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概論和艾滋病病原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病毒學概論和艾滋病病原學(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什么是病毒,.,病毒的感染與傳播,.,病,毒與疾病,提 綱,病毒的發(fā)現(xiàn),1886,年,Mayer,證實了煙草花葉病的傳染性,1892,年,Iwanowaski,證實其病原是一種新的病原因子。,1896,年,Beigerink,給這種病原起拉丁名叫,virus,。,1、能通過細菌濾器,;,2、僅能在感染的活細胞內增殖,;,3、不能在體外生長,;,病毒概念的發(fā)展,1,、所有病毒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即蛋白質外殼加核酸核心。,2,、病毒只有一種核酸,DNA,或,RNA,。,3,、所有病毒均以兩種形式存在:即細
2、胞內和細胞外形式。,4,、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增殖,以復制的方式保證遺傳信息的連續(xù)傳遞。,5,、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6,、需要特殊的技術與方法來研究病毒,如電鏡、細胞培養(yǎng)技術。,20,世紀病毒概念的發(fā)展有,6,個方面:,病毒的概念,體積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類型核酸,必須生長在活細胞中,以復制方式進行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與其他細胞型微生物不同之處在于:,當它們處于細胞外時并不表現(xiàn)出生命活性,既無自主代謝,也沒有呼吸或生物合成功能;但當其核酸進入易感細胞后,便很快顯示出其生物活性,包括病毒物質的合成以及對宿主細胞的改變。,gp120,gp41,脂質雙層,P24,衣殼,逆轉錄酶,p17,RN
3、A,HIV,結構模式圖,病毒的感染類型,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有無臨床表現(xiàn),顯性感染(感染性疾?。?急性感染,臨床癥狀長短,慢性感染,持續(xù)性感染,潛伏性感染,慢發(fā)病毒感染,機體水平上病毒感染的特征,急性感染,潛伏期短、起病急、病程短。,感染中,有病毒排出體外;感染恢復時,體內病毒排出停止。,常見流感病毒,慢性持續(xù)性感染,1,、潛伏感染:,以急性原發(fā)感染或亞臨床感染開始后,病毒在體內長期存在,無臨床癥狀,無病毒排出。,長時間后,因各種刺激,如紫外光照射、發(fā)熱、月經、情緒等激發(fā)出現(xiàn)急性感染的癥狀,并有病毒排出,但病灶局限。,如唇部皰疹病毒感染。,慢性持續(xù)性感染,2,、慢性感染,與潛伏感染的區(qū)別在
4、于機體長時間或始終產生感染性病毒,但可能完全沒有癥狀,也可能常有癥狀。,乙肝病毒是一種重要的慢性感染性病毒。,慢性持續(xù)性感染,3,、慢病毒感染,是一種長期緩慢進行的致死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潛伏期長,既不能分離出病毒也無癥狀。一旦出現(xiàn)癥狀,往往導致死亡。,如兒童期感染麻疹病毒恢復后,十余年后可發(fā)生,亞急性硬化性腦炎,(,SSPE,)。,慢性持續(xù)性感染,4,、耐受性感染,典型例子是由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小鼠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經垂直傳播感染子代,小鼠一生或有或無癥狀,但體內排出了大量的病毒。,隱性感染,也稱非顯性感染或亞臨床感染,不引起臨床癥狀。,但仍能向外界
5、排毒而成為傳染源。,典型例子是脊髓灰質炎感染,,90%,以上無癥狀。,病毒的傳播途徑,1,、呼吸道傳播:病毒通過大或小的飛沫傳播,如流感病毒;病灶多數(shù)局限在上、下呼吸道,潛伏期短,預后好。,病毒的傳播途徑,2,、消化道傳播:病毒隨糞便排出,污染手、水、食物等,通過糞,口途徑使易感者感染。,病毒的傳播途徑,3,、皮膚傳播:如攜帶狂犬病毒的犬、貓咬傷人的皮膚時,狂犬病毒就通過損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從而引起感染。,4,、血液傳播:如乙肝、丙肝病毒等。輸入污染了 這些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導致感染。含病毒的血液可污染注射器而傳播。,病毒的傳播途徑,4,、生殖道傳播:與性接觸密切相關,如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尖
6、銳濕疣。乙肝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常見的性傳播病毒。,5,、垂直傳播:指病毒從母體通過胎盤或產道直接傳播給胎兒,引起先天性感染。多見乙肝病毒、風疹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傳染源,HIV,無癥狀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從其血、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腦脊髓液、骨髓、皮膚及中樞神經組織等標本中,均可分離到病毒。,傳播途徑,主要傳播方式有三種,:,通過同性或異性間的,性行為,;,輸入帶,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靜脈藥臆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針頭,母嬰傳播,,包括經胎盤、產道或經哺乳等方式引起的傳播,.,HIV,傳播的兩個條件,足夠量的病毒,有效的途徑,艾滋病傳播途徑,經血傳播,經性傳播,母 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