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电影网午夜鲁丝片无码,真人h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免费夜色私人影院在线观看,亚洲美女综合香蕉片,亚洲aⅴ天堂av在线电影猫咪,日韩三级片网址入口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

上傳人:痛*** 文檔編號:58636641 上傳時間:2022-02-28 格式:DOC 頁數(shù):55 大?。?.03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_第1頁
第1頁 / 共55頁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_第2頁
第2頁 / 共55頁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_第3頁
第3頁 / 共55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說明書(5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撰寫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畢 業(yè) 設 計 專 業(yè): 機械制造工藝教育 班級學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副教授 二〇一二 年 六 月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設計 基于DE的仿生

2、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 Innovative design ofBionic Catch Clip type Fixture Based on DE 專業(yè)班級:機制0711班 學生姓名:鄭~~ 指導教師: 副教授 學 院:機械工程學院 2012年 6月 摘 要 為了明確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目前和未來發(fā)展的研究思路,拓寬其研究領域,跳出仿生抓夾式夾具固有的技術范疇,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對其進行分析,為其未來發(fā)展領域尋求具有理論支持的技術方向。 本文將TRIZ的直接進化理論引入到仿生抓夾式夾具中來,根據(jù)它的進化模式和多條進化路

3、線來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進化潛能。這里主要通過對反饋可控性、減少人為干預、動態(tài)化三條路線進行分析,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將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做出準確判斷和預測。 通過對仿生抓夾式夾具的預測,對其做出創(chuàng)新設計。運用TRIZ理論中的沖突及發(fā)明創(chuàng)新原理,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技術沖突,即適應性及多用性與系統(tǒng)的復雜性的沖突。根據(jù)沖突矩陣表,查出發(fā)明創(chuàng)新原理,運用其中的動態(tài)性和機械系統(tǒng)替代原理,設計出伸縮抓夾夾具和吸附式夾具。 關鍵詞:直接進化理論;仿生抓夾式夾具;進化模式;創(chuàng)新設計 ABSTRACT For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

4、f the fixtures’ technology clear thinking,broden the research field, jumped out of the inherent fixture technology category,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o analyze i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field of fixture looking for the technology trends of theory support. the paper quoted Directed evolutio

5、n theory of TRIZ to the Bionic Catch Clip type Fixture.According to its Patterns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and multiple evolutionary lines to analyze bionic catch clip type fixture technologies, and find its evolutionary potential. There mainly through feedback control, reducing human intervention,

6、 dynamic route for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ossible future has made accurate judgment and the forecast. Through forecast about the bionic catch clip type fixture, to make its innovative design. Using the theory of conflict and inventive principl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we co

7、nclude that technology conflicts, the conflict, namely is adaptabil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nflict matrix table, find out the principle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then, using the dynamic and mechanical system substitution principle, design the telescopic catch clip fix

8、ture and adsorptive fixture. Key Words: Directed evolution; Bionic Catch Clip type Fixture ; Patterns of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 innovative design 目 錄 1 緒論 1 1.1 設計背景及意義 1 1.2 仿生設計 1 1.2.1 仿生設計內容 1 1.2.2 仿生設計原則 2 1.3 創(chuàng)新設計 3 2 TRIZ理論 4 2.1 TRIZ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 4 2.2 TRIZ的三大進化理論 4 2.2

9、直接進化理論 6 2.2.1 進化模式 6 2.2.2 進化路線 7 2.2.3 進化潛能 9 3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 10 3.1 夾具 10 3.1.1 夾具的分類 10 3.1.2 夾具的作用 11 3.1.3 夾具的組成 11 3.1.4 夾具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 12 3.2 柔性夾具 13 3.2.1 柔性夾具的分類 14 3.2.2 仿生抓夾式夾具 14 3.3 仿生抓夾式夾具的進化預測 15 3.3.1 進化路線分析 15 3.3.2 預測結論 19 3.4 仿生抓夾式夾具的創(chuàng)新設計 19 結 論 22 參考文獻 23 附錄

10、1 技術沖突和發(fā)明原理表 25 附錄2 英文資料及翻譯 27 致 謝 43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2012屆本科生畢業(yè)設計 1 緒論 1.1 設計背景及意義 機械制造的機械加工、焊接、熱處理、檢驗、裝配等工藝過程中,為了安裝加工工件,使之占有正確的位置,以保證零件和產品的質量,并提高生產效率,所采用的工藝裝備稱為夾具。 夾具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夾具已從一種輔助工具發(fā)展成為門類齊全的工藝裝備。 夾具按用途分類,可分為機床夾具、裝配夾具和檢驗夾具等;按通用化程度分類,可分為通用夾具、專用夾具、成組夾具、組合夾具、隨行夾具。而仿生抓夾式夾具屬于

11、其中機床夾具和通用夾具。 在批量生產中,企業(yè)都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專用夾具,一般在具有中等生產能力的工廠里,約有數(shù)千甚至近萬套專用夾具;在多品種生產的企業(yè)中,每隔3~4年就要更新50%~80%的專用夾具,而夾具的實際磨損量僅為10%~20%,這些夾具往往留下來又很難得到重復使用,拋棄他們又實在可惜,因此造成很大的浪費。這些都是一直困擾企業(yè)的現(xiàn)實問題。近年來,數(shù)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柔性制造系統(tǒng)等新加工技術的應用,對機床夾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 a) 能迅速而方便地裝備新產品的投產,以縮短生產準備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b) 能裝夾一組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工件; c) 能使用于精密加工的高精

12、度機床夾具; d) 能適用于各種現(xiàn)代化制造技術的新型機床夾具; e) 采用以液壓站等為動力源的高效夾緊裝置,以進一步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f) 提高機床夾具的標準化程度。 顯然,如何設計制造出更先進的夾具是工業(yè)進步的一大關鍵,因此研究仿生抓夾式夾具的進化歷程和夾具技術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1.2 仿生設計 仿生設計是工業(yè)設計中有著深厚歷史積淀與豐富實踐經驗的,同時又是最新鮮、最具活力的設計創(chuàng)新方法,是設計回歸自然、追求人性化的具體、可行的方法,正逐漸成為設計發(fā)展過程中新的亮點。 1.2.1 仿生設計內容 由于仿生設計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所以仿生設計的內

13、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層次和方向?;谏锾卣髡J知與產品的構成要素的相關性,可以將仿生設計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仿生物體形態(tài)的設計;仿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設計;仿生物結構的設計;仿生物功能的設計;仿生物色彩的設計;仿生物形式美感的設計;仿生物意象的設計等。 (1)仿生物體形態(tài)的設計 是在對自然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類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態(tài)的認知基礎上,尋求對產品形態(tài)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仿生物形態(tài)的設計是仿生設計的主要內容,強調對生物外部形態(tài)美感特征與人類審美需求的表現(xiàn)。 (2)仿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設計 自然生物體的表面機理與質感,不僅僅是一種觸覺或視覺的表象,更代表某種內在功能的

14、需要,具有深層次的生命意義,通過對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的設計創(chuàng)造,增強仿生設計產品形態(tài)的功能意義和表現(xiàn)力。 (3)仿生物結構的設計 生物結構是自然選擇與進化的重要內容,是決定生命形式與種類的因素,具有鮮明的生命特征與意義。結構仿生設計通過對自然生物由內而外的結構特征的認知,結合不同產品概念與設計目的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使人工產品具有自然生命的意義與美感特征。 (4)仿生物功能的設計 功能仿生設計主要研究自然生物的客觀功能原理與特征,從中得到啟示以促進產品功能改進或新產品功能的開發(fā)。 (5)仿生物色彩的設計 自然生物的色彩首先是生命存在的特征與需要,對設計來說更是自然美感的主要內容,其豐富、

15、紛繁的色彩關系與個性特征,對產品的色彩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6)仿生物形式美感的設計 從人類的審美要求出發(fā),發(fā)現(xiàn)和歸納自然生物所蘊含的美感規(guī)律,更好的進行產品美感與意義的整合設計。 (7)仿生物意象的設計 生物的意象是在人類認識自然的經驗與情感積累的過程中產生的,仿生物意象的設計對產品語義和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具有重要作用。 1.2.2 仿生設計原則 作為工業(yè)設計的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與方法,仿生設計首先應該遵循工業(yè)設計的一下原則。 ①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尊重客觀審美規(guī)律的同時,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設計的產品化與商品化。 ②功能性:產品合理、有效的基本功能和方便、安全、宜人等多層次功

16、能的綜合體現(xiàn)。 ③經濟性:滿足標注化、批量生產的產品設計,同時延長使用壽命、方便運輸、維修及回收。 ④創(chuàng)造性:在概念、思維、方法、表現(xiàn)、使用等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 ⑤需求性:對不同時間、地點、環(huán)境、年齡、人群等多元化需求的差異性設計,滿足并創(chuàng)造需求。 ⑥系統(tǒng)性:是對產品系統(tǒng)的認識、把握與創(chuàng)造。 ⑦資源性:通過設計追求自然資源、設計資源的無限可逆性循環(huán)利用。 對仿生設計來說更加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①設計的合理性與合目的性:對自然生物相關概念分析、概括與設計應用的合理。 ②設計的創(chuàng)造與再造:對自然生物模擬及更高層次設計應用的可持續(xù)性、可逆性創(chuàng)造。 ③設計的多義性:理解自然生物有意義的形

17、式,賦予產品更多樣化的美感和含義。 1.3 創(chuàng)新設計 創(chuàng)新設計是指充分發(fā)揮設計者的創(chuàng)造力,利用人類已有的相關科技成果進行創(chuàng)新構思,設計出具有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新穎性及實用性的一種實踐活動。 創(chuàng)新設計是創(chuàng)新理念與設計實踐的結合。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社會、經濟融匯在設計之中,設計出具有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的新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側重點出發(fā): 1、從用戶需求出發(fā),以人為本,滿足用戶的需求。 2、從挖掘產品功能出發(fā),賦予老產品以新的功能、新的用途。 3、從成本設計理念出發(fā),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 創(chuàng)新

18、是設計本質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作為“為傳達而設計”的視覺傳達設計,如何正確充分地傳達信息是每一個設計者始終要面臨的中心問題。但是,在當今社會,僅僅把傳達信息的關鍵詞定位于正確和充分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把視覺傳達設計的創(chuàng)新重視起來,從設計理念、視覺語言和技術表現(xiàn)方式的創(chuàng)新入手,正確充分地傳達信息。 2 TRIZ理論 TRIZ是一種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由前蘇聯(lián)學者根里奇·阿奇舒勒創(chuàng)建于1946年。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內在規(guī)律和原理,著力于澄清和強調系統(tǒng)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

19、創(chuàng)新產品。 2.1 TRIZ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 在利用TRIZ解決問題過程中,設計者首先將待設計的產品表達成為TRIZ問題,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如發(fā)明原理、技術進化理論等,求出該TRIZ問題的普通解,最后設計者再把該解轉化為特定解。 技術沖突是指一個作用同時導致有用及有害兩種結果。技術沖突場表現(xiàn)為一個系統(tǒng)中兩個子系統(tǒng)之間的沖突。通過對250萬件專利研究的詳細研究,TRIZ理論提出39個通用工程參數(shù)(見附錄表一)描述沖突。實際應用中,首先要把組成沖突的雙方內部性能用該39個工程參數(shù)中的兩個來表示,然后在沖突矩陣中找出解決沖突的“發(fā)明原理”。 TRIZ中的發(fā)明原理是由專門研究人員對不同

20、領域的已有創(chuàng)新成果進行分析、總結,得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指導不同領域的產品創(chuàng)新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對全世界專利進行分析,阿奇舒勒提出了40條發(fā)明原理(見附錄表二)。實驗證明這些原理對于指導設計人員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圖2-1所示就是應用沖突解決問題的流程。 具體化 應用40條原理 應用39個參考將問題一般化 一般問題 特定問題 特定解 一般解 圖2-1 應用沖突解決問題的流程 2.2 TRIZ的三大進化理論 TRIZ理論包含著許多系統(tǒng)的、科學的而又富有可操作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和發(fā)明問題的分析方法,而TRIZ技術進化理論是其中的一

21、部分,其認為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存在著客觀規(guī)律而不同領域的技術進化規(guī)律是可以相互移植的。 隨著TRIZ進化理論的發(fā)展,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進化模式體系。有技術進化理論(Evolution of Technique, ET)、技術進化引導理論(Guided Technology Evolution, GTE)、直接進化理論(Directed Evolution, DE): 1)技術進化理論 ET理論側重于TRIZ技術進化理論的原理詮釋,它著重于研究了技術進化的動力和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技術系統(tǒng)進化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人們對技術系統(tǒng)主要功能逐步提高的要求。ET理論為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方向及進化時間點

22、等的選擇問題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但由于這些假設本身是邏輯推測而非嚴格數(shù)理證明的結果,關于這些假設的實證研究也尚未開展,因此其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檢驗。 2)技術進化引導理論 GTE理論包括了6條進化模式:①增加理想度;②子系統(tǒng)不平衡;③向超系統(tǒng)轉換;④增加動態(tài)性;⑤縮短能量轉換路徑;⑥向微觀級轉換。GTE理論是以技術預測理論為中心的新興應用性技術進化理論,其出發(fā)點是根據(jù)TRIZ理論開發(fā)出一種結構化的方法,對技術系統(tǒng)發(fā)展趨勢進行準確預測。 3)直接進化理論 DE理論是從如何利用技術預測理論進行戰(zhàn)略決策或提高未來可控性的角度,對 技術進化理論進行研究,其核心思想是精益求精。DE理論認為,傳統(tǒng)的

23、預測理論消極地認為等待技術進化過程的自然發(fā)生,GTE則是機械地預測技術進化過程,而DE理論則強調如何根據(jù)特定的目標選擇適應的技術進化模式,以達到提高未來可控性的目的。因此,與其他技術進化理論相比,DE具有靈活性和目標導向性的特點,DE理論的使用步驟及通用流程詳如圖2-2所示。所以我們選用DE理論對夾具進行進化預測。 現(xiàn)在是理解過去的關鍵 過去是理解未來的關鍵 理解未來是控制進化的關鍵 1. 收集歷史數(shù)據(jù) 2. DE診斷 3. 思想綜合 4. 決策制定 5. .支撐進化過程 圖2-2 DE理論的使用步驟及通用流程圖 DE理論包含了10條進

24、化路線:①進化階段;②增加理想化水平;③增加資源的包含量;④系統(tǒng)零部件的非均衡發(fā)展;⑤增加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和可控性;⑥增加系統(tǒng)的復雜性再簡化;⑦零件之間的匹配與不匹配;⑧向微觀進化;⑨增加場的應用;⑩增加自動化,減少人的介入。 2.2 直接進化理論 直接進化理論是TRIZ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其核心是技術進化過程的管理與控制,它主要研究技術在結構上進化的趨勢,即技術進化定律或進化模式、技術進化路線和技術進化潛能。 2.2.1 進化模式 技術系統(tǒng)進化模式是指技術系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復雜進化趨勢。隨著TRIZ理論的發(fā)展,進化模式的種數(shù)也不斷變化,進化模式,下面是10種進化模式: 進化模

25、式1:進化階段,技術系統(tǒng)的生命周期為出生、生長、成熟、退出。 考慮到原有技術系統(tǒng)與新技術系統(tǒng)的交替,可描述為六個階段: (1) 系統(tǒng)還沒有存在,但出現(xiàn)的重要條件已發(fā)現(xiàn)。 (2) 高級別的創(chuàng)新已出現(xiàn),但發(fā)展很慢。 (3) 社會認識到新系統(tǒng)的價值。 (4) 初始系統(tǒng)概念的資源已用盡。 (5) 新一代產品開始出現(xiàn),并代替原系統(tǒng)。 (6) 原系統(tǒng)的部分應用可能與新系統(tǒng)共同存在。 進化模式2:增加理想化水平。 每一種系統(tǒng)完成的功能在產生有用效應的同時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有害效應。系統(tǒng)改進的大致方向就是提高系統(tǒng)的理想化程度,可以通過系統(tǒng)改進來增大系統(tǒng)的有用功能和減小系統(tǒng)的有害功能。例如第一

26、臺計算機質量為數(shù)噸,需占用一大房間,但確實具有計算的功能。目前的便攜式計算機質量及體積都很小,且具有文字處理、數(shù)學計算、通信、繪圖、播放多媒體等功能。 進化模式3:增加資源的包含量。 進化模式4:系統(tǒng)零部件的非均衡發(fā)展。 不同的子系統(tǒng)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某些子系統(tǒng)阻礙了系統(tǒng)整體的進化。產品進化中常見的錯誤是非關鍵子系統(tǒng)得到設計人員特別的關注。如設計人員努力開發(fā)更好地飛機發(fā)動機,但對飛機影響最大的是其空氣動力學系統(tǒng),因此,設計人員的努力對提高飛機性能的作用不大。 進化模式5:增加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和可控性。 在系統(tǒng)的進化過程中,技術系統(tǒng)總是通過增加動態(tài)性和可控性而不斷地得到進化。也就是說,

27、系統(tǒng)會增加本身的靈活性和可變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滿足多種要求。例如早期的汽車是靠發(fā)動機的速度控制的,后是靠手工操縱齒輪變速器控制速度,后來又是自動變速器。 進化模式6:提供增加系統(tǒng)的復雜性使問題得到簡化。 技術系統(tǒng)總是首先趨向于結構復雜化(增加系統(tǒng)元件的數(shù)量,提高系統(tǒng)功能的特性),然后逐漸精簡(可以用一個結構稍微簡單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同樣的功能或者實現(xiàn)更好的功能)。把一個系統(tǒng)轉換為雙系統(tǒng)或多系統(tǒng)就可以實現(xiàn)這些。例如組合音響將AM/FM收音機、磁帶機、VCD機、揚聲器等集成為一個系統(tǒng),用戶可根據(jù)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功能。 進化模式7:系統(tǒng)元件匹配和不匹配交替出現(xiàn)。 在這種進化模式中,為了改善系

28、統(tǒng)功能并消除負面效應,系統(tǒng)元件可以匹配,也可以不匹配。例如早期的轎車采用板簧吸收振動,這種結構式從當時馬車上借用的。隨著轎車的進化,板簧與轎車的其他部分已不匹配,后來研制出轎車專用減振器。 進化模式8:由宏觀系統(tǒng)向微觀系統(tǒng)進化。 即技術系統(tǒng)及其子系統(tǒng)在進化過程中,向著減小它們尺寸的方向進化,進化的終點意味著元件不存在,需通過場實現(xiàn)其必要功能。例如烹調用的灶具開始采用燒木材或燒煤的爐子,此后的灶具燒天然氣,后來出現(xiàn)了微波爐及電磁爐。 進化模式9:增加場的使用。 場的應用是微觀級的最高級別,場是無形的,產生場的作用物可以遠離系統(tǒng),雖為系統(tǒng)的一部分但可以不在系統(tǒng)實體組成需要考慮的范圍之內。

29、 進化模式10: 提高系統(tǒng)的自動化程度,減少人的介入。 目的就是希望系統(tǒng)能代替人類完成那些單調乏味的工作,而讓人類去完成更多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工作。例如最出洗衣服用搓板,此后出現(xiàn)了單杠、雙杠洗衣機,后來又出現(xiàn)了全自動洗衣機。 這十種模式導致產品不同的進化路線,每種進化模式都有多條進化路線。 2.2.2 進化路線 每條產品進化路線是從結構進化的特點描述產品核心技術所處的狀態(tài)序列。進化路線指出了產品結構進化的狀態(tài)序列,其實質是產品如何從一種核心技術移動到另一新的核心技術,新舊核心技術所完成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新技術的性能極限提高或成本降低。即產品沿進化路線進化的過程是新舊核心技術更替的過程。

30、 基于當前產品核心技術所處的狀態(tài),按照進化路線,通過設計,可使其移動到新的狀態(tài)。核心技術通過產品的特定結構實現(xiàn),產品進化過程的實質是產品結構進化的剛性系統(tǒng) 一個鉸鏈 多鉸鏈 彈性體 液體 氣體 場 單鏡頭 雙鏡頭 多鏡頭 彈性鏡頭 液體鏡頭 氣體鏡頭 場控鏡頭 本機構目前所處狀態(tài) 新狀態(tài) 過程。因此,TRIZ中的技術進化理論是預測產品結構進化的理論。如圖2-3所示是模式5“增加動態(tài)性和可控性”下的一條進化路線和產品的進化過程。 圖2-3 “增加動態(tài)性和可控性”中的進化路線 進化模式1 進化模式2 進化模式… 進化模式n 問題 進化路線1-1

31、 進化路線… 進化路線1-m 進化路線n-1 進化路線… 進化路線n-m 狀態(tài)1 狀態(tài)3 狀態(tài)… 狀態(tài)2 狀態(tài)p 當前狀態(tài) 最高狀態(tài) 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路線是指一個系統(tǒng)從結構進化的特點描述產品核心技術所處的狀態(tài)序列。每種進化模式都包括多條進化路線,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產品進化路線已有300多條,典型的進化路線有20條。研究這些進化路線對產品創(chuàng)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應用進化模式與進化路線的過程如圖2-4所示 圖2-4 搜索具有進化潛力的進化路線 應用進化模式和進化路線過程為:根據(jù)已有產品的結構特點選擇一種或幾種進化模式,然后從每種模式中選擇一種或幾種進化路線,從進

32、化路線中確定新的核心技術的可能的結構狀態(tài)。 2.2.3 進化潛能 系統(tǒng)的進化潛能 系統(tǒng)已進化的路線 技術進化模式、進化路線與現(xiàn)代產品設計方法學的融合,產生了進化潛能的新概念。TRIZ直接進化的潛能圖(也稱雷達圖)如圖2-5所示,圖中每一條射線表示與構件或系統(tǒng)相關的進化模式,外周表示進化模式沿各條路線的進化極限,陰影面積表示目前產品沿進化路線已完成的進化,而進化極限與陰影面積之間的面積差就代表該系統(tǒng)的進化潛能。對不同的產品,進化模式可能不同。進化潛能圖可直觀表示給定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情況,為設計人員確定未來技術開發(fā)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圖2-5 技術系統(tǒng)進化潛能圖 由于直接進化的進化

33、潛能圖將進化極限定義為TRIZ預測的產品能達到的最終進化路線,即進化潛能圖是一個封閉的多邊形圖,這顯然與技術的不斷進步不符。所以,應從發(fā)展的觀點研究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潛能。 3 基于DE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創(chuàng)新設計 3.1 夾具 機械制造的機械加工、焊接、熱處理、檢驗、裝配等工藝過程中,為了安裝加工工件,使之占有正確的位置,以保證零件和產品的質量,并提高生產效率,所采用的工藝裝備稱為夾具。 3.1.1 夾具的分類 機床夾具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 1)按通用化程度分類 ①通用夾具 通用夾具是指已經標準化的,在一定范圍內可用于加工不同工件的夾具。例如,車床上三爪卡盤和四爪單動卡盤,銑床

34、上的平口鉗、分度頭和回轉工作臺等。這類夾具一般由專業(yè)工廠生產,常作為機床附件提供給用戶。 采用這類夾具可以縮短生產準備周期,減少夾具品種,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其缺點是夾具的加工精度不高,生產率也較低,且較難裝夾形狀復雜的工件,故適用于單件小批量生產。 ②專用夾具 專用夾具是針對某一工件某一工序的加工要求而專門設計和制造設夾具。其特點是針對性極強,沒有通用性。在產品相對穩(wěn)定、批量較大的生產中,常用各種專用夾具,可獲得較高的生產率和加工精度。專用夾具的設計制造周期較長,隨著現(xiàn)代多品種,中、小批生產的發(fā)展,專用夾具在適應性和經濟性等方面已產生很多問題。 ③成組夾具 適用于一組零件的夾具,一般

35、都是同類零件,經過調整(如更換、增加一些元件)可用來定位,夾緊一組零件。 ④組合夾具 由許多標準件組合而成,可根據(jù)零件加工工序的需求拼裝,用完后再拆卸,可用于單件、小批生產。 ⑤隨行夾具 用于自動線上,工件安裝在隨行夾具上,隨行夾具由運輸裝置送往各機床,并在機床夾具或機床工作臺上進行定位夾緊。 2)按使用機床的類型分類 可分為車床夾具、磨床夾具、鉆床夾具、鏜床夾具、銑床夾具等。 3)按動力源分類 可分為手動夾具、氣動夾具、液壓夾具、氣液夾具、電動夾具、電磁夾具、真空夾具、自緊夾具等。 4)按用途分類 可分為機床夾具、裝配夾具、檢驗夾具、抓夾夾具等。 3.1.2 夾具的作用

36、 夾具在零件加工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5點: (1)保證加工精度。用夾具裝夾工件時,能穩(wěn)定地保證加工精度,并減少對其他生產條件的依賴性,故在精密加工中廣泛地使用夾具。另外,它還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提高生產率。用夾具來定位、夾緊工件,就避免了手工操作用劃線等方法來定位工件,縮短了安裝工件的時間。 (3)降低生產成本。在批量生產中使用夾具時,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允許使用技術等級較低的人工操作,故可明顯地降低生產成本。 (4)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用夾具裝夾工件方便、省力、安全。當采用氣壓、液壓等夾緊裝置時,可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保證安全生產。 (5)擴大機床的工藝范圍

37、。在機床上安裝一些夾具可以擴大其工藝范圍。如在車床上加上三爪卡盤,加工短軸類、套類零件等要方面很多。有些夾具對保證發(fā)揮機床基本性能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在牛頭刨床上沒有虎鉗是很難進行加工的。 3.1.3 夾具的組成 一般的夾具是由下列幾部分組成: (1)定位元件。定位元件是夾具的主要功能元件之一,它的作用是使工件在夾具中占據(jù)正確的位置。通常,當工件定位基準面的形狀確定后,定位元件的結構也就基本上確定了。 (2)夾緊裝置。將工件夾緊,以保證在加工時保持所限制的自由度。根據(jù)動力源的不同,可分為手動、氣動、液壓和電動等夾緊裝置。通常,夾緊裝置的結構會影響夾具的復雜程度和性能。它的結構類型很多,設

38、計時應注意選擇。 (3)導向元件和對刀裝置。用來保證刀具相對于夾具的位置,對于鉆頭、擴孔鉆、鉸刀、鏜刀等孔加工刀具用導向元件,對于銑刀、刨刀等用對刀裝置。 (4)連接元件。根據(jù)機床的工作特點,夾具在機床上的安裝連接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安裝在機床工作臺上,另一種是安裝在機床主軸上。連接元件用以確定夾具本身在機床上的位置。 (5)夾具體。夾具體是夾具的基本骨架。定位元件、夾緊裝置、導向元件、對刀裝置、導向元件、對刀裝置、連接元件等都裝在它上面,因此夾具體一般比較復雜,它保證了各元件之間的相對位置。常用的夾具體為鑄造結構、鍛造結構、焊接結構,形狀有回轉體形和底座形等多種。 (6)其他元件及裝

39、置。根據(jù)加工需要,有些夾具還會采用分度裝置、靠模裝置、上下料裝置、工業(yè)機器人、頂出器和平衡塊等,這些元件或裝置也需要專門設計。 夾緊裝置 連接元件 導向元件 對刀裝置 定位元件 夾具體 輔助工具 其他 機床 工件 刀具 機床夾具和機床、刀具、工件之間的關系如圖3-1所示。 圖3-1 機床夾具和機床、刀具、工件之間的關系 3.1.4 夾具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 夾具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夾具已從一種輔助工具發(fā)展成為門類齊全的工藝裝備。 (1)夾具的現(xiàn)狀 國際生產研究協(xié)會的統(tǒng)計表明,目前中、小批多品種生產的工件品種已占工件種類總數(shù)的85%

40、左右?,F(xiàn)代生產要求企業(yè)所制造的產品品種經常更新?lián)Q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與競爭。然而,一般企業(yè)都仍習慣于大量采用傳統(tǒng)的專用夾具,一般在具有中等生產能力的工廠里,約擁有數(shù)千甚至近萬套專用夾具;另一方面,在多品種生產的企業(yè)中,每隔3~4年就要更新50~80%左右專用夾具,而夾具的實際磨損量僅為10~20%左右。特別是近年來,數(shù)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柔性制造系統(tǒng)(FMS)等新加工技術的應用,對機床夾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 ①能迅速而方便地裝備新產品的投產,以縮短生產準備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②能裝夾一組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工件; ③能適用于精密加工的高精度機床夾具; ④能適用于各種現(xiàn)代

41、化制造技術的新型機床夾具; ⑤采用以液壓站等為動力源的高效夾緊裝置,以進一步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⑥提高機床夾具的標準化程度。 (2)夾具的發(fā)展方向 現(xiàn)代機床夾具的發(fā)展方向主要表現(xiàn)為標準化、精密化、高效化和柔性化等四個方面。 ①標準化。機床夾具的標準化與通用化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目前我國已有夾具零件及部件的國家標準:GB/T2148~T2259-91以及各類通用夾具、組合夾具標準等。機床夾具的標準化,有利于夾具的商品化生產,有利于縮短生產準備周期,降低生產總成本。 ②精密化。隨著機械產品精度的日益提高,勢必相應提高了對夾具的精度要求。精密化夾具的結構類型很

42、多,例如用于精密分度的多齒盤,其分度精度可達±0.1;用于精密車削的高精度三爪自定心卡盤,其定心精度為5μm。 ③高效化。高效化夾具主要用來減少工件加工的基本時間和輔助時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常見的高效化夾具有自動化夾具、高速化夾具和具有夾緊力裝置的夾具等。例如,在銑床上使用電動虎鉗裝夾工件,效率可提高5倍左右;在車床上使用高速三爪自定心卡盤,可保證卡爪在試驗轉速為9000r/min的條件下仍能牢固地夾緊工件,從而使切削速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除了在生產流水線、自動線配置相應的高效、自動化夾具外,在數(shù)控機床上,尤其在加工中心上出現(xiàn)了各種自動裝夾工件的夾具以及自動更換夾具的

43、裝置,充分發(fā)揮了數(shù)控機床的效率。 ④柔性化。機床夾具的柔性化與機床的柔性化相似,它是指機床夾具通過調整、組合等方式,以適應工藝可變因素的能力。工藝的可變因素主要有:工序特征、生產批量、工件的形狀和尺寸等。 具有柔性化特征的新型夾具種類主要有:組合夾具、通用可調夾具、成組夾具、模塊化夾具、數(shù)控夾具等。為適應現(xiàn)代機械工業(yè)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需要,擴大夾具的柔性化程度,改變專用夾具的不可拆結構為可拆結構,發(fā)展可調夾具結構,將是當前夾具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3.2 柔性夾具 一般說來,柔性夾具是指工件的形狀和尺寸有一定變化后,夾具還能適應繼續(xù)使用的應變能力。但是工件變化可以在小范圍,即在相似的

44、形狀和和尺寸變動不大的范圍內,也可在大范圍,即零件形狀完全不同,尺寸變化很大。所以,柔性夾具還是含糊的,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界限?;\統(tǒng)的說,就是指與NC機床、加工中心配合使用的、具有夾持多種不同工件能力的夾具。 3.2.1 柔性夾具的分類 柔性夾具是指用同一夾具系統(tǒng),完成多種形狀尺寸各異的工件裝夾的裝備?;蛘哒f,柔性夾具就是指與NC機床、加工中心配合使用的,具有加工多種不同工件的夾具。柔性夾具的主要類見表1。 表1 柔性夾具分類表 分類 柔性工作原理 種類 主要優(yōu)缺點 組合夾具 標準元件的機械裝配 孔系、槽系 應用較廣,特別是孔系組合夾具因剛度好而應用于數(shù)控加工中心 可調整

45、夾具 在通用或者專用夾具基礎上更換元件和調節(jié)元件位置 通用、成組 通用范圍大,適應性廣,加工對象不太固定,一般在多品種、小批量中應用廣泛 模塊化程序控制式夾具 用伺服控制機構 雙轉臺回轉式 結構復雜,成本偏高,柔性有限 適應性夾具 將定位元件或者夾緊元件分解成更小的元素以適應工件的連續(xù)變化 渦輪葉片式 彎曲場軸式 適應范圍小 相變材料 夾具 材料物理性質(相態(tài)、壓強)的變化 真相變材料夾具、偽變相材料流態(tài)床夾具 工件加工精度受到相變條件 仿生抓夾 式夾具 形狀記憶合金 機器人終端器夾具 成本較高 3.2.2 仿生抓夾式夾具 根據(jù)柔性夾具的分類

46、可知,仿生抓夾式夾具是由柔性夾具發(fā)展得到的。它包括了結構柔性,材料柔性等。比如說它的材料柔性,它的材料可為形狀記憶合金。 形狀記憶合金是近幾十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功能材料,它是利用應力和溫度誘發(fā)相變的機理來實現(xiàn)形狀記憶功能的一類材料。其特點是:將已在高溫下定形的形狀記憶合金置于低溫或常溫下使其變形,當環(huán)境溫度升高到臨界溫度時,合金的變形消失并可回復到定型時的原始狀態(tài)。 仿生抓夾式夾具是仿照生物的特點來設計和制造出來的,如生物的結構、形態(tài)、表面肌理、功能等。主要是仿照生物的夾持能力。如下圖3-2,仿照蜘蛛的多爪抓夾夾具。 仿生抓夾式夾具主要用來抓夾物體,一般用在機器人或機械裝置的終端。

47、圖3-2 多抓仿生抓夾夾具 3.3 仿生抓夾式夾具的進化預測 3.3.1 進化路線分析 經過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的分析,我們將從以下幾條進化路線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進行分析,分別為增加反饋可控性、增加動態(tài)化路線、減少人為干預路線。 (1)增加反饋可控性 直接控制 增加反饋 增加媒介控制 智能反饋 機械控制 液壓控制 增加傳感器 智能控制 目前狀態(tài) 新狀態(tài) 這是直接進化理論的模式5下的一條路線,即“增加動態(tài)性及可控性”。 圖3-3 仿生抓夾式夾具的反饋可控性路線 通過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的發(fā)展分析,得出仿生抓夾式夾具反饋可控性路線,如圖3-3所示。 最初的仿生

48、抓夾式夾具制造簡單,由工人手動夾緊,操作簡單,屬于機械控制,如下圖3-4所示,為一個簡單的機械控制仿生抓夾式夾具。機械控制是最基本的一種控制,它是利用機械設備本身的有關部件實現(xiàn)控制,但是工作效率低,精度也低。 圖3-4 機械控制 圖3-5 液壓控制 隨著仿生抓夾夾具的發(fā)展,先后出現(xiàn)了液壓和氣壓控制,大多數(shù)使用液壓控制。液壓控制是仿生抓夾式夾具的一種主要的控制方式。仿生抓夾式夾具的夾持元件運動速度和操作是根據(jù)油的流量與壓力來確定的,因而只要控制油的流量與壓力,就可以控制夾持元件的運動速度和夾持力。如圖3-5所示,就是液壓的工作原理。這樣的改進之后,

49、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且比較穩(wěn)定,減少了人力的加入。 目前在工業(yè)生產中,好多精密零件的加工需要精確的裝夾,而一般的控制已經無法滿足。所以就出現(xiàn)了增加反饋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在夾具中加入了反饋元件(傳感器),一般為壓力傳感器,它能快速的、及時的、準確的反映出夾持力的大小,以便及時調整。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工件的裝夾精度。 隨著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件的加工精度越高,裝夾精度也就越高。這就使人們想到了智能化,如具有高度的“觸覺”和“視覺”等,且能高速準確的自動控制夾具,及時調整夾持力。目前仿生抓夾式夾具在這方面技術不成熟,應用領域和范圍都非常小。所以,仿生抓夾式夾具的智能控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50、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仿生抓夾式夾具基本上還在增加反饋階段,在反饋可控性路線上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可向智能反饋方向發(fā)展。 (2)增加動態(tài)化 仿生抓夾式夾具可以按照進化模式5,即“增加動態(tài)性及可控性模式”來進行預測分析。通過它來確定尋找新的替代技術的可能方向,我們從增加動態(tài)化這條路線分析,這條路線可分為6個階段,如圖3-6所示。 剛性體 單鉸鏈 多鉸鏈 彈性體 分子結構 場 目前狀態(tài) 新狀態(tài) 最初的仿生抓夾式夾具的抓夾部分(爪子)是剛性的,不可轉動的,它制造簡單。但是很多復雜的零件它不可夾持,不穩(wěn)定,且易損壞工件。 圖3-6 增加動態(tài)化路線 為了改善上面的一些不足,就出

51、現(xiàn)了單鉸鏈的爪子,它就可以夾持一些稍微復雜或不規(guī)則的工件了。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制造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對仿生抓夾式夾具的要求也就越高了,更加朝著柔性化發(fā)展。接著就出現(xiàn)了多鉸鏈的夾爪,使得它更加的柔性化,就如多指關節(jié)的機械手,如圖3-7所示。 圖3-7 多關節(jié)機械手 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正經歷著向更加柔性的變化,電磁能和熱能等場在仿生抓夾式夾具設計中的應用還相對簡單,應用也比較少,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所以,仿生抓夾式夾具在增加動態(tài)性這條路線上還有很大的進化潛力,這無疑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一個新突破。 (3)減少人為干預 手工操作 機械化 智能化 手工夾

52、緊 人工裝夾工件 液壓、氣壓夾緊 自動調整夾持力 機構自鎖 這是進化模式10“增加自動化,減少人的介入”下的一條進化路線。進化路線如圖3-8所示。圖中還表示了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在此條進化路線上的發(fā)展。 圖3-8 減少人為干預的進化路線 最開始的仿生抓夾式夾具是非常簡易的,全部由人工夾緊操作。工作效率很低,人的工作量大,且不夠穩(wěn)定,不安全。為了減少人的工作量,仿生抓夾式夾具機械化,有機械驅動夾緊的,液壓驅動夾緊、氣壓驅動夾緊、電氣驅動夾緊的,如圖3-9就是一個液壓抓具的簡圖。這樣的改進之后,工作比較可靠,工作效率高,而成本不高,人們可以去完成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了。 油缸 圖

53、3-9 液壓抓夾夾具簡圖 如何提高技術系統(tǒng)的功能效益,用來實現(xiàn)那些枯燥的功能,這就需要往智能化方面的發(fā)展了。目前,智能化在仿生抓夾式夾具中的應用還比較小。比如如何自動的調整夾持力的大小、智能定位、智能測量工件的尺寸等。所以,仿生抓敬夾式夾具技術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的。 3.3.2 預測結論 通過對增加反饋性路線、增加動態(tài)化路線和減少人為干預路線這三條路線的進化分析。得出仿生抓夾式夾具的方向可以歸結為兩點: 1)智能化。比如使夾具智能定位,自動測量,自動調整夾持力等。這就需要自動化和電方面的知識了??梢栽趭A具中加入傳感器、控制器等。 2)結構柔性化。即仿生抓夾式夾具更加的動

54、態(tài)化,使夾具的可自適應性更強。如同一夾具可以夾持不同形狀,不同尺寸的工件。而現(xiàn)在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如要做到這點,則必須換不同夾持元件。 這里,我將從第二個方面——結構柔性化,來對仿生抓夾式夾具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 3.4 仿生抓夾式夾具的創(chuàng)新設計 通過上節(jié)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的進化預測分析,我們應用TRIZ理論對仿生抓夾式夾具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1)問題描述 ① 傳統(tǒng)的抓夾式夾具不適合夾持尺寸不一的工件,適應性和通用性差。這是因為夾持部位(爪子)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尺寸小的仿生抓夾式夾具,不適合夾大尺寸的工件,反之亦然。 ② 如果夾持不同尺寸的工件需要不同的仿生抓夾

55、式夾具的話,那么就需要很多套爪子,系統(tǒng)非常復雜,成本高,管理不便,操作也不便??傊芗畜w現(xiàn)仿生抓夾式夾具的的適應性及多用性與其系統(tǒng)的復雜性這兩個工程參數(shù)之間。 (2)問題分析 要解決的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工程參數(shù): ? 欲改善參數(shù):適應性及多用性(No.35) ? 負面影響參數(shù):系統(tǒng)的復雜性(No.36) 由沖突矩陣表查出發(fā)明原理,如表2所示。 由沖突矩陣查出推薦的發(fā)明原理: No.15——動態(tài)特性原理。調整物體或環(huán)境的性能,使其在工作的各個階段都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分割物體,使其各部分可以改變相對位置;如果一個物體整體是靜止的,使之移動或可動。 No.28——機械系統(tǒng)的替代原理

56、。用光學系統(tǒng)、聲學系統(tǒng)、電磁學系統(tǒng)或影響人類感覺的系統(tǒng),代替機械系統(tǒng);使用與物體相互作用的電場、磁場、電磁場;用運動場代替恒定場,結構化場代替非結構化場;把場與場作用和鐵磁粒子組合使用。 No.29——氣動與液壓結構原理。將物體的固體部分,用氣體或流體代替,將氣體或液體用于膨脹或減振。 No.37——熱膨脹原理。利用材料的熱膨脹或熱收縮;組合使用不同熱膨脹系數(shù)的幾種材料。 表2 沖突矩陣 惡化的 改善 特性 的特性 No.1 …… No.36 系統(tǒng)的 復雜性 …… No.39 No.1 …

57、No.35 適應性及 多用性 15,29 37,28 … No.39 綜合分析以上4條發(fā)明原理,其中29號氣動與液壓結構原理和37號熱膨脹原理對該問題的意義不大。 再來看看另外兩個原理:No.15號動態(tài)特性原理和No.28號機械系統(tǒng)的替代原理。 原理15——動態(tài)性??梢詫⒎律A式夾具的爪子變得更加的柔性化,如果爪子可以隨著工件尺寸的大小變化而變長變短,就解決了問題。 原理28——機械系統(tǒng)的替代原理??梢砸粤硪粋€系統(tǒng)來代替爪子的機械系統(tǒng),如電磁場,也可以解決問題。 (3)解決方案 1)方案一:應用15號動態(tài)化原

58、理 首先,我們將爪子改為多鉸鏈的或彈性體的,如圖3-10所示,就是將剛性體改為多鉸鏈的。這樣可以使夾具更加的適應工件的形狀,使夾持更加穩(wěn)定。 圖3-10 多鉸鏈元件 圖3-11 伸縮元件 如果要使夾具可以夾持不同尺寸的工件,就得改變爪子的長短。所以我們可以把爪子設計成伸縮的或折疊形的,又因為折疊的占用空間,而伸縮性的不僅占用空間小,且在不使用時,還起到保護作用,不受外界污染。如圖3-11所示,就是一個伸縮形的元件。最后,我們將仿生抓夾式的爪子做成可伸縮的多鉸鏈形式。如圖3-12所示。 圖3-12可伸縮多鉸鏈抓夾式夾具 2)方案二:應用28號

59、機械系統(tǒng)替代原理 仿生抓夾式夾具主要是通過爪子的機械運動來夾持工件的,而能夾持工件的大小決定于爪子的形狀及大小。通過機械系統(tǒng)替代原理我們可以通過機械系統(tǒng)改為磁場系統(tǒng)。 可以設計帶有吸附作用的元件,就猶如壁虎爬墻,如圖3-13所示?;蛘咧苯訉⒆ψ尤サ簦臑槲P式的,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圖3-13 吸附式爪子 比較方案一和方案二,它們各有優(yōu)缺點:伸縮性抓夾夾具可以在不用時可以收起來,占用空間小,且穩(wěn)定性比較高,但制造精度要高,來保證嵌套的緊密型;吸附式的夾具,制造簡單,適用性廣。 結 論 技術系統(tǒng)的進化路線和進化潛能的研究對產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本文通過對仿生

60、抓夾式夾具技術的發(fā)展狀況分析,歸納和總結了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的進化路線,通過對這些進化路線的具體分析,對對仿生抓夾式夾具做出技術進化預測。得出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在動態(tài)化路線、減少人為干預路線、反饋可控性路線上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通過對仿生抓夾式夾具的進化預測分析,以及對仿生抓夾式夾具技術目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應用TRIZ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的沖突原理對仿生抓夾夾具做出創(chuàng)新設計。 TRIZ理論是個有效的產品創(chuàng)新工具,本文對現(xiàn)在仿生抓夾式夾具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TRIZ理論,構沖突,用39個工程參數(shù)中的2個描述該沖突,即No.35適應性及多用性與No.36系統(tǒng)的復雜性的沖突

61、。由沖突矩陣確定可用的發(fā)明原理——15號動態(tài)化原理和28號機械系統(tǒng)的替代原理,由發(fā)明原理所提供的思路與線索,對仿生抓夾式夾具進行TRIZ分析,得出解決方案。設計出可伸縮柔性的仿生抓夾式夾具和吸附式仿生抓夾式家具,它們不僅可以抓夾不同尺寸的工件,并且制造簡單,占用空間小,成本低。 參考文獻 [1] 于帆,陳嬿. 仿生造型設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5,11. [2] Hamel, G., Leading the Revolution.Boste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3] 趙敏,史曉凌,段海波. TRIZ入門及實踐.

62、科學出版社. 2009,3. [4] 李海清,張明勤,韓立芳,石海龍,臧德江.基于TRIZ直接進化理論的塔機進展預測研究.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7,6. [5] 張付英,徐燕申,王平.基于TRIZ直接進化理論的切削技術進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5,11. [6] Darrell M.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M].Belgium:CREAX Press,2002. [7] 吳拓. 現(xiàn)代機床夾具典型結構圖冊.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4. [8] 吳拓. 現(xiàn)代機床夾具設計.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9. [9] 王亮申,孫峰華

63、 等.TRIZ創(chuàng)新理論與應用原理.2010,2. [10] 栗啟鑫,鄭冬喜.數(shù)控加工中機用虎鉗的改造.《科技傳播》.2012,2. [11]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2009屆本科生優(yōu)秀畢業(yè)生設計(論文)匯編.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教務處.2009. [12] 劉宏,姜力.仿人多手指靈巧手及其操作控制.科學出版社.2010,3. [13] 王仲民.機械控制工程基礎.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3. [14] Kalevi Rantanen , Ellen Domb. Simplified TRIZ—New Problem Solving Appplications for Enginee

64、rs and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 2010. [15] 徐起賀,任中普,戚新波.TRIZ創(chuàng)新理論實用指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2. [16] 蒯蘇蘇,馬履中.TRIZ理論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工程訓練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17] 沈萌紅.TRIZ理論及機械創(chuàng)新實踐.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4. [18] 王晶.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決賽作品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19] 黃純穎 等.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20] Altshuller G.The Innovat

65、ion Algorithm,TRIZ,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R].Worcester: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1999. [21] 陳旭東.機床夾具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 [22] Fey V R, Rivin E I. Guided technology evolution (TRIZ technology forecasting) [DB/OL],1999 [23] 丁俊武,韓玉啟,周梅,等. TRIZ技術系統(tǒng)演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

66、05. [24] 馮之敬. 機械制造工程原理.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0. [25] 顏惠庚,李耀中 主編. TRIZ創(chuàng)新方法叢書——技術創(chuàng)新方法入門—TRIZ基礎.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 [26] 曹巖,白瑀. 機床夾具手冊與三維圖庫.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 [27] Darrell M . Evolutionary-potential in technical and business systems[EB/OL]. http://www.triz-journal /archives/2002/06/index.htm,2002. [28] Clarke D W. Strategically evolving the future: directed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development [M] . Michigan: 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2000. [29] 王輝,融亦鳴,朱耀祥,劉貴寶. 夾具技術的過去_現(xiàn)在和未來瞻望_夾具技術創(chuàng)新芻議.清華大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