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化學二輪11題第七題:突破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選擇題含答案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品高考化學二輪11題第七題:突破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選擇題含答案解析(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考化學復習備考精品資料
第七題 突破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選擇題
題組一 物質結構與性質
1. 羰基硫(OCS)是一種有臭雞蛋氣味的無色氣體,分子結構與CO2相似,高溫下分解為CO和S。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OCS、CO、CO2、S四種物質的晶體類型相同
B.OCS高溫分解時,碳元素化合價升高
C.OCS分子中含有1個σ鍵和1個π鍵
D.22.4 L OCS中約含有3×6.02×1023個原子
答案 A
解析 A項中四種物質都是分子晶體,A正確;OCS中C為+4價,生成CO時化合價由+4價―→+2價,B錯;OCS 的結構式為O===C===S,含
2、有2個σ鍵和2個π鍵,C錯;D項未指明溫度和壓強,D錯。
2. 科學家研制出的八硝基立方烷(結構如右圖所示,碳原子未畫出)是一
種新型高能炸藥,爆炸分解得到無毒、穩(wěn)定的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 )
A.分子中C、N間形成非極性鍵
B.1 mol該分子中含8 mol二氧化氮
C.該物質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D.該物質爆炸產(chǎn)物是NO2、CO2、H2O
答案 C
解析 A項,分子中C、N間形成的是極性鍵,A錯誤;B項,因在該分子中不存在NO2,故不能說成存在8 mol二氧化氮,B錯誤;D項,從題意可知,爆炸分解得到無毒、穩(wěn)定的氣體,故產(chǎn)物中不可能存在
3、NO2。
3. 膦(PH3)又稱磷化氫,在常溫下是一種無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氣體,電石氣的雜質中常含有磷化氫。以下關于PH3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PH3分子的P—H鍵是非極性鍵
B.PH3比NH3穩(wěn)定
C.PH3的分子構型是正四面體形
D.PH3分子中有未成鍵的孤對電子
答案 D
解析 A項,PH3中,P—H鍵為極性鍵;B項,由于N—H鍵鍵能大于P—H鍵鍵能,故NH3穩(wěn)定;C項,PH3與NH3的構型相似,均為三角錐形。
4. 將Li3N固體溶于水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氨氣,下列有關此過程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產(chǎn)生氨氣過程無能量變化
B.Li3N
4、中只含有離子鍵
C.Li3N中含有離子鍵、共價鍵
D.產(chǎn)生氨氣過程有電子轉移
答案 B
解析 化學反應過程一定伴隨能量變化,Li3N中只含有離子鍵,Li3N與水反應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
5. 同周期的A、B、C三元素,其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強弱順序是HAO4>H2BO4>H3CO4,則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
A.非金屬性A>B>C
B.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HA>H2B>CH3
C.原子半徑A>B>C
D.陰離子還原性C3->B2->A-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酸性強弱可推斷,原子半徑A<B<C,非金屬性A>B>C,非金屬性越強,氣態(tài)氫化物越穩(wěn)定,
5、陰離子的還原性越弱。
題組二 化學反應速率 化學平衡
6.下列表格中的各種情況,可以用如圖所示曲線表示的是 ( )
反應
縱坐標
甲
乙
A
相同質量的氨氣,在同一容器中發(fā)生
反應:2NH3N2+3H2
氨氣的轉化率
500 ℃
400 ℃
B
等質量的鉀、鈉分別與足量的水反應
H2的質量
鈉
鉀
C
在體積可變的恒壓容器中,體積之比
為1∶3的N2、H2發(fā)生反應:N2+
3H22NH3
氨氣的
濃度
活性高的催化劑
活性一般的催化劑
D
2 mol SO2和1 mol O2在相同溫度下發(fā)
生反應:2SO2+O22SO
6、3
SO3的物質的量
2個大
氣壓
10個大
氣壓
答案 B
解析 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達到平衡的時間較短,A項不符合;鉀比鈉活潑,反應結束的時間較短,等質量的鈉、鉀與足量水反應產(chǎn)生H2的質量:鈉大于鉀,B項符合;使用催化劑不能使平衡移動,C項不符合;壓強增大,平衡正向移動,SO3的物質的量增大,D項不符合。
7. 對于反應A2(g)+2B2(g)2AB2(g)(正反應為放熱反應),下列各圖所表示的變化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隨溫度升高,正、逆反應速率均增大,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逆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增大的速度
7、應比正反應速率增大的快,A項不符合題意;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AB2的百分含量應減小,B項不符合題意;該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增大壓強,AB2的百分含量應增大,C項不符合題意。
8. 在容積可變的容器中發(fā)生化學反應mA(g)+nB(g)pC(g),在一定溫度和不同壓強下達到平衡時,分別得到A的物質的量濃度如下表所示:
壓強/Pa
2×105
5×105
1×106
c(A)/mol·L-1
0.08
0.20
0.44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當壓強從2×105 Pa 增加到5×105 Pa時,平衡向左移動
B.
8、化學計量數(shù):m+n=p
C.當壓強從5×105 Pa增加到1×106 Pa時,平衡不移動
D.壓強增至1×106 Pa時,平衡常數(shù)變大
答案 B
解析 A中假設平衡不移動,壓強增加至2.5倍,A濃度應當增至2.5倍,即A濃度為0.08 mol·L-1×2.5=0.20 mol·L-1,說明平衡沒有移動,A錯,B正確;當壓強從5×105 Pa增加到10×105 Pa時,假設平衡不移動,則A濃度應為0.20 mol·L-1×=0.40 mol·L-1<
0.44 mol·L-1,說明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移動,C錯;平衡常數(shù)只與溫度有關,D錯。
題組三 化學反應與能量
9. 已知反應As
9、O+2I-+2H+AsO+I2+H2O是可逆反應。設計如圖裝置(C1、C2均為石墨電極),分別進行下述操作:
Ⅰ.向B燒杯中逐滴加入濃鹽酸
Ⅱ.向B燒杯中逐滴加入40%NaOH溶液
結果發(fā)現(xiàn)電流表指針均發(fā)生偏轉。據(jù)此,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操作Ⅰ過程中,C1為正極
B.操作Ⅱ過程中,鹽橋中的K+移向B燒杯溶液
C.Ⅰ操作過程中,C2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AsO+2H++2e-===AsO+H2O
D.Ⅱ操作過程中,C1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2I--2e-===I2
答案 C
解析 向B中加入濃鹽酸,則可逆反應正向移動,AsO發(fā)生還原反應,C2作原電池正極,I-發(fā)生
10、氧化反應,C1作原電池負極,且C1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2I--2e-===I2,C2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AsO+2H++2e-===AsO+H2O;加入NaOH溶液后,可逆反應逆向移動,則C1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I2+2e-===2I-,C1棒作正極,C2棒上發(fā)生的反應為AsO+2OH--2e-===AsO+H2O,C2棒作負極。
10.一種碳納米管能夠吸附氫氣,用這種材料制備的二次電池原理如下圖所示,該電池的電解質為6 mol·L-1KOH溶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放電時K+移向負極
B.放電時電池負極的電極反應為H2-2e-===2H+
C.放電時電池正極的電極反
11、應為NiO(OH)+H2O+e-===Ni(OH)2+OH-
D.該電池充電時將碳電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
答案 C
解析 該裝置連接用電器時發(fā)生原電池反應,根據(jù)用電器中電子流向,確定碳電極作負極,H2發(fā)生氧化反應,負極反應式為H2+2OH--2e-===2H2O,則充電時碳電極與外電源的負極相連;鎳電極作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正極反應式為NiO(OH)+H2O+e-===Ni(OH)2+OH-;放電時電解質溶液中的陽離子移向正極,即K+移向鎳電極(正極)。
11.甲醇燃料電池被認為是21世紀電動汽車的最佳侯選動力源,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12、
A.通氧氣的一極為負極
B.H+從正極區(qū)通過交換膜移向負極區(qū)
C.通甲醇的一極的電極反應式為CH3OH+H2O-6e-===CO2↑+6H+
D.甲醇在正極發(fā)生反應,電子經(jīng)過外電路流向負極
答案 C
解析 外電路中電子從負極流向正極,內電路H+從負極移向正極,B、D錯誤;O2在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A錯誤;甲醇在負極發(fā)生氧化反應,負極反應式為CH3OH+H2O-
6e-===CO2↑+6H+。
12.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廢舊印刷電路板上的銅。已知:
Cu(s)+2H+(aq)===Cu2+(aq)+H2(g)
ΔH=+64.39 kJ·mol-1
2H
13、2O2(l)===2H2O(l)+O2(g) ΔH=-196.46 kJ·mol-1
H2(g)+O2(g)===H2O(l) ΔH=-285.84 kJ·mol-1
在H2SO4溶液中,Cu與H2O2反應生成Cu2+(aq)和H2O(l)的反應熱ΔH等于 ( )
A.-417.91 kJ·mol-1 B.-319.68 kJ·mol-1
C.+546.69 kJ·mol-1 D.-448.46 kJ·mol-1
答案 B
解析 Cu(s)+2H+(aq)===Cu2+(aq)+H2(g)
ΔH=+64.39 kJ·mol-1
H2O2(l)===H2O(l)
14、+O2(g)
ΔH=-98.23 kJ·mol-1
H2(g)+O2(g)===H2O(l)
ΔH=-285.84 kJ·mol-1
三式相加得:Cu(s)+2H+(aq)+H2O2(l)===2H2O(l)+Cu2+(aq) ΔH=-319.68 kJ·mol-1,B正確。
題組四 電解質溶液
13.水的電離平衡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圖中A、D、E三點處Kw間的關系:E處>A處>D處
B.溫度不變時,往水中通入適量HCl氣體,可以使水的電離從A點變化到D點
C.溫度不變時,在水中加入適量CH3COONa固體,可以使水的電離從A點變化到
15、
C點
D.在B點處,0.5 mol·L-1的H2SO4溶液與1 mol·L-1的KOH溶液等體積混合,充分反
應后,所得溶液的pH=7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水電離及Kw有關知識。由圖像知A、D、E三點均為25 ℃的情形,Kw不變,A錯;溫度不變時,往水中通入HCl氣體,形成鹽酸抑制水電離,c(H+)增大而c(OH-)減小,可以從A點變化到D點,B正確;溫度不變,水中加入適量CH3COONa,因CH3COO-水解c(OH-)增大可以使A點變化到E點,而不是C點,C錯;D項中,B點對應Kw=10-12,中性時pH=6,故0.5 mol·L-1 H2SO4與1 mol·L-1 KOH
16、等體積混合恰好反應所得溶液pH=6,D錯。
14.常溫下,Ksp(CaSO4)=9×10-6,常溫下C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線如下圖,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 )
A.a(chǎn)、c兩點均可以表示常溫下CaSO4溶于水所形成的飽和溶液
B.a(chǎn)點對應的Ksp等于c點對應的Ksp
C.b點將有沉淀生成,平衡后溶液中c(SO)一定等于3×10-3 mol·L-1
D.向d點溶液中加入適量CaCl2固體可以變到c點
答案 A
解析 CaSO4溶于水達到溶解平衡時,c(Ca2+)=c(SO),故a、c兩點不代表CaSO4溶于水的情況,A錯誤;溫度不變,Ksp不變
17、,根據(jù)Ksp表達式知,曲線上的點對應的Ksp為定值,B正確;b點時Qc=4×10-3×5×10-3=20×10-6>Ksp(CaSO4),故b點時將有沉淀生成,無論b點到達a點或c點,溶液中c(SO)一定等于3×10-3 mol·L-1,C正確;向d點溶液中加入CaCl2固體,c(Ca2+)增大,從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D正確。
15.等體積,濃度均為0.1 mol·L-1的三種溶液:①CH3COOH溶液、②HSCN溶液、③NaHCO3溶液,已知將①、②分別與③混合,實驗測得產(chǎn)生的CO2氣體體積(V)隨時間(t)變化的示意圖如右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18、物質酸性的比較:CH3COOH>HSCN>H2CO3
B.反應結束后所得兩溶液中:c(CH3COO-)>c(SCN-)
C.上述三種溶液中由水電離的c(OH-)大?。篘aHCO3>CH3COOH>HSCN
D.CH3COOH溶液和NaHCO3溶液反應所得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0.10 mol·L-1
答案 C
解析 由曲線斜率可知HSCN溶液生成CO2的速率快,所以酸性的比較:
HSCN>CH3COOH,所以CH3COO-的水解程度大于SCN-,A、B錯誤;酸性
HSCN>CH3COOH,等濃度的兩種酸提供的H+濃度HSCN比CH3COOH大,H
19、SCN對水
的電離抑制程度更大,NaHCO3水解促進水的電離,所以C正確;D物料守恒,但應注意體積變?yōu)樵瓉淼?倍,錯誤。
16.下列有關溶液中粒子濃度關系的比較中不正確的是 ( )
A.醋酸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滿足:c(H+)=c(OH-)+c(CH3COO-)
B.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CH3COOH溶液,恰好反應時:
c(Na+)>c(CH3COO-)>c(OH-)>c(H+)
C.pH=2的HA溶液與pH=12的MOH溶液以任意比混合:c(H+)+c(M+)=c(OH-)+
c(A-)
D.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CH3COOH和
20、CH3COONa溶液等體積混合:c(CH3COO-)+
c(CH3COOH)=c(Na+)
答案 D
解析 A項符合電荷守恒,正確;B項恰好反應時,溶質只有CH3COONa,CH3COO-水解溶液呈堿性,則離子濃度大小順序為c(Na+)>c(CH3COO-)>c(OH-)>c(H+),正確;C項,反應中HA與MOH無論哪種物質過量,或是兩者恰好反應,溶液中的電荷是守恒的,正確;D項,從反應前的物質的量來看,n(CH3COOH)與n(CH3COO-)之和與
n(Na+)之比為2∶1,則得物料守恒式:c(CH3COOH)+c(CH3COO-)=2c(Na+),錯誤。
17.下列有關溶液中
21、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正確的是 ( )
A.0.1 mol·L-1的NH4Cl溶液與0.05 mol·L-1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的溶液:
c(Cl-)>c(Na+)>c(NH)>c(OH-)>c(H+)
B.等物質的量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
c(HClO)+c(ClO-)=c(HCO)+c(H2CO3)+c(CO)
C.pH=2的HA溶液與pH=12的MOH溶液等體積混合:
c(M+)=c(A-)>c(OH-)=c(H+)
D.某二元弱酸的酸式鹽NaHA溶液:
c(OH-)+c(H2A)=c(H+)+2c(A2-)
答案 B
解析 A中混合后
22、的溶液中含有等物質的量的NH4Cl、NaCl和NH3·H2O,因NH3·H2O的電離大于NH的水解,溶液呈堿性,故有c(NH)>c(Na+)。B中符合物料守恒。C中的酸、堿強弱性不定,若是弱酸強堿,則混合后呈酸性,c(A-)>c(M+)>c(H+)>c(OH-);若是強酸弱堿,則混合后溶液呈堿性,c(M+)>c(A-)>c(OH-)>c(H+);若強酸強堿,則混合后溶液呈中性,有c(M+)=c(A-)>c(H+)=c(OH-)。D中根據(jù)電荷守恒:c(OH-)+
2c(A2-)+c(HA-)=c(H+)+c(Na+)和物料守恒:c(Na+)=c(H2A)+c(A2-)+c(HA-),推出c(OH-)+c(A2-)=c(H+)+c(H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