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行香中學2020年秋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13《散文家談散文》教學案(無答案)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句容市行香中學2020年秋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13《散文家談散文》教學案(無答案) 蘇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十三 散文家談散文
基本目標: 1. 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nèi)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 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
提升目標: 能把自己的感悟與曉雪對本文的評論進行比較。
教學重點:閱讀品味,發(fā)表自己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能把自己的感悟與曉雪對本文的評論進行比較。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什么叫散文
一、默一默
能合上書本,完成下列詞語
冷峻(jùn) 婉約 雋永 綺(qǐ)麗 睿智 鏗鏘(kēng qiāng)
寥廓 嵌(qiàn) 嗜(shì)好
二、讀一讀
請大家閱讀散文《白鷺》,并找出對
2、白鷺獨特美描寫的內(nèi)容。
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到一下這些語句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黛之一忽則嫌墨。"
"或許有人會感覺美中不足,......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追問:全文感情基調(diào)為贊美,為何作者又說“白鷺不會唱歌?”
進一步說明了白鷺是“優(yōu)美”而不是“鏗鏘”,這就使作者心中白鷺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現(xiàn)。
三、想一想
1.請同學們從風格、文字、感受、內(nèi)容四個角度,來評價這篇散文。
預設:(1)比喻,作者抒白鷺比作“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突出了白鷺的美,說明其容易被人忘卻
(2)“實在”、“韻在骨子里”,
3、“實在”是對上文描寫的一個總結,即突出了作者的認識和感覺,表現(xiàn)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和贊賞;又呼應了開頭,使文章首尾圓合,渾然一體。
(3)水墨,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線條的勾勒和大寫意的手法表現(xiàn)白鷺,很多地方都是虛寫的。
(4)散文詩這種文體有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意蘊,這跟白鷺相似。
2.再請大家閱讀曉雪的《關于散文〈白鷺〉》,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來欣賞的。由此得出評論的寫法。
設計目的:解決目標1和3. 這個問題既是再次讓學生回到文章熟悉文章,也是深入文章讓學生初步了解評論的寫作方法。教師適時發(fā)現(xiàn)、點撥、推動。
預設:⑴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極期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
4、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
用高度概括的話對《白鷺》進行評價。"非常""極其""獨特""獨到""絕妙"使用恰切。
⑵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而入寥廓。"
萊辛說:"不要讓人一看了事,應讓人品味,反復地品味。"
《白鷺》就是一篇讓人"反復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三段分別引了姚鼐、萊辛、《白鷺》中的話來評價這篇文章。
總而言之作者認為這是一篇能讓人"反復品味"的好散文。是一篇結構精巧,語言清新,見解獨到,感受獨特的好散文。
文學短評的
5、寫法: 1、細致的閱讀作品,準確把我評論對象。 2、可從思想內(nèi)容,創(chuàng)作風格,寫作特點,語言等方面。 3、要有獨特的閱讀感受。 4、評論點要集中。 5、引證的材料可來自作品本身,也可以旁征博引。
3.課堂質(zhì)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內(nèi)容、結構、主旨、手法等)
目標:對于教師有所疏漏之處的補充,更透徹理解文本,鼓勵學生思考,激發(fā)閱讀興趣。
四、練一練
閱讀《杜鵑》結合短評的寫法,寫一篇評論。
附:杜 鵑
郭沫若
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jīng)是望帝①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薄命的佳人,憂國
6、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婉,純潔,至誠……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jié),產(chǎn)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鵑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至比母鶯還大。鵑雛孵化出來之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種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者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