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刺法灸法史料研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二十四史刺法灸法史料研究(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二十四史》刺法灸法史料研究
【摘要】 《二十四史》記載了明末以前歷代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醫(yī)學、文化、科技和軍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其中不乏有針灸方面的史料記載。從《二十四史》中所收集到的針灸醫(yī)學的刺法、灸法史料可以看出:古代針具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而且歷代的針灸醫(yī)家都十分重視針刺手法,并運用刺血療法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灸法在古代使用范圍非常廣,古代民眾采用灸法治療多種疾病,并且注重灸法點火的火源;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技術水平的整體發(fā)展以及國家力量和民間勢力對醫(yī)療事業(yè)的積極參與,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
【關鍵詞】 二十四史 針灸 針灸醫(yī)學史 刺法 灸法
古代的非醫(yī)學文獻中
2、存在著大量的醫(yī)學資料,其原因在于:越是早期古書的內容,越是簡樸和概括。另外,醫(yī)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系,如編寫醫(yī)書要利用漢字,從而古代字書必然也要涉及醫(yī)學的名詞術語,又如醫(yī)學人物的活動與醫(yī)藥科學的發(fā)展,是屬于歷史范疇的方面,也離不開歷史學。特別是不少寶貴的臨床資料和大量的醫(yī)學史料不見于歷代醫(yī)書中,而是廣泛存見于各種史書與其他非醫(yī)書中。
《二十四史》作為古代眾多文獻的一部分,是中國歷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二十四史》記載了明末以前歷代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醫(yī)學、文化、科技和
3、軍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我國歷史的寶貴資料。
刺法史料與分析
刺法是采用各種材料制作成的針具刺激體表穴位,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方法?!抖氖贰酚涊d的刺法工具有:砭石、镵石、箴石、金镵、長針、九針。
砭石:醫(y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镵石:形獘者,不當關灸镵石及飲毒藥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箴石:醫(yī)經(jīng)者,原人血脈、經(jīng)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
4、。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漢書藝文志》)
金镵:以金镵療其祖目,于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北史張元傳》)
長針:長針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元史李杲傳》)
九針:針博士掌教針生以經(jīng)脈孔穴,使識浮沉澀滑之候,又以九針為補瀉之法。(《舊唐書職官三》)
通過研究刺法史料,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顯示了古代針具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歷程
《二十四史》記載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從砭石-箴石-九針,顯示古代針具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歷程。鑱石即砭石,為針法
5、的原始工具,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載:“鑱石、針艾治其外也?!比鹱ⅰ端貑枴窌r曾向王僧孺請教有關砭石的問題,王僧孺回答:“古人當以石為針,必不用鐵?!墩f文》有此砭字,許慎云:‘以石刺病也?!稏|山經(jīng)》:‘高氏之山多針石。’郭璞云:‘可以為砭針?!洞呵铩罚骸勒畈蝗鐞菏??!由髯⒃疲骸臼?。’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鐵代之爾?!?見《南史王僧孺》)可見,砭石最初是用來治病的工具。箴石為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原始社會早期本無專門的醫(yī)療工具,只有簡單的生產(chǎn)和生活工具,如縫獸皮用的骨針,后來有了粗紡工藝,又有了縫亞麻粗紡布的石針,再后來有的工具兼行治病之用,即最早的醫(yī)療工具。九針是指針具名,為九種針
6、具的總稱,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鹅`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jù)情選用,方可去病?,F(xiàn)代各種針具均由九針發(fā)展而來。金镵即金制的镵針,镵針為九針一種,特點是針頭大,針尖銳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銳外,有1.5寸的針柄,共長1.6寸。金镵針主要用來刺人體陽分的淺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針刺皮膚疾患。長針為古代九針的一種,針體較長,一般為六至七寸(相當于20~23厘米)或更長一些,多用于深刺,以治療慢性風濕病、坐骨神經(jīng)痛等。
2.歷代的針灸醫(yī)家重視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是指進針、行針、出
7、針過程所運用的各種方法。在針刺治療中,常因操作手法不同,在同樣疾病、同樣穴位的針刺條件下,所產(chǎn)生的療效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古今中外的針灸學者都非常重視針刺手法的研究。得氣即針刺時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氣的感應,當這種針感產(chǎn)生時,醫(yī)者感到針下沉緊,患者自覺針下有酸、麻、脹、重或傳導感?!妒酚洝酚涊d了倉公論及“氣”的傳導情況,云:“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镵石,定砭灸處?!贬樉难a瀉必須產(chǎn)生一定的得氣針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氣是針刺補瀉手法治療中產(chǎn)生療效的基礎和關鍵。華佗在針刺時,非常注意針感,常常把針感的循行路線和方向告知患者。據(jù)《三國志華佗傳》記載:“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
8、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
3. 歷代醫(yī)家掌握刺血療法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作為針刺手法之一的刺血療法是一種損傷性的穴位刺激治療方法。在《二十四史》記載不少著名醫(yī)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專門技術。扁鵲善用針砭方法,如他在治療虢太子尸厥癥時,用“厲針、砭石,以取三陽五會”;在為齊桓侯治病時,亦提到“(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唐朝侍醫(yī)秦鳴鶴刺百會放血治愈唐高宗“苦頭重”。李杲遇見“陜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長針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藥三月,病良已”。明代周漢卿采用針刺十宣穴放血治療癇疾,“長山
9、徐嫗癇疾,手足顫掉,裸而走,或歌或笑。漢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
灸法史料與分析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易燃藥物在穴位或患部位上燒灼、熏熨,借灸火的熱力透入肌膚,刺激組織,以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多適用于陽氣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抖氖贰范嗵幱芯姆ǖ挠涊d。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三國志華佗傳》)
永明中,虜中童謠云:“黑水流北,赤火入齊?!睂ざ熑思液錾穑嘤诔;?,熱小微,貴賤爭取以治病。法以此火灸桃板七炷,七日皆差。敕禁之,不能斷。京師有病癭者,以火灸數(shù)日而差。(《南齊書五行志》)
是
10、歲,有沙門從北赍此火而至,色赤于?;鸲ⅲ埔辕熂?。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詔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吳興丘國賓密以還鄉(xiāng),邑人楊道慶虛疾二十年,依法灸即差。(《南史本紀》) 嫡母劉氏寢疾,沙彌晨昏侍側,衣不解帶,或應針灸,輒以身先試之。(《梁書庾沙彌傳》)
洪之志性慷慨,多所堪忍,疹疾灸法,艾炷圍將二寸,首足十余處,一時俱下,而言笑自若,接賓不輟。(《魏書李洪之傳》)
長安為之語曰:“寧飲三斗醋,不見崔弘度。寧灸三斗艾,不逢屈突蓋?!?《北史崔辯傳附說子弘度傳》)
蕭后當灸,杲先請試炷,后不許之。杲泣請曰:“后所服藥,皆蒙嘗之。今
11、灸,愿聽嘗炷?!焙缶篂槠渫>模墒怯葠壑?。(《北史趙王杲傳》)
婦人產(chǎn)乳,必食子衣,產(chǎn)后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復。(《北史流求傳》)
帝既入立,高祖不得已來朝,而心頗自疑,欲求歸鎮(zhèn),且難言之,乃陽為羸疾,灸灼滿身,冀帝憐而遣之。(《新五代史劉延朗傳》)
晨興方對客,足有灸瘡痛,其醫(yī)謂火毒未去,故痛不止。(《宋史劉遇傳》)
六年春,因疾灸兩足,創(chuàng)潰出血數(shù)斗,自是體貌羸瘵,手詔慰勞之,俾歸京師。(《宋史錢若水傳》)
趨左右持艾來,臥張于床,灸之數(shù)十。(《金史紇石烈牙吾塔》)
通過研究灸法史料,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灸法
12、使用范圍廣,可治療多種疾病
從《二十四史》的灸法史料可見,灸法可治療多種疾病,內科病證:氣疝、虛疾、寒疾;外科病證:腰痛、足疾、中矢、病癭;皮膚病證:奇癢;五官科病證:齲齒。
2.古代灸法的種類主要是艾灸法
灸法的種類主要是艾灸法。艾灸法是以艾葉制成艾絨作為灸材的一種灸方法。艾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葉,又稱冰臺、艾蒿、醫(y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等。由于艾葉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低廉;艾絨便于制作成各種形狀的艾柱、艾條;艾絨易于點燃,燃燒時熱力溫和持久,能竄穿皮膚,直達深部等優(yōu)點,所以在生產(chǎn)力低下、醫(yī)療資源匱乏的古代社會,廣泛使用艾灸治療疾病。
3.
13、古代灸療注重點火的火源
歷代灸療注重點火的火源。在《黃帝蝦蟆經(jīng)》就有記載“辨灸火木法”,認為松、柏、竹、橘、榆、枳、桑、棗八木不宜作為灸火,灸則對肌體有所傷害,宜取陽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為灸火。據(jù)《南史本紀》所載“法以此火灸桃板七炷”,反映當時人們以桃板作為灸火木。桃板亦作“桃版”,即桃符板,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但也可能不是以桃板作為灸火木,而采用桃板作為灸材,桃板灸的功效與用法可能與桃枝灸相類似。桃枝灸,又稱神針火,是一種以燃著的桃樹枝施灸的方法,主要治療心腹冷痛、風寒濕痹[1]。
4.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
14、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倉公與齊太醫(yī)采用灸法治病的醫(yī)案。齊太醫(yī)采用“灸其足少陽脈口”及“灸其少陰脈”治療齊章武里曹山跗病,倉公采用“灸足蹶陰之脈”治療齊北宮司空命婦“氣疝”病,采用“灸其左大陽明脈”治療齊中大夫病齲齒,等等。說明在西漢時期,采用灸法治病已經(jīng)相當普及了。南北朝時期到宋代,灸法十分盛行,在《南齊書》、《魏書》、《南史》、《北史》、《宋史》、《金史》等史書中都有灸法治療疾病的記載,甚至王公貴族也會使用,宋太祖采用艾灸為其弟宋太宗療疾。灸法的主要缺點是會在體表形成灼瘡,造成疼痛。特別是直接灸,對病人造成的痛楚較大,術時是皮焦肉爛,術后是膿水浸淫,必須多日保護。如:“足有灸瘡痛,
15、其醫(yī)謂火毒未去,故痛不止?!笔共∪寺牰鴵u頭,望而生畏,以致許多患者寧愿遭受疾病的折磨,亦不愿承受炮烙之苦。在《魏書李洪之傳》、《梁書庾沙彌傳》、《北史趙王杲傳》記載采用灸法來形容某人勇猛、剽悍、有孝行,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灸法在古代的盛行。但是《宋史》以后,記載灸法的史料越來越少見,反映出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隨著社會經(jīng)濟、技術水平的整體發(fā)展以及國家力量和民間勢力對醫(yī)療事業(yè)的積極參與,使得湯藥、針刺等療法逐漸惠及下層民眾,在醫(yī)療資源日漸豐富的情況下,灸療法地位開始逐漸下降。灸療法在民間地位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整體技術水平和民眾生活品質的差異[2]。
【參考文獻】
1 張 仁,劉 堅.中國民間奇特灸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58.
2 于賡哲.唐宋民間醫(yī)療活動中灸療法的浮沉:一項技術抉擇的時代背景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21(1):62~73.
10 / 10文檔可自由編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