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研究方案
《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研究方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研究方案(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研究方案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年代,信息量激增,科學技術發(fā)展異常迅速,為人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各種有利條件。而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快速時期,由于認知水平、個性發(fā)展和自我調控能力的限制,對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或自身身心發(fā)展變化等缺乏正確的認識,易產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種心理問題。因此,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協(xié)助他們處理好個人發(fā)展和學校適應中的種種困惑,全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幫助小學生形成積極心理品質,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最近有這樣一個報道:常熟某校兩位初中男學生因學習壓力大,相約喝下劇毒農藥百草枯,選擇結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壓力,結果現在還在醫(yī)院中搶救,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面對僅有的學習壓力,就選擇放棄生命,這就說明現在的孩子感情是比較脆弱的。他們在獲得小小成功時往往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在遇到一點點失敗時就垂頭喪氣、一蹶不振,有的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實施“幸福”教育,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應該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抑制能力、克服危機的能力、能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培養(yǎng)勇敢和堅韌的精神,調整自身需要的能力、抗誘惑的能力,防止出現膽怯、沖動等不良意志,讓學生具有活潑、樂觀、開朗的性格,從小有理想、有抱負,防止自卑、抑郁、孤獨的不良個性品質,使學生時時充滿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二、小學生心理現狀分析及心理問題成因 (一)根據觀察、座談及問卷等多方面多方位的調查,發(fā)現目前很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樂觀:一方面,他們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們又自卑、自戀、害怕挫折、缺少毅力。當前小學生心理現狀: 1、厭學情緒普遍化。學校理應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但不少小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具體體現在學習“不主動”。每逢節(jié)假日結束進來上學,校園里總有幾個學生是被父母拉進學校,趕進學校的。孩子則在那里賴在地上,哭天喊地不想上學。父母則是滿臉無奈,不知道孩子問題處在哪里。老師和家長面對孩子的厭學,束手無策,只能強拉進教室作罷,但是孩子人在教室心在外,哪里有心思讀書呢。一些學生坐到書桌前準備學習時,會感到厭煩。有的學生會在對學習厭煩時,找“頭痛”或“肚子痛”等借口,拖拉作業(yè)等等。另外學生對學校的環(huán)境不適應,主要體現在由于不喜歡某老師而討厭其執(zhí)教學科,于是逃課,賴作業(yè)成了常態(tài)。另外有學生成績不好,總感到老師討厭自己,導致學習成績愈加差,惡性循環(huán)。據調查,小學生一提起學習即心煩意亂的厭學情緒,隨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 2、自卑心理作怪多。由于教育問題的累積、學生家庭及自身條件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師自身素質的問題,面對一些思維慢,成績不夠優(yōu)異的學生十分冷漠。使得有一部分學生,始終認為自己“不優(yōu)秀”、“不如人”。特別是差生,自卑感特別重。在他們的心理,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燦爛的笑容。他們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笨”或“題目難”。有些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批評、委屈、挫折,甚至經常常表現出“逆反”、“小氣”等心理,或出現與教師、同學相對立的現象,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 3、人際交往弱化。 現在的小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家中的“小太陽”、父母的“心肝寶貝”使不少小學生,其表現出來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愛心,虛榮心強等不良現象。家庭的溺愛,社會的包容,使得孩子嬌蠻任性,難以相處,一些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什么事都要順自己的心才滿意,從來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冷漠,逐漸他們的人際交往就會出現了問題。人際交往的弱化,讓很多孩子找不到朋友,缺少友誼的關愛,于是孤獨成了這一代孩子十分有代表性的心理問題。孤獨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學生情感的封閉性,導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親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很多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孤獨心理障礙無年齡的顯著差異。 (二)影響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位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現狀: 1、個人生理的因素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基因組合排序,對下一代的影響是很難改變的。比如學生父母的身體狀況、性格特征、氣質類型、對下一代有一定的遺傳;另外,小學生身體發(fā)育狀況的不同程度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比如臉部長胎痣,個子太矮等等,在某種特定場合可能會受到別人的嘲笑,這就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障礙。同時,小學生也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不能參加正常的一些集體活動,從而極易產生孤獨心理,影響同學的和睦及今后的人際關系。 2、學校環(huán)境因素 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導致小學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新型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學校往往用單一的學習成績高低來評價學生。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踐行嚴重脫離,學生學業(yè)負擔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荚囍笓]棒依然左右著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皯嚱逃弊兂闪恕袄碇睔鈮炎ベ|量”,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yè)負擔。 另外,小學生的主要時間在學校,學校的環(huán)境和教師采取的教育態(tài)度、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神”,教師的言行舉止,在小學生的眼里都是可以模仿和借鑒的榜樣。教師個人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認,現行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健康向上的教師有之,消極低沉的教師也不乏其人。教師的思想境界、執(zhí)教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一些教師方法簡單、粗暴、挖苦、嘲諷,甚至變相體罰,對小學生的心靈無疑是一種摧殘和傷害,部分學生產生冷漠、厭學、孤獨、敵對等心理問題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世上本無差生,如果屬于“差生”的話,那根源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的人”——老師。 “我們的教育總是把目標定在天上”,導致我們的學生實踐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人際溝通弱,休閑娛樂弱。由于一些教師頭腦中沒有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學生不注意觀察,師生容易產生溝通障礙,不自覺地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因此學校教育也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3、家庭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影響。孩子背后是父母,是家庭,是關乎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作為父母,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需要履行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義務。他們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聽話、有出息。但是事實上,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缺乏“施愛”的技巧,孩子們無法體會“被愛”的溫暖。另一方面,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yè),家長為了面子,在孩子的學業(yè)上又加大了砝碼,逼迫孩子放棄休息時間,周末參與各種興趣小組,為其請家教,教輔用書、過關練習一大套,做完課內做課外。一邊是新華書店教輔用書脫銷,一邊是學生愁眉苦臉吃不了。 家長在生活上百般呵護,在學業(yè)上高度關注,大有“子女成績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而小學生則處于被教育、被保護的地位,他們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視,父母的溺愛常常被他們看成枷鎖。加之現在的家庭,幾乎是三代組合,長輩無微不至地“孝敬”晚輩,“隔代親”現象比比皆是。家長的溺愛、高期盼,這一矛盾體,滋生了孩子諸多的行為與心理問題。少數學生父母離異,家庭破碎,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另外有些父母認為“一好遮百丑”,孩子只要成績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一些父母能與鄰居團結友善,對孩子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健康的種子,對今后的成長、發(fā)展十分有利。反之,父母不務正業(yè),經常搓麻將、打架,惡習很多,談起領導罵領導,提及鄰居怨鄰居,在孩子前面逞威風,心情不好則經常打罵體罰孩子,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心理造成巨大的障礙。有的家長嬌慣、溺愛、放任,把孩子當成家庭中的“皇帝”,使孩子養(yǎng)成“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壞習慣?,F在社會發(fā)展變化快,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父母的糾結讓孩子很受傷,從而導致很多離婚家庭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足見家庭因素是當前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另一個誘因。 4、社會因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區(qū)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系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社會上每到高考中考,到處充斥著的是“狀元”的信息,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yè),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社區(qū)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場地,缺乏孩子們的“健心”場所,孩子在社會這個大圈子里無所適從,黑網吧、游戲城、老虎機等等到處林立。社會大教育觀尚未在社區(qū)有效樹立,是導致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另一個原因。 三、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論支撐 概念: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在我們的這個課題中,它要求我們的心理教師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積極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與傳統(tǒng)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型的模式,當然是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言的。讓教師了解這一理論,教會教師和學生能超越自身的不快樂、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消極心態(tài),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 本課題著重于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教育部2002年9月發(fā)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心理,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jié)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2.為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生命系統(tǒng)是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tǒng),既有潛在的自我沖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強調從正面界定和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幫助小學生應對和消除心理問題,用小學生內部的積極潛力喚醒人內在的積極需求。從而教會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僅應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倡導教師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解讀學生的心理現象,以此來激發(fā)每個學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以活動為載體,給孩子們帶來自信、智慧和特長,把欣賞的陽光灑向每一個稚嫩的心靈,把希望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啟迪和激發(fā)雪深身上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 3.建設一支幸福的教師隊伍。 按照“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以隊伍建設為突破口,以探索實踐為重點,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以積極健康的活動為抓手”,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營造幸福的校園,讓教師在學生心頭播下“幸?!钡姆N子,提高認識幸福、感受幸福等能力,倡導積極心理品質理念引領下的“幸福校園、幸福老師、幸福學生”的教育理念,扎實開展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 培訓師資,指導教研,督促實施,盡快擁有一支過硬的心理教師隊伍,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開展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形成領導小組——心理健康教研組——骨干心理教師——班主任——全體教師——家長社區(qū)委員會這一心育系統(tǒng),負責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的主導、推動和實施。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倡導學生做幸福的人,首先要教師具有職業(yè)幸福感。因此,利用多種途徑,對教師進行心理培訓,開展多樣化的心理活動,讓教師教育的過程變成享受,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師,才能有幸福的教學,幸福的學生。所以,對教師進行積極心理學的培訓,提升教師的事業(yè)幸福感,是課題研究計劃的前期工作。 4.符合當代小學生心理發(fā)育和人格品質發(fā)展的需要。 由于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矯正、治療,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學校可以利用晨會、班隊課、心理課、活動課等各個時間段,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活動探究,教會學生調整心態(tài),為自己制定一個積極向上的大目標:做一個幸福的人。這個目標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引領孩子走向幸福人生。伴隨著大目標的確定,一系列小目標就誕生了:學會珍愛生命,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寬容,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學會與人溝通等等,總之,許許多多貼近學生生活的小目標擺在了學生面前,使得學生有了方向感,克服消極情緒,形成積極心理品質。 僅有積極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目標還不夠,還要引領學生積極地行動。積極心理學也叫正向心理學,主要思想就是讓人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他人,用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因此,榜樣教學必不可少。例如可以開展講故事比賽等,感受海倫凱勒、張海迪等了不起的人物,學會有尊嚴地活著,有了好榜樣就有了前進的動力。開展多種團體心理活動,和身邊的同學分享陽光心態(tài),共同感受快樂、悲傷,對父母學會感恩,對每一個關心自己的人真誠道謝等等。把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作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和重點來抓,讓學生積極感受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小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他們勤學苦練、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上進心,就顯得尤為重要。 5.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各科課程標準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三者統(tǒng)一起來,提倡學生要“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本課題旨在用一種整體的觀念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并將其視為課題的根本目標。 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打下基礎,開展本課題研究,完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貫穿“幸福教育”理念,讓幸福和教育相連,讓校園成為師生幸福的領地。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心理能力,學??梢蚤_展一系列活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幫助師生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師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情感,把提升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的把手來抓。 6.多種途徑,發(fā)揮學校主渠道作用。 (1)繼續(xù)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開展系列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其次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是主觀感受,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從學科教學中體驗幸??鞓?,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心理品質,開拓性地推行幸福教育理念推行下的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模式。 (2)開展班級團體輔導,利用班會、晨會等時間,結合班級學生實際,開展預防和發(fā)展性為主的班級心理團體輔導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促進大我,體現學校心育的教育性、發(fā)展性、實效性和預防性。 (3)借助多種方式宣傳心理健康重要性。利用開心信箱、《合力報》、班級墻報等多種宣傳方式,倡導“文明、勤學、活潑、”的校風,使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體格,養(yǎng)成衛(wèi)生的好習慣,養(yǎng)成科學的頭腦,養(yǎng)成紀律的行動,養(yǎng)成公民的道德,養(yǎng)成自治能力,養(yǎng)成生活的技能,養(yǎng)成耐勞的習慣,養(yǎng)成互助的精神,養(yǎng)成快樂的情感等等。 (4)對學生的心理障礙應及時予以疏導。學校積極發(fā)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精心布置,定期開放,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輔導,開發(fā)學生潛能,使得學生喜歡溫馨如家的“開心小屋”,愿意傾訴,愿意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助。提升幸福感的同時注重青少年學生成長中養(yǎng)成快樂的情感,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家長作用和社區(qū)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梢蚤_設心理講座,社區(qū)可開展各類心理援助活動,教給家長一些基本的心理方法和技巧,更好的指導自己的孩子,教育子女,親子運動會,主題班隊會,參與學校開放日等等,在互動中使得師生、家長進入到預設的平等、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共同體驗、享受積極參與的快樂。 (5)搞好實驗研究階段分析、總結;“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及時了解外界先進作法,抓實過程記載,注重提煉升華,使終極研究成果更客觀、真實、準確。 開展心理教育面臨著許多問題,既缺乏較成熟的理論模式的指導,又缺乏較完善的具體操作方法的借鑒,特別是缺乏針對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理論模式及方法。所以,就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進行探索研究,既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又是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研究。 以上依據,證明了“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這一課題有其存在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系統(tǒng)而科學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出學科教學和心理教育相結合的理論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適合小學各學科教學特點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在理論上,探討出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及其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在素質教育理論的推動下,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礎上,獲得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美。在目標上,基礎目標是防治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基本目標是提升幸福感,優(yōu)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終極目標是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達到自我完善,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積極向上的幸福觀。 “育才”,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進行學生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完善教育者包括領導、教師、家長的認知結構,進而探索改變或重塑小學生認知與行為的心理教育模式和操作方法,讓學生產生積極的理性行為,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和學業(yè)水平更上一個新水平,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建立一個有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教育的研究模式,從而豐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 五、本課題的理論假設 1.小學學科教學:指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開設的所有學科。 2.滲透:充分挖掘可教育因素,因勢利導,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結合新課改,將積極心理學教育滲透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形成外部滲透,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做到科學設立教學目標,挖掘教材心育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積極健康的與學生真誠交流的個性品質,內部滲透幸福觀教育。 3、“積極心理教育”:指主要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理論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心理訓練,有目的地培養(yǎng)(包括自我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調節(jié)心理機能,開發(fā)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fā)展的過程。 六、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及理論價值 1.宏觀意義: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讓更多的小學生在成長中形成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了解社會,用更多的知識促進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之將來有能力參加社會的各種競爭和建設。 2.微觀意義: (1)優(yōu)化學生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2)學生心理指導,著重預防和疏導學生不良心理,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開展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指導,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學生應試心理指導,學生情緒調整及其引導,學生人際交往輔導,學生人格品質培養(yǎng)。 (3)引導學生在校期間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調整心態(tài),克服學習中的困惑、煩惱,對自己的不良學習心理障礙進行疏導,正確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調整學生情緒,進行正確引導,輔導學生正確進行人際交往,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人格達到統(tǒng)一,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心態(tài)塑造積極的人生。 3.理論意義:通過研究,探索出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的理論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適合小學學科教學特點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七、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 1.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心理發(fā)展的主體,心理教育的效果是以學生主體的參與程度為轉移的。所以,必須把學生推到整個積極心理研究活動的主體地位上去,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教師是主要的教育者,所有教師的參與協(xié)作是心理教育成敗的關鍵。 2.發(fā)展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以多種手段、方法,分層次、分類型、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予以教育、訓練,使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3.整體性原則:根據系統(tǒng)論的觀點,學生積極心理教育要形成領導、班主任、老師、各學科、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局面,發(fā)揮學校整體的教育功能。 4.創(chuàng)造性原則:小學各學科教學滲透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教育的研究,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面向21世紀。在繼承性原則的前提下,課題研究更多地作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八、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校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綜合調查法 通過問卷、訪談、觀察、實驗、數據分析、學生作品分析的方法獲取資料。比如通過心理問卷調查,及時了解我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的開展,同時為學校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2、實踐活動法 通過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比如個別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專題講座、開設心理活動課、手抄報比賽、征集“金點子”等活動,解決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提高學生校園生活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行為訓練法 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通過早會、班隊會、課堂教學等途徑,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原理,比如角色扮演法、價值觀辨析法、榜樣引導法、行為強化法等,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4.實驗研究法 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原理和我校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現狀,提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的理論假設,在實踐情景、實踐條件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情況下,將理論假設應用于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jiān)控,加強案例研究,在一定時間內,將效果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反復驗證,探索出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5.個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典型的心理問題(包括品行障礙)的學生,收集詳實的材料,結合問題產生的背景,運用有關心理學的理論進行深層的探討,并制定相應的輔導方案,積極有效地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個案研究的時候,要注意認清問題的本質,積極爭取班科任老師以及家長的有效配合,還要做好相關的記錄。同時,輔以調查研究法、量表測驗法、文獻研究法等方法。 九、完成本課題的可行性: 我校于2005年12月創(chuàng)立學校心理咨詢室“開心小屋”,現有138名教職工,1300名學生,36個教學班。硬件方面學校盡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應用環(huán)境;軟件方面先抓點,落實三級管理措施,以心理咨詢室的心理教育工作為主,以點帶面,以突出“點”的工作為抓手,帶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同時以課題為抓手,營造教師研修的氛圍與和諧校園文化。學校建立了遠程教育網,加入了校校通工程。學校是信息技術示范學校,硬、軟件設備設施齊備。學校現有圖書33200冊,訂有99余種刊物,各類信息能及時提供。所有教師和學生具有參與課題研究的實力和能力。努力構建學校為主導,家庭、社區(qū)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本課題計劃用三年時間。 1、健全的領導機構:由張校長親自主持課題研究開展工作,校長室提供教科研保障,德育處、教科室、心理咨詢室全力協(xié)助,提供理論支撐。由教導處、少總部帶領學校全體班主任、全體任課教師共同參與,除了專項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利用各門學科之間的學科特點,有針對性目的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各門學科,開展各項活動,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并進行追蹤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 2、專業(yè)知識過硬的心理教師隊伍。由五位心理健康上崗證教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系列研究,提供活動材料,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培訓,對家長、學生多方位全面的心理培訓,達到學校心育專業(yè)化。各實驗教師按照課題組的整體要求,統(tǒng)一認識,規(guī)范內容,并對實驗目標進行分解、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層層落實,使課題實驗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效地開展。 3、社區(qū)心理支援。將心理健康活動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到社區(qū),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心育溝通,達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 十、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工作階段(2011年5月—2012年1月): (1)確定實驗研究的對象、操作實驗的成員及培訓等。 (2)分年級進行調查、測試了解學生現狀。 2.實施階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 (1)將總課題方案具體細化,由專人負責執(zhí)行。 (2)確定課題組成員的具體工作任務。 (3)全面實施小學學科教學滲透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實踐研究心理教育課題。 (4)確定個案,實施個別輔導模式,運用認知咨詢理論解決個案的認知障礙問題,做好個案心理檔案工作。 (5)將認知輔導模式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某些課程中進行的教學教案改革,加進認知輔導內容。 (6)有計劃、有目的召開心理講座、學科座談會、家長座談會等,建立教師家訪制度,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等等,利用好“開心信箱”,出好《合力報》,增進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的溝通。 (7)定期總結工作。 3.中期評估階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1)初步評估模學生基本狀況分析,將學生進行分類。 (2)可適當進行幾項心理測試與前測對照分析,預測方案的實施效果。 4,總結成果階段(2013.7-2013.12): (1)撰寫“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研究”的報告(報告中要對模式及其操作方案作詳細的說明)。 (2)收集整理個案方案材料,編輯“小學生成長中積極心理品質形成和培養(yǎng)”研究的心理教育個案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小學生 積極 心理品質 形成 培養(yǎng) 研究 方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054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