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九、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前言: (1)地球溫室效應形成南極大峽谷 冰塊全部融化的南極東部冰川地區(qū)露出了迷宮一樣的巨大峽谷。長達45公里的這個迷宮大峽谷是因為1200萬年至1400 萬年前形成的地下冰川全部融化后形成的。公開這幅照片的美國波士頓大學警告說,如果地球溫室效應持續(xù)下去,這樣的環(huán)境災難將會繼續(xù)上演。 (2)圖為一個愛斯基摩人正走在融化的冰上,受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他們不得不在以后的幾十年里陸續(xù)撤離他們的村莊。 (3)十二月初本該是歐洲各國滑雪場旺季到來的時候,由于歐洲今年遭遇暖冬,雪跡罕至?;﹦俚匕柋八股揭黄B語花香,根本無雪可滑。 橫亙在歐洲腹地的阿爾卑斯山,已經(jīng)被
2、深入開發(fā)利用了數(shù)個世紀,現(xiàn)在只有17%作為公園被保護起來,可利用的空間極為有限。阿爾卑斯山的雪,正在慢慢消融。 在法國溫泉城埃維昂,人們將礦泉水成瓶灌裝,每天將600萬升阿爾卑斯山的水送出工廠。在他們推銷產(chǎn)品的廣告中,有浪漫的雪峰,雪峰上方的文字非常簡單:“歡迎來到我們的工廠。”他們說對了:阿爾卑斯山就仿佛是一個工廠。山區(qū)出產(chǎn)數(shù)百萬立方米的木材,幾十萬噸的鐵和鹽,更不要說數(shù)量驚人的奶酪、葡萄酒和蘋果,此外還有運動上的挑戰(zhàn)、藝術上的靈感、精神上的啟示以及各種昂貴、危險的娛樂。采礦業(yè)和伐木業(yè)正在滑坡,但在大約140年前冬季旅游業(yè)出現(xiàn)之后,阿爾卑斯山就變成一座巨大的娛樂工廠。 我們總驚嘆
3、高山的壯麗,但真正滋養(yǎng)一切的是水,水滋養(yǎng)了雪絨花、野山羊,甚至高山本身。白雪、冰川、永凍層、汩汩涌動的溫泉、碧色的冰壁,連巖石的“微血管”里流動的都是水。水順著黑色巖面滑下,滴入幽深的山洞水潭。如果阿爾卑斯山有自己的聲音,那就是潺潺水聲。是水把高山連在一起。如果冰和冰凍層開始失去凝結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生),山體就會開始崩解。 瑞士弗里堡大學氣候專家馬丁貝尼斯頓說:“高海拔地區(qū)似乎對氣候變暖更為敏感,冰川消退就是一個征兆?,F(xiàn)在最令我們擔憂的就是氣候變暖的速度,非???!”有多快呢?科學家估計,在過去100年中,阿爾卑斯山失去了一半的冰川冰,其中20%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喪失的。在過去15年中
4、,瑞士境內(nèi)的冰川表面面積減少了五分之一。 隨著氣溫升高,雪線也升高了。一些滑雪中心遲早會面臨沒有雪的困境,它們的城鎮(zhèn)也會萎縮。以前,落石僅僅是偶爾才發(fā)生的危險,現(xiàn)在則越來越多,威脅著通訊塔和無線電設施,更不要說偶爾在場的人員了。 這就是為什么皮茨滑雪場和其他滑雪場的業(yè)主們要花費巨資把他們的冰川蓋上(光是皮茨冰川,一年就要花大約12.1萬美元)。他們預計,有朝一日,只有高海拔的冰川滑雪地區(qū)才可能指望有足夠的降雪來維持開放。 (4)喜馬拉雅冰川全球消融最快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們警告說喜馬拉雅冰川正以每年大約33至49英尺(約10至14.9米)的驚人速度后退,已經(jīng)成為全球消融最
5、快的冰川。而支撐著印度最大的河谷盆地的甘戈特里(Gan-gotri)冰川也正在以每年超過100英尺的速度后退。 喜馬拉雅地區(qū)是除了北極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該地區(qū)冰川的迅速消融會使中國、印度和尼泊爾數(shù)億民眾直接面臨缺水的威脅。“喜馬拉雅冰川的急速消融首先將導致河流來水量的急劇增加,并形成大范圍的洪水。”“但是,幾十年后這種現(xiàn)象就將轉變?yōu)楹恿魉幌陆?,也意味著中國西南部、尼泊爾和印度北部將因此而遭受巨大的?jīng)濟損失和環(huán)境災難?!? 喜馬拉雅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的源頭。居住在南亞次大陸和中國的數(shù)億民眾都依靠著這些河流供給水源。 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認為,隨著
6、冰川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后退,人們所要擔心的就不僅僅是水資源短缺、冰川洪水、塌方等等問題。 (5)據(jù)新華社電科學家最近指出,溫室效應使海洋溫度不斷升高,人類排放到海洋中的有毒垃圾也在不斷增加,致使許多熱帶深海魚類的棲息地——珊瑚礁遭到破壞,而含有雪卡毒素的藻類植物則生長繁茂。原來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吃藻類的小魚被老虎斑、東星斑、西星斑、杉斑、蘇眉等石斑魚和鱸魚等熱帶珊瑚魚和鱸魚等人類常食用的魚類吞食,這就使越來越多的雪卡毒素進入人體。據(jù)悉,近10年產(chǎn)自熱帶的雪卡毒素迅速蔓延至亞洲、歐洲以及美國的很多地方。在美國,現(xiàn)在每年有超過250人雪卡毒素中毒,比上世紀70年代增加了5倍。全球每年有超過5萬人雪
7、卡毒素中毒。專家建議不要吃魚的內(nèi)臟。 (6)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珊瑚白化,正威脅著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世界第八大奇觀 人間絕域將絕跡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奇觀之一,被人們稱為“人世絕域”、“世界第八大奇觀”。它位于澳洲昆士蘭省以東、南回歸線與巴布亞灣之間的熱帶海域,沿昆士蘭海岸斷續(xù)綿延2000多公里,包括約3000個島礁,分布的面積共達34.5萬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活珊瑚礁群。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綠色、紫色和黃色等,其形態(tài)有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構成千姿百態(tài)的海底奇觀。大堡礁的400多個珊瑚礁群中,有300多個是活珊瑚,而在礁群生活的熱帶海洋生物估計有
8、多達1500種。 大堡礁每年帶來的旅游收益非??捎^,估計高達42億澳元。每年到大堡礁觀光的游客都相當多,2001年的游客多達180萬人。 澳洲著名的旅游勝地大堡礁每年吸引萬千游客,但一項調查顯示,由于地球溫室效應令海水溫度上升,大堡礁絕大部分會在2050年消失,令澳洲的旅游業(yè)和捕魚業(yè)蒙受重大損失。 消失命運無可挽回 澳洲昆士蘭大學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古爾德貝格漢斯就此進行了兩年研究,并于2月21日發(fā)表了長達350頁研究報告,指出大堡礁的美麗珊瑚礁景色將永遠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大片水草。 報告說,地球溫室效應正令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珊瑚褪色及死亡。報告強調,這種命運無可挽回,因為即使海水溫度
9、只上升1℃也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而本世紀的海水溫度估計將會上升2℃~6℃。目前沒有證據(jù)顯示珊瑚能迅速適應海水溫度的上升,而依靠珊瑚生活的其他海洋生物也會隨珊瑚的死亡而愈來愈少,甚至絕種。 澳洲將損失80億澳元 報告說,照最樂觀的估計,到本世紀中期,大堡礁的珊瑚將只剩不到5%。即使未來環(huán)境好轉,大堡礁也需50至100年才能恢復舊貌。 溫室效應的危害: 一、水供需矛盾加?。喝蜃兣瘜е陆邓兓?,全球水資源供需矛盾愈加明顯。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氣溫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 二、天災威脅加重:地球“發(fā)燒”,熱帶風暴和颶風的次數(shù)和強
10、度可能增加。 三、島國命運堪憂:地球兩極冰雪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眾多島嶼將被淹沒,一些島國可能不復存在,島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脅。 四、夏天熱浪頻仍:有關報告顯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北美地區(qū)受熱浪侵襲的次數(shù)將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與北美情況類似。 五、生物鏈被打亂:由于氣候變化,不少動物開始向南部或北部遷移,生物物種活動范圍的變化將導致遷入地和遷出地生物鏈出現(xiàn)混亂,從而對農(nóng)林業(yè)和漁業(yè)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六、傳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變暖,許多通過昆蟲、食物和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范圍將擴大,并對貧困地區(qū)的人口造成顯著影響。 七、經(jīng)濟發(fā)展蒙陰影: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9
11、0年代,全球發(fā)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經(jīng)濟損失從60年代的40億美元飆升至290億美元。 氣候變暖后,我國的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增大,我國的極端降水事件趨多、趨強。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qū)年降水量和極端降水量趨于增加,極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強度有所加強。長江中下游大部分雨澇集中在5-7月份,受澇次數(shù)占全年的70%-90%,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極端降水量比例趨于增大。 北京時間2月2日,聯(lián)合國在巴黎發(fā)布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氣候警告。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fā)表的一份評估報告摘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有
12、超過90%的可能由人類活動導致。報告說,全球變暖將持續(xù)數(shù)百年,海平面將持續(xù)上升。報告說,現(xiàn)在的形勢迫切需要各國政府進一步減少和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以延緩氣候變暖趨勢。 太平洋島國圖瓦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土面積僅為26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由9個環(huán)形珊瑚島群組成,該國的最高點距海平面不到5米,該國首都富納富提島的最高點距海平面距離僅為3米左右,一些低凹地區(qū)的房屋差不多已跟海水持平,海水漲潮時隨時都可能會淹到居民的家門口。 在惡劣的暴風雨天氣中,圖瓦盧人曾多次看到過自己居住的小島被颶風和海浪吞沒,不過當暴風雨過后,他們的小島還好好地浮在海面上;但如果是海平面上升將他們的島國
13、吞沒,圖瓦盧人也許就再也別期望它們還會浮出水面了。事實上,即使小島在被海水吞沒之前,這兒幾乎已經(jīng)無法居住了。 1、研究背景 l 本來溫室效應是有利于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并正是由于“溫室效應”才使全球充滿了生機。正是由于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維持在15攝氏度左右,特別適合于地球生命的延續(xù),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將是-18攝氏度左右,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生物將會無法生存。 l 溫室效應有效地保存了地球表面吸收的來自太陽的能量,并返回地球表面,保持地球的溫暖和生機,同時溫室效應也和一些其他的一些“制冷效應”機制相平衡,保持地球熱量的平衡。 例如大氣平流層中的O3攔截了絕大多數(shù)的太陽
14、高能紫外線,使地球環(huán)境有效降溫,保護了地球生命(冰室效應) 大氣對流層中的顆粒物反射和散射太陽光,使地球降溫(陽傘效應) 如在公元1550-1900年地球上頻繁的火山噴發(fā)形成的陽傘效應過強,使地球溫度過低,形成了延續(xù)330年的“小冰期” l 但是在近代開始,人們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溫室效應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效應氣體,對地球的保溫的“溫室效應”過強,產(chǎn)生了過猶不及的效果。 l 需要糾正一個錯誤認識“凡是溫室效應就是有害的”,現(xiàn)代人們談到的溫室效應實際上是人們對原來的溫室效應大量“干擾”,使其過于強化的結果,是一種“人為溫室效應”。 2
15、、溫室效應 l 地球熱平衡:進入大氣的太陽輻射約50%以直接方式或被云、顆粒物和氣體散射的方式到達地球表面;另外的50%被直接反射回去或被大氣吸收。來自太陽的各種波長的輻射 一部分在到達地面之前被大氣反射回外空間或者被大氣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外空間; 一部分直接達到地面或者通過大氣散射到達地面。 達到地面的輻射有少量的紫外光、大量的可見光和長波紅外光; 這些輻射在被地面吸收之后,除了地表存留一部分用于維持地表生態(tài)系統(tǒng)熱量需要,其余最終都以長波輻射的形式返回外空間,從而維持地球的熱平衡。地球表面能量返回大氣由傳導、對流和輻射三種能量傳輸機制來完成。 被地面反射回外空間的長波輻射
16、,被大氣中能夠吸收長波輻射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地面,從而保證了地球熱量不大量散失,如果該過程過強,就會造成溫室效應。 l 溫室效應:可以用人們熟悉的花園種草的溫室來說明。 花園溫室一般由塑料或玻璃隔開外界空氣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室內(nèi)空間,以保持室內(nèi)、花草生長所需要的溫度。 決大多數(shù)來自太陽的相對波長較短的輻射線能夠透過玻璃,達到溫室內(nèi)的地面和花草上,并被他們吸收。 被溫室內(nèi)物體吸收后的太陽輻射轉換成能夠致熱的長波輻射,再次從地面向上空反射,欲要通過玻璃或塑料頂棚輻射出去。 但是玻璃或透明塑料就像大氣中的一些氣體(H2O、CO2、CH4、N2O、CFCs、O3
17、等)一樣,只允許短波輻射通過,而不允許長波輻射通過,所以溫室內(nèi)的這些致熱長波輻射被“禁閉”在里面,導致溫室內(nèi)的溫度要比外面的高,這個過程就是“溫室效應”形成過程。 1.大氣中自然發(fā)生的溫室效應:一般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吸收紅外輻射引起的,H2O吸收的紅外光線的波長700-850nm和1100-1400nm,而且吸收微弱,所以自然條件下的溫室效應不是很強烈。 ★★ 地球與大氣的能量平衡 地球吸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為保持其熱平衡,必須將這部分能量輻射回太空,這一過程稱為地球輻射。地球輻射波長都在4μm以上,輻射極大值位于10μm處,即主要是紅外長波輻射。地球表面輻射的能量主要被低層大氣中的C
18、O2和水汽吸收。地球輻射的波長在4~8μm 和13~20μm部分能量很容易被大氣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而8~13μm的輻射被吸收很少,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大氣窗”,這部分長波輻射可以穿過大氣到達宇宙空間。 CO2和H2O吸收地面輻射的能量后,又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將能量放出。這種輻射是向四面八方的,而在垂直方向上則有向上和向下兩部分,向下的部分因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由于大氣逆輻射的作用,一部分地球輻射又被返回地面,使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它們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少。因此,大氣對地表保持在適宜的溫度范圍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在很長時期內(nèi)地面的平均溫度基本上維持不變,因此可以認為入射的
19、太陽輻射和地球的長波輻射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見圖2-4。 由此可見,發(fā)生于地球和大氣間的能量得失過程與化學物種的光化學、光吸收作用密切相關,尤其是O3、水汽和CO2等。所以,大氣中這些成分的變化會對地球的能量平衡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如近地面大氣中水汽和CO2量增加,它們會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在近地面與大氣層間形成絕熱層,使近地面熱量得以保持,并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和安全。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圖2-4 地球的能量平衡 2.人為的溫室效應:增加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fā)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
20、有名的“溫室效應”。CO2吸收的紅外光線的波長1200-1630nm,并強烈吸收。850-1200nm范圍的紅外光,能夠強烈地被CFCs(還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吸收,因此人為排放的大量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要遠遠大于自然條件下的溫室效應。 3、主要溫室氣體 l 概述 溫室氣體包括兩類:一類在對流層混合均勻,如CO2、CH4、N2O和CFCs。另一類在對流層混合不均勻,如O3、nMHCs。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平均存留時間)不同,化合物壽命長,則容易混合均勻,其溫室效應具有全球特征。壽命短則不利于混合均勻,其溫室效應只具有區(qū)域性特征。 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在
21、過去的1000年內(nèi),自工業(yè)革命開始后全球大氣對流層中CO2、CH4、N2O和CFCs、O3、nMHCs等都出現(xiàn)了濃度增高的趨勢,特別是1870年以來,這些溫室氣體幾乎呈幾何級數(shù)形式在增長,這引起了人們對溫室氣體研究的關注。 l 一些氣體能夠成為溫室氣體的原因(H2O和CO2) H2O和CO2具備以下的條件 H2O和CO2分子中具有多個原子,吸收紅外線時,其分子發(fā)生波動,這樣紅外輻射線能夠在其分子內(nèi)部發(fā)生量子轉換,因此能夠被他們吸收;這就是為什么雖然大氣中氬含量很多,但是不能有效吸收紅外線的原因。 因為紅外輻射是電磁波,因此物質分子吸收紅外光后,要求其分子內(nèi)部電場發(fā)生改變,也就是分子
22、之間的電偶極距發(fā)生變化,H2O和CO2具有不對稱的電偶極距,因此能夠吸收紅外線,并導致內(nèi)部電場發(fā)生變化,而象N2、O2等雖然能夠在受到紅外光輻射時,其分子內(nèi)部發(fā)生原子之間的能量轉換而發(fā)生分子顫動,但是其分子是對稱的,因此不會導致內(nèi)部電場發(fā)生變化,因而不能有效吸收紅外線。 在大氣中要求一定的濃度,H2O和CO2在大氣中的濃度較高,象HCl、CO、NO、N2O等分子都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遠遠低于H2O和CO2,因此目前他們還不是主要的溫室氣體。 l 雖然CO2是研究的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是CFCs等濃度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要比CO2強很多。目前CFCs比如CFC-11、CFC-
23、12已經(jīng)成為十分有效的溫室氣體。 一般而言,H2O和CO2吸收的紅外光線的波長分布在12 00nm以上和8 50nm以下的范圍,例如H2O吸收的紅外光線的波長700-850nm和1100-1400nm,而且吸收微弱,CO2吸收的紅外光線的波長1200-1630nm,并強烈吸收。但是對于850-1200nm范圍的紅外光,對于H2O和CO2則是透明的(不能被吸收)。 但是這個范圍波段的紅外光能夠強烈地被CFCs(還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吸收。 對于H2O和CO2對紅外光的吸收,目前已經(jīng)是“純”吸收,就是說,在在1200nm以上和850nm以下的紅外光目前基本上已經(jīng)全部被H2O和CO2吸
24、收了,再增加的單位的H2O和CO2濃度對于紅外光的吸收只占總吸收量的很少一部分,但是,原來大氣中CFCs等的濃度較低,因此他們增加一個單位濃度,對于紅外光的吸收量是很大的,因此目前CFCs比如CFC-11、CFC-12等已經(jīng)成為十分有效的溫室氣體。 l 大氣中溫室氣體:CO2、N2O、CH4、CO、CH3CHCl2、O3、CFC-11、CFC-12、CCl4。 CO2:自1750年以來,大氣中CO2的濃度增加了31%,目前大氣中CO2的濃度是過去42萬年內(nèi)最高的。人為排放的CO2占3/4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其余1/4來自土地利用變化造成毀林開荒(綠色植物對CO2吸收的減少)。過去的20年里
25、,CO2的增長幅度為1.55ppm/a。 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主要來自天然源,自然排放的CO遠遠超過人為源。CO的天然源如下: (a) 甲烷的轉化。生命有機體分解產(chǎn)生的CH4經(jīng)OH自由基氧化可形成CO。 CH4 +OH→ CH3 + H2O CH3 + O2 →HCHO+OH HCHO + hν →CO+H2 (b) 海水中CO的揮發(fā)。海水中CO過飽和程度很大,可不斷向大氣提供CO,其量約為1.0 108 t/a。 (c) 植物排放的烴類(主要是萜烯),經(jīng)OH自由基氧化產(chǎn)生CO。 (d) 植物葉綠素的
26、光解,由葉綠素光解產(chǎn)生的CO約為(5~10)107 t/a。 (e) 森林火災、農(nóng)業(yè)廢棄物焚燒每年將產(chǎn)生60106t CO。 一氧化碳的人為源主要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其中80%是由汽車排放的。氧氣不足時: C + 1/2 O2 →CO C + CO2 →2CO CO的生成量與空燃比有關,如空燃比超過15,則汽車尾氣中沒有CO。此外,高溫時CO2可分解產(chǎn)生CO和原子氧。CO的去除途徑主要被土壤中某些細菌吸收,并代謝為CO2和CH4;此外,CO與OH自由基反應也可轉化為CO2。CO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較短,約為0.4a。城市中CO濃度比農(nóng)村要高得多,其濃度與交通密度有關,還與地形及
27、氣象條件有關。CO的主要危害在于能參與光化學煙霧的形成以及造成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 (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無毒氣體。由于它是溫室氣體,能造成全球性環(huán)境的重大變化,故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CO2的人為源主要是礦物燃料的燃燒。而它的天然源主要有: (a) 海洋脫氣。海水中CO2量通常比大氣圈高60多倍,估計大約有千億噸的CO2在海洋和大氣圈之間不停地交換。 (b) 甲烷轉化。CH4在平流層中與OH自由基反應,最終被氧化為CO2。 (c) 動植物呼吸、腐敗作用以及生物物質的燃燒。 (d) CO2不僅來源于地表,而且也來源于地球內(nèi)部。 地球內(nèi)部大量的CO2通過突發(fā)式、陣發(fā)
28、式和漸進式將其釋放,釋放出來的CO2成為大氣CO2濃度升高不可忽視的源。碳通過大氣、海洋和生物圈,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二氧化碳與各種碳化合物的自然循環(huán)。這種循環(huán)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維持在300 mL/m3。一方面由于人類活動使CO2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毀滅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趨減少,以致減少了整個植物界從大氣中吸收CO2的數(shù)量。碳的正常循環(huán)已被破壞,全球大氣CO2濃度正在逐漸上升。 二氧化碳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CO2分子對可見光幾乎完全不吸收,但對紅外熱輻射,特別對波長為12~18 μm范圍的光,則是一個很強的吸收體。因此,低層大氣中的CO2能夠有效地
29、吸收地面發(fā)射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變暖。據(jù)統(tǒng)計分析,從1880~1970年,CO2從280 mL/m3增至330 mL/m3;1988年CO2已達350 mL/m3,到本世紀末大氣中CO2的濃度將達到365 mL/m3。氣溫自1880年至1945年增加了0.4℃。早在50年代曾有人提出,如果大氣中CO2增加兩倍,氣溫將升高3.6℃。按照目前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速度,幾十年之后,可能會使整個地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后果,如使旱災地區(qū)面積擴大,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將導致地球表面冰川和冰帽溶化,以致海平面上升60~70 cm ,使沿海城市被上漲的海水所淹沒,后果不堪設想。當然大氣中的顆粒物對溫
30、室效應有抑制作用。在第二屆世界氣候大會上(1990年11月),英國科學家認為,大氣中大量硫酸鹽的存在對全球變暖過程有顯著抑制作用,Wigleye和Raper認為,硫酸鹽可能已抵消溫室效應對全球變暖貢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對于氣溶膠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尚有爭議。 CH4:增長很快,1975年以來增長了1060ppbv,目前大氣中CH4濃度是42萬年以來最高的。目前約有一半多是人為排放,例如燃燒化石燃料、家畜飼養(yǎng)、水稻種植、垃圾填埋等。 N2O:1750年以來增加了46ppb,還在增長,目前濃度液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大約增加的1/3來自人為排放。農(nóng)業(yè)土壤、家畜飼養(yǎng)、化學工業(yè)。 CFC
31、:原來在大氣中不存在,完全來自人為排放。從1995年開始由于執(zhí)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結果,全球大氣中CFC開始緩慢下降。然而一些替代物(如哈龍類物質)的濃度卻開始上升。哈龍類物質比CFC穩(wěn)定一些,但是也能夠光解,并破壞臭氧。 4、溫室效應危害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兩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一些城市可能被淹沒; 全球氣溫上升中,由于兩極溫度升高快,而赤道升溫慢,因此會導致全球的大氣環(huán)流發(fā)生改變,例如西風漂流等減弱,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都會減弱等,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氣候變化反應; 另外由于溫室氣體上升,還會伴隨大量其他環(huán)境問題,如物種對氣候不適應導致的物種滅絕,生物對氣候的不適應可能導致的疾
32、病流行等等。 4、主要溫室氣體 引起溫室效應的物質主要有CO2、CH4、N2O、CFCs。 (1)大氣中CH4主要來源自濕地、牛群、稻田等,濃度僅次于CO2,其溫室效應比CO2大20-30倍。 (2) 我國農(nóng)田土壤排放CO2、CH4、N2O分別為260106 t、17.5106 t和9.6106 t,分別占總排放量的8%、50%、10%。 (3) CFC 也是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占25%。CFC-11、 CFC-12 主要吸收800-2000 cm-1 之間的輻射;每個CFC-12 分子產(chǎn)生的溫室效應相當于15000個CO2分子 。 (4) 新發(fā)現(xiàn)溫室效應最強
33、的物質CF3SF5,1個CF3SF5分子產(chǎn)生溫室效應相當于105個CO2 。 資料: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jīng)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
34、和居住環(huán)境。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jīng)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
35、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huán)境。 出現(xiàn)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jù)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jù)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xiàn)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huán)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lián)合國專門制訂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nèi)盧簽署生效。依據(jù)該公約,發(fā)達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
36、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家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fā)展中國家。發(fā)達國家轉讓給發(fā)展中國家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家正式批準了上述公約。 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全球變暖是真實的,而且正在進行!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攝氏度)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
37、3攝氏度)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紀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huán)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qū)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里,北極冰厚度已經(jīng)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范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jù)儀器記錄,相對于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
38、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jù)衛(wèi)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jīng)出現(xiàn)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wěn)定的。 根據(j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jīng)預計2005年是僅次于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
39、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nèi)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wèi)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溫記錄經(jīng)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zhèn)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
40、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臺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shù)馗邷赜涗洠袊憬「焖俚貙移聘邷赜涗洠?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chuàng)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臺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據(jù)新華社電美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古代農(nóng)
41、業(yè)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并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nóng)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 2等溫室氣體含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nóng)業(yè)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崩下姓J,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7日說,科學家通過兩項最新研究預測,即使現(xiàn)在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穩(wěn)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紀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已經(jīng)不可逆轉。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兩篇論文,
42、從不同角度預測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成果將由聯(lián)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收錄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氣候變化報告中。 在第一篇論文中,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個較簡單的數(shù)學模型來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他認為,由于海洋存在“熱慣性”,對溫室氣體等外界影響的反應有所滯后,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只不過是以前排放溫室氣體的后果。 據(jù)魏格雷預測,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成分,將至少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不斷新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額外升高2至6攝氏度。這兩個因素還會分別引起海平面每世紀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論
43、文中說,要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xiàn)在就必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極其低的水平,即使這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恐怕也難以避免,每世紀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 由杰拉爾德梅爾等人發(fā)表的第二篇論文則預測,由于“熱慣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紀中人類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將至少升高0.5攝氏度,海平面將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學家早先的預測值高了一倍多。梅爾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冰川融化等的影響。 梅爾的研究小組用兩套數(shù)學模型,借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低、中、高時的氣候和海平面變化情況。 全球變暖
44、的條件 地球氣候變暖和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有關。但日本和丹麥科研人員近日指出,溫室氣體增加并非導致氣候變暖的惟一原因,太陽活動變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jù)《日本經(jīng)濟新聞》報道,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huán)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紀教授制作了一張圖表。從圖上看,過去200年間地球平均氣溫和太陽磁場強度的變化曲線基本吻合。伊藤公紀由此推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暖也有影響,僅用溫室氣體增加解釋氣候變暖可能不夠全面。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溫的影響已被專家們關注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太陽活動劇烈。比如史料曾記載,公元17世紀時太陽黑子很少出現(xiàn),當時的地球氣候也相對寒
45、冷。但地面獲得的探測信息也顯示,太陽活動強弱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幅度僅為0.1%,如此微小的變化似乎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最近國際空間科學界出現(xiàn)了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活動的變化會改變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左右氣候變化。提出這種假說的丹麥科學家推測,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線可較穩(wěn)定地使部分大氣離子化,使云容易生成,從而吸收太陽的大量輻射,降低地球溫度。但是,太陽活動高峰時釋放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能干擾宇宙射線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進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丹麥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與云形成有關的各種因素,以論證上述假說。 也有日本專家提出,雖然
46、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只有0.1%,但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能量變化能使地球大氣對于太陽紫外線的吸收量變化幅度達到百分之幾,這種吸收量的增加會使大氣臭氧層溫度升高。日本氣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負責人小寺邦彥表示,臭氧層溫度的變化會波及對流層,從而對寒流和季風造成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機制能對地球氣候變暖產(chǎn)生多大影響。為了繼續(xù)研究這個課題,小寺邦彥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已于去年開始工作。 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
47、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shù)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huán)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huán)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F(xiàn)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jīng)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jù)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chǎn)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
48、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fā)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fā)的沿海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nèi),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shù)酸雨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fā)生、發(fā)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
49、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jù)全球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水質監(jiān)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jiān)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guī)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將帶來危害。 全球持續(xù)變暖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據(jù)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預測,未來50—100年人類將完全進入一個變暖的世
50、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的濃度增加很快,使未來100年全球、東亞地區(qū)和我國的溫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上升1.4℃-5.8℃。到2050年,我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 “入冬以來罕見大霧天氣頻發(fā)也是暖冬的一個征兆。”羅勇說,大霧天氣系“暖冬”造成強冷空氣非常弱所致。全球變暖的現(xiàn)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敲響警鐘,氣候變暖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涵蓋政治、經(jīng)濟、能源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全球變暖的事實已經(jīng)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變暖的溫度預測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全球氣溫可能會遠遠高于一些
51、科學家此前所做的預測,如果新的計算機模型關于氣候變化所做的預測是正確的話。 據(jù)路透社報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由各國氣象專家組成,研究全球氣候趨勢)此前預測,到本世紀末,隨著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氣溫將升高1.5至4.5攝氏度。但德國美因茲馬普化學研究所的邁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測算方法卻表明,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高幅度可達到6攝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這種新的方法是將懸浮微粒、溫室氣體和生物圈效應統(tǒng)一在一起,改變了以往關于氣候變化的預測,即使之從人們可以容忍的程度發(fā)展到更迅速變化的危險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將溫室氣體比作是導致全球變暖
52、的加速器,懸浮微粒的存在則可以減緩氣溫的上升。懸浮微粒是空氣中產(chǎn)生于燃燒、化學制品和煙塵之中的細小微粒。隨著新的空氣凈化調節(jié)裝置的使用,懸浮微粒的數(shù)量將會減少,因而其冷卻功效也就隨之變小。相反,全球氣溫卻會隨之上升。 懸浮微粒只能在大氣中停留一周的時間,而溫室氣體則能停留大約50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懸浮微粒的冷卻作用減少得快,而溫室氣體減少得慢。這樣,在長期的競賽中,溫室氣體最終必將戰(zhàn)勝懸浮微粒,隨之而來的就是灼熱的高溫天氣。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時承認,這種情況具有高度的科學不確定性,氣候的變化也遠遠超出了經(jīng)驗和科學理解所能達到的范疇。如果他的計算是正確的,21世紀氣候的
53、變化就會超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 有資料說,再過七年,全球氣候將不可逆轉的變暖。 全球升溫的后果 據(jù)新華社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警告說,全球氣候升溫將致全球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或許在下個世紀出現(xiàn)食品匱乏的局面。研究人員在分析聯(lián)合國和美國國立科學院發(fā)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場趨勢后得出了這一看法。 世界觀察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全球升溫還會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qū)會被淹沒,以前所說的大西洲就是這樣被淹沒的。 美國政府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糧食大豐收
54、、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美國國立科學院去年發(fā)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水稻生長季節(jié)氣溫異常上升將使收成減少。另外,全球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問題,也將對糧食產(chǎn)量構成影響。 如何減緩全球變暖 地球升溫使地球在多個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其中的一些變化本身也會抑制地球升溫的趨勢。 其一,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態(tài)水總量增加。而液態(tài)水的比熱高于冰雪,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因為地球上液態(tài)水總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溫度顯著上升,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雖然使地球上的巖石、土地等溫度顯著上升,但由于其與地球
55、上的液態(tài)水發(fā)生熱交換,使整個地球不再顯著升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延緩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綠色植物生長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溫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溫室氣體,使這部分溫室氣體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熱量向外輻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 地球升溫使地球上液態(tài)水總量增加,綠色植物吸收更多溫室氣體,反過來延緩了地球升溫的趨勢,有利于達到均衡。當然,隨著地球升溫趨勢的緩解,地球上液態(tài)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溫室氣體增量越來越小,如果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地球又會升溫,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輪的液態(tài)水總量增加和綠色植
56、物生長峰值,再次延緩地球升溫的趨勢。所以,在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上述均衡會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環(huán)使地球氣溫較之以前發(fā)生更大的波動,而不是單調遞增;而如果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或將排放的溫室氣體固定,可平復地球氣溫的波動。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圍繞地球建立一個由小微?;蛱诊w船組成的人工太空環(huán),遮蔽熱帶陽光,調節(jié)地球溫度。 不過,一些反對者認為,這種想法肯定會有一些副作用,一個能夠對太陽光進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帶將會使我們的每個夜空都變成和滿月時一樣明亮;而且這一計劃的預算將高得驚人,可能達到6萬億到200萬億美元,就連全球資金最為充足的科研
57、機構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無法承擔,如果把散射粒子改為太空飛船的話,預算額可能會少一些,估計能降到5000億美元左右。 地球誕生以來,大氣溫度曾經(jīng)幾度升降,太陽輻射、云層遮蔽和溫室氣體等各種因素都曾經(jīng)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氣候。如果給地球圍上一個粒子或飛船組成的“腰帶”的話,赤道上空就會出現(xiàn)一個陰影,要部署這些粒子,就必須使用一些專門的控制飛船,像牧羊犬一樣照看粒子群。 過去的一個世紀,地球溫度明顯上升,未來一百年間這一趨勢還會繼續(xù)下去,很多研究都證實地球氣溫將在未來幾個世紀里提高1到20華氏度,海平面明顯上升,一些海濱城市將不復存在。有科學家指出,減少太陽光照射,地球溫度就會降低,
58、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統(tǒng)完全可以實現(xiàn)這一目的。不過,有科學家指出,人們目前還無法計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陽光,又有多少陽光被反射回太空,而這正是實施上述計劃的關鍵一步。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古代農(nóng)民的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一結果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不是新現(xiàn)象,它可能持續(xù)了數(shù)千年。英國《觀察家報》最近援引研究人員的話說,砍倒大樹并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nóng)民使地球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威謙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nóng)業(yè)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毖芯勘砻?,如果沒有人類干預,地球
59、會比現(xiàn)在低2攝氏度,蔓延的冰蓋和冰川會影響世界很多地區(qū)。人類排放的一些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具有吸收紅外線輻射的功能,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在大氣中大量存在,如同一個罩子,把地面上散發(fā)的熱量阻擋。就像“暖房”一樣,造成地表溫度的上升??茖W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溫室效應”。有一種說法:認為溫室效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是科學家考察了近一百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與氣溫上升相關性而提出的。認為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可能會控制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生態(tài)平衡破壞,農(nóng)業(yè)變異,冰川融化等災害發(fā)生。當然,根據(jù)現(xiàn)代環(huán)境科學研究,對溫室效應和全球候氣變暖的相關程度,還在進一步探索。但人們確實已
60、經(jīng)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異常,在這方面,科學家提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許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產(chǎn)生大量溫室氣體;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tǒng)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chǎn)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在這一系統(tǒng)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fā)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
61、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chǎn)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
62、溫,使碳循環(huán)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還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污染,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jù)專家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大自然經(jīng)過8000
63、年的進化才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yè)大規(guī)模開采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qū),許多現(xiàn)在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shù)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nóng)田開墾和礦產(chǎn)開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產(chǎn)品交易還在繼續(xù)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政府執(zhí)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產(chǎn)品的需求,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 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jù)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jù)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xiàn)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huán)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126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業(yè)管理制度:常見突發(fā)緊急事件應急處置程序和方法
- 某物業(yè)公司冬季除雪工作應急預案范文
- 物業(yè)管理制度:小區(qū)日常巡查工作規(guī)程
- 物業(yè)管理制度:設備設施故障應急預案
- 某物業(yè)公司小區(qū)地下停車場管理制度
- 某物業(yè)公司巡查、檢查工作內(nèi)容、方法和要求
- 物業(y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十大應急處理預案
- 物業(yè)公司巡查、檢查工作內(nèi)容、方法和要求
- 某物業(yè)公司保潔部門領班總結
- 某公司安全生產(chǎn)舉報獎勵制度
- 物業(yè)管理:火情火災應急預案
- 某物業(yè)安保崗位職責
- 物業(yè)管理制度:節(jié)前工作重點總結
- 物業(yè)管理:某小區(qū)消防演習方案
- 某物業(yè)公司客服部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