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藝思想
《孔子的文藝思想》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孔子的文藝思想(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孔子的文藝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體現(xiàn)在《論語》一書中?!墩撜Z》是最早的一部語錄體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的言論和行動??鬃拥乃枷雽W說零星地體現(xiàn)在其言論之中。 孔子主張“君子不器”,也就是主張通才??鬃颖救司褪且晃晃幕ú?,其思想學說涉及了政治、倫理、哲學、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領域。搜集整理《論語》中涉及文學(或文學藝術)的文獻材料,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的文藝思想豐富而系統(tǒng),涉及到了文藝理論的許多和命題領域。 以下,是我
2、們綜合我們所翻閱的所有與孔子的文藝思想有關的資料,從孔子文藝思想的主要內容、繼承與發(fā)展、評價以及對現(xiàn)代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的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析。 一、孔子文藝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文學思想以“詩教”為中心,強調文學要為政治教化服務,認為文學是以仁義禮樂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鬃拥奈膶W理論批評是以對《詩經》的評論為主而展開的?!霸娊獭敝f見于《禮記.經解》篇:“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之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關于文藝的一系列論述都是圍繞“詩教”而展開的。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來加以論述。 (一)文藝與道德修養(yǎng)、政治外交活動的關系 1、文藝與道德修養(yǎng)的關系:“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3、 《論語?泰伯篇》載,孔子在論述人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時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基本原則,他認為詩、禮、樂是人們進行以“仁“為中心的道德修養(yǎng)的幾個必經階段。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詩與樂的時代。他的“博于詩書”、“察于禮樂”,不僅與時代有關,還由于他對詩、樂有一種過于他人的自覺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春秋末季,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而倡言“克己復禮”堅決維護周代禮樂制度的孔子,為“使整個社會按照以仁為內容、禮為形式的軌道運行”,(匡亞明《孔子評傳》)中就明確地把詩、樂與禮緊緊聯(lián)夸一起,執(zhí)著地要求詩、樂為禮來服務?!墩撜Z?泰伯篇》載: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睂@段語錄,在《禮記仲尼
4、燕居》中,曾假托孔子的話闡發(fā)說:“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在孔子看來,詩、禮、樂是修身的三要素;三者之間,禮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是立足點。修身要先學詩,因為詩能以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情來激動人心,振奮精神,感發(fā)志意,起到教育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再學習禮,因為禮是立身行事的準則,“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而最后完成道德修養(yǎng)還要學習樂,通過音樂來冶性生情。由此可知,孔子是把詩、樂同人的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的,是把禮治思想貫穿于文藝思想之中的,詩樂都要以禮為歸,為禮來服務,這既是他的文藝觀與眾不同的特點,也是他的文藝思想的精髓了。明乎此就不難理解孔子為什么要格外地重視文藝了。' 2、文藝與
5、政治外交活動的關系:“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記載:“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蹲髠鳌返葧加杏涊d,《詩經》在當時政治、外交活動中的作用的確是十分突出的。當時人們?yōu)榱嗽谡瓮饨换顒又畜w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都需要借助于賦詩來實現(xiàn)。如果不懂《詩經》,不會靈活地運用和引申詩的意義,就無法弄懂別人的意圖,同樣的,也無法婉轉地表達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禮,甚至導致外交活動的失敗。反之,如果善于熟練地運用“賦詩”的方法,就可能比較順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動的勝利,并獲得比預期更好的效果。 孔子對文藝與政治外
6、交活動之間密切關系的論述,固然是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導出的必然結論,同時也是時代風尚所使然。 (二)關于文學批評的標準 《論語?為政》中所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笨鬃拥摹八紵o邪”從審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 孔子在藝術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中和之美”0中”是合理、合適、合宜;“和” 就是和諧?!爸泻椭馈币筇幚砗梦乃噧炔康母鞣N要素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許“過”,也不要“不及”,而是要和諧適度,達到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tài)。文藝如何體現(xiàn)“中和之美”呢?孔子提出了兩點主張:其一是“溫柔敦厚”的詩教?!叭肫鋰?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保ā抖Y記?經解》)
7、孔子認為,一個諸侯國如果民風溫和寬厚,那是文藝教化的結果;反過來,如果民風溫柔敦厚,其詩該溫文爾雅。所謂溫柔敦厚,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對此解釋說:“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币簿褪且笤娙诵郧槿犴槨⒑皖亹偵?對統(tǒng)治者的暴政惡德,強調“止乎禮義”和“主文而譎諫”(《毛詩序》),只允許“怨而不怒”的委婉勸說,不允許尖銳的揭露批判,必須合乎中正平和之“度”。因為只有合“度”才美,才能達到“中和之美”的境界。這種詩教,其實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藝審美觀上的反映。其二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孔子對《詩經?關睢》的評價?!蛾P睢》是一首愛情詩,當“君子”向淑女求愛不成時,感情
8、悲哀,但不過度,僅是“寢寐思服”、“輾轉反側”而已,無害于“中和”,這就是“哀而不傷”。當他求得“淑女”,準備迎取時,情感歡樂,僅只“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而已,亦無害于“中和”,這就是“樂而不淫”。上博簡《孔子詩論》評《關睢》為“怡”,就因為其能以色喻于禮,能反納于禮。故其聲則節(jié),其文則禮,得中和之美,合中庸之道,是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笨傊?文藝在抒發(fā)個人情感時,要哀樂適度,須受倫理道德的制約,達到情和理的“中和”,正如孔安國所說“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何晏《論語集解》引)。中國的傳統(tǒng)文藝,正是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文藝審美理想的影響,看重人生現(xiàn)實和道德情感,重視內容的平
9、穩(wěn)和諧,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學風格。正是由于我國古代藝術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審美觀的影響,總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才使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常常是先歷盡悲歡之后,用大團圓結尾,以求感情上的慰籍與平和。 總之,從文學作品來說,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從思想內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能過于激烈,應該盡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這種思想后來在荀子那里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展。 (三)論文學的社會作用——興觀群怨說 孔子之前,人們對文藝的特征和作用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比如,在孔子還未有 “志于學”的韶令時候,己有“詩以言志”之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趙文子對叔問說的話)等等,但講得都比較零碎和簡略。而第
10、一次全面論述了文藝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便是孔子。他的著名詩論“興觀群、怨”說,就是對我國上古時代文學思想發(fā)展進行歸納和總結的最系統(tǒng)、也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他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一一《論語?陽貨篇》 這段話,確實表現(xiàn)了孔子卓越的文學識見和高度的理論概括能力。除談到詩歌的認識功用之外,還接觸到了詩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質特征。 所謂“興”,朱熹釋為“感發(fā)志意”。(《四書集注》)這“感發(fā)”二字,可以說是說出了“興”字的精髓。詩,主要地不是訴諸理智,而是訴諸感情,通過詩的感染作用,使人受到啟發(fā)和鼓舞。漢人《毛詩
11、序》說的:“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突出強調詩歌的感情作用和審美效果,就是孔子詩“可以興”的一種繼承與發(fā)展了。 所謂“觀”,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見得失”。由于詩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作者有意識地用詩歌來抒發(fā)感情,或“論功頌德”,或“刺過譏失”,表現(xiàn)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政治的態(tài)度,所以周初以來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詩觀風和陳詩言志的制度,通過詩歌“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也”。(《漢書?藝文志》)孔子的詩“可以觀”,既是對這一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詩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種肯定,同時也說明孔子對文藝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實質已有把握。從西漢的一些著作中關于孔子觀詩的記載,亦可資證
12、這一點。《鹽鐵論?機務》引孔子的話說: “吾于《河廣》知德之至也。”《說苑?貴德》引孔子的話說:“吾于《甘棠》見 宗廟之敬也?!薄睹?木瓜傳》引孔子的話說:“吾于《木瓜》見苞直之禮行。”這就是詩的認識作用了。 所謂“群”,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是說通過切磋詩歌,人們可以交流感情,增進了解,達到和同,促進團結,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從《國語》、《左傳》記錄的許多事例來看,當時列國諸侯貴族、卿士大夫在交際酬對和談判時,賦詩言志,已成為一種風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的那樣:“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p>
13、孔子的詩“可以群”,正是對詩歌這種實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 說明,而且,孔子是相當地重視這種實用作用的。從《論語》的有關記載看,他在多次談話中都把學詩作為第一要務,愷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誡他的弟子和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季民篇》);“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而立也與”(《陽貨篇》);“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篇》)。在孔子看來,通過學詩既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增知識、長才干,無論對個人修養(yǎng),對安邦治國,對交際應酬,都有很大作用。 所謂“怨”,孔安國注為“怨刺上政”。就是說,詩有“款諫”或批評政治的作用。從《詩經》來看,其中有
14、不少是政治諷喻詩和怨刺詩,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敗,關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開啟了詩歌創(chuàng)作“為時”、“為事”、“為人生”的先河,以致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步傳統(tǒng)。孔子對三百篇這一創(chuàng)作經驗予以總結,對這一進步傳統(tǒng)予以概括,從理論上肯定文藝應該具有于預政治的作用,這是他的卓見,也是他的開明之處。 綜上所述,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在我國的文學批評史上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他之前,還不曾有人把文藝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表述得這樣全面過;他之后,曾出現(xiàn)過把文藝當作可欲而加以反對的道家思想,出現(xiàn)過把文藝當作奢侈而加以反對的墨家思想,也出現(xiàn)過把文藝當作有害農戰(zhàn)而加以反對的法家思想。相比較,真正有生命力
15、的還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這說明,他對文藝的本質和特征,對文藝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xiàn),有了相當的認識。自然,孔子在這里主要談學詩、誦詩,而不是談詩歌創(chuàng)作,但學詩、誦詩和詩歌創(chuàng)作并不是能夠割斷的。正因為如此,他的詩論才影響了中國的文學批評,也影響了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成為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反對文藝脫離現(xiàn)實、缺乏社會內容的常用的理論原則。不過,他以為學詩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這就在實際上把詩當作了為政治服務的一種特殊教材,過分地重視文藝的政治社會功能,是他詩論的特點,也是他詩論的局限,其保守和消極的成分是不容忽視的。 (四)論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文質彬彬說 《論語.雍也》篇云:“子
16、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里,“質”是指人的內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儀表,“文質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備人的品格,又有“禮”的文飾。 在文藝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文質彬彬”,要求正確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上面已經講到的“言”、“文”關系說,以及后面將要提及的“盡善盡美”說,亦都表現(xiàn)了孔子的這一主張。 “文質彬彬”說,見于《論語?雍也篇》孔子講的一段話: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對這段話,北宋邢吶解釋說:“此章明君子也。,,彬彬,文質相伴之貌,言文華、質樸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以君子也。”這說明,孔子最初的論“文
17、”說“質”,是為人而發(fā),不是為文而言。質,即不加文飾的質地,指人的內在質樸;文,即文彩,指人的外表修飾。意謂對一個人來說,其內在的質地如果超過外表的文飾,就不免粗野;反之,其外表的文飾如果超過內在的質地,則不免象史官那樣虛浮。只有二者配合得恰當,既樸實又文雅,才可以稱為君子。這里,孔子本是以比擬的方式講人的道德修養(yǎng),講質地與外表的關系,但由于符合人們對文藝作品內容與形式的要求,道出了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樸素與華彩結合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故被視為文質論的源頭。在孔子看來,文與質這矛盾的兩個方面應該也必須是和諧統(tǒng)一的。不統(tǒng)一,相矛盾,“質”、“文” 互勝,就會有弊病,有弊病就不完美。他的這一思想,也多見
18、于他的言論中,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之下,有時是強調內容的重要,有時又強調形式的不可偏廢。比如: 《論語?八情篇》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币灰弧扒尚Α眱删湟娪凇对娊?衛(wèi)風?碩人》,“素以”句不見于《詩經》,可能是逸句??鬃雨U述詩意,謂繪畫之事后于素,即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繪畫。子夏速而悟及,禮的產生也該在仁義之后,得到孔子的贊賞。意即“禮”是屬于文彩的,而“仁”屬于素質,強調先“仁”而后“禮”。這一點,《八悄篇》里的另一段記載說得更明白:“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9、”認為離開了“仁”,就談不上什么“禮”和“樂”。先“仁”而后“禮”、“樂”,也就是先“質”而后“文”了。 《論語?陽貨篇》載:“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玉帛,指的是舉行禮儀時用的玉器和絲織品。孔子認為行禮作樂,并不只是使用禮器與樂器,主要不在形式,而必須有“仁”的內容。離開“仁”的本質,徒 具禮儀的繁文緝節(jié)、鋪張浪費,孔子是反對的 從上述議論看,孔子在“文”與“質”的關系上,強調先質后文,重視內容的“尚質”、“尚用”,含有內容決定形式的意義。但他突出強調“質”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輕視“文”,他是要求在重視內容的前提下,同時重視形式在反對“文勝質”的前提下
20、,要求文質統(tǒng)一。即使在禮樂流于形式的情況下,他反對的也只是“禮樂流于形式”,而不是形式本身。例如《八俏》記述:“子貢欲去告朔之汽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告朔,古代的一種祭廟儀式,每月初一,諸侯殺一只活羊(即“汽羊”)去察告祖廟,這種祭告謂之“告朔”。魯國自文公起已經不行此禮,但每月告朔用的羊依舊供給,子貢認為不如干脆連羊也棄而不用,而孔子卻覺得保留這一點形式比什么都不保留總要好一些。形式對于內容,文對于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在《論語?憲問篇》孔子還說過:“若減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睖p武仲,即魯國大夫減孫絕,其人很聰明,故孔子稱
21、之為“知”(智);公綽,即孟公綽,為人清心寡欲,故曰“不欲”;卞莊子,魯國的勇士;冉求,多才多藝??鬃诱J為,這幾位各具優(yōu)長的人物,如果用禮樂的修養(yǎng)來成就其文采,就會變作一個完備的人了。由此可見,在許多時候,孔子只是反對過度的文飾,而不是輕視形式本身,這和他對語言的議論,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他的文質并重的觀點由于高出了后來出現(xiàn)的重質輕文說,或重文輕質說,所以影響到后世的許多文學批評家常用這“文質彬彬”說來指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批評。例如西晉陸機《文賦》說:“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奔凑J為文章的思想內容作為主體好比樹木立起主干,而文辭則好象在枝條上布滿的繁葉。主干不存,繁葉就無所依附。梁劉勰《文
22、心雕龍?情采》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曹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娜同犬羊;犀咒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边@段話,先舉水和木為例:水的特性是“虛”,所以有波紋的形貌;木的特性是“實”,所以有花曹的形貌。波紋離不開水,花曹離不開木,一離開便無法存在。文學作品也是這樣:作品的“采”是隨著作品的“情”而成的,“采”不能不表達一定的“情”,離開了“情”, “采”就難以存在了。劉勰由此而論定:“文附質”。而后又舉獸皮為例:虎豹皮毛如果沒有花斑的形貌,那就無異于犬羊,難以表現(xiàn)出虎豹皮毛的特征;而犀咒的皮革也只有涂上丹漆,才能更好地為人所利用。同樣,文學作品如果沒有適當的“采”,再好的“情”
23、也無法表達出來,劉勰由此又進而論定:“質待文”。梁蕭統(tǒng)《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也說:“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睆倪@些釋發(fā),可以看出孔子的“文質彬彬”說對歷代文學批評的影響,真是源遠而流長了 (五)論雅樂與鄭聲 長期以來,不少學者認為孔子重視雅樂,排斥鄭衛(wèi)之音與他保守的政治立場有關,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鬃印皭鹤现畩Z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及“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wèi)靈公》),表現(xiàn)了他文藝思想中的保守復古傾向。有學者提出,“孔子認為雅樂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養(yǎng)成以仁義
24、為特點的高尚道德品質,而不會去作悖禮違義的事情?!嵚?實際是指當時的‘新樂',它的節(jié)奏明快強烈,曲調高低變化較大,故容易激動人心。所謂‘淫',是指過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鬃诱J為新樂任其感情之自然發(fā)展而無節(jié)制,容易誘發(fā)人們的私欲,不利于培養(yǎng)以仁、禮為內容的道德品質,所以要‘放',要禁絕之。他把‘雅樂'比做正人君子,把‘鄭聲'看做讒佞小人。這是孔子文藝思想上比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現(xiàn),是不合乎時代潮流的”。并認為,“孔子貶斥鄭聲新樂的思想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看不起民間新文藝,把戲曲、小說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賤之作的重要根源”。 綜上所述,孔子的主張就是文學藝術的內容要教化社會人倫,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
25、活反映社會政治,批判社會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適用;形式上,則要求用完美的形式來表達正確的思想內容,美感而醇正,質樸而雅正。中國文學史上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觀,文學作品干預現(xiàn)實、批判現(xiàn)實的文學觀,質樸健康的審美觀都是與孔子的文藝思想密切相關的,都是受到了孔子文藝思想的積極影響的。 二、對孔子文藝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繼孔子之后,我國的文藝思想開始發(fā)展,后人對孔子的文藝思想也進行了繼承。與 發(fā)展: 1. 荀子的“禮別異,樂合同”繼承了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中 和之美”是對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2. 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是對孔子“詩可
26、以怨”的繼承與發(fā)展 3. 《詩大序》中的“發(fā)乎情,止乎禮”是對孔子“思無邪”和“盡善盡美說”的繼承與發(fā)展。 4. 揚雄的“麗以則”是對孔子“文質彬彬說”的繼承與發(fā)展。 三、對孔子文藝思想的評價 70年代末以來,學術界對孔子文藝觀體現(xiàn)出來的重實際、尚實用的特點,研究者的觀點并無分歧,但對這些特點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張少康認為,孔子文藝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有很深刻的現(xiàn)實基礎,孔子文藝觀的核心是詩教,詩教的中心是強調文藝必須緊緊地為政治教化服務??鬃拥奈乃囉^、文藝的社會作用、文藝批評標準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 張文勛也認為,孔子的文藝思想,第一是現(xiàn)實主義的,他沒有脫離現(xiàn)實談
27、文學;第二是功利主義的,他從實用的觀點去看文學的價值。他還認為,孔子的這些主張,對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影響是深遠的。從劉勰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到鐘嶸的“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及至建安文學、唐代古文運動和新樂府運動,都受著孔子文學觀的影響,并使孔子文藝觀中的積極因素不僅在理論上得到發(fā)展,而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獲得巨大勝利。 蔡鐘翔等則認為,禮治思想是貫穿于孔子的文藝思想之中的,文藝要從屬于禮,要為禮服務,這就是孔子文藝觀的精髓。他們進一步分析這種文藝觀上的功利性:孔子揭示了詩、樂、禮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揭示了文藝和政治的關系,這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是一項重要的貢獻,因為文藝和
28、政治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們同時也指出,孔子對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理解過于狹窄,把詩、樂降為禮的附庸,抹殺了文藝的獨立性。 吳調公則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藝思想與道家作比較,認為與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儒家文藝觀則注重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孔子是把文藝放在社會整體中考察的,把作為文藝主體的人,放在社會功利的角度進行評價的。所以從消極因素來說,孔子文藝觀因為片面強調實踐而浮想有所不足;因為執(zhí)著理性主義,結果較多地注意人們意志的表現(xiàn),相對地忽略了自我情感的抒發(fā);因為過多強調文藝的教化功能相對地沖淡了審美功能和藝術的特殊規(guī)律。 上述四人均為中國古代文論界的權威學者,他們的觀點大致代表了學術
29、界對孔子文藝思想的基本評價。 四、孔子文藝思想對現(xiàn)代的影響 孔子的文藝思想雖然已逾千年,但它經過這數千年的積淀至今依然歷久彌新,其中的許多方面隨我們現(xiàn)代生活依舊有著深遠的影響,為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借鑒意義。 孔子以善為口號來給文藝定位,強調了文藝的人文關懷,定格了文藝思想的根本維度,其實質是與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相一致的,透照古今且越來越深入人心,比當今一些言不及義的新提法要切實得多。文藝以善為第一要求,要服務于人生社會,這是文藝價值功能的底線,否則將會失去根基。一些人過分地強調文藝的超功利性、超世俗性,把自己封閉起來、孤芳自賞,甚至自以為是,對人生社會采取隔離或不負責的
30、態(tài)度,這是對文藝價值的放棄。歷代的形式主義文風及其產生的負面效應正說明了這一點。 與強調文藝善的屬性相一致,孔子把文藝當成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如果用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觀、人才觀來看,就是把文藝當成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鬃诱f:“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保ā抖Y記?經解》)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的,把詩、樂、禮并列為修身三要素。而且在談到如何發(fā)揮文藝完善人格完善人性的方法時,孔子說得更具體: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憲問》) 文之以禮樂是孔子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拔摹笔侵溉藦膭游?/p>
31、性、野蠻性、粗鄙性中升華所達到的文明、文雅和美的存在,“禮樂”則是涵括了“文藝”在內的文化形式??鬃拥挠^點是,“成人”(人格的養(yǎng)成、人性的完善)是一切文化形式(包括文藝)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禮樂”(文藝)又是“成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手段。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從文藝的內在特性及其功用來理解。文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以反映社會生活為己任的,反映的內容涵蓋了整個宇宙人生,并且在反映的時候必須按照藝術和美的規(guī)律去進行,這種規(guī)律又是以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為大前提的,文藝的發(fā)展方向也必然以人類對真善美的向心力作為永恒的追求。文藝的內容盡管包羅萬象,但其必然充滿人類社會的理想、情操、精神、規(guī)范等美好的屬性,
32、充滿人性之美和理性之光。這些美好的東西是屬于人內在本性所具有和應有的,是人所向往追求的。人在創(chuàng)造或接受文藝作品時,就是對人自身本質的展示或觀照,是對人自身的提升,也是對人所生存的世界更趨于合理、有序、美好的祈盼和張揚,能促使人不斷地由自知自覺到自立自為,由幼稚、愚昧、粗俗到睿智、文明、高雅。所以,孔子告誡他的學生:“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诎才沤虒W內容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拔摹奔粗浮对姟?、《書》六藝,“文”成為孔子教學的首選內容,因為正如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所說的,“孔子認為人可以因藝術而
33、完成自我形成”。人類的一切活動就是為了在不斷地認識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尋求美好的生活。這一過程既是有序的,又是模糊的。馬克思將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為四種,即: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而藝術作為一種特別的方式,既可以獨立把握世界,又可以融注于其他方式之中,還可以將其他三種方式整合,進而優(yōu)化提升,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物質,認知生命,透視古今,獲得超越。從宏觀來說,藝術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建構活動,具有傳播與教化的功能,藝術所體現(xiàn)的對現(xiàn)實人生的清醒自覺以及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常常成為人性解放的啟蒙和社會心理臻達健康的率先標志。從微觀來說,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論是對于創(chuàng)作者還是欣
34、賞者,都可以起到激濁揚清、凈化靈魂的作用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能使人“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從而激活生命,形成先進的個體審美人格。也就是說,這種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的藝術,有利于“生產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即指人的一定歷史水平上的現(xiàn)實力量與潛在力量的充分發(fā)揮,是人突破了現(xiàn)實關系的束縛之后而形成的更高的人性形式。這和當今世界強調的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素質教育是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重視人才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的教育,其產品是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的人才,而藝術活動是理想中創(chuàng)造的人類自由存在的直接現(xiàn)實,它直接地生產著全面的人
35、性,也即孔子所說的“成人”。 此外,孔子所提倡的樂教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也有著重要意義。樂教作為孔子施教的重要內容,并非以傳授音樂知識為目的,而是與詩教、禮教的宗旨一致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乃是對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行為的教化。音樂育人的功能也曾被西方哲人所看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拒絕詩與悲劇進入他的“理想國”,卻對音樂推崇備致,認為“音樂是求心靈美善的”。亞理斯多德指出音樂有“教育、凈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鬃拥臉方汤硐敫从谌寮业膫惱碚軐W理念,它不僅對于個人人格修養(yǎng)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政治教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鬃映鲇趯Φ赖吕硐耄ㄈ剩┑木S護,在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中,提出以禮樂教化人心,
36、治理國家的思想,并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道德大勇積極履踐,使禮樂精神成為中國歷史上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今天的世界,人類在物質生活領域已獲得幾乎是無所不能的知識手段,在功利欲求與技術競爭的推動下,物質極大豐富,但同時,在欲望與功利的障蔽下,人們對于終極性的價值目標諸如信念、信仰、理想等精神上的追求正在淡化,造成人類嚴重的精神危機。物質文明的進步并沒有“順理成章”(一種錯誤的判斷)地促使人類向高級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轉化。功利主義的盲目追求造成的價值壟斷擠壓掉越來越虛弱的人文精神,物質的發(fā)達也會因刺激物欲膨脹而急遽擴張人的負面人性,使其步入異化的歧途。人一旦陷入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機,精神的價值被消解,
37、就只能停留在生存層次,在不安全中徘徊,降低自身的素質。由此而來的便是,當代的禮崩樂壞隨處可見,煩擾人心、暴厲傷性、敗壞風氣的音樂流行于世,曲調音聲抽空得只剩下刺激感官的干癟軀殼。今天的所謂“樂教”遺忘了“人”的目標而醉心于“技”的運作,善與美的標準被功利取代,“重技輕藝”,“重藝輕道”積重難返,人的審美自由已陷入異化世界的“不自由”。面對今天人類的精神危機,如何尋求自救的出路?重新回到富有生機的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積極向上的人文資源,整合精神生命,才是我們沖出絕境的出路??鬃觽惱碚軐W中的真精神對解決今天人類的困境定會有所作為,繼承與復興孔子的樂教思想無疑對重塑音樂的人文精神,找回音樂育人的價值取向
38、有積極的意義。 在當今經濟增長壓倒一切的高科技時代,文明已出現(xiàn)了偏頗。一方面人們征服自然獲得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肉體住進了高樓廣廈而靈魂在戶外暴曬雨淋者大有人在。家在哪里?魂歸何處?心靈何以得到慰藉?人性何以得到健全?從素質教育和人的生存目的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不得不珍視孔子的教誨,珍愛藝術,充分發(fā)揮藝術興、觀、群、怨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其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素養(yǎng),優(yōu)化生存質量的作用。正如海德格爾所認同的:“為了讓人類詩意地棲居,為了讓每個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所以從藝術出發(fā),必得深入到人的生存,從人的生存出發(fā),又必得走向藝術 鄒然在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一書中說道:現(xiàn)當代易學界對
39、《易傳》十篇文字的作者及產生時代問題已有較為細致的考辯,一般認為它們出于孔子弟子之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且以孔子的名義對后世產生影響,同時,也不排除孔子親自參與其事的可能,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在敘述孔子文藝思想時避開《周易大傳》,因為其中很多內容是與文學批評有關聯(lián)的。 由此,鄒然先生總結了《易傳》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三方面啟迪意義:第一,揭示“懼以始終”的憂患意識;第二,倡導“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第三,創(chuàng)建“意象”、“剛柔”等文論范疇。 在我們看來,這幾點對我們當下的學習生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劉少瑾、朱華英.孔子文藝思想研究百年回顧[J].孔子研究,
40、2002,(6). [2] 柳音.孔子文藝思想的基本特色[J].漳州師院學報,1996,(1). [3] 向凌.略論孔子文藝思想的構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 龍鋼華.從價值定位看孔子文藝思想的當代意義[J].學術論壇,2003,(5). [6] 李青山.孔子的文藝思想[J].大同高專學報,1997-12,11(4). [7] 楊錚錚.論孔子的文藝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J].船山學刊,2007-01,63(1). [8]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06:9-17. [9]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10] 張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09. [11] 黃曼君.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01. [12] 鄒然.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06. [13] 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08.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