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物理高一上3-A《牛頓第一定律慣性》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滬科版物理高一上3-A《牛頓第一定律慣性》試題(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19最新滬科版物理高一上3-A《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試題
1 .下列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D)
A .它表明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B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過數學推理計算得到的
C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中直接得出的結論
D .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采用了實驗和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
2 . (2011以津模擬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 理想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B .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故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毫無意義
C .牛頓第一定律表明,物體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才具有慣性
D .牛頓第一定
2、律表明,物體只有在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才具有慣性
3 .若物體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則該物體(D )
A . 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B.運動狀態(tài)可能發(fā)生發(fā)改變
C . 一定靜止 D .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可能靜止
4 . (2011演石)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C )
A .高速行駛的火車不容易停下來 ,說明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 .跳高運動員助跑起跳是為了增大慣性
C .羽毛球容易被扣殺是因為它的慣性小
D .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運行時沒有慣性
5 . ( 2007?二模)關于慣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Q D)
A .物體在靜止時不易推動,所以物體在靜止時比運動時慣性大
B
3、.當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所以物體不受力時才有慣性
C .物體高速運動時不容易停下來 ,所以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D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6 . ( 2008微擬)目前人類發(fā)射的探測器已飛出了太陽系 ,正往更遠的太空飛去,如果探測
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測器將( D )
A .沿原路徑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減速直線運動
C .立刻靜止 D .沿原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7 . ( 2013佛州)如圖1是小明自創(chuàng)的“大炮”示意圖.當瓶內產生的氣體增多時 ,瓶塞會
水平向右沖出,若此時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將(C )]
A
4、 .立即沿豎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 B.向上運動
C .水平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 D .立即靜止
圖1
8 . ( 2013?廣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 ,大
石頭的運動情況是( D )]
A .始終靜止不動 B.動了一點點,很快停下來
C .撞擊時開始運動,然后慢慢停下來 D.撞擊時開始運動,然后做勻速直線運動
9 . ( 2007?銀川)下列事例中,屬于防止慣性的是( B)
A .跳遠運動員在起跳前要助跑 B .為了安全行駛,汽車不能超載
C .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塵土拍掉 D .停止蹬自行車后,車仍能前進一段距離
10 . (
5、2012?齊南)由圖2可知:駕駛員和前排乘客必須使用安全帶!小剛用下面的四句
話解釋了安全帶的作用:①撞向擋風玻璃造成傷害 ,系上安全帶就可有效避免這種傷害.②
當駕駛員駕車高速行駛時,發(fā)現前面出現情況緊急剎車.③駕駛員由于具有慣性 ,仍然保持向
前運動的狀態(tài).④汽車滑行很小一段距離 ,立即停下來.這四句話的正確排列順序是
(B )
A .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圖2 圖3 圖4
11 . ( 2013泊昌)如圖3所示,甲、乙兩位同學坐在向左勻速行駛的列車上 ,在他們之間
的勻速行駛的水平桌面上有一個靜止的雞蛋.如果列車突然剎車 ,則桌上的
6、雞蛋(A )
A .向甲滾動 B .向乙滾動 C .靜止不動 D .在原地轉動]
12 . (2010?廣元)如圖4所示,木塊A立在小車上,小車與木塊間無摩擦,小車與木塊在水 平桌面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當小車遇到障礙物突然停止時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木塊A也立即停止 B .木塊A將向前傾倒
C .木塊A將向右傾倒 D .木塊A將繼續(xù)向前做勻速直線運動
13 . (2013?齊寧)霧霾天氣,快速行駛的 B車司機看見不遠處的 A車后立即剎車,由 于 慣性 仍撞到 A車,造成“追尾”事故 ,撞壞 A車的尾部,說明力能夠 改變 物體的形狀 .
14 . (2013彷云港
7、)2013年5月,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宣布退役.人們將他的弧線球稱
為 貝氏弧度”這主要是由于踢球時所用力的 作用點 和 方向 (選填 大小”、方
向”或 作用點”)不同,從而產生了與直線球不同的作用效果.球離開腳后能繼續(xù)向前飛行 ,
是由于球具有 慣性,球在地面上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來 ,是因為球受到 摩擦阻力
的作用.
15 . ( 2013以津)如下圖1所示,用尺子猛力將下面的棋子擊出時 ,上面的棋子不會飛出 而是落到正下方,是由于它們具有 慣性 ;如圖2所示,如果用尺子緩慢擊打下面的棋子 緊挨被擊打棋子上面的棋子會前移,是因為它受到 摩擦力的作用.
圖1 圖2
16 . (2
8、012?三模)小華在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實驗時 ,利用如下圖所示的裝
置圖.
毛巾 棉布 末根
小華先后在水平桌面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毛巾、棉布、木板) ,做了三次實驗.然后
將實驗數據填入下列表格.請回答以下問題:
表向狀況
阻力大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
s/m
毛巾
大
0.1
棉布
較大
0.18
木板
小
0.35
(1)在三次實驗中,讓小車在斜面上從靜止滑下時 ,應保持同一高度,這樣做的目的是
讓小車到達平面時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2)從上述實驗數據中,可以得出結論是:平面越光滑 ,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上^這說明小 車受到的阻力越 小
9、,速度減小得越_慢_.
(3)在實驗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 ,它將作_勻速
直線運動,初中物理采取此方法的探究實驗還有 探究真空能否傳聲(真空鈴實驗)一
(舉一例即可).
能力提升
1 .木塊與小車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遇到一障礙物時,小車停下,木塊從車上的a點滑至b點, 是因為木塊具有 慣性 ;木塊能停在 b點,說明木塊在滑動過程中受到向 左 (填
左”或右”)的摩擦力作用.
2 . (2013嘉興)如圖5所示,鉛球由a處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后落到地面 b
處,鉛球在飛彳T過程中,不斷改變的是(B )
A.慣性的大小 B.運動的方
10、向 C.受到重力的大小 D.受到力的個數
3 . ( 2013傣安)大雪過后,往往給車輛和行人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交通部門提醒大家
雪天路滑,請注意交通安全! ”下列關于冰雪道路的說法錯誤的是(匚B )
A .雪天路滑”是指下雪后物體與地面間的接觸面變光滑了
B .同一車輛在冰雪地面上行駛比在沒有冰雪的路面上行駛慣性大一些
C .冰雪地面行車必須慢速駕駛 ,主要是為了防止由于慣性帶來的危險
D .人在冰雪地面行走時容易摔倒,其原因與慣性有關
4 .(河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 )
A.相互接觸的物體發(fā)生相對運動時,一定會產生摩擦力
B.靜止在斜坡上的汽車如果受到的力
11、全部消失 ,汽車仍保持靜止
C.行駛中的公交車剎車時,站立的乘客身體會前傾,是由于人受到慣性的作用
D.馬拉車向前運動時,車受到向后的摩擦力,馬受到向前的摩擦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小剛同學放學回家的路上 ,腳被石塊絆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如圖 6甲)繼續(xù)行走一會 不小心腳踩到一塊西瓜皮 ,身子向后摔倒(如圖 6乙).對這兩種情景,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 )
A .圖甲、乙兩種情景中.小剛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
態(tài)
B .圖甲、乙兩種情景中,小剛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C .圖甲情景中,小剛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12、,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圖乙情 景中,小剛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
D .圖甲情景中.小剛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圖乙
情景中,小剛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6. ( 2013淅州)小吳、小王和小楊在一艘速度為 v的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海輪上玩拋球
游戲.小吳以速度 v將球豎直上拋,小王以速度v將球豎直下拋,小楊以速度v將球平行于海 輪航行方向水平拋出.若球落地時 ,落地點均在船上,且不計任何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小吳拋出的球落地點距離拋出點的正下方最遠
B .小楊拋
13、出的球落地點距離拋出點的正下方最遠
C .他們三個拋出的球落地點均在拋出點的正下方
D .只有小楊拋出的球落地點在拋出點的正下方
7. (2013?南充)一杯水放在做直線運動的列車內的水平桌面上 ,如果水面情形如圖 7所
示,則列車的運動狀態(tài)可能是( D )_|
A .列車向左勻速運動 B.列車向右勻速運動
C .列車向左運動時突然剎車 D.列車向右運動時突然剎車
圖7
8. ( 2008徵江)如圖8為某同學拉著一盛水的器具在水平桌面上運動的瞬間所發(fā)生的 現象示意圖,對此現象下列判斷正確的是([D )
A .都是在小車突然停止時發(fā)生
B .都是在小車突然起動時發(fā)生
C .圖(a)所示的現象是在小車突然停止或在運動中突然加速時發(fā)生
D .圖(b)所示的現象是在小車突然停止或在運動中突然減速時發(fā)生
5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