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技術與設計2》教材的幾點思考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版《技術與設計2》教材的幾點思考匯編(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新版《技術與設計2》教材的幾點思考匯編
摘 要結構與設計教學內(nèi)容是基于物理學科的力學知識,講清結構概念,理解生活、生產(chǎn)中不同結構類型,把握構件的5種基本受力情況和變形形式。教材中所采用馬上行動、小試驗以及實際案例,必須內(nèi)容前后銜接,知識點明確。
關鍵詞結構;受力情況;變形形式;構件
在《技術與設計2》教材中,從無處不在的結構入手,引出結構的概念,從自然界的結構應用于技術領域的結構范例,明確結構的受力,最后落實到各個構件上,講清構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有軸向拉伸與壓縮、剪切、扭轉、彎曲變形形式,簡單的結構受力分析,并應用到技術領域,開闊視野解決
2、技術問題。
思考一教材內(nèi)容與案例分析、馬上行動相一致
1.《技術與設計2》教材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內(nèi)容中,從力學角度闡述結構的定義,并分析結構受力情況,即構件受拉、壓,受剪切,受扭轉,受彎曲變形形式。通過教材第6頁實際案例橋梁橋面受力分析,由于已經(jīng)說明了結構的5種受力變形形式,個人認為就應從力學角度分析橋梁橋面受力,當橋面受到行人和車輛對橋面的壓力F1作用,橋面受彎曲變形形式,兩橋墩受壓力N作用,而不應該出現(xiàn)支撐力說法,因支撐力不屬于前面分析結構的5種基本變形形式。
2.教材第6頁“馬上行動”圖中有3個填空,在《技術與設計2》教師參考書第7頁該題的答案第1個
3、填空為“吊蘭的支撐架承受吊蘭的拉力”。分析吊蘭支撐架結構,是由兩個桿件組成,結構的受力分析是分析組成結構各個構件受力,即分析A橫梁和B支撐桿受力,在工程力學的材料力學部分對拉力的定義是,受力方向必須與變形方向一致。然而,吊蘭的支撐架受力后變形是向下彎,即A橫梁是受基本彎曲變形,B支撐桿由于A橫梁向下彎,B支撐桿變短,即B支撐桿是受壓縮基本變形形式;該題的第3個填空在教師參考書的答案是“兩端被托住的梁受支撐力”,前面已經(jīng)分析過橋面梁的變形,是彎曲基本變形形式,因此說第3個填空答案應該是“彎曲基本變形形式”。
3.在教材第17頁案例分析中,分析吊蘭的支持架強度,因為吊蘭的支持架的橫梁
4、和斜支撐桿基本受力變形不同,吊蘭的支持架全都用鋼管個人認為從材料使用上知識點是不嚴格的。
思考二小試驗結論分析應與教材所講的知識點一致
教材第9頁“小試驗”,目的是了解殼體結構受力情況,證明殼體結構較大的壓力。個人認為結構類型與材料的使用有必然的關系,所以在做小試驗前應首先說明結構使用的材料有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教師可以拿粉筆問學生,粉筆屬于脆性材料還是塑性材料?然后教師用粉筆分別做拉伸、壓縮、扭轉和彎曲基本受力變形,讓學生得出結論,粉筆的抗壓縮性能很好;教師引導學生雞蛋殼屬于脆性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在雞蛋殼上放書,做教材第9頁小試驗,因為學生熟悉書的重量,3個雞蛋
5、殼可以承受30多本書的壓力。
同時,試驗結論又證明一點,脆性材料抗壓縮性能很好,與粉筆試驗吻合,引出材料表格,分析材料性質(zhì),同時引出應力概念,結構的強度取決于構件的結構形式和使用構件的材料。這時講出教材19頁結構的材料與連接知識點,讓學生自己分析,為什么建筑物都是用石頭、水泥。這些是脆性材料,還是塑性材料?混凝土為什么要加鋼筋?如果是樓房的梁,鋼筋應加在梁斷面的什么位置?教師明確指出結構強度的根本所在,組成結構的構件無論是哪種基本變形形式,構件的使用強度必須低于構件所用材料的許用應力,才能保證結構強度。
結束語
通用技術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基本目標
6、是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通用技術的總目標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終身進行技術學習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對技術的興趣和學習愿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養(yǎng)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fā)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zhàn)、提高生活質(zhì)量、實現(xiàn)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會應用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學過的基本技能,親身體驗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提高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教師備課時
7、要深刻領會課標、教材意圖,教材所強調(diào)的重點內(nèi)容、要點不僅要全部講授,還要進行必要的補充,確立教材的指揮地位。
以上是依據(jù)新課程要求執(zhí)教通用技術學科過程中的一點想法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技術教師應該是一個技術教學的研究者,技術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和碰到書本上沒有的新問題, 沒有前人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可借鑒和參照,作為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對教學中積累的經(jīng)驗進行認真總結,努力解決教學中難題,指導技術教學的實踐,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同行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diào)與合作,彼此支持,共同的經(jīng)歷、探索,更好地領悟通用技術的總目標的實質(zhì),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