從三個維度研究教育:,,一個維度是應用相關學科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研究教育。,,另一個維度則是把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研究,在縱向和橫向上把教育劃分為不同層次與種類的教育。,,第三個維度是把教育學系列問題如德育論、教學論、美育、課程論等加以分離與拓展。,1,、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國斯賓塞的,《,教育論,》,。,,英國著名的實證主義者,他重視實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斯賓塞,,德國教育家拉伊,1903,年出版的,《,實驗教育學,》,,完成了對實驗教育學的系統(tǒng)論述。,,美國的杜威,1916
19、,年出版,《,民本主義與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 “學校即社會”等理念,構建了兒童(活動)中心的現(xiàn)代教育新體系。,,,杜威,,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教育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馬卡連柯的,《,教育詩,》,,提出了“平行影響”原則。,,前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于,1939,年出版。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學。,凱洛夫,,中國以,1901,年王國維翻譯日本立花銑三郎的,《,教育學,》,為起點,逐步開始了編寫自己的教育學,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憲承的,《,教育概論,》,
20、,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錢亦石的,《,現(xiàn)代教育原理,》,等。,2,、此階段教育學科的特點:,,第一,研究視野開闊。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論教育的封閉狀態(tài)。,,其二,開創(chuàng)了教育研究的諸多新領域。,,其三,出現(xiàn)了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學流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 學科的深化、整合是沿兩條路線開展的。,,一條路線是整合各分支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條路徑是深入研究眾多分支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1,、這一階段較為著名的教育著作,,,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出版了,《,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tǒng),》,。,,,1963,年美國的教
21、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出版了,《,教育過程,》,,提出“結構教學論”。,,布盧姆,布魯納,1975,年,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出版了,《,教學與發(fā)展,》,,提出了“發(fā)展教學論”。,,此前,德國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1970,年的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1972,年,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院士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教育理論,2,、特點,,教育學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階段,遠未完成。因此,目前我們還無法概括出這一階段的特點。,,1、 教育總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反映著具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需求。,,2、 不同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學傳統(tǒng)和風格
22、。,,3、 教育學的發(fā)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學派之間的相互批評和借鑒。,,,當代教育學發(fā)展趨勢,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擴大。,,2,、教育學研究基礎的擴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樣化。,,3,、教育學發(fā)生了進一步分化和綜合。,,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5,、加強教育學的元理論研究。,第四節(jié) 教育學的價值,,,一、 超越日常教育經驗,,二、 科學解釋教育問題,,三、 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關于教育學研究的方法,,教育學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規(guī)律、闡釋教育理論及其應用,。,,百余年來,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學研究總體上是在,定量,的方法與,定性,研究的方法之間搖擺。,,教育學研究的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fā)展研究,,,,具體的研究方法,,1,、教育觀察法,,2、文獻法,,3、調查法,,4、教育實驗法,,5、比較法,,6、個案研究法,考核要點,,理解教育的狹義定義、綜合定義、要素,,了解教育起源和信息社會教育的特征,,了解教育學發(fā)展各階段的特點、理解各時期教育思想家及著作,,掌握20世紀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的特點、當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觀演變、21世紀世界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本章復習思考題:,,1,、結合接受教育的實際,談談對“教育”概念的理解?,,,2,、簡述教育學歷史發(fā)展各階段的特點、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談談不同教育起源學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