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电影网午夜鲁丝片无码,真人h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免费夜色私人影院在线观看,亚洲美女综合香蕉片,亚洲aⅴ天堂av在线电影猫咪,日韩三级片网址入口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

上傳人:Sc****h 文檔編號:105263701 上傳時間:2022-06-11 格式:DOC 頁數(shù):17 大?。?.85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_第1頁
第1頁 / 共17頁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_第2頁
第2頁 / 共17頁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_第3頁
第3頁 / 共17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26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部分 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學案 人民版(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十六單元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變法體現(xiàn)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經濟要求 (1)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商鞅變法把官爵和軍功結合起來,增強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商鞅變法還同時打擊了貴族的特權,樹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優(yōu)勢地位。 (2)廢除井田,獎勵耕織: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承認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自由買賣土地,推動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 (3)普遍推行縣制,強化中央集權:縣制的建立及推廣預示著它將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采邑制,成為新的政體制度。而國君直接任免官員則使從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集中于國君一人,強化了中央集權,體

2、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 2.全面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 (1)漢化政策的具體措施表現(xiàn)為均田制、移風易俗和推行漢制等內容。對鮮卑族來說,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就中華民族而言,豐富、發(fā)展了各民族文化。 (2)從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根本目的來看,是要加強鮮卑族的統(tǒng)治;從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來看,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多民族共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3)該政策體現(xiàn)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文化所征服的歷史規(guī)律,從這個角度講,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順應了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值得肯定。 (4)從本質上說,漢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學習先進文化的過程,又是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啟

3、示 (1)改革必須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但也應防止在改革中出現(xiàn)用人不當、執(zhí)行不力等問題。 (3)改革必然會觸及某些人的特權和既得利益,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注重改革的實效性。 4.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商鞅變法 王安石變法 不同點 背景 新舊社會制度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北宋中期面臨統(tǒng)治危機 目的 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統(tǒng)治危機 實質 一場封建化的改革 對封建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相同點 都是為了

4、富國強兵;都有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都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措施比較全面,都調整了生產關系 5.1861年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1)這次改革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表現(xiàn),是沙皇以國家名義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 (2)變革的不徹底性,使得俄國無法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領域全面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次改革并沒有觸動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使改革后俄國近代化面臨深刻的危機,所以俄國還面臨著民主革命的任務。

5、 6.明治維新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 (1)進步性 ①經濟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經濟的近代化,日本逐步發(fā)展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②政治方面:1889年,頒布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基本確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鞏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④軍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軍隊,軍事實力得到增強,為擺脫民族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⑤對外方面: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并躋身世界帝國主義國家行列。 (2)局限性 ①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

6、余勢力,形成帶有濃厚封建專制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 ②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給他國特別是亞洲鄰國帶來了巨大災難。 7.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成敗原因的比較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社會背景 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水平高于中國;封建統(tǒng)治相對薄弱 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中外反動勢力勾結使封建統(tǒng)治勢力強大 領導力量 倒幕派(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lián)合,力量強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裝倒幕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小,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不敢發(fā)動群眾,頑固派力量強大 具體措施 明治政府頒布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 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書,但各地官僚陽奉陰違

7、國際環(huán)境 發(fā)生在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對中國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發(fā)生在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帝國主義不愿意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huán)境對中國不利 8.分析比較工業(yè)文明沖擊下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出現(xiàn)的,但從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具有相似之處,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業(yè)國家侵略、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的結果;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則是在對外爭霸戰(zhàn)爭失敗、階級矛盾尖銳、農奴制落后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變

8、革,其性質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雖然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領導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3)從三次改革內容上看,只有中國的戊戌變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維新最為徹底,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近代化進程。 (4)從結果與影響上看,改革后俄國、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戊戌變法未成功,但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利于近代化的發(fā)展。 1.含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類 (1)從程度上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

9、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2)從內容上看,分為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 (3)從性質上看,可分為奴隸制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①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②封建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歐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 ④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lián)、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

10、 1.社會發(fā)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原因。 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主要原因。 3.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三大矛盾導致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 4.改革力量:階級條件——組織條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 6.外部因素:催化劑、導火線——直接原因。 1.如何評定“改革的結果” 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判斷改革的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

11、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xù)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2)看當時力量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5)看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zhí)行。 1.原則: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去加以評價。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據(jù)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

12、否定。 2.規(guī)律性認識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fā)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敗具體原因要看改革派與保守派雙方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沒有固定的

13、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適合國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國古代三次改革內容的特點及規(guī)律性認識 1.特點 (1)從政治角度看: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變法更側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廢分封,推行縣制,其實質是加強中央集權;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側重于接受漢族先進政治制度,整頓吏治,制定官吏俸祿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漢族地主為官,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王安石變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變革,這是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2)從經濟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經濟舉措。商鞅變法涉及土地制度、農業(yè)、商業(yè)政策以及經濟衡量計算單位等,本質上反映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特點,有助于政治統(tǒng)一;北魏孝

14、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接受漢族先進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變法從富國角度出發(fā),改革賦役制度,重視農業(yè),興辦水利工程,加強市場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緩和農民階級與封建國家的矛盾,以達到改變積貧的局面。 (3)從軍事角度看: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都進行了軍事改革,商鞅變法軍事改革是為了強兵,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變法軍事改革雖然也是為了強兵,但更側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 (4)從思想文化及生活習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變法“燔詩書而明法令”,強調加強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漢化政策的體現(xiàn);王安

15、石變法對教育進行改革,從科舉制度入手,達到整頓吏治的目的。 2.規(guī)律性認識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敗。這主要是因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決定了統(tǒng)治階級必須恢復并發(fā)展經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這為新王朝的改革減少了阻力;統(tǒng)治者能吸取前代滅亡教訓,大力調整統(tǒng)治政策,這種改革符合當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政治集團的共同要求;多有強大的王權作保障。 (2)王朝中后期:統(tǒng)治階級內部保守勢力強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頑強抵抗。 考向1 從改革的時代背景角度融合考查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象 吳宗國主編《中

16、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說:北朝的強盛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作者旨在強調(  ) A.北朝統(tǒng)治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為了強大帝國 C.隋唐統(tǒng)治重創(chuàng)了士族勢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歷史進步性 【命題評析】 本題以學者評論為切入點,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主要考查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 解析:選D。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分析選項,A、C題干材料沒有

17、體現(xiàn);B與史實不符;D項符合題意。所以選D。 考向2 從改革的措施、影響等角度考查歷史發(fā)展特征 (2020·山東省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模擬卷)戰(zhàn)國時期,選賢任能是思想家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于無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徳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墨子) 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兩人對“賢”的不同態(tài)度,并說明他們目的上的相同之處。 (2)結合商鞅變法,說明材料二反映的選賢任能主張

18、有何意義。 【命題評析】 本題從社會變革的角度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特征。主要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選官用人制度、諸子百家思想、商鞅變法等知識點,主要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 解析:第(1)問抓住材料一信息“貴賢”“敬賢者存,慢賢者亡”“是賢與君爭,其亂甚于無君”可知兩人的不同態(tài)度;相同之處結合戰(zhàn)國時期兩人提出主張的目的作答。第(2)問抓住材料二信息“列徳而尚賢”“有能則舉之”“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歸納主張,結合商鞅變法分析意義。 答案:(1)不同態(tài)度:荀子主張貴賢、敬賢,慎子主張尊君輕賢。 相同之處:均是為君主治國提供用人建議。 (2)墨子和李悝主張用人不論出身,以才

19、能和功勞為用人標準。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耕織和軍功爵的舉措,打破了世卿世祿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推動了社會進步,使秦國成為當時的強國。 考向3 從改革的背景、措施等角度考查對近代某一改革措施的綜合認識 (2019·高考全國卷Ⅲ·T44) 材料 甲午戰(zhàn)后,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開議院。隨著維新運動的高漲,康有為認為“民智未開”,開議院為時過早。1898年,康有為在《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中提出:設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guī),重立典法”,“撰敘儀制官制諸規(guī)則”,甚至“酌定憲法”;制度局議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等12個專局來負責執(zhí)行;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

20、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開制度局的建議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重視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最終未能實現(xiàn)。 ——摘編自《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康有為從主張設議院轉向開制度局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所設計的制度局的特點。 【命題評價】 本題選取戊戌變法中康有為變法的措施為切入點,考查康有為變法措施的特點及其主張的原因,主要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yǎng)。 解析:第(1)問,依據(jù)材料中“康有為認為‘民智未開’,開議院為時過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認識的轉變;依據(jù)材料中

21、“開制度局的建議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重視和支持”可得出爭取光緒皇帝的支持;依據(jù)材料中“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可分析得出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第(2)問,依據(jù)材料中有關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變法的核心機構;根據(jù)材料中“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以及“最終由皇帝裁決”可得出其注重維護皇帝權威;通過制度局的職能可得出其具有議院的性質。 答案: (1)減少變法的阻力;爭取光緒皇帝的支持;自身認識的轉變。 (2)變法的核心機構;注重維護皇帝權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議院的性質。 考向4 從社會變革角度綜合考查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對比上述圖文材料,結合史實

22、說明“經濟發(fā)展與民主政治”的關系。 【命題評析】 本題運用圖文材料,考查19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與社會變革的特征,主要考查開放性探究論證問題,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yǎng)。 解析:材料中的地圖給我們展示了工業(yè)革命的傳播路線,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以英國為中心,工業(yè)革命向外進行傳播,同時,英國的民主程度在同期的歐洲也是最高的,說明了經濟的發(fā)達程度影響了一個國家民主程度;通過材料中展示給我們的大事年表可發(fā)現(xiàn),經濟發(fā)達國家民主進程順利,比如英國;經濟不發(fā)達國家,民主進程會有反復、曲折,比如俄國。換個角度看該大事年表,我們也可以得出政治變革對經濟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依據(jù)以上分析

23、闡述經濟發(fā)展與民主的關系即可。 答案:情況一:從一個角度提出觀點,能夠進行深入地說明。 角度1:經濟發(fā)展影響民主政治進程。 ①經濟發(fā)展推進政治民主進程。說明:運用英、法、德、俄等國工業(yè)革命時期一個相關政治發(fā)展狀況加以說明。 ②經濟發(fā)展對各國民主政治的影響又有所區(qū)別。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產生民主政體的可能性就越大,運用英、法、德、俄等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相關政治發(fā)展狀況加以說明;而法、俄等國在工業(yè)革命發(fā)展中,由于國情不同,都曾出現(xiàn)過民主政治的曲折。(兩種情況寫出一種即可) 角度2:民主政治進程影響經濟發(fā)展。 ①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會對經濟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說明:運用英、法、德、俄等國工業(yè)革命時期

24、相關政治、政策狀況對經濟發(fā)展影響的一個史實加以說明。 ②民主政治發(fā)展對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并不一致。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對經濟發(fā)展的推進可能性更大,可結合英、法、德、俄等國工業(yè)革命時期政治、政策狀況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加以說明;而德國在19世紀末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不如法國,但是由于政策、資源等各種條件不同,其經濟發(fā)展速度高于法國,甚至也高于英國。(兩種情況寫出一種即可) 情況二:能夠綜合兩個角度提出觀點,合理運用材料或史實加以綜合說明。 單元質量檢測(十六)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秦國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建立縣制,至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為戶籍相伍”。秦

25、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這一進程體現(xiàn)了(  ) A.秦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 B.國家對中央政權的改造 C.貴族力量逐步得到強化 D.秦國首先設置縣級政區(qū) 解析:選A。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秦國設立縣制后不斷推廣縣制,加速了貴族政治的衰落,促進封建官僚政治的興起,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多種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頒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響是(  ) A.解決了人地矛盾問題 B.實現(xiàn)了社會長期穩(wěn)定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調整了農業(yè)生產關系 解析:選D。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制度使無地或者少

26、地的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農民向國家繳納賦稅,是對農業(yè)生產關系的調整,故選D項。 3.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數(shù)是北方人。唐代后期進士及第增長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在王安石變法中,參與變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  ) A.南方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B.程朱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 C.江南政治實力比重增強 D.科舉制促進社會結構變動 解析:選A。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說明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fā)展,故選A項;程朱理學在南宋以后才逐漸發(fā)展為官方哲學,王安石變法是北宋時期,排除B項;材料

27、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發(fā)展,其背后原因是經濟的發(fā)展,沒有強調政治實力比重增強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體現(xiàn)社會結構變動,排除D項。 4.1902年,清政府官員鐵良檢閱安徽武備練軍,見其“兵士多系舉人、廩貢、秀才之優(yōu)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報》報道,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由上述現(xiàn)象可知(  ) A.社會變動引發(fā)了價值觀念變化 B.維新變法解放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C.西學傳播開啟了軍隊近代化 D.科舉制廢除加速了社會階層流動 解析:選A。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還有很多“優(yōu)秀分子”,到了1905年“優(yōu)秀分子”已經很少,說明科舉制讓部分知識分子對清政府絕望,開始傾向革命,故

28、A項正確。 5.在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上書要求設立制度局,“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關部門實行。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對,有軍機大臣揚言:“開制度局,是廢我軍機也,我寧忤旨而已,必不可開?!贝耸伦罱K不了了之。這反映了(  ) A.維新變法運動順利發(fā)展 B.變法遭到守舊勢力反對 C.軍機處權力被徹底廢除 D.機構重疊加劇財政負擔 解析:選B。據(jù)材料“維新派上書要求設立制度局……此事最終不了了之”可知,維新變法運動阻力重重,故A項錯誤;據(jù)材料“維新派上書要求設立制度局……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對”可知,維新變法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故B項正確;據(jù)材料“‘開制度局,是廢我軍機也,我寧

29、忤旨而已,必不可開?!耸伦罱K不了了之”可知,軍機處的權力并未廢除,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增設新機構引起守舊勢力的不滿,而不是強調機構重疊,故D項錯誤。 6.下表反映的是1898年1~5月中國社會各界的若干變法方案及措施。據(jù)此判斷當時(  ) 1月 兵部尚書榮祿請參酌中外兵制設立武備特科 康有為《請大誓臣工開制度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折》 嚴復《擬上皇帝書》 2月 清政府官員伍廷芳《奏請變通成法折》 黃思永奏請發(fā)行昭信股票 3月 御史陳其璋奏請統(tǒng)籌全局向英國借款 剛毅奏請裁冗員薪水各局雜支整頓保甲等 5月 張謇《農工商標本急策》 A.變法呼聲高漲 B.發(fā)展資本主

30、義成為共識 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 D.維新派放棄政治變革要求 解析:選A。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據(jù)題干“1898年1~5月中國社會各界的若干變法方案及措施”及表格信息可知,當時中國社會各界不斷提出了各種變法方案及措施,逐步推進變法的呼聲高漲,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 7.(2020·北京海淀區(qū)期中)華夏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 材料一 從遠古到西周時期 在秦人的歷史記憶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華出自炎黃世系,秦人為炎黃的姻族。秦人長期活動在西周的西部邊疆,因善于養(yǎng)馬,西周賜予封邑,收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邊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時期 ②秦襄公因護衛(wèi)周平王東

31、遷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人由此進入諸侯國之列。此后,秦人一再東遷,勢力擴大到關中地區(qū),成為西北地區(qū)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然而在整個春秋時期,中原諸國一直將秦人視為夷狄并加以歧視。秦人為此深感自卑?!扒貒忠模q懼為諸侯笑?!? 戰(zhàn)國時期 ③戰(zhàn)國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諸夏視秦人為夷狄?!安慌c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恥辱,表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遷都至咸陽,完成了其活動中心由隴右到關中腹地的重大轉移。④戰(zhàn)國晚期,由于秦國實力不斷壯大,取代周室、吞滅群雄的戰(zhàn)略意圖越來越明顯,秦國與關東六國逐漸形成緊張對抗的關系。六國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對秦國充滿仇恨和畏懼。但是

32、,秦人身上的“戎狄”標簽,在戰(zhàn)國晚期已經淡化,甚至消失。秦國發(fā)動的兼并戰(zhàn)爭,在六國人士心目中不是異族入侵,而是強者對弱者的征服戰(zhàn)爭。秦與六國之間已經不存在夷夏之別,秦人已經完全融入并認同華夏民族。 ——摘編自彭豐文《從邊緣到中心:秦人認同 華夏民族的心理歷程及其歷史意義》 材料二 1912年1月,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中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如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1月底,孫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電文中說:“漢蒙本屬同種,人權原自天賦,自宜結合團體,共謀幸?!袢珖娂坝诖耍浩鸾獬龑V?,并非仇滿,實欲合全國

33、人民,無分漢、滿、蒙、回、藏,相與共享人類之自由。”同年,他發(fā)表演說指出,辛亥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則?”滿族統(tǒng)治其他各族,“種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異族政治不平等,其結果惟革命,同族間政治不平等,其結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歸于平等”?!敖裾呶遄逡患遥谄降鹊匚弧膮f(xié)力,共策國家之進行,使中國進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國”。 ——摘編自陳其泰《20世紀初民族觀的歷史演變》 (1)商鞅變法是秦發(fā)展中的大事。若將商鞅變法這一歷史事件補充到材料一表格中,應位于序號( )和序號( )之間,說明理由。 (2)依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人活動空

34、間發(fā)展變化的特點。概述秦人融入華夏民族的歷程及歷史意義。 (3)依據(jù)材料二概述孫中山的民族觀,談談你的認識。 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時期華夏認同、商鞅變法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知識。第(1)問由材料“孝公遷都至咸陽”和“戰(zhàn)國晚期,由于秦國實力不斷壯大”分別提供了商鞅變法的背景和結果,故“商鞅變法”應該補充在序號③④之間。 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據(jù)材料一信息,從秦人活動空間變化、秦人融入華夏民族歷程歸納;第二小問歷程及歷史意義,據(jù)材料一“秦國發(fā)動的兼并戰(zhàn)爭,在六國人士心目中不是異族入侵,而是強者對弱者的征服戰(zhàn)爭。秦與六國之間已經不存在夷夏之別,秦人已經完全融入并認同華夏民族”分析。第(3)問第一

35、小問民族觀,據(jù)材料二信息,從各民族組成統(tǒng)一的共和國,各民族平等與團結,各民族共同推進國家的進步等層次歸納。第二小問認識,結合材料中孫中山的民族觀念,從民族觀的形成、內容和對中國革命及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 答案:(1)序號:③④。理由:商鞅變法發(fā)生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增強秦國的國力。 (2)特點:空間變化——由邊緣到中心,逐漸進入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由西方向東方,逐漸進入關中和中原地區(qū);活動空間范圍不斷擴大。歷程:從秦人自認為屬于華夏到為中原華夏諸國所接受和認同。歷史意義: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 (3)民族觀:主張中國是由各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的共和國;

36、各民族平等與團結;各民族共同推動國家的進步。認識:略。(言之成理即可) 8.一百多年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了戊戌變法,卻曇花一現(xiàn),歸于失敗,然戊戌變法卻引起了人們的持續(xù)關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變法派和光緒帝。從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為輔助光緒推行了百日的維新,在這百天之內,康有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緊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試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經濟的策論。第二,調整行政機構,裁汰了許多無用的衙門和官職,同時他添了一個農工商總局。 ——摘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康廣仁曾說:伯兄(指康有為)規(guī)模太大,志氣

37、太銳,包攬?zhí)?,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街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張元濟編《戊戌六君子遺集》第六冊 材料三 歷史研究時期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主要觀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變法主張沒有得到貫徹,光緒皇帝處處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約,手中無權,如果光緒有權,變法定會成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觀流行 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和封建勢力劃不清界限;不反對帝國主義。(李嘉所《關于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歷史反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階級斗爭史觀流行 改良運動的產生,總是對抗革命、企圖緩和社會矛盾,本質上是反動的

38、。(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戊戌變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客觀因素:政治結構不平衡;社會結構不利于變法;文化氛圍不成熟。主觀因素:即變法者指導思想和具體策略的不完善;變法者操作藝術和采取行為的不成熟與缺乏靈活性。(摘編自張喜云《改革開放以來學界關于戊戌變法研究綜述》) (1)據(jù)材料一,指出康有為與光緒帝急于變法的原因,據(jù)此判定變法的性質。 (2)據(jù)材料一、二,概括維新變法的措施與不足之處。 (3)史學界關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不同的觀點。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問原因,從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變法派和光緒帝”指出;第二

39、小問性質,結合第一小問可得其性質為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2)第一小問措施,據(jù)材料一“光緒推行了百日的維新,在這百天之內,康有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整行政機構,裁汰了許多無用的衙門和官職,同時他添了一個農工商總局”概括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第二小問不足之處,據(jù)材料二“同志太孤……盈街塞巷,而上又無權”分析說明。(3)結合材料三“革命史觀”“階級斗爭史觀”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 答案:(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性質: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員;經濟改革,成立農工商總局;考試制度改革,廢除八股文。不足: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 (3)原因:時

40、代變遷;史學理論發(fā)展;史料占有與挖掘;研究者自身素養(yǎng)。 9.鐵路建設引領了日本近代化進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權,開始明治維新。明治政府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交通條件落后,嚴重影響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京濱鐵路(從東京到橫濱)于1870年4月動工,聘請英國人莫萊爾為總工程師,于1872年10月全線竣工。此后鐵路就在這個島國迅速延伸。 隨著鐵路的大量修建,火車成為國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推動了其他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1872年6月,鐵路運輸部門率先采用國際上通行的24小時制。列車要準點出發(fā),旅客必須掌握乘車時間,以免誤車。鐵路將客車編成列車,進行大量運送,并采用共乘

41、方式,這就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坝捎阼F路開通,許多旅客沐浴著大城市的新氣象,接觸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時髦的通人,其發(fā)型、服裝,完全模仿洋式,風度當然更不用說,甚至連每天的飲食、平常的娛樂也發(fā)生了變化。” ——摘編自門輝《引領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鐵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京濱鐵路修建的歷史背景。 (2)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京濱鐵路修建對日本近代化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3)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維新期間文明開化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日本社會改革的影響。 解析:第(1)問,據(jù)材料信息從政治、交通條件、西方技術等方面歸納。第(2)問,據(jù)材料從

42、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人際關系、社會生活等方面歸納。第(3)問,第一小問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從教育上、生活習俗上等方面歸納;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促進了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答案:(1)背景:明治維新推翻幕府政權,開啟近代化改革;交通條件落后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西方的技術支持。 (2)積極作用:推動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產生了新型的人際關系;改變社會生活,加快文明開化。(任答三點即可) (3)內容: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傳播西方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生活習俗上,大力推行西化。 影響:促進了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

43、求。 材料 我們今日如回頭仔細分析過去百年的史跡,則又覺這之中似頗有線索可循,吾人如試把同治中興、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zhàn),與夫今日正在滋長中的“民主自由”運動等等連成一氣,作一個系統(tǒng)的分析,我們便發(fā)現(xiàn)這些重要史跡不是單獨發(fā)生的。相反的,它們是一個接著一個發(fā)生的,層次分明地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運動。而上述諸運動只不過是這一“總運動”的各階段。一言以蔽之,這一個“總運動”便是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運動”,也就是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轉型運動”。我們的現(xiàn)代化運動是在西方文化挑戰(zhàn)之下發(fā)生的,我們不僅要“布新”,我們還要“除舊”,這項除舊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實是孫中山先生。所以他

44、說:“革命事業(yè),莫難于破壞,莫易于建設?!? ——摘編自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從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jù),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觀點:近代中國百年歷史的主題是現(xiàn)代化(或近代化)運動。 論證:在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之下,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工業(yè),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開啟了中國經濟和教育的現(xiàn)代化。戊戌變法力圖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憲的現(xiàn)代化國家,突破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局限。變法思想則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辛亥革命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臨時政府移風易俗的改革措施,

45、有利于推動社會向現(xiàn)代轉型。新文化運動通過反省激活了傳統(tǒng)文化,如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學術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結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文化,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利用西方現(xiàn)代文化(民主、科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批判與解構,為真正完成中國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運動則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愿望,追求民族的獨立與近代化的發(fā)展。 總之,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中國社會各階層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方案,這些主張和方案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 示例二 觀點: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運動過程十分艱難。 論證: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運動是在西方

46、文明挑戰(zhàn)之下發(fā)生的,西方的侵略雖然直接導致中國被迫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現(xiàn)代化的改革運動,但同時西方侵略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主要障礙。①在政治上,西方國家在不同時期與中國反動政治勢力勾結,如晚清時期列強與清政府勾結,辛亥革命后支持專制獨裁的袁世凱,對中國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中國近代軍閥割據(jù)局面,這些都成為中國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的障礙。②在經濟上,列強在華取得了經濟特權,不利于中國民族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列強壟斷了中國重要的工業(yè)資源,導致中國重工業(yè)無從發(fā)展。③中國傳統(tǒng)勢力頑固,現(xiàn)代化不光要“布新”,還要“除舊”,西方國家現(xiàn)代化改革往往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后,封建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下進行的,而近代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封建勢力強大,小農經濟、傳統(tǒng)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故中國現(xiàn)代化運動中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yè)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科學化等轉型的過程自然十分艱難。 總之,由于列強的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強大,中國的社會轉型之路十分艱辛。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 17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