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2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教學方案
【摘要】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3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五單元第14課的內容。本課教學旨在通過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比較和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并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變化的本質,從而培養(yǎng)高中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社會生活 習俗 變遷 變的成因
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本課從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鴉片戰(zhàn)爭以來動蕩
2、中的近代社會生活;新中國新生活新風尚。把歷史的視角投入到普通的民眾中去,這體現了中學歷史教學的嶄新趨向。這課在本單元中地位最重要,也是新高考歷史命題關注的重要區(qū)域,后兩課只是對其中三個具體問題交通、通訊、傳媒單獨拿出來講而已。
學情分析
我們生活的世界,縱看是歷史、橫看是社會。故歷史教育,實即服務于我們生活與社會的教育。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學生很容易直觀感受,具有較濃厚的興趣。課件大量的使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知社會生活的變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但學生往往僅知其然,而不知其“變遷”的所
3、以然。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結合材料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并分析社會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2)通過閱讀課件展示和網上收集課外資料,理解“斷發(fā)易服”、 “廢止纏足”、“菜籃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內涵和意義;
(3)掌握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
(4)通過比較和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yǎng)歸納發(fā)展特征的能力;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變化的本質,理解這是人們追求進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現,培養(yǎng)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課前通過社會調查、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在課堂上
4、通過圖片材料學習法和視頻觀察法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化;
(2)通過整理和歸納材料,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變化的原因,培養(yǎng)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會從身邊的小事關注歷史的發(fā)展,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增強歷史的現實感。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從我國人民近現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中看到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認識到進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習俗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從而要樹立崇尚科學,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2)認識到進步的文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深刻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新生活新風尚。
重點:從衣
5、、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基本史實。
難點:結合上學期學過的《歷史》必修1《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內容,認識影響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設計理念
(1)目的明確,整合授課,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趣味適中,任務驅動,難易得當;
(2)以學習者為中心,注意媒體的多元整合,視聽互動,注重知識能力驗證反饋;
(3)課件視頻、圖片精選展示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體現信息技術服務于教與學為基本宗旨;
(4)凸顯PBL(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力求達到求解、解釋、應用與拓展。
教學方式
問題分析式教
6、學,師生互動教學。
教學用具
采用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方式輔助教學。
學習方法
(1)運用歸納法,從衣食住社會風俗方面歸納近現代中國人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并形成階段性特征的認識。如,概括近現代中國百姓婚俗的變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通過不同時期社會圖片的比較,分析社會現象,要學會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通過對本學科內容的學習,要能夠認識到服飾、禮儀的變化對人們交往方式的影響。
(3)注意對比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
(4)學習本課可結合初中教材中有關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化的知識理解本課的相關內容。認識理解到隨
7、著西方文化的涌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的社會風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響;大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
教學過程
(一節(jié)課為45分鐘)
(一)由文引史,巧導課題:
同學們,2009年江蘇語文高考作文題《品味時尚》(打開課件引題),“人們追逐時尚,不是因為它適合自己的氣質,而只是因為大家都是如此?!睍r尚表現為語言、服裝、文藝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時期內的摩仿與流傳。各種時尚層出不窮。其間好與壞,雅與俗,美與丑,各種觀點交錯雜陳。創(chuàng)新與摩仿永不停息地互動。有的如過眼云煙,有的能積淀為經典。時尚是一種精神,品味歷史也是一種時尚。今天我們來共同回味中國近
8、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來對比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今天”與“昨天”的變化。(多媒體課件打出課題標題)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并明晰本課相關的課程標準和認知要求。
(二)獲取信息,解讀問題
1、理解、概括課件提供的圖片、視頻材料,獲取近代社會變化的有效信息。
①中山裝簡介視頻:通過視頻的播放,要求學生理解、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山裝的影響,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服裝,中山裝五個扣代表中國五大民族,袖口三個扣代表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上衣四個兜代表東南西北全國的統一。中山裝以特有的政治含義很快被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接受并迅速推廣開來。
②時代縮影:從婉容生活照看女
9、子服飾的變遷(課件展示三幅圖片旗袍、改良旗袍、西方女子服飾)
③時代縮影:從溥儀生活照看男子服飾的變遷(課件展示三幅圖片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課堂探究一,展示●中山裝簡介1個視頻、兩個男女服飾演變的三幅插圖,回答以婉容、溥儀為例,看近代中國男子、女子服飾變化的趨勢是什么?說明什么?
女子:(清代)旗袍——(鴉片戰(zhàn)爭后)改良旗袍,由封閉到開放;男子:(清代)長袍馬褂——(鴉片戰(zhàn)爭后)西裝——(辛亥革命后)西裝、中山裝;說明:近代中國人們衣著的變化,基本上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經濟面貌和近代化的程度。
2、對有效的歷史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和推測近代民居情況。
課堂探究二
10、,安居樂業(yè)是中國人的夢想。多媒體課件演示富有階段特點的近代傳統的民居:中式建筑四合院、中西合璧建筑里弄、西式建筑花園式洋房(播放圖片資料),由此可以想象當時中國的建筑風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特點?變化的原因?上個世紀20年代民國中國第一代電影女明星殷明珠,蘇州人,請你推測她最有可能喜歡住哪所房子?并說說你的理由(情景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變化:從深宅大院、普通民房到歐式洋房、豪宅;出現四合院的歐化、中西合璧的里弄和完全歐化的居室建筑。特點:傳統民居和歐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現;由內向、封閉到外向、開放。原因:受外國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的使、領館區(qū)建筑式樣的影響;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中
11、國人開始追求個性解放。
3、理解歷史事實,描述、概括、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情況,闡釋歷史觀點。
課堂探究三,播放視屏資料“●剪辮運動”、“●婚姻革命”,兩組圖片對比資料、征婚廣告(課件演示8個圈點關鍵詞),來看近代以來影響我國人民社會生活與習俗有哪些變遷表現、變遷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樣看待“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的?
圖片和視頻資料顯示:由男子留辮到斷發(fā)易服、古代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婚姻自主。資料顯示習俗變遷原因:西方國家對中國侵略的客觀影響;歷屆政府的影響;近代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吸收西方文明。對“斷發(fā)易服”、 “廢止纏足”的評價:“斷發(fā)
12、易服”,“廢止纏足”是當時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對封建傳統發(fā)起的挑戰(zhàn),說明了西方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的陋習不僅損害了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還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到了辛亥革命后,尤其是到了民國時期,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已經以法令的形式頒布。
課堂探究四,從新材料新情景文字材料和課件圖片中,找出安葬方式、腳和鞋的變化、跪拜、作揖和握手的變化,來概括近代中國社會習俗在哪些方面的變化情況。
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fā)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律師興,訟師滅;旅館名詞興,
13、客棧名詞滅。
——《時報》1912年3月5日
提示:教育、服飾、發(fā)型、放足、歷法、社交禮儀平等化……
課堂探究五,研討內容是你認為影響中國近代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三大動力是什么? (下列答案的序號是課件教學內容呈現的先后順序)
(1)西風東漸,新思潮沖擊
原因:※1、鴉片戰(zhàn)爭前后,“洋布洋裝”傳入中國(p64第一段);5、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下,維新派人士倡導發(fā)起女權運動;6、近代西風東漸,傳統的飲食文化受到沖擊?!?
(2)政府政策的推動
原因:※2、1910年,清政府頒布可準許臣民自由剪發(fā)的法
14、令;3、民國期間,孫中山設計中山裝。(p64第二段);9、民國之初,為了體現民主共和精神,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廢除……(必一p65最后一段)?!?
(3)政治革命運動的推動
原因:※4、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各報刊大量篇幅及時報道時局和戰(zhàn)況,一時間報紙成為搶手貨,民眾開始有了新聞觀念;7、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的熱情空前提高……(p72第一段);8、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發(fā)出《剪辮通令》,具有反清色彩(p65第二目第二段);10、新文化運動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標語導讀,自賞自悟,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現象,概括歷史特征。
過渡語:過渡到第二個子目:歷史在發(fā)展,新中國的成
15、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一個新紀元,在新的歷史狀況下人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部分的內容。
課堂探究六,課件展示衣、食、住、玩四個小系列專題,精選的富有代表性的圖片展示不同時段的特征,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以下的表格(概括性的答案要言簡意賅)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學、練、板書三結合)
時間
衣
食
住
習俗
原因
1840年前
長袍馬褂
粗布大衣
滿漢美食、粗茶淡飯
深宅大院、普通民房
等級分明
封建迷信
閉關鎖國
1840—1949前
洋布洋裝
中山裝
西餐館、
面包、咖啡
歐式洋房
豪宅
斷發(fā)易服
廢止纏足
西方影響
1
16、949—1978前
樸素單調的著裝
憑票購食
住房擁擠
勤儉節(jié)約
當家作主
1978年后
色彩樣式齊全
“菜籃子工程”
“安居工程”
休閑娛樂
健康向上
全面小康
(三)總結課堂,觀點升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與世界形勢的變化發(fā)展有著密切聯系,也與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聯。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變化一方面說明國門洞開的中國開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攏,反證了明末清初閉關政策必然導致國家落后的現實;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中國才會發(fā)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完)
附:
①部分圖片資料引自《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人教版)益陽市箴言中學 陳宏敏
②部分圖片資料引自《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岳麓版)福建莆田五中 龔哲山
5
用心 愛心 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