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全國考點強化練 第58練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歷史全國考點強化練 第58練 含答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訓練目標]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內(nèi)涵。2.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張、評價。
小題精練
1.(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頑固益深。戊戌春,僉壬(注:小人或奸人)伺隙,邪說遂張,乃著《勸學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會通中西,權(quán)衡新舊。”這段話的主旨是( )
A.中體西用 B.托古改制
C.民主共和 D.全盤西化
2.(2015·湖南師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張之洞說:“不可改變的是基本的人際關(guān)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機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
2、和意圖,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睂堉催@一說法分析錯誤的是( )
A.主張復興儒家為國家的道德基礎(chǔ)
B.主張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備實用
C.體現(xiàn)張之洞“中體西用”的觀點
D.說明張之洞積極倡導變法改革
3.(2017·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李鴻章在《示文兒》一信中說:“年來國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工商業(yè)較重于文字,窺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睂Σ牧侠斫庹_的是( )
A.洋務運動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國甲午戰(zhàn)敗
C.體現(xiàn)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愿望
D.作者認識到發(fā)展工商業(yè)的重要性
4.(2
3、016·三明二模)1905年,粱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指出:“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nèi)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結(jié)果。漢滿蒙回藏等融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統(tǒng)一大民族?!腥A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绷簡⒊岢龅摹爸腥A民族”這一概念( )
A.進一步推動了戊戌變法的發(fā)展
B.是傳統(tǒng)“華夷”觀念的延續(xù)
C.適應了當時“排滿”的反清革命
D.豐富了“民族主義”的內(nèi)涵
5.(2017·泉州高三模擬)晚清一位人士曾斷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決不適于中國,欲躋國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xiàn)皇統(tǒng)而虛存之。由此可見其政治上的傾向是( )
4、
A.中體西用,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
B.實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
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國
D.全盤西化,科學與人權(quán)并重
6.(2016·淮安四模)康有為認為:美國式政治體制雖為“至公至平之理”,但須循序漸進,若“未至其時”即賦予民權(quán),便會導致民眾“慓悍持權(quán),動輒屠誅,人皆不?!?。這反映康有為( )
A.反對進行資產(chǎn)階級革命 B.反對美國式政治體制
C.主張保留君主專制制度 D.對封建勢力妥協(xié)退讓
7.(2016·大連二模)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說:“竊聞與日本議和……天下震動”。需“遷都”“練兵”,以備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戰(zhàn)”。時隔四年后他在《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中說:“萬
5、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言”,應“特置制度局于內(nèi)廷”,并提出“國政之立,皆以為民”的主張??涤袨榫S新思想前后發(fā)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時局發(fā)生變化 B.變法遭遇挫折
C.朝廷極力阻礙 D.皇帝軟弱無能
8.(2016·四川“聯(lián)測促改”活動二模)戊戌政變后,李鴻章屢奉慈禧懿旨訪拿康、梁,但他曾對人說:“康有為吾不如也,廢制議事,吾欲為數(shù)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彼€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啟超,要他“精研西學,以待他日效力國事”。這表明李鴻章( )
A.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B.已轉(zhuǎn)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維新派
C.對維新變法持同情態(tài)度
D.意識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擋
大題
6、優(yōu)練
9.(2017·長郡中學高三月考·改編)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如果說古代中國由科舉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體有著較多的一致性的話,那么到了近代因內(nèi)憂外患,則使得這一群體差異性日漸突出。士大夫中最早顯示出這種差異性的就是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人,他們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覺者、先行者。
——閭小波《中國近代政治發(fā)展史》
材料二 戊戌啟蒙運動以西方資本主義的天賦人權(quán)學說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資產(chǎn)階級原則來批判中國傳統(tǒng)小農(nóng)社會流行的君權(quán)觀念、行為模式和倫理精神,顯示了近代中國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覺醒與成長;而其對傳統(tǒng)宗法等級觀念的沖擊和對自我獨立的意義、價值的推重,又體現(xiàn)了近代人文主
7、義精神?!愋衤础吨袊肥逯v》
(1)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士大夫群體“先覺”“先行”的表現(xiàn)。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戊戌啟蒙運動的特點,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簡述戊戌啟蒙運動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貢獻。
答案精析
1.A 《勸學篇》乃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所著,“乃著《勸學篇》上下卷以辟之”說明依據(jù)《勸學篇》所提倡的思想以批駁“邪說”。中體西用符合《勸學篇》的思想,故A項正確;托古改制屬于康有為的思想主張,故B項錯誤;民主共和屬于革命派的主張,故C項錯誤;全盤西化屬于新文化運動激進知識分子的主張,故D項錯誤。]
2.D 本題屬于否定式選擇題,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不可改變的是基
8、本的人際關(guān)系,是圣人之道,是人的思想和意圖”,可以改變的“是法律和制度,是機器和工具,是那些奇技淫巧”,由此體現(xiàn)出張之洞維護中國古代的儒家傳統(tǒng)思想道德、主張學習西方的器械的“中體西用”的觀點,故A、B、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反對學習西方的制度,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
3.D 材料沒有涉及洋務運動的影響,故A項錯誤;中日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于十九世紀末,而李鴻章認識到工商業(yè)的重要性并付諸于實踐行動是在洋務運動期間,故B項錯誤;材料分析的是中國“受人凌辱之原因”,與挽救民族危機關(guān)聯(lián)不大,故C項錯誤;從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意識到通過發(fā)展工商業(yè)促進國家富強的重
9、要性,故D項正確。]
4.D 1905年戊戌變法早已失敗,故A項錯誤;材料提及中華民族內(nèi)涵的變化,并沒有涉及“華夷”觀念,故B項錯誤;梁啟超的民族主義觀是把滿族也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并不適應反清革命,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提及中華民族內(nèi)涵的變化,極大地豐富了“民族主義”的內(nèi)涵,故D項正確。]
5.B “宜效英之存虛君,而事勢之最順者,似莫如就現(xiàn)皇統(tǒng)而虛存之”說明了其并不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故A項錯誤;“宜效英之存虛君”即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故B項正確;“美法之民主共和制,決不適于中國”說明不主張革命,故C項錯誤;題中未提到科學與人權(quán)問題,故D項錯誤。]
6.A 康有為認為社會改革“須
10、循序漸進”,反對進行激進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故A項正確;康有為認為美國式政治體制為“至公至平之理”,并沒有反對美國式政治體制,故B項錯誤;康有為支持社會改革,反對的是激進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并不主張保留君主專制制度,由此可見,康有為沒有對封建勢力妥協(xié)退讓,故C、D項錯誤。]
7.A 本題從《公車上書》和《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的時間著手分析。1895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認為需“遷都”“練兵”,以備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戰(zhàn)”;而1899年戊戌變法運動興起,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為認為應“特置制度局于內(nèi)廷”,并提出“國政之立,皆以為民”的主張,可見其思想前后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1、時局的變化,選擇A項符合題意。]
8.C 李鴻章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代表,主張“中體西用”,不主張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李鴻章是地主階級洋務派,沒有轉(zhuǎn)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維新派,故B項錯誤;根據(jù)題干,李鴻章對康有為佩服,并且寄意于他,只能說明他對維新變法持同情態(tài)度,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李鴻章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沒有反映他意識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擋,故D項錯誤。]
9.(1)表現(xiàn):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并付諸實踐。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君主立憲,倡導維新變法。
(2)特點:向西方學習;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或答以天賦人權(quán)學說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為武器亦可給分)。
貢獻:促進了思想解放,沖擊了陳舊腐朽的舊文化,具有啟蒙意義;推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力圖讓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培養(yǎng)了近代中國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版權(quán)所有:高考資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