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無處不在》教學案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恐龍無處不在》教學案例(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案例
一、 教材分析
《恐龍無處不在》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的一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二、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前面已經學習了幾篇說明文,因而對于說明文的有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重點就是引導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課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
2、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去。
三、教法設計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文,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的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
3、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今統(tǒng)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tǒng)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用多媒體展示恐龍的圖片,讓學生對恐龍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恐龍無處不在》。(介紹作者)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
4、們默讀《恐龍無處不在》,并思考:(多媒體依次顯示)
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確:恐龍化石無處不有
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qū)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不能。因為南極地區(qū)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的溫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
由此,引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更形成了一種理論——“板快構造”理論。
(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板快構造”理論進行說明)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
5、那時已經開始出現(xiàn),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qū)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
(通過多媒體展示,“板快構造”理論更直觀,學生更容易懂)
也就是作者將恐龍無處不在與“板快構造”理論聯(lián)系了起來,用書中的原話,就是最后一段:“因此,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知道作者寫的意圖。)
(三)、研讀探
6、究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1、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說明什么道理?
(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
道理正如課文第一段所說:“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 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
2、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1)、分析本文的說明順序。
作者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
(2)、分析本文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子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
( 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
打比方:“位于南極中心部
7、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作比較:“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
列數(shù)字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
作詮釋 :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3、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體會語言技巧:
A、語言準確嚴密體現(xiàn)在哪里?
例: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
B、語言幽默生動體現(xiàn)在哪里?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
8、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狈浅P蜗罂筛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讀說明文的過程與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拓展:
在《恐龍無處不在》中,作者用科學研究的實例,在準確嚴密的邏輯順序中,通過各種說明方法,有利地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道理。你還能不能舉出這樣的例子?
人們仿生蝙蝠造出了雷達
長頸鹿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為人類的載人航天事業(y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們又能中受到什么啟示呢?
啟示一:看問題從多個角度去研究
啟示二:敢于大膽聯(lián)想和創(chuàng)新
總結:生活中不缺少機遇、只要用心去觀察,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是否對某些事情有獨到的眼光,或是對哪些問題提出質疑呢?請自己探索,從文中學習作者的精神,向未來漫漫長路探索吧!
(設計理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