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15 《孟子》二章》課時訓(xùn)練+基礎(chǔ)達標+精練精析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九年級語文下冊《15 《孟子》二章》課時訓(xùn)練+基礎(chǔ)達標+精練精析 蘇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此資料由網(wǎng)絡(luò)收集而來,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上傳者立即刪除。資料共分享,我們負責傳遞知識。
《15 《孟子》二章》
一、積累運用——試一試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
(3)呼爾而與之 ( )
(4)萬鐘于我何加焉 ( )
(5)孫叔敖舉于海 ( )
(6)曾益其所不能 ( )
(7)必先苦其心志 ( )
(8
2、)人恒過,然后能改 ( )
2.請用“/”為下列各句劃出適當?shù)睦首x停頓。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于 死 者
(4)必 先 苦 其 心 志,勞 其 筋 骨,餓 其 體 膚
3.翻譯下列句子。
(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1)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辯禮義”地接受萬鐘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認為導(dǎo)致國家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學常識填空。
本
5、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名軻,字子輿,__________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故有“__________”之稱。他最根本的政治主張是“仁政”。
6.《魚我所欲也》反復(fù)論證了什么觀點?主要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個人成才需要諸多因素,請根據(j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概括
6、孟子認為造就人才所需要的條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彩段落——品一品
(2020·北京中考)閱讀《魚我所欲也》第2、3段,完成8~10題。
8.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7、 (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
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呼爾而與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8、、類文閱讀——做一做
(2020·舟山中考)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
阮孝緒傳(節(jié)選)
孝緒七歲,出繼①從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遺財百余萬,應(yīng)歸孝緒,孝緒一無所納,盡以歸胤之姊瑯邪王晏②之母,聞?wù)呦虈@異之。
年十六,父喪,不服綿纊③,雖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聞其笳管④,穿籬逃匿,不與相見。曾食醬美,問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醬。及晏誅,親戚咸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何坐⑤之及?!本公@免。
【注】①出繼:此處指把孝緒送給堂伯阮胤之做兒子。②王晏:南朝齊尚令。后因貪財專權(quán)被殺。③綿纊(kuànɡ):指絲織品。綿:絲綿。纊:絮。④笳管:即胡
9、笳,一種樂器,比喻王晏的儀仗。⑤坐:因事入罪。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聞?wù)呦虈@異之 ( )
(2)不服綿纊 ( )
(3)孝緒度之必至顛覆 ( )
12.下列句子中的“其”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屢至其門 B.故人不獨親其親
C.安陵君其許寡人 D.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1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晏誅,親戚咸為之懼。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
14.選文中的阮孝緒具有哪些品質(zh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答案:(1)禍患,災(zāi)難 (2)這,這樣 (3)給予 (4)益處
(5)被舉用,被選拔 (6)同“增”,增加 (7)使……痛苦 (8)常
2.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
11、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4)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3.答案:(1)那么凡是可以用來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種不可以用呢?
(2)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心。
(3)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
(4)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4.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2)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5.答案:孟子 戰(zhàn)國 亞圣
6.答案: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應(yīng)該舍生取義。 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7.答案:
12、孟子認為人才需要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進行磨煉。這里談的是客觀條件,而“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則強調(diào)了主觀因素。因此,孟子認為造就人才需要同時具備主、客觀條件。
8.【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解釋。應(yīng)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具體語境作答。
答案:(1)踐踏 (2)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9.【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注意“呼爾”的意思,補充省略的內(nèi)容。
答案:(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
10.【解析】本題考查代詞的指代作用。其指代內(nèi)容,一般是此句的前面的語句。
答案:(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
13、乏者得我而為之。
11.答案:(1)驚異(認為……奇異) (2)穿 (3)估計
12.【解析】選C。C項中的“其”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其他三項都為代詞。
13.答案:等到王晏被殺,他的親戚都因此很害怕。
14.【解析】此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疏通文意后,根據(jù)阮孝緒的語言、行動描寫進行分析概括。
答案:不愛財(不慕富貴);有遠見;孝順。
附【譯文】
孝緒七歲時,過繼給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親周氏死后,有遺產(chǎn)一百多萬,應(yīng)該屬于孝緒,孝緒一點也沒要,全部給了胤之的姐姐瑯邪王晏的母親,聽說此事的人,都對孝緒既嘆服又驚異。
到了孝緒十六時,他父親去世了,孝緒因此不再穿絲織品,即使吃到的疏菜里有味道也要吐出來。表哥王晏富貴顯赫,常常到他家中去,孝緒估計他必然會闖禍倒霉,遠遠地聽到他的儀仗隊的聲音,馬上穿過籬笆逃走藏起來不見他。他曾吃醬,覺得很好吃,問醬從哪兒來,說是從王家弄來的,他便嘔吐出來,將醬倒掉。等到王晏被殺,他的親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緒說:“雖是親戚,但不結(jié)黨,為什么牽連到我們呢?”終于獲得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