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二講 山地的形成課時作業(yè)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二講 山地的形成課時作業(yè) 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二講 山地的形成課時作業(yè) 新人教版
一、選擇題
讀某地區(qū)的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1~2題。
1.圖中表現(xiàn)內(nèi)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結成巖?、隈薨櫋、鄢练e作用 ④巖漿侵入
⑤斷層?、耷治g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2.圖中最先發(fā)生的地質(zhì)作用可能是( )
A.巖漿的噴出 B.斷層的發(fā)生
C.頁巖的沉積 D.褶皺的發(fā)生
解析:第1題,內(nèi)力作用主要有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zhì)作用,其中地殼運動形成褶皺和斷層。第2題,該地區(qū)地質(zhì)作用過程是:沉積作用→水平擠壓→褶皺隆起→巖漿侵入→斷
2、層發(fā)生→外力侵蝕→頁巖沉積。
答案:1.B 2.D
(2016·吉安模擬)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地貌剖面圖。據(jù)此完成3~4題。
3.關于圖中四地地貌成因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
4.圖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巖層分別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第3題,從圖中看,甲、乙?guī)r層都向下彎曲,為向斜,A項錯;從地貌上看,甲為谷地,乙是山地,B項正確;丁是變質(zhì)巖,是斷層上升一側形成的山地,既不是背斜也不是向斜
3、,C、D項錯。第4題,溶洞是石灰?guī)r受到流水溶蝕作用形成,③巖層是石灰?guī)r,可能形成溶洞;恐龍是中生代生物,在④⑤巖層中會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C項正確。
答案:3.B 4.C
油頁巖屬于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以資源豐富和開發(fā)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為21世紀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下圖示意油氣資源在地層中的分布。讀圖,完成5~6題。
5.油頁巖屬于( )
A.巖漿巖 B.變質(zhì)巖
C.侵入巖 D.沉積巖
6.傳統(tǒng)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圖中的( )
A.a(chǎn)處 B.b處
C.c處 D.d處
解析:第5題,讀圖可知,油頁巖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屬于沉積巖。第6題,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從圖中可以看出
4、,a處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構造,最有可能分布有傳統(tǒng)石油。
答案:5.D 6.A
(2017屆山西質(zhì)檢)階地是在地殼垂直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下切侵蝕作用而形成,有幾級階地,就對應有幾次地殼運動。下圖示意某河流階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為20 m。某地質(zhì)考察隊沿剖面線在①②③④⑤處分別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樣本分析得知①⑤為同一巖層且?guī)r層年齡較新,②④為同一巖層且?guī)r層年齡較老。讀圖,完成7~9題。
7.圖示地區(qū)的地質(zhì)地貌為(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8.圖中①②③④所在階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若在
5、③處鉆40 m到達采集樣本水平面,則在⑤處鉆至該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解析:第7題,圖中③為河流所在地,為河谷;且以③為中心,向兩側巖層年齡越來越新,故為背斜構造;則圖示地區(qū)為背斜谷。第8題,階地原來是河床,后來由于河流下切,導致新的河床在更低位置形成,使原來的河床變?yōu)殡A地;則河流兩岸階地海拔越高、距離河流越遠,形成時間越早,故③階地形成最晚。第9題,由于等高距為20 m,故③處海拔低于⑤處20~60 m;由于四地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③處鉆到40 m到達該水平面,則在⑤處鉆至該水平面深度為
60~100 m,故7
6、5 m是可能的。
答案:7.D 8.C 9.C
(2017屆南充模擬)東非大裂谷寬30~100千米,深達
1 000~2 00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讀圖,完成10~11題。
10.對圖中地表形態(tài)的推測,可能的是( )
A.流水的侵蝕下切和側蝕
B.板塊的張裂生長
C.板塊運動和流水作用
D.板塊的碰撞消亡
11.下列四幅圖中,能反映東非大裂谷地質(zhì)構造的是( )
解析:第10題,結合材料中東非大裂谷的寬度和深度,可判斷出其是由板塊斷裂、下陷的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由于谷地地勢低易積水,因而在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過程中還受到流水的侵蝕作用。第11題,A圖表示巖層斷裂下陷形
7、成的谷地,能夠反映出東非大裂谷的地質(zhì)構造;B圖表示背斜成谷,C圖表示向斜成谷,D圖中巖漿巖的地質(zhì)構造與圖示不符。
答案:10.C 11.A
讀我國某地區(qū)交通干線(虛線)分布圖,回答12~13題。
12.由圖可以看出,該地區(qū)交通干線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線延伸 D.沿經(jīng)緯線延伸
13.下圖中能反映圖示地區(qū)交通線形態(tài)的是( )
解析:第12題,從圖中可直接看出,該地區(qū)交通干線基本上沿圖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處應為山谷。第13題,讀圖可判斷出該地區(qū)為山區(qū),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為公路。山區(qū)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減小工程量與
8、施工難度,減小路面坡度。
答案:12.A 13.C
讀我國某山區(qū)公路規(guī)劃線路設計圖,回答14~15題。
14.圖中公路沿線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點出現(xiàn)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5.圖中公路規(guī)劃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區(qū)公路建設中應遵循的原則是( )
①盡可能連接居民點?、谠谏焦戎袘M量避開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彎曲 ④盡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4題,根據(jù)圖中等高線的分布判斷,甲地海拔為100 m以下,乙地海拔為200~300 m,丙地海拔為500~600 m,丁地海拔為400~500 m,
9、故丙地海拔最高。第15題,圖中無居民點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體現(xiàn)出山區(qū)公路盡可能連接居民點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則。圖中公路呈“之”字形彎曲,主要目的是避開陡坡,故B項正確。
答案:14.C 15.B
二、非選擇題
16.下圖為北半球某島嶼的地質(zhì)地貌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從地殼運動和地質(zhì)構造的角度解釋該島嶼的成因。
(2)簡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圖示大陸架海域鉆探,可否發(fā)現(xiàn)有石油儲存?為什么?
(4)近年來,圖中河流A河口海水倒灌現(xiàn)象出現(xiàn)頻率增加,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該島嶼是由背斜成山,出露海面而成。第(2)題,背斜頂部受張力易
10、被侵蝕成谷地。第(3)題,大陸架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而非儲油構造。第(4)題,上游攔河造壩、沿岸人們用水增加、海平面上升等都會造成海水倒灌現(xiàn)象。
答案:(1)海底地殼受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水平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勢升高出露海面形成島嶼。
(2)甲谷地位于背斜頂部,在背斜形成過程中受張力作用,巖層易受外力侵蝕,在流水等外力的長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因為圖示大陸架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不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4)上游大壩枯水期攔蓄水源,使下游河水減少;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頻率增加,降水季節(jié)變化加大,河流沿岸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增加等。
17.讀某區(qū)域圖
11、,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qū)域的褶皺形態(tài)及判斷依據(jù)。
(2)說出圖中甲城鎮(zhèn)所處的地形類型,并分析成因。
(3)該地打算修建一條連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請在圖中設計一條較為合理的線路。
(4)指出圖示區(qū)域鐵路選址的原則,并說明原因。
解析:第(1)題,結合圖例可判斷,該區(qū)域巖層中間為形成時間早的石灰?guī)r,兩側為形成晚的砂巖和花崗巖,因而為背斜構造。第(2)題,結合圖中的等高線可判斷出甲城鎮(zhèn)地處盆地,其形成為背斜成谷。第(3)題,線路的設計應盡量沿等高線延伸。第(4)題,從圖中可以看出,鐵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為了降低建設成本和難度。
答案:(1)背斜。 巖層中間老,兩翼新。
(2)盆地。 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而形成低地。
(3)繪圖略。
(4)原則:鐵路選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原因:在山區(qū)修建鐵路,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該選址原則是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