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 真題專訓(xùn) 第四章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基礎(chǔ)課時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鹵素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 真題專訓(xùn) 第四章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基礎(chǔ)課時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鹵素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 真題專訓(xùn) 第四章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基礎(chǔ)課時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鹵素 新人教版
1.正誤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漂白粉在空氣中久置變質(zhì),是因為漂白粉中的CaCl2與空氣中的CO2反應(yīng)生成了CaCO3(×)
(xx·全國新課標Ⅰ,8B)
(2)氯氣溶于水:Cl2+H2O===2H++Cl-+ClO-(×)
(xx·江蘇化學(xué),9A)
(3)HClO見光不會分解(×)
(xx·上海化學(xué),2A)
(4)為測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體滴在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照即可(×)
(xx·浙江理綜,8A)
(5
2、)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蕩、靜置,溶液上層呈橙紅色,說明Br-還原性強于Cl-(√)
(xx·山東理綜,11C)
(6)除去氯氣中的HCl氣體(×)
(xx·四川理綜,3B)
(7)I原子半徑大于Br,HI比HBr熱穩(wěn)定性強(×)
(xx·重慶理綜,2A)
(8)向含I-的無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變成藍色,說明氧化性:Cl2>I2(√)
(xx·廣東理綜,22C)
(9)將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蕩,靜置,可觀察到下層液體呈紫色可驗證Br2的氧化性強于I2(√)
(xx·四川理綜,4C)
(10)將
3、KI和FeCl3溶液在試管中混合后,加入CCl4,振蕩,靜置,下層溶液顯紫紅色,說明氧化性Fe3+>I2(√)
(xx·廣東理綜,22D)
(11)1 mol FeI2與足量氯氣反應(yīng)時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2NA(×)
(xx·全國大綱,7A)
(12)用AgNO3溶液可以鑒別KCl和KI(√)
(xx·全國大綱,8D)
(13)制氯氣時可用飽和NaHCO3溶液和濃硫酸凈化氣體(×)
(xx·天津理綜,2B)
(14)氯化銨、次氯酸都屬于強電解質(zhì)(×)
(xx·四川理綜,2C)
(15)Cl2通入NaOH溶液的離子方程式為Cl2+OH-===Cl-+ClO-+H
4、2O(×)
(xx·四川理綜,3A)
2.(xx·江蘇化學(xué),2)下列有關(guān)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確的是( )
A.質(zhì)子數(shù)為17、中子數(shù)為20的氯原子:Cl
B.氯離子(Cl-)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C.氯分子的電子式:
D.氯乙烯分子的結(jié)構(gòu)簡式:H3C—CH2Cl
解析 A項,質(zhì)子數(shù)為17、中子數(shù)為20的氯原子的質(zhì)量數(shù)為37,可表示為Cl,錯誤;B項,Cl-核外有18個電子,離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為,錯誤;C項,氯分子中兩個氯原子間形成一個共用電子對,從而達到8e-穩(wěn)定結(jié)構(gòu),正確;D項,氯乙烯分子中含有的碳碳雙鍵不能省略,其結(jié)構(gòu)簡式為CH2===CHCl,錯誤。
答案 C
3.(x
5、x·海南化學(xué),20-I)下列有關(guān)海水綜合利用的說法正確的是(雙選)( )
A.電解飽和食鹽水可制得金屬鈉
B.海帶提碘只涉及物理變化
C.海水提溴涉及氧化還原反應(yīng)
D.海水提鎂涉及復(fù)分解反應(yīng)
解析 電解飽和食鹽水只能得到NaOH、H2、Cl2、A項錯誤;海帶提碘涉及I-―→I2等化學(xué)變化,B項錯誤;海水提溴涉及Br-Br2等氧化還原反應(yīng),C項正確;海水提鎂涉及MgCl2Mg(OH)2MgCl2(熔融)Mg過程,包含氧化還原反應(yīng)及復(fù)分解反應(yīng),D項正確。
答案 CD
4.(xx·上海化學(xué),五)溴主要以Br-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海水呈弱堿性。工業(yè)上制備Br2的操作步驟為
①一定
6、條件下,將Cl2通入濃縮的海水中,生成Br2
②利用熱空氣將Br2吹出,并用濃Na2CO3溶液吸收,生成NaBr、NaBrO3等
③用硫酸酸化步驟②得到的混合物
完成下列填空:
(1)Cl2氧化Br-應(yīng)在__________條件下進行,目的是為了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r2可用熱空氣吹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步驟③所發(fā)生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
用硫酸而不用鹽酸酸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步驟②的產(chǎn)品有時運輸?shù)侥康牡睾笤偎峄?,主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了除去工業(yè)Br2中微量的Cl2,可向工業(yè)Br2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通入HBr b.
8、加入Na2CO3溶液
c.加入NaBr溶液 d.加入Na2SO3溶液
答案 (1)酸性 Cl2發(fā)生歧化反應(yīng)生成HClO和HCl
(2)Br2易揮發(fā)
(3)3H2SO4+5NaBr+NaBrO3===3Na2SO4+3Br2+3H2O
溴酸能將氯離子氧化成氯氣 酸化后能生成溴,溴具有強氧化性(或易揮發(fā)、強腐蝕性)
(4)ac
5.(選做題)(xx·重慶理綜,9)ClO2與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來水消毒和果蔬保鮮等方面應(yīng)用廣泛。某興趣小組通過如圖1裝置(夾持裝置略)對其制備、吸收、釋放和應(yīng)用進行了研究。
(1)儀器D的名稱是________。安裝F中導(dǎo)管時,應(yīng)選用
9、圖2中的________。
(2)打開B的活塞,A中發(fā)生反應(yīng):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為使ClO2在D中被穩(wěn)定劑充分吸收,滴加稀鹽酸的速度宜________(填“快”或“慢”)。
(3)關(guān)閉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穩(wěn)定劑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時F中溶液的顏色不變,則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酸性條件下NaClO2可發(fā)生反應(yīng)生成NaCl并釋放出ClO2,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ClO2釋放實驗中,打開E的活塞,D中發(fā)生反應(yīng),則裝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吸收ClO2氣體的穩(wěn)定劑Ⅰ和穩(wěn)定劑Ⅱ,加酸后釋放ClO2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3所示。若將其用于水果保鮮,你認為效果較好的穩(wěn)定劑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3
解析 (1)儀器D為錐形瓶。根據(jù)實驗分析,F(xiàn)裝置中發(fā)生氣體與KI反應(yīng),所以應(yīng)“長進短出”,選擇裝置b。(2)若鹽酸滴加速度過快,則生成ClO2的速度快,穩(wěn)定劑無法充分吸收,所以滴加鹽酸速度要慢。(3)F中的顏色不變,說明沒有氯氣進入F中與KI反應(yīng),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氯氣。(4)酸性條件下ClO發(fā)生歧化反應(yīng),生成Cl-和ClO2,歧化反應(yīng)逆向配平。“ClO2釋放實驗”說明D中發(fā)生反應(yīng)生成ClO2,因此F中淀粉和KI溶液是驗證是否有ClO2生成,若有ClO2生成,ClO2會氧化I-生成I2,使F中的淀粉溶液變藍色。(5)水果保鮮希望保鮮時間越長越好,所以選用穩(wěn)定劑Ⅱ,因為其緩慢釋放ClO2,能較長時間維持保鮮所需的濃度。
答案 (1)錐形瓶 b
(2)慢
(3)吸收Cl2
(4)4H++5ClO===Cl-+4ClO2↑+2H2O 驗證是否有ClO2生成
(5)穩(wěn)定劑Ⅱ 穩(wěn)定劑Ⅱ可以緩慢釋放ClO2 ,能較長時間維持保鮮所需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