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學習要有好習慣》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心理健康教育 學習要有好習慣(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學習要有好習慣
一、數學目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只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學習和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從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二、教學過程
1 .導入
師:你們生活中、學習上經常有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原因是什么呢?這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關。有了好的習慣就可以幫助你獲得成功;沒有好的習慣就可能影響你的學習成績??梢?,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么重要。我們今天就學習新的一課《學習要有好習慣》。
2 .學文明理
(1)教師通過放錄音,講[檔案館]里的故事,引導同學思考:佳佳在班上出了丑,到底是誰的錯?應該怎樣做?可分組討論,然后找代表進行匯報。
(2)教師按課文提示,幫助
2、學生明事理,讓學生明白:習慣有好壞之分,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我們應該不斷約束自己,養(yǎng)成好的習慣。
3.活動明理
(1)演一演
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從而學習劇中人物的某種精神,如:
熊姐姐是一個辦事認真的人,所以取得了好的效果,教育學生要向熊姐姐學習,做作
業(yè)的時候認真仔細,不丟三落四,從小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精神。
熊妹妹是一個做事不認真的人,比較馬虎,但她能知錯就改,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克服缺點,培養(yǎng)自己的好習慣,沒有這種精神也不行。
(2)填一填
教師在黑板上寫兩段話,讓學生讀,并思考在空白處填上什么詞語,才能使勉勵子完
整。目的是使學生
3、記住,只有辦事認真才能有好結果。學生填空時,不拘于詞語的準確,只要意思對就行。
如:熊姐姐是一個辦事認真的人,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
熊妹妹是一個辦事不認真的人,但她能知錯能改。
4.總結全課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看到,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助大學習和工作的提高,小學生要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勞動、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資料:李敏,女,12歲,小學六年級學生。
背景資料:祖父母在家務農,作為孩子的臨時監(jiān)護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
案例分析:李敏是五年級時轉入中心小學就讀的。她性格內向、靦腆,上課時愛做小動作,每次一接觸到我的目光就一下子趴
4、在桌子上,好半天才敢抬起頭偷偷的望我一下,在校園里遇到我時,她總是加快腳步小跑過去……通過了解,我知道她是一名留守兒童,父
母長期在外打工,祖父母身體不好,照顧她也不是很容易,她的父母經常連春節(jié)都不回來過,她已有三、四年沒有看見父母了……
我更加關注這個孩子了,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我都把關愛的目光投向她,慢慢的,我知道了她常年見不到父母的苦悶與思念,知道了她不敢和老師交往而又渴望老師關愛的矛盾心理,而這些又都成了她的心理負擔,使得她開學以來一直無法安下心來學習。了解這一情況后,我決定對她的教育從細微處入手,關愛她、鼓勵她,幫助她樹立信心,大膽和人交往,我發(fā)現她作文基礎較好,便指導它修改習
5、作,鼓勵她參加作文競賽,漸漸的,她對學習感興趣了,成績也由原來的六十多名進步到三十多名了。很多時候,我不經意地幫她整理一下衣領、紅領巾,梳理一下頭發(fā)。有時讓她收收作業(yè)本,我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她已經把我當作親人了,無論是人際交往上,還是學習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
她在成長日記中寫到:剛轉來時,我特別害怕上學,害怕面對不認識的同學和老師,爸爸媽媽又都沒在家,我真怕在學校寄宿不適應……現在,我不怕了,同學就向是兄弟姐妹一樣,老師就向父母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雙休日我都不想回家了,因為又要和老師、同學分開兩天了……
四、案例反思:
留守兒童大多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缺乏溝通,作為臨時監(jiān)護人的他們只能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而父母親在外打工比較忙,偶爾的電話交流根本滿足不了孩子對親情的渴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走進這些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師生心靈的互動,情感的溝通,使他們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愛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