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五專題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第23課《西塞山懷古》學案(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6-2017年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五專題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第23課《西塞山懷古》學案(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016-2017學年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五專題創(chuàng)新求變的中唐詩第23課《西塞山懷古》學案
一、預(yù)習目標
??? 1.熟讀全詩,成誦。
???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簡介
????? 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后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
2、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chuàng)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chuàng)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jīng)多次調(diào)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fā)生水災(zāi),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
3、快使人民從災(zāi)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yīng)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实垡矊λ恼冇枰园劊n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2.寫作背景
?????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把握詩歌主題
2.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
二、重點難點
1. 了解作者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把
4、握詩歌主題
2.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
三、教學過程
范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合作探究
1、首聯(lián)中哪兩個字用得好?簡析。 ?
?
?
?
2、頷聯(lián)將晉吳之戰(zhàn)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運用了什么手法??????
?
《西塞山懷古》學案答案
1.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 ①?從形象
5、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
??②對比的手法。????????
???在對比中寫出了戰(zhàn)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tài)。
鑒賞資料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浚率領(lǐng)以高大的戰(zhàn)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
6、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jié)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浚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jié)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于壘門”(《晉書。王浚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
7、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芍^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yīng)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
8、》)??梢娙绱思舨?,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fù)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yīng)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nèi)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jié)句的“秋”字相照應(yīng)。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quán)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
9、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江山一統(tǒng)的結(jié)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diào)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fù)了割據(jù)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xùn),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