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教育》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入學教育》教學設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入學教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
本課由四幅圖畫組成。
第一幅圖以“歡迎新同學”為主題。
在校門外,老師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學。 有的小同學結伴來到學校,有的小同學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學校。 畫面上,一個小同學正在聽媽媽說著什么,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說“再見” ,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老師互相問好。 校園里,教學樓高高矗立,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有幾個同學正在掃地、澆花。
通過觀察此圖, 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學校生活的一些側面, 感受老師的親切,并學習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
第二幅圖以“學習語文很快樂”為主題。
2、
教室里,同學們正在上語文課,學習生字“馬、牛、羊” 。黑板上貼著馬、牛、 羊的圖片,一位小同學正在把生字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面。女教師親切地望著她,愉快地微笑著。其他同學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專心地看著黑板。
此圖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語文課的學習內容和形式, 感受語文學習的生動有趣。
第三、四幅圖以“良好的讀寫習慣”為主題。
第三幅圖上,一位男同學正在讀書。他的坐姿端正,身體自然放松,雙手拿書,書直立略向外傾斜,眼睛和書保持一尺左右的距離。第四幅圖上,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畫面上,作業(yè)本平放,小女
孩頭正、肩平、背直,胸離課桌一拳, 眼
3、離本子一尺, 兩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執(zhí)筆。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筆桿下端,距離筆尖約一寸,同時用中指在內側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筆桿
握得松緊適度,筆桿上端稍稍向右偏,緊貼虎口上,與紙面約成 45 度角。這兩幅圖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讀書、 寫字的姿勢和書寫的執(zhí)筆方法,為今后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打好基礎。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觀察圖畫內容,使學生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感受教師的親切,
同學的友愛,語文學習的快樂。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
4、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你長大后干什么?同桌討論后教
師指名說。同學們要實現(xiàn)理想,現(xiàn)在就要努力學習,學習是一件很快
樂的事。很多同學都喜歡學校,學校就是一個樂園。播放《上學歌》
讓孩子們一起跟著唱。然后初步地認識語文書。
1、直接利用語文書進行導入,然后帶領孩子們認識語文書的封
面,并認讀“語文”兩個漢字,這里的要求只要整體認識就行。
2、讓孩子們充分翻看語文書,引導學生說說語文書上到底有些
什么?你喜歡語文書嗎?為什么?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的興趣,
3、告訴學生圖文并茂的語文書是將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好
5、
好的愛護它。
4、指導學生認識目錄、頁碼、討論一下怎樣愛護語文書,在學
生認識頁碼和目錄的基礎上,實踐一下用目錄去試著找找課文,
5、再指導學生整體認識“年級、班級”這幾個字,并在語文書
上正確地寫上自己的姓名,
二、指導學生觀察第一圖畫、講述圖片意思。
學生初入學,對學校生活還不了解。 四幅圖畫是學生了解學校生
活的窗口,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
請同學們看第一幅圖:
1、這是什么地方?
2、畫面上有什么人 ?
3、他們在做什么 ?
4、他們可能在說些
6、什么 ?
5、請給第一幅圖起個名字 ------- 以“歡迎新同學”為主題。
三、教學注意事項:
1、觀察后,可以請同學在教學掛圖上指出每個人物的身份。如:
“這是老師。這是新同學。這是新同學的媽媽。
2、通過自主觀察圖畫,講述畫面內容,學生逐步了解學校生活,
知道在課堂上要做些什么,該怎樣去做。教師切忌用單純的講解,代
替學生對畫面的觀察和感受。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入學第一天,猜一猜,小朋友見到老師
應該說什么?老師會對小朋友說什么?教師切忌答案求同, 只要意思
正確,都
7、要鼓勵。
四、情境演 。 情境演 ,使入學教育形象化、具體化,落到
。
1、教 和學生一起模 的相互 候;并告 同學 每天第一次
面 到老 都要向老 好。老 可和同學共同模 。
老 :清早,我在上學路上遇 了 XX同學??
XX(起立 ) :老 早!
老 : XX,你早!
( 老 情境, 相遇的地點可以分 是學校 口、 校園里、
公室前、教室里??同學志愿扮演老 和學生, 互相 早、 好。)
五、 系學校 。把 察 畫和 察校園 合起來, 引 學生了解,
1 、我 學校的旗桿 在哪里?
2、我 怎 行升旗 式?
3、我 學校有哪些 用教室,我 在那里上什么 ?
4、我 學校的操 在哪里,那里有哪些體育和游 施, 、
后我 怎 在那里游 、 ?
5、 上 有一些同學在國旗下做什么?是怎 做的?你會做
?通 察 畫,初步知道入學以后 做些什么,怎 去做。教
切忌用 的 解,代替學生 畫面的 察和感受。
6、 行模 , 學生參 我 的學校。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