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語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閱讀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串講 串講十四 魚我所欲也復(fù)習(xí)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安徽省中考語文 第二部分 文言文閱讀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串講 串講十四 魚我所欲也復(fù)習(xí)課件(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考查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識點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劃分節(jié)奏文意理解及表現(xiàn)手法把握情感談啟示2009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過零丁洋15. 茍、如使、惡、汗青( 分)16.(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4分)17.給句子標(biāo)停頓(2分)18.找出體現(xiàn)中心的句子并概括作者的追求(5分) 小石潭記 柳宗元句段全解 字詞全解 句段全解 字詞全解 句段全解 字詞全解 句段全解 字詞全解 句段全解 字詞全解【結(jié)構(gòu)圖解】【主題歸納【主題歸納】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闡述了“生”與“義”的關(guān)系,并指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從而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寫作特色【寫作特色】 1善用比喻和對比,論
2、辯力強。 全文主要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增加了說理的力度。如:孟子首先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但人人能得而食之;熊掌也是美味,但遠(yuǎn)甚于魚,且不易得。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qū)別出“生”與“義”價值的高下。由此,孟子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也就不難為人接受了。 第1段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shè)推理,又用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辟患。 2論證嚴(yán)密,層層深入。 文章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與“義”的關(guān)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論
3、點。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層深入?!締栴}探究】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欲”應(yīng)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現(xiàn)代化建設(shè)貢獻力量,為了別人的安危而努力等;“所惡”應(yīng)指不正義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 2“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在數(shù)量上一少一多,在意義上呢?為什么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一簞食,一豆羹”雖然在數(shù)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關(guān)系性命,因此也就比“萬鐘”還要貴重。如果“蹴爾而與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強調(diào)的是要講“義”,寧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接受了“萬鐘”的人則見利忘義,失去了“本心”?!咀x
4、后感悟】感悟一:做人不應(yīng)該茍且偷生,假如要背信棄義地過完長久的一生,那還不如舍棄生命的長久,選擇道義,光明正大地、充分地利用短暫的一生。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道義,為了求生而不擇手段,那這種人就算活著也沒什么意義了。 感悟二:人格、價值、權(quán)勢三者之間沒有絕對的關(guān)系。無論我們處在什么階層、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惡之心,都要堅守做人的尊嚴(yán)。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舍生而取義者也義:正義,仁義(2)所惡有甚于死者惡:厭惡(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禍患,災(zāi)難 辟:通“避”,躲避(4)一簞食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5)呼爾而與之與:給父(6)蹴爾而與之蹴:用腳踢得:通“
5、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8)萬鐘于我何加焉加:好處 (9)妻妾之奉奉: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棄(1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1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0(10)所識窮乏者得我與0(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2)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然而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禍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求得生存的手段,
6、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2翻譯下列句子。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從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rèn)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6)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這樣的行為不也應(yīng)該停止了嗎?(7)是亦不可以已乎?3概括層次主要內(nèi)容。(1)概括魚我所欲也第一層“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的內(nèi)容。提出本文的論點“舍生而取義”。(2)概括魚我所欲也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所惡有甚于死者”的內(nèi)容。
7、用假設(shè)論證,進一步從反面強調(diào)為了“義”可以不用“生”,為了“義”也可以“不辟患”。(3)概括魚我所欲也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賢者能勿喪耳”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了“義”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賢明的人沒有喪失罷了。(4)概括魚我所欲也第四層“一簞食,一豆羹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內(nèi)容。反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4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nèi)容。(1)課文第一段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首先,孟子用“魚與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與大義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這個觀點。(類比引出論點、比喻論證)接著,通過正反結(jié)合,層層深入,反復(fù)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告訴我們,當(dāng)生命和大義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應(yīng)舍生取義
8、。(對比論證)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賢者”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不喪失“本心”。(2)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zé)了什么樣的人?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3)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4)
9、本文中心論點是“舍生而取義者也”,請你為本文再補充兩個事實論據(jù)。文天祥寧死而不投降元朝。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劉胡蘭面對鍘刀,大義凜然,為了保守黨的秘密而英勇就義。5請用“ / ”給下列句子標(biāo)出停頓。(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6領(lǐng)悟古詩文內(nèi)涵,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1)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jì)的中學(xué)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做于國于民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
10、利相關(guān)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jīng)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xiàn)在的學(xué)校教育則強調(diào)我們中小學(xué)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xué)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的?示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一)魚我所欲也(15分)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
1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
12、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5分)(1)舍生而取義者也義:正義或仁義(2)可以辟患者辟:通“避”,躲避(3)妻妾之奉奉:侍奉(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本心:天性,天良(5)此之謂失其本心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分)(1)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然而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禍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3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4分)舍生取義。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4文中說“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
13、會遇到很多的抉擇,你是如何選擇的?簡要舉例說明。(2分)示例:期末考試時,我最要好的同學(xué)傳紙條給我,要求我將英語答案寫給他,我面臨著是給他抄,還是不給他抄的二難選擇。最終我沒有給他答案??荚嚱Y(jié)束后,我找他聊天,做他思想工作,并給他補習(xí)英語知識。(二)魚我所欲也(15分)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
14、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5分)得兼:同時(2)故不為茍得也為:動詞,做 (3)萬鐘于我何加焉加:益處(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棄(1)二者不可得兼2翻譯下列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要放棄魚而選取熊掌。(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從前(有人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3. 文章開篇運用了 論證,將魚比喻“ ”,熊掌比喻“ ”,引出 的中心論點。(4分)比喻.本文主要贊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2分)贊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生義舍生取義(答“舍生而取義者也”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