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第二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核舟記》學案(無答案) 人教新課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東營市第二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核舟記》學案(無答案) 人教新課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核舟記》學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匯,了解“記”這種文言體裁的特點,了解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和空間說明順序。
2、過程與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激發(fā)我們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學習重點: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nèi)容?! ?
學習難點:理解難懂字詞,品味有關語句,賞析核舟雕刻之巧與文章說明之妙?! ?
背景資料:
1、認識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 微雕,是
2、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刀代筆,以精小細微為特征的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雕刻時肉眼看不見,憑感覺運刀,靠經(jīng)驗完成創(chuàng)作,因而人們又稱之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讀華章”之妙趣。微雕藝術越來越為人們熱愛,越來越被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重視,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藝術熱。
2、掌握“記”的知識: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 這種體裁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我們在以后還會學很多此類文章,如《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滿井游記》、《醉翁亭記》等。
教學過程:
一、結
3、合注釋讀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1、下列字你會讀嗎?試著給它注音
洢 皿 罔 貽 奇 軒 箬糝 髯 褶 袒
詘 髻 屬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說出本字并解釋其含義。
(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2)詘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結合語境解釋加點字的含義,整理文中一字多義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2)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中軒敞者為艙
(3)可:高可二黍許
4、 珠可歷歷數(shù)也
(4)端: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 其人視端容寂
4、積累文中倒裝句
(1)嘗貽余核舟一,原句應為:嘗貽余一核舟?! ?
(2)又用篆章一,原句應為:又用一篆章?! ?
(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 ?
5、自學中有哪些疑難問題期待解決?請寫在下面
課堂交流
二、整體感知文意: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2、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仔細研讀
5、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jù)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語言:
1、討論,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根據(jù)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劃出有關語句)
?。?、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下列語句,你認為哪句話或哪個詞寫得最好,好在何處?
⑴ 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
6、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⑵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⑷ 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3、學習小組內(nèi)可自己演一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發(fā)揮想像注意表現(xiàn)他們的位置、姿態(tài)、動作,可以適當加些語言。
四、談收獲: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嗎?
橄欖核舟———故宮博物院所見
7、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長的橄欖細核
誰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無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蟬蛻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點
怎么就縮小了,縮小了,縮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議的比例
即使在夸張的放大鏡下,
也小得好詭異,令人目迷
艙里的主客或坐,或臥
恍惚的側(cè)影誰是東坡
一捋長髯在千古的波濤聲里
飄然迎風, 就算我敢
在世間的岸上隔水呼喊
(驚動廳上所有的觀眾)
舷邊那須翁真的會回頭?
一柄桂槳要追上三國的舳艫
擊空明,斥流光,無論怎樣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欖,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
8、回味猶清甘
看時光如水蕩著這仙船
在浪淘不盡的赤壁賦里
隨大江東去又東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盡了
只剩下鏡底這一撮小舟
船頭對著夏口,船尾隱約
(只要你凝神靜聽)
還裊裊不絕地曳著當晚
那一縷簫聲
后記: 蘇軾赤壁之游, 流傳千古,時在北宋元豐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為九個世紀,值得追念。橄欖核舟為清人陳祖章所篆,舟長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態(tài)各異,在放大鏡下亦光影迷離,難以細辨。舟底并刻赤壁賦全文,鬼技神工,令人驚詫難信。七月初回臺,在故宮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暫不發(fā)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陰歷恰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為對九百年前那一個詩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無限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