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必修一學案答案
《化學必修一學案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化學必修一學案答案(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一節(jié)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第1課時 化學實驗安全 l 夯實基礎 一、1.實驗室規(guī)則 2.安全措施 3.正確的操作方法 二、1.(1)藥匙 鑷子 (2)膠頭滴管 量筒 直接傾倒 2.(1)試管 燒杯 燒瓶 蒸發(fā)皿 (2)試管 坩堝 3.向上排空氣法 向下排空氣法 排水法 4.(1)濕布或沙土 (3)大量水沖洗 (4)Na2CO3溶液 稀醋酸 (5)大量水沖洗 NaHCO3溶液 l 隨堂訓練 1.A [安全因素包括人身安全和儀器的安全,A項,酒精燈在不使用時,必須蓋上燈帽,是防止酒精揮發(fā)而不是從人身安全考慮;B項,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外壁干燥后再預熱,是防止產(chǎn)生的水流倒流回熱的試管或試管受熱不均勻而炸裂;C項,外壁干燥后再預熱,是防止試管受熱不均勻而炸裂;D項,先通一會氫氣,再加熱氧化銅是排除空氣,防止爆炸。] 2.A [燒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屬于腐蝕品。] 3.C [在實驗過程中如果不慎將酸(濃H2SO4除外)沾到皮膚或衣物上,應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再用3%~5%的碳酸氫鈉溶液來沖洗。如果將堿溶液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萬一眼睛里濺進了酸或堿溶液,要立即用水沖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要邊洗邊眨眼睛,必要時要請醫(yī)生治療。所以①、②說法是正確的;濃堿具有腐蝕性,③的說法不正確;稀釋濃硫酸時放熱將影響量筒的準確度甚至發(fā)生炸裂,量筒不能用來配制溶液,配制稀硫酸時,應先在燒杯中加一定量的水,再向水中加入濃硫酸,邊加邊攪拌,④錯;酒精著火應用沙子或濕布蓋滅(隔絕空氣);因水的密度大于酒精,若用水滅火則酒精在水的上層會繼續(xù)燃燒,故⑤錯誤。] 4.B [量筒讀數(shù)應平視凹液面;稀釋濃硫酸應把濃硫酸加入水中并不斷攪拌,量筒是量取液體的儀器,不能作稀釋容器用;NaOH有腐蝕性應用燒杯稱量而不能用紙片稱量;加速溶解應用玻璃棒攪拌。] 5.D [根據(jù)題干要求做出判斷。題中手持試管給試管里的物質(zhì)加熱容易燙傷手,應該用試管夾靠近管口夾持試管;有些氣體的氣味有強烈的刺激性或毒性,所以應該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扇動,僅使極少量氣體飄進鼻孔;酒精燈的火焰不可用嘴吹,應該用燈帽蓋滅,原因是吹氣時,一是由于空氣流動,加速燈芯上酒精蒸發(fā),會燒得更旺,二是可能將火焰壓入燈內(nèi),引起爆炸;一般用藥匙或鑷子取用固體藥品。] 6.A [①中用剩后的藥品一般不放回原瓶,應放入指定的回收容器中;④中應把試紙放在玻璃棒上,靠近氣體;②、③正確。] l 課后檢測 1.B 2.A [濃硫酸是具有強腐蝕性的液體。] 3.B [給150 mL的液體加熱,需要250 mL以上的儀器,故選擇燒杯而不用試管;燒杯不能直接加熱,需墊石棉網(wǎng),石棉網(wǎng)需用鐵三腳架支撐,還需酒精燈加熱。] 4.D [本題主要考查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和實驗安全問題,學習時要注意歸納總結(jié)。] 5.B [礦井內(nèi)瓦斯(主要成分為甲烷等氣態(tài)烴)的濃度必須控制在很低的范圍內(nèi),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礦要有很好的通風設施,要控制瓦斯的涌出;杜絕一切非生產(chǎn)火源;同時也要注意用電安全,防止出現(xiàn)電火花等。瓦斯不溶于水,也不會與石灰反應。] 6.C [利用托盤天平稱量物品時,若物品和砝碼放顛倒,則有m(砝碼)=m(物品)+m(游碼),即m(物品)=m(砝碼)-m(游碼)=15.0 g-0.5 g=14.5 g。] 7.(1)A (2)防止生成的H2O(g)冷凝回流炸裂玻璃管 使CuO與H2充分接觸 防止回火,引發(fā)爆炸 解析 (1)反應后的氣體中O2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為防止還原的Cu被氧化,還原宜從左向右進行。 (2)石棉絨疏松,可使CuO與H2接觸得更充分,有利于還原反應的進行。b管中H2的體積分數(shù)有可能達到爆炸極限,Cu網(wǎng)可使多余熱量迅速散失,防止回火,引發(fā)爆炸。 8.(1)試管應豎直,膠頭滴管應懸空,其下端不能插入試管中 (2)試管中液體不應超過其容積的、大拇指不應按在短柄上 (3)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 (4)標簽應向著手 第一節(jié)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第2課時 過濾與蒸發(fā) 離子檢驗 l 夯實基礎 一、1.不溶性固體與液體 2.漏斗 玻璃棒 燒杯 鐵架臺(帶鐵圈) 濾紙 3.一貼:濾紙 漏斗內(nèi)壁 二低:①濾紙邊沿 漏斗邊沿?、谝好妗V紙邊沿 三靠:①漏斗下端 燒杯內(nèi)壁?、诓AО粝露恕∪龑訛V紙?zhí)帯臁〔AО? 二、2.鐵架臺 酒精燈 玻璃棒 蒸發(fā)皿 3.①攪拌 ②大量固體出現(xiàn) 三、1.溶解 過濾 蒸發(fā) (1)加速 (3)攪拌、防止液體濺出 2.BaCl2溶液 Na2SO4+BaCl2===2NaCl+BaSO4↓ NaOH溶液 MgCl2+2NaOH===Mg(OH)2↓+2NaCl Na2CO3溶液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稀鹽酸 Na2CO3+2HCl===2NaCl+CO2↑+H2O、NaOH+HCl===NaCl+H2O 四、1.BaCl2溶液 2.白色 l 隨堂訓練 1.C 2.C [過濾適用于不溶性固體與液體的分離。將C項中物質(zhì)加入足量水,食鹽完全溶解形成食鹽溶液(液體)而泥沙不溶于水。] 3.B [操作上錯誤的地方有3處:①液體未能沿玻璃棒轉(zhuǎn)移;②標簽沒有對手心;③漏斗頸的末端未與燒杯的內(nèi)壁相接觸。] 4.B [安裝儀器時,據(jù)酒精燈高度確定鐵圈位置,最后放置蒸發(fā)皿;加熱蒸發(fā)NaCl溶液最后用余熱蒸干。] 5.D [根據(jù)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蒸發(fā)一般是用加熱的方法使溶劑不斷揮發(fā)的過程。蒸發(fā)可用于濃縮溶液或從溶液中分離出固體溶質(zhì)。A項,液體渾濁說明沒有過濾完全;B項,加熱過程中應該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防止由于局部過熱,造成液滴飛濺,所以B項不對;當蒸發(fā)皿中出現(xiàn)較多固體時即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剩余液體蒸干,否則晶體易和蒸發(fā)皿燒結(jié)在一起或者引起固體的迸濺。] 6.D [先加稀鹽酸提供H+,可排除雜質(zhì)離子的干擾,再加BaCl2溶液發(fā)生反應:Ba2++SO===BaSO4↓。] 7.B l 課后檢測 1.D [A、B、C三個選項中是過濾操作中“三靠”的基本內(nèi)容,故必須相互接觸;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滴管尖端與試管內(nèi)壁不能接觸,否則會污染滴管。] 2.D [A項,氧化銅和炭粉均不溶于水,無法按上述順序分離;B項,硝酸鉀和氯化鈉均溶于水,也無法按上述順序分離;C項,水和酒精相互溶解,無法按上述順序分離;D項,碳酸鈉溶于水,硫酸鋇不溶于水,能按上述順序分離。] 3.B [首先滴加足量Ba(NO3)2溶液,如果出現(xiàn)白色沉淀,證明有CO,同時除去CO;過濾后,在濾液中加入足量Mg(NO3)2溶液,如果出現(xiàn)白色沉淀,證明有OH-,同時除去OH-;過濾后,滴加AgNO3溶液,如果出現(xiàn)白色沉淀,證明有Cl-。] 4.C [除去H2SO4中的HCl用AgNO3溶液,會使SO和Cl-同時沉淀,同時還引入了NO新雜質(zhì);單純用Ba(NO3)2溶液,量不易控制;CaO與水反應生成微溶的Ca(OH)2不易與CaCO3分離;CuO溶解于鹽酸中。] 5.D [要從海水中得到無水MgCl2,首先要加熟石灰得到Mg(OH)2沉淀,然后過濾,再將沉淀加鹽酸溶解,得到MgCl2溶液,然后對溶液濃縮結(jié)晶,再對晶體脫水干燥即可,故選D。] 6.(1)A (2)D (3)B (4)C 7.(1)滴加稀鹽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則證明有SO 加過量BaCl2溶液,過濾 (2)除去Ca2+、少量的Mg2+及過量的Ba2+ (3)Mg2+不能除凈 解析 (1)由于SO可與Ba2+生成BaSO4白色沉淀,故可向溶液中加入可溶性鋇鹽,但要遵循不帶入新雜質(zhì)的原則。 (2)為了使雜質(zhì)離子除凈,所用試劑均應稍過量,因此(1)中除SO時所加入的可溶性鋇鹽應過量。加Na2CO3的目的是為了除去Ca2+和少量Mg2+及過量的Ba2+。 (3)由于MgCO3的溶解度比Mg(OH)2大,除Mg2+一般用NaOH溶液,所以此時Mg2+不能除凈。 8.(2) 去除鐵,而增加了銅 用磁鐵吸引鐵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題給的兩種方案都可以去掉鐵屑雜質(zhì),而方案(2)去除了鐵,同時增加了主產(chǎn)品銅,故(2)好一些,但不足之處是消耗了CuSO4,產(chǎn)生了FeSO4廢液。兩方案各有不足之處,若能用鐵的物理性質(zhì)除去鐵,則方法簡便又經(jīng)濟。 第一節(jié)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第3課時 蒸餾與萃取 l 夯實基礎 一、1.沸點 易揮發(fā) 難揮發(fā) 不揮發(fā) 2.(2)①幾滴稀硝酸和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②1/3 碎瓷片?、蹘椎蜗∠跛岷虯gNO3溶液 無沉淀 二、1.(1)不同 溶解度 (2)互不相溶 2.鐵架臺 燒杯 分液漏斗 3.(1)分液漏斗 四氯化碳 (2)口部 活塞 (3)水 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紫 (4)塞子 凹槽 漏斗上的小孔 活塞 燒杯壁 上口 l 隨堂訓練 1.A [蒸餾適用于兩種互溶的液體的分離,丙酮溶于水,故采用蒸餾將丙酮與水分離最合理。] 2.A [制取蒸餾水可不用溫度計,若使用溫度計應將溫度計的水銀球置于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3.D 4.C [為確保分離效果,下層液體由漏斗下口放出,上層液體要經(jīng)漏斗上口倒出;振蕩分液漏斗要拿在手里,分離液體時,分液漏斗要固定在鐵架臺上的鐵圈上;分液時,磨口塞上的凹槽與漏斗口頸上的小孔要對準,這時漏斗內(nèi)外的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漏斗里的液體才能夠順利流出;振蕩分液漏斗時可能有氣體產(chǎn)生,應及時扭開活塞放出,以減小漏斗內(nèi)的壓力。應選C。] 5.D [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且密度比水大,則四氯化碳與碘水按體積比為1∶2充分混合后,四氯化碳層在試管下面。] l 課后檢測 1.B [蒸餾操作中使用的溫度計是用來測定蒸氣的溫度(即某一組分的沸點),溫度計的水銀球應放置于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2.D 3.A [汽油和氯化鈉溶液互不相溶,用分液法分離;39%的乙醇溶液用蒸餾法分離;氯化鈉和單質(zhì)溴的水溶液用萃取法分離。] 4.B 5.A [酒精與水互溶,不能作萃取溴水中溴單質(zhì)的萃取劑。] 6.(1)F (2)C (3)D (4)E (5)A 7.①③?、凇、? 8.(1)①C ②A (2)①萃取 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 ②再進行萃取,直到水呈無色,將各項分離出來的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合并 解析 材料一中,根據(jù)曲線圖知,純堿和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相差很大。提純純堿時,可以先將混合物在較高溫度下溶于水形成濃溶液,然后冷卻到一定溫度,由于純堿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急劇下降,因此大量純堿晶體析出,而氯化鈉不會析出,再過濾可得純凈的純堿晶體。材料二中,乙二醇和丙三醇沸點相差很大,可以用蒸餾法分離。材料三中,Br2和I2在溶解性方面很相似,因此可以用CCl4從溴水中萃取Br2。如果提出Br2后,水還有顏色,說明Br2沒有被萃取完全,可再進行萃取直至水呈無色。 第二節(jié)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第1課時 物質(zhì)的量的單位——摩爾 l 夯實基礎 一、1.一定數(shù)目粒子 n 2.(1)0.012 kg 12C 6.021023 (2)mol (3)原子 分子 離子 微觀粒子 3.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 6.021023mol-1 NA 4.N/NA 二、1.單位物質(zhì)的量 M g/mol gmol-1 2.相對原子質(zhì)量 相對分子質(zhì)量 l 隨堂訓練 1.A [根據(jù)物質(zhì)的量的概念要點分析:A項,每摩爾物質(zhì)約含有6.021023個粒子,正確;物質(zhì)的量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單位是摩爾,B、C、D錯誤。] 2.A 3.B [n(OH-)=0.6 mol6.021023 mol-12=7.221023。] 4.B 5.C [摩爾質(zhì)量的單位是g/mol,在質(zhì)量以g為單位時,摩爾質(zhì)量在數(shù)值上與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相等,故A項錯誤,C項正確;1 mol H2O的質(zhì)量是18 g,B項錯誤;D項中2 g H2的物質(zhì)的量是1 mol,含有2 mol H,D項錯誤。] 6.B [1 mol氧原子的質(zhì)量是16 g,1 mol氧原子的原子數(shù)約為6.021023,故1個氧原子的質(zhì)量約為 g;相對原子質(zhì)量是一個原子的實際質(zhì)量與12C原子質(zhì)量的相比所得的數(shù)值,單位為1(常省略),摩爾質(zhì)量的單位是g/mol。] 7.B l 課后檢測 1.B [質(zhì)量相同時,不同物質(zhì)之間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等于其摩爾質(zhì)量的倒數(shù)之比,故本題中相對分子質(zhì)量越小的物質(zhì),其分子數(shù)越多。原子數(shù)的多少還需要考慮分子中的原子總數(shù),在已知分子數(shù)之比的基礎上,再分別乘以各原子數(shù),即能比較原子數(shù)的多少。] 2.B [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就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原子數(shù),符號為NA,近似值為6.021023 mol-1,故B正確,A項未說明12 g碳原子為12C。] 3.B [A選項,純凈物并不都是由原子組成的,A選項錯誤;C選項,1 mol氫的表示法錯誤,并且沒有說明是原子還是分子;D選項,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約是6.021023 mol-1,并不就是6.021023,所以D選項錯誤。] 4.C [當質(zhì)量以克為單位時,摩爾質(zhì)量與相對原子質(zhì)量及1 mol原子的質(zhì)量數(shù)值相等,故1 mol該原子的質(zhì)量為M g,而1 mol原子的數(shù)目為6.021023個,故1個原子的質(zhì)量為 g。] 5.B [H2的摩爾質(zhì)量為2 g/mol,8 g H2的物質(zhì)的量n===4 mol。] 6.A [相對分子質(zhì)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該物質(zhì)的摩爾質(zhì)量,因而只要求出該物質(zhì)的摩爾質(zhì)量即可,由題可知該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是n=0.1 mol,所以M===16 g/mol,所以該物質(zhì)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6。] 7.A [由反應可得: X+2Y===R + 2M M(R) 2M(M) 4.4 g m 由題意知M(R)∶2M(M)=22∶18=4.4g∶m,解得M=3.6 g。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Y的質(zhì)量為4.4 g+3.6 g-1.6 g=6.4 g,所以Y與M的質(zhì)量比=6.4 g∶3.6 g=16∶9。] 8.1.5051024 3.011024 427.5 解析 1 mol Ba(OH)2含有1 mol Ba2+和2 mol OH-,1 mol 的粒子數(shù)為6.021023,用Ba2+和OH-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乘以6.021023即可得出答案。Ba(OH)2的摩爾質(zhì)量是171 g/mol,所以其質(zhì)量為2.5 mol171 g/mol=427.5 g。 9.(1)2.4081023 (2)0.6 mol 解析 (1)設0.3 mol NH3與x個H2O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數(shù)相等,則有:0.3 mol4=3,則x=6.0210230.4=2.4081023。 (2)根據(jù)Al2(SO4)3中Al3+與SO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3,已知:Al3+為0.4 mol,則SO為0.4 mol=0.6 mol。 10.18 g/mol 解析 化學反應必須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8 g A和32 g 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2 g C,生成D的質(zhì)量為8 g+32 g-22 g=18 g,則==;16 g A與70 g B反應時,B過量,A完全反應,生成D的質(zhì)量為16 g=36 g,則M(D)==18 g/mol。 第2課時 氣體摩爾體積 l 夯實基礎 一、1.O2 H2 1∶2 1.6 g 0.05 0.2 0.1 1∶2 物質(zhì)的量 2.(1)①數(shù)目?、诖笮 、哿W娱g的距離 (2)數(shù)目 大小 (3)粒子數(shù)目 粒子間的距離 3.相同 二、1.物質(zhì)的量 體積 2. 3.(1)溫度 壓強 (2)0℃和101 kPa 22.4 L/mol l 隨堂訓練 1.D 2.C 3.C [求標準狀況下互不反應的混合氣體的體積與單一氣體求法相同,只要求出總物質(zhì)的量,然后乘以22.4 L/mol即可。] 4.B [12 g H2的物質(zhì)的量為6 mol,則N2的物質(zhì)的量也為6 mol;6 mol N2的質(zhì)量為168 g;體積約為134.4 L(標準狀況);分子數(shù)約為3.6121024。故應選B。] 5.A [只要物質(zhì)的量相等,則氣體的分子數(shù)必相等。等質(zhì)量的N2和CO,摩爾質(zhì)量也相等,都是28 g/mol,則其物質(zhì)的量相等,分子數(shù)也相等。] 6.B [相同條件(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氣體具有相同的分子數(shù)(即相同的物質(zhì)的量),則具有相同物質(zhì)的量的氣體必具有相同的體積。] 7.A 8.1.75 0.75 57.1 解析 (1)兩種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之和為:=1.75 mol。(2)設混合氣中CO的物質(zhì)的量為x,CO2的物質(zhì)的量為y,則有x+y=1.75,28 g/molx+44 g/moly=61 g,解得:x=1 mol,y=0.75 mol。 (3)CO的體積分數(shù)即為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為100%≈57.1%。 l 課后檢測 1.B [本題主要考查影響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依據(jù)氣體體積的影響因素可知:溫度和壓強一定時,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幾乎相等,因而氣體體積主要由其物質(zhì)的量的多少決定;氣體摩爾體積是指在一定溫度、壓強下,1 mol 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22.4 L是1 mol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依據(jù)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知:不同的氣體,若體積不等,則它們所含的分子數(shù)有可能相等。] 2.D [22.4 L是1 mol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A沒有指明狀態(tài),所以錯誤;B中H2O在標準狀況下是液體,所以錯誤;非標準狀況通過調(diào)節(jié)溫度和壓強也可以使1 mol氣體體積達到22.4 L,所以C錯誤。] 3.B [常溫、常壓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是未知數(shù),無法求出分子數(shù),A錯誤;標準狀況下,1 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 L,其分子數(shù)為NA,B正確;標準狀況下,H2O為液體,所以C不正確;未指明標準狀況,所以D不正確。] 4.B [標準狀況下,氣體的體積與氣體的總的物質(zhì)的量有關,與氣體的種類無關,n(總)= mol+ mol+ mol=0.15 mol,V=n(總)22.4 L/mol=3.36 L。] 5.A [方法一:按常規(guī)思路,設瓶重m g。某氣體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Mr,由=,因為容器體積不變,所以有=,得m=100,然后由=得M(某)=28 g/mol,即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8。 方法二:差量法:同溫同壓下,氣體質(zhì)量之差和摩爾質(zhì)量之差之間存在著正比關系,因此可以不計算容器的質(zhì)量,直接由氣體質(zhì)量差和摩爾質(zhì)量差的正比關系求得。即: =,M(某)=28 g/mol,即Mr=28。] 6.C 7.A [m g 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為 mol,則 n g 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為 mol,則n g 氣體的體積為 L。] 8.3∶4 6∶11 3∶4 解析 n(O2)=4.8 g/32g/mol=0.15 mol,m(CO2)=0.2 mol44 g/mol=8.8 g。它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0.15 mol∶0.2 mol=3∶4,質(zhì)量之比是4.8 g∶8.8 g=6∶11,在同溫同壓下體積之比等于其物質(zhì)的量之比即3∶4。 9.1∶3 25% 17.5% 4∶7 40 1.79 解析 氣體的總物質(zhì)的量為n=V/Vm=6.72 L/22.4 L/mol=0.3 mol,所以n(CO)+n(CO2)=0.3 mol;n(CO)28 g/mol+n(CO2)44 g/mol=12 g,求得n(CO)=0.075 mol,n(CO2)=0.225 mol。 第3課時 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l 夯實基礎 一、1.單位體積 物質(zhì)的量 c mol/L molL-1 2. 二、1.托盤天平 100 mL容量瓶 燒杯 玻璃棒 膠頭滴管 量筒 2.(1)0.1 mol 5.85 (2)5.9 (3)燒杯 玻璃棒 (4)玻璃棒 容量瓶 (5)2~3 容量瓶 (6)1~2 cm 膠頭滴管 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l 隨堂訓練 1.D [根據(jù)公式c=,n為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V為溶液的體積。A項溶液的體積不等于1 L;B項22.4 L HCl的物質(zhì)的量不一定是1 mol;C項,鹽酸與水混合后,溶液體積不是10 L;D項n(NaOH)=0.25 mol,V[NaOH(aq)]=0.25 L,c(NaOH)=1 mol/L。] 2.C 3.B [所取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與所取溶液的體積無關,與原溶液物質(zhì)的量濃度相同。c(NaOH)==0.2 mol/L。] 4.A [濃溶液配稀溶液過程為:①計算所需濃溶液體積:5.3 mL,②選用合適量筒量取濃溶液:10 mL量筒,并用滴管滴加濃H2SO4到刻度線,③稀釋濃H2SO4:將少量水放入50 mL燒杯中,沿玻璃棒緩緩將濃H2SO4注入水中,④將冷卻至室溫的稀溶液轉(zhuǎn)移至100 mL容量瓶中,⑤定容。] l 課后檢測 1.D [根據(jù)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定義,A選項說法錯誤,不是1 L水,應該是1 L溶液;B選項,溶液的體積為1 L時含有2 mol H+;C選項的錯誤仍在98 g H2SO4溶于1 L水,溶液的體積不清楚,故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也說不清楚;D選項正確,因硫酸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98,故98 g就是1 mol。] 2.B 3.A [B項中水和酒精互溶,應用蒸餾法分離;C項托盤天平只能準確到0.1 g,應稱量5.9 g;滴管緊貼試管內(nèi)壁,會污染滴管,進而污染試劑。] 4.B [本題考查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過程及誤差分析。 A項極易出錯,以為0.5 mol/L1 L=0.5 mol是Na2CO3的物質(zhì)的量,所以100 g>53 g視為偏高。實際上應是Na2CO310H2O的物質(zhì)的量,應為286 g/mol0.5 mol=143 g。所以A項應偏低;B項平視時,凹液面的最低點與刻度線剛好相平,俯視時液面的最低點低于刻度線,即實際加水量少于應加水量,因此可導致濃度偏高;C項對用于稀釋或溶解的燒杯,如不數(shù)次加水沖洗并將洗滌液也轉(zhuǎn)入容量瓶,會使溶質(zhì)損失,使所配制的溶液濃度偏低;D項定容后,當振蕩、靜置后發(fā)現(xiàn)液面低于刻度線,這是由于液體沾在瓶壁和磨口等處所致,不會造成偏差,若加水則使所配溶液濃度偏低。] 5.(1)①②④③⑤ (2)天平、藥匙、燒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膠頭滴管 (3)偏高 (4)偏低 偏低 (5)宣告實驗失敗,從頭重新做 宣告實驗失敗,從頭重做 6.(1)0.2 (2)0.2 1.42 (3)0.2 0.1 解析 14.2 g無水硫酸鈉的物質(zhì)的量為0.1 mol,所以c(Na2SO4)=0.2 mol/L;取出50 mL,其物質(zhì)的量濃度仍為0.2 mol/L,其質(zhì)量為原來的十分之一,即1.42 g;50 mL溶液用水稀釋到100 mL,各個離子的濃度變?yōu)樵瓉淼亩种?,分別為0.2 mol/L和0.1 mol/L。 7.(1)4.2 10 mL (2)500 mL (3)量筒 燒杯 玻璃棒 膠頭滴管 解析 配制稀鹽酸450 mL,由于沒有此種規(guī)格的容量瓶,所以用500 mL的容量瓶。設量取濃鹽酸的體積為V,根據(jù)稀釋前后HCl物質(zhì)的量守恒建立關系式:12 mol/LV=0.10 mol/L500 mL,V=4.2 mL;根據(jù)量筒的規(guī)格選取10 mL量筒;結(jié)合配制步驟選取儀器。 第4課時 有關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計算 l 夯實基礎 一、V V cB cB ρ ρ 二、從左至右、從上至下:mol g L g 100% 相同 不一定 相同 不一定 物質(zhì)的量濃度(cB)= 三、c2V2 m2w2 對點訓練 1.A 2.C [c= = =11.8 mol/L] 3.A [原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c====5 mol/L,設應取原溶液與蒸餾水的體積分別為x、y則有5 mol/Lx=(x+y)1 mol/L,解得:x∶y=1∶4。] 4.B [c(HCl)==== mol/L。] 5.A [所得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與燒瓶的體積無關。c=== mol/L。] l 隨堂訓練 1.C [據(jù)n=cV,所以具有相等的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而溶質(zhì)的摩爾質(zhì)量、溶液的密度、酸所能電離出的H+數(shù)不能確定,故A、B、D不一定相等。] 2.C 3.C [此題用電荷守恒法求解簡便、準確。因為溶液不顯電性,所以溶液中陰、陽離子所帶的電荷總數(shù)相等。 設溶液體積為1 L,SO的物質(zhì)的量為x。 根據(jù)NaCl===Na++Cl- MgCl2===Mg2++2Cl- MgSO4===Mg2++SO 0.1 mol+0.25 mol2=2x+0.2 mol x=0.2 mol c(SO)=0.2 mol/L。] 4.D [設三種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c,則Cl-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c13:c22:c31=3∶4∶3。] 5.B 6.C [設需要12 mol/L的鹽酸的體積為x,則有:12 mol/Lx=1 mol/L0.25 L,解得:x=0.021 L=21 mL。] 7.(1) g (2) mol/L (3)17.1 dw mol/L 8.(1)36 10% 36.4 mL 2.75 mol/L 本章復習課 網(wǎng)絡構(gòu)建 一、過濾:分離難溶性固體和液體 一貼、二低、三靠 蒸發(fā):可溶性固體和液體分離?、俨AО舨煌嚢? ②余熱蒸干 ③坩堝鉗夾持 蒸餾:液體混合物分離?、俜辣┓小、跍y蒸氣溫度 分液:下口放出 上口倒出 二、①n= ②N=nNA?、踡=nM?、躰= ⑤V=nVm ⑥n=?、遚=?、鄋=cV 三、1.c(濃)V(濃)=c(稀)V(稀) 2.(1)天平(或量筒) 容量瓶 燒杯 玻璃棒 膠頭滴管 (2)計算 稱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釋) 洗滌 定容 單元檢測卷答案解析 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1.C [本題考查了初中化學中的基本實驗操作。A選項,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時,應使試管與桌面呈45夾角,并上下移動試管,以使試管受熱均勻;B裝置屬于洗氣瓶,混合氣體中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而CO氣體從溶液中逸出,從而達到除雜的目的;C選項向試管中傾倒液體時,標簽應向著手心,瓶塞應倒放在水平桌面上;D項的操作是濃硫酸稀釋時的正確操作。] 2.B 3.C [A中常溫常壓下33.6 L氯氣小于1.5 mol,鋁有剩余,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小于3NA,A不正確;B項標準狀況下己烷為非氣態(tài),其物質(zhì)的量遠大于1 mol,故共價鍵數(shù)目遠大于19 NA,B不正確;C中因每個CO2、O2中均有兩個氧原子,則其混合物中NA個分子必含有2NA個氧原子,正確;D中因CO水解,則1 L 1molL-1 Na2CO3溶液中CO離子數(shù)小于NA,不正確。] 4.D 5.C 6.D 7.D [加BaCl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這種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故選D。] 8.A 9.B [用稀鹽酸來排除CO的干擾。] 10.C [物質(zhì)在發(fā)生化學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不變,各種原子數(shù)之比等于各種原子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 11.B [5 mol/L的鹽酸10 mL稀釋到200 mL時,c(HCl)=5 mol/L=0.25 mol/L,取出溶液的濃度與取出的體積無關,仍與取出前濃度相同。] 12.C 13.C 14.B [只要不要求分液,萃取不一定非要在分液漏斗中進行;用剩的藥品一般不能放回原試劑瓶;取用砝碼應先大后小。] 15.B [NaOH潮解,則稱取NaOH的量不足,濃度偏低;加水未到刻度線,則溶液體積不足,濃度偏高;少量NaOH溶液殘留在燒杯中,溶質(zhì)沒全部進入所配溶液;D項中實際質(zhì)量只有2.0 g-0.4 g=1.6 g。] 16.B [標準狀況下的22.4 L HCl(氣)的物質(zhì)的量為1 mol,質(zhì)量為36.5 g,溶液質(zhì)量為 36.5 g+100 g,溶液體積為 mL,而溶液的密度ρ未知,則無法求溶液體積,進而無法求該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 17.(1)催化劑 B 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將導氣管末端插入盛水的水槽中,用手捂住錐形瓶,片刻后,導管口末端產(chǎn)生氣泡,松開手后,末端導管上升一段水柱,則證明氣密性良好 (2)A (3)溶解 過濾 加入的MnO2的質(zhì)量 18.(1)①④ (2)②⑤⑦ (3)⑧ (4)①②⑤⑦ 19.(1)取一支小試管,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體,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試管中的液體不分層,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是“水層”,反之,則上層是“水層”(或者用膠頭滴管向分液漏斗中滴加一滴水,若水溶于上層,則上層為“水層”,若水沉入下層后再溶解,則下層為“水層”) (2)取一支小試管,用膠頭滴管向其中加入一種無色液體1~2 mL,然后用另一膠頭滴管取另一無色液體逐滴滴入試管中,觀察,如果滴入的無色液體留在上層,則后滴入的液體為水,若滴入的液體沉入下層,則后滴入的液體為 CCl4 20.(1)①60 g/mol 8 mol ②1∶1 1∶1 8NA (2)①4 ②11NA 22NA 21.(1)78 g/mol (2)10片胃舒平 (3)0.6 mol 22.(1)ABDCE (2)量筒 膠頭滴管 500 mL容量瓶 (3)ad 解析 (1)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溶解、轉(zhuǎn)移、洗滌、定容、搖勻。 (2)還應有500 mL容量瓶、膠頭滴管和量筒。 (3)a俯視使V減少,故使c偏高;b未進行洗滌,使n減小,故使c偏低;c項使V增大,故濃度偏??;d使m增大,故使?jié)舛绕?;e無影響。 第二章 化學物質(zhì)及其變化 第一節(jié) 物質(zhì)的分類 第1課時 物質(zhì)的分類 夯實基礎 一、1.(1)不同 (2)鈉 碳酸 可溶性 2.(1)不同 分類 (2)純凈物 金屬單質(zhì) Na 非金屬單質(zhì) C 酸 H2SO4 堿 KOH 鹽 FeCl3 Al2O3 二、①2Ca+O2===2CaO?、贑aO+H2O===Ca(OH)2?、跜a(OH)2+CO2===CaCO3↓+H2O ④C+O2CO2?、軨O2+H2OH2CO3 ⑥Ca(OH)2+H2CO3===CaCO3↓+2H2O 隨堂訓練 1.B [本題考查了酸、堿、鹽的分類。A項中純堿為Na2CO3,屬于鹽,錯誤;C項中乙醇屬于有機物,不是堿,錯誤;D項苛性鈉為NaOH,屬于堿,錯誤,故選B。] 2.B 3.D 4.(1)Fe H2SO4 CO2 CaO Na2CO3 (2)Fe+H2SO4===FeSO4+H2↑ CaO+H2SO4===CaSO4+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CO2+CaO===CaCO3 解析 該題結(jié)合物質(zhì)的性質(zhì),考查物質(zhì)分類的應用。據(jù)單質(zhì)①能和酸②發(fā)生化學反應,推知①應為活潑金屬單質(zhì)即為鐵,而酸只有稀H2SO4,即②為稀H2SO4,則氧化物④應為金屬氧化物,即④為CaO,則氧化物③為酸性氧化物,即CO2,⑤屬于鹽且既能與H2SO4反應,又能與CaO反應,則⑤應為Na2CO3。 課后檢測 1.B [符合鈉鹽集合的是B、C、D,符合正鹽集合的是A、B、C,符合碳酸鹽集合的是A、B,Na2CO3既是正鹽、碳酸鹽,又是鈉鹽,故B正確。] 2.D 3.A [由相關物質(zhì)之間的轉(zhuǎn)化可知,它們之間可發(fā)生化合反應、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沒有涉及分解反應。] 4.C [熔融液為三種物質(zhì)的混合物,但對任一種物質(zhì)來講都是化合物,即都是純凈物。] 5.D [已知題干中的氧化物均為酸性氧化物。] 6.D [水銀是液態(tài)汞,屬于金屬單質(zhì),水蒸氣是水,屬于化合物,水煤氣是H2、CO的混合氣體。] 7.A [A中的③④⑤均是堿,而B、C、D中的各項均不同類。] 8.(1)A 其余均為酸性氧化物(或D 其余均為氣體) (2)C 其余均為離子 (3)D 其余均為氣體 解析 物質(zhì)的分類方法很多,同一種物質(zhì)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屬于不同的類別。在對物質(zhì)分類時,要對每一組內(nèi)的物質(zhì)從狀態(tài)、組成特點、性質(zhì)、實驗操作方法等多方面進行多方位思考分析,尋找規(guī)律、明確異同,根據(jù)題目要求分析和解答。 9.(1)SO2 (2)NaClO3 (3)HCl (4)K2CO3 解析 (1)SO2是非金屬氧化物,其他三種為金屬氧化物;(2)NaClO3是氯的含氧酸鹽,其他三種是金屬氯化物(或從氯元素的價態(tài)上找);(3)從氯元素的價態(tài)上分析,HCl中Cl為-1價,其他為+5價;(4)前三者為酸式碳酸鹽,K2CO3為正鹽。 10.(1)從左往右:Fe、Cu S、H2 HCl、H2SO4 NaOH、Ba(OH)2 NaCl、NaHCO3 K2O、CuO (2)分類標準1:是不是化合反應:化學反應①②③④為一類,都是化合反應;反應⑤不是化合反應。 分類標準2:反應物的特點:化學反應①②為一類,都是非金屬單質(zhì)與氧氣反應;化學反應③④為另一類,都是金屬單質(zhì)與氧氣反應;反應⑤是化合物與氧氣反應。 分類標準3: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①②③④⑤為一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11.(1)七氧化二錳、二氧化硅 氧化鈉、氧化鈣 氧化鋅 (2)C 第2課時 分散系及其分類 夯實基礎 一、1.一種(或多種) 另一種 分散質(zhì) 分散劑 2.溶液 濁液 膠體 溶液 濁液 膠體 二、1.沸水 飽和FeCl3溶液 紅褐 2.(1)溶液 濁液 介穩(wěn) (2)一束光亮的通路 散射 溶液和膠體 (3)①加熱?、诩尤腚娊赓|(zhì)溶液?、奂尤肽z粒帶相反電荷的膠體 隨堂訓練 1.B 2.C 3.D 4.Fe2O3+6HCl===2FeCl3+3H2O (1)FeCl3+3NaOH===Fe(OH)3↓+3NaCl 復分解 (2)紅褐 氫氧化鐵膠體 解析 Fe2O3是堿性氧化物,能與酸反應生成鹽。 (1)鐵鹽可與堿反應,生成沉淀;(2)是Fe(OH)3膠體的制法。 課后檢測 1.D [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膠體粒子的直徑在1~100 nm之間;丁達爾效應是膠體特有的現(xiàn)象,故選D。] 2.C [納米碳的粒子直徑在1~100 nm,將其分散到蒸餾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屬于膠體,能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膠體的粒子能透過濾紙;膠體是一種“介穩(wěn)體系”,雖然不如溶液穩(wěn)定,但比濁液穩(wěn)定,放置較長時間不會聚沉而析出沉淀。] 3.D [霧是小液滴分散到空氣中形成的氣溶膠。] 4.D [溶液和膠體兩種分散系都呈電中性;分散質(zhì)粒子均作無規(guī)則的布朗運動;膠體粒子吸附某種類型的帶電微粒,在電場作用下,其粒子也作定向移動;利用丁達爾效應可區(qū)分溶液和膠體。] 5.A [①項為FeCl3+3NaOH===Fe(OH)3↓+3NaCl,即生成沉淀而非膠體;血液是膠體,②項是膠體的聚沉;③項為膠體的丁達爾效應,故A項符合題意。] 6.B [納米材料粒子直徑為幾納米至幾十納米,符合膠體粒子直徑范圍:1 nm~100 nm,所以納米材料形成的分散系屬于膠體,應具有膠體的性質(zhì)。] 7.C [制備Fe(OH)3膠體時用玻璃棒攪拌易形成沉淀。] 8.C [A項中水不是分散系;B項中Fe(OH)3膠粒的個數(shù)少于2NA,膠粒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D項中應是飽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Fe(OH)3膠體。] 9.(1)自來水中含電解質(zhì)雜質(zhì)較多,易使制備的膠體發(fā)生聚沉,導致實驗失敗 (2)氯化鐵溶液濃度過稀,不利于氫氧化鐵膠體的形成 (3)長時間的加熱能夠?qū)е職溲趸F膠體聚沉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膠體的聚沉以及氫氧化鐵膠體制備實驗的注意事項。 10. 組別 分類標準 不屬于該類別的物質(zhì) 第②組 化合物 H2 氣體 CaCO3 第③組 溶液 氫氧化鐵膠體 有色 氯化鈉溶液 解析 對比同組內(nèi)各物質(zh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按照相關的標準歸類即可。 11.(1)空氣中也出現(xiàn)了光柱 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 (2)清晨 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霧是膠體,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 (3)打開暖瓶(或加熱水)讓水汽升騰起來,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解析 (1)進入燒杯前,光穿過的空氣不是膠體,不會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所以該圖中的明顯錯誤是空氣中也出現(xiàn)了光柱。 (2)清晨,樹林中存在水霧,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形成光束,穿過這些水霧會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觀察到該現(xiàn)象的時間是清晨。 (3)打開暖瓶(或加熱水)讓水汽升騰起來,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第二節(jié) 離子反應 第1課時 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夯實基礎 一、1.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 化合物 酸 堿 鹽 2.水溶液里和熔融狀態(tài) 化合物 二、1.水溶液 熔融狀態(tài) 自由移動的離子 2.(1)H2SO4===2H++SO (2)NaOH===Na++OH- (3)CuSO4===SO+Cu2+ 3.H+ OH- 4.自由移動的離子 隨堂訓練 1.A [電解質(zhì)與非電解質(zhì)是根據(jù)化合物能否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下導電劃分的,不是根據(jù)化合物的水溶性劃分的,如CaCO3、BaSO4、AgCl等難溶于水的物質(zhì),但都是電解質(zhì),B項錯;氧化物有的是電解質(zhì),如Na2O、CaO等離子化合物,有的不是電解質(zhì),如CO2、SO2等共價化合物,C項錯;氫化物有的是電解質(zhì),如HCl、HF等,有的不是電解質(zhì),如CH4、NH3等,D項錯。] 2.D [SO2溶于水后,與H2O反應生成的H2SO3溶液能導電,但SO2是非電解質(zhì),故A錯;NaCl固體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Na+和Cl-,而不是電流的作用,B錯誤;NaCl是電解質(zhì),但晶體中Na+和Cl-不能自由移動,故NaCl晶體不導電,C錯誤;HCl屬共價化合物,液態(tài)時不導電,但溶于水能電離出H+和Cl-,故D正確。] 3.D 4.D [(1)酸有一元酸和多元酸,堿有一元堿和多元堿,寫電離方程式時,注意H+和OH-的個數(shù);鹽的陰離子和陽離子也可能有多個,書寫電離方程式時,同樣要注意個數(shù),故選項A和選項B錯;(2)書寫電離方程式時,離子符號要正確,例:沒有H和(OH)這兩種形式的離子;另外,離子右上角的電荷數(shù)的書寫不同于化合價,故選項C錯。] 5.D 6.D [酸、堿、鹽是從電離角度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堿,電離時只要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的就是鹽。所以A、B項說有氫離子、氫氧根離子就是酸、堿,顯然錯誤,應該強調(diào)全部;C項說法不夠準確,因為有些鹽還能電離出H+、OH-等。] 7.(1)②③⑤⑦⑧⑨⑩?? (2)③⑤?、荨?3)⑨⑩???、幄狻?4)⑦⑧ 課后檢測 1.D [本題有兩個限制條件,一是能導電,二是屬于電解質(zhì)。A項中氯化鈉固體屬于電解質(zhì),但固體中離子不能自由移動,故不能導電;B項氯化鈉溶液能導電,但屬于混合物,不屬于電解質(zhì);C項中液態(tài)氯化氫是分子,沒有離子,不能導電。] 2.B [溶液導電是因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但能導電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電解質(zhì),如金屬單質(zhì)等。同時電解質(zhì)也不一定能導電,要看電解質(zhì)的狀態(tài),固態(tài)時不電離,也不導電。] 3.A 4.B [導電性強弱不是區(qū)別電解質(zhì)與非電解質(zhì)的依據(jù),盡管水導電性很差,但水仍然是電解質(zhì),A選項錯誤;酸、堿、鹽屬于電解質(zhì),有些氧化物(如CaO、Na2O等)也是電解質(zhì),C選項錯誤;HCl是電解質(zhì),但在熔融狀態(tài)下,HCl沒有發(fā)生電離產(chǎn)生自由移動的離子,故熔融狀態(tài)時HCl不導電,D選項錯誤。] 5.C [B、D項中的物質(zhì)在該狀態(tài)下不能電離,故不含自由移動的離子;A項中KClO3的電離方程式為:KClO3===K++ClO;C項KCl===K++Cl-。] 6.D [NaHSO4為強酸的酸式鹽,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NaHSO4===Na++H++SO。] 7.C [B、D是非電解質(zhì),在熔融狀態(tài)下NaCl也能導電。] 8.(1)稀硫酸、空氣 (2)HCl (3)BaSO4 (4)NH3、CO2 (5)Cu、Hg 解析 10種物質(zhì)中稀硫酸和空氣屬于混合物。HCl溶于水可電離出H+、Cl-,能導電,故HCl屬于電解質(zhì),但熔融狀態(tài)下不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不導電。BaSO4是難溶性電解質(zhì)。而NH3、CO2的水溶液雖然能導電,但不是它們本身發(fā)生了電離,而是它們與水發(fā)生了反應,生成了電解質(zhì)NH3H2O和H2CO3,故它們屬于非電解質(zhì)。銅和金屬汞屬于單質(zhì),不是化合物,故既不是電解質(zhì)也不是非電解質(zhì),但能導電。 9.(1)①不能 HCl是共價化合物,液態(tài)時不電離,只在水溶液中電離?、谀堋∧茈婋x出Na+和Cl- ③不能 Fe是單質(zhì) ④不能 電解質(zhì)在固態(tài)時不電離 (2)HCl===H++Cl- H2SO4===2H++SO Ca(OH)2===Ca2++2OH- KOH===K++OH- NH4NO3===NH+NO KAl(SO4)2===K++Al3++2SO 解析 (1)HCl是酸,屬共價化合物,在液態(tài)時不電離,NaCl在熔融狀態(tài)可以電離,KOH在固態(tài)時不電離,F(xiàn)e是單質(zhì),任何條件都不電離。(2)KAl(SO4)2能電離出三種離子。 10.亮 由亮變暗至熄滅 逐漸變亮 無變化 解析 Ca(OH)2溶于水全部電離Ca(OH)2===Ca2++2OH-,開始燈泡較亮;通入CO2時,CO2+Ca(OH)2===CaCO3↓+H2O,CaCO3難溶于水,溶液中離子濃度逐漸減小,燈泡變暗直至熄滅;繼續(xù)通CO2,CO2+H2O+CaCO3===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Ca(HCO3)2===Ca2++2HCO,溶液中離子濃度變大,燈泡變亮;繼續(xù)通入CO2,CO2+H2OH2CO3,當溶液飽和時,再通CO2,離子濃度不變,燈泡亮度不變。 第2課時 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 夯實基礎 一、1.陰、陽離子 離子 2.某種離子濃度減小 Ba2+ SO BaSO4 Ba2+ SO 二、1.實際參加反應 2.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易溶于水且易電離 氣體 單質(zhì) 氧化物 不參加反應 質(zhì)量 電荷 3.同一類型 三、生成沉淀、放出氣體或生成水 隨堂訓練 1.(1)H++OH-===H2O (2)2H++Cu(OH)2===Cu2++2H2O (3)2H++SO+Ba2++2OH-===BaSO4↓+2H2O (4)2H++CaCO3===Ca2++CO2↑+H2O (5)2H++CO===CO2↑+H2O (6)Ba2++2OH-+Mg2++SO===BaSO4↓+Mg(OH)2↓ (7)Fe+2H+===H2↑+Fe2+ (8)Fe+Cu2+===Fe2++Cu (9)6H++Fe2O3===2Fe3++3H2O (10)CO2+Ca2++2OH-===CaCO3↓+2H2O 2.A [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生成難溶的、難電離的或易揮發(fā)的物質(zhì)。B中的AgCl和C中的CaCO3都是難溶的物質(zhì),D中的NH3H2O是難電離的物質(zhì)。] 3.C [判斷某個反應是否是離子反應應從實質(zhì)、發(fā)生條件等幾方面綜合分析。參加離子反應的不一定都是電解質(zhì),只要有一種是即可,A錯誤;離子反應中不一定每一種離子的濃度都減小,如Fe+CuSO4===FeSO4+Cu的反應中,F(xiàn)e2+的濃度是增大的,B錯誤;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是產(chǎn)生沉淀、氣體、難電離的物質(zhì),氧化還原型離子反應就不一定滿足這些條件,如Cu2++Fe===Fe2++Cu,故D錯誤。] 4.D 5.可溶 電離 二氧化碳和水 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 CO代表可溶性碳酸鹽,用可溶性碳酸鹽替換CO,H+代表易溶于水、易電離的酸,用易溶于水、易電離的酸替換H+。 課后檢測 1.C [A中氫氣還原氧化銅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但不屬于離子反應;B中膽礬失去結(jié)晶水屬于分解反應,不屬于離子反應;D中二氧化硫與氧化鈣的反應僅屬于化合反應,不屬于離子反應,所以只有C符合題意。] 2.B [只有可溶性鹽在離子方程式中才可以寫作離子形式;離子反應的實質(zhì)是離子的濃度或數(shù)目減小;H++OH-===H2O表示的是可溶性強酸與可溶性強堿生成可溶性鹽和水的反應;復分解反應只要滿足三個條件之一即可發(fā)生。] 3.A [A項均用離子方程式Cu(OH)2+2H+===Cu2++2H2O表示; B項前者為Ba2++SO===BaSO4↓,后者為Ba2++2H++2OH-+SO===BaSO4↓+2H2O; C項前者為CO+2H+===H2O+CO2↑,后者為CaCO3+2H+===Ca2++H2O+CO2↑; D項前者為CaCO3+2H+===Ca2++H2O+CO2↑,后者為CaCO3+2H++SO===CaSO4+H2O+CO2↑。] 4.D 5.D [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的方法是“三查”:一查電荷是否守恒,原子數(shù)是否守恒;二查物質(zhì)拆分是否正確;三查物質(zhì)間的反應是否正確。據(jù)此可知A中石灰水是澄清的,Ca(OH)2應拆寫成離子的形式;B中遺漏了參加反應的Ba2+和SO;C中離子電荷不守恒。] 6.(1)反應不符合事實,鐵和酸反應生成+2價鐵的化合物 (2)反應不符合事實,Cu是不活潑的金屬,不能和酸反應 (3)化學式拆分錯誤,氫氧化銅不溶于水,不能拆寫 (4)化學式拆分錯誤,醋酸是難電離的物質(zhì),不能拆寫 (5)電荷不守恒 (6)化學式拆分錯誤,氧化物不能拆寫 7.A [由電荷守恒得關系式:31+23=11+2x,x=4,故n(Fe3+)∶n(SO)=1∶2。] 8.(1)1 (2)+5 解析 (1)根據(jù)離子方程式左右兩邊電荷守恒則-n-16+16=-1 n=1 (2)RO中根據(jù)化合價原則,R的化合價為+5價。 9.(1)Na2CO3、KCl (2)BaCl2、CuSO4 (3)KNO3 解析 無色溶液可排除CuSO4固體;通過實驗②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氣泡產(chǎn)生可確定溶液中含有CO和Cl-,同時排除Ba2+的存在。由此肯定固體中含有Na2CO3和KCl,不存在BaCl2固體。 10.(1)生成紅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2)生成無色氣味氣體 HCO+H+===CO2↑+H2O (3)觀察不到明顯現(xiàn)象 H++OH-===H2O (1)中生成沉淀,(2)中生成氣體和H2O,(3)中生成難電離物質(zhì)H2O 都使溶液中的某種離子濃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第3課時 習題課 1.C [Cu2+與CO和OH-不能共存。Ba2+與SO不能共存。] 2.C [Na與H2O反應生成了Na+和OH-,所以屬于離子反應;選項B原子個數(shù)不守恒;選項D中H2O不能寫成離子符號。] 3.C [凡是能與OH-反應的離子,其離子數(shù)目均要減小,HCO、Fe3+、H+均可以與OH-反應。] 4.B [A項CO2過量,CaCO3繼續(xù)與CO2和H2O反應生成Ca(HCO3)2,正確的離子方程式應寫成CO2+OH-===HCO;B項胃酸中含有大量的H+,NaHCO3拆成Na+和HCO正確;C項MgCO3應寫成分子式,離子方程式應為MgCO3+2H+===Mg2++H2O+CO2↑;D項離子方程式應為Ba2++2OH-+SO+2H+===BaSO4↓+2H2O。] 5.A [溶液毒性降低,說明有毒離子濃度減小,由于甲溶液呈堿性,即含有OH-。] 6.B [NaHCO3在溶液中電離產(chǎn)生Na+和HCO,NaHSO4在溶液中電離產(chǎn)生Na+、H+、SO,能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是H+和HCO。] 7.A [B項中可發(fā)生Ba2++SO===BaSO4↓的反應而不能大量共存;C項中含有MnO,溶液呈紫色,不符合“無色”的條件;D項中可發(fā)生反應:H++HCO===CO2↑+H2O,故不能大量共存,只有A項符合題意。] 8.A [A項中Mg2+與OH-結(jié)合可生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化學 必修 一學案 答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035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