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選讀 二、王何必曰利》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孟子選讀 二、王何必曰利(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二、王何必曰利
1、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 吾家? ' 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⑧為后義 而先利,不奪不廣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 曰利? ”
【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 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
2、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 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⑥弒:下殺上,卑 殺尊,臣?xì)⒕袕s。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 衡量。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序》說,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 有宋、衛(wèi)、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 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⑧茍:如果。⑨庵(y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
3、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 吧? ”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 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 險了??!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 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 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牵绻蚜x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 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yuǎn)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
4、”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 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
2、 [原文]宋輕①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 將有馳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 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 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
5、有也。先 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 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 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
【注釋】①宋徑(keng):戰(zhàn)國時宋國著名學(xué)者,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平。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gòu) 兵:交戰(zhàn)。④說(Shui):勸說。⑤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宋徑準(zhǔn)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zhǔn)備到哪里去? ”
宋徑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zhàn),我準(zhǔn)備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如果楚
6、王不聽,我準(zhǔn)備去見秦王,勸說
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xì),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zhǔn)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
宋徑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zhàn)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jī)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 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樂于罷兵。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君 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 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guān)系來互相對待,這樣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 理去勸說秦
7、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于是樂于罷兵。 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 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guān)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 的。何必要去談聽'利'呢? ”
3?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1)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跪②之徒也。 欲知舜與疏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⑴孳孳:朱熹《集注》云:“勤勉之意?!保?)籬: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
8、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 舜和跖的區(qū)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二、相關(guān)鏈接
孟子力圖破除世人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確立仁義對社會人生的最高價值。他認(rèn)為,如果一個人一心追逐 私利,他的德行就難以提升,始終跟人格卑下的小人為伍;如果一個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 躋身于君子的行列。如果世人全都私利當(dāng)頭,不培養(yǎng)仁義之心,不踐履仁義的原則,那么即使是君臣之間、父 子之間、兄弟之間,也不可能建立起親善的關(guān)系;甚至兒子會遺棄父母,臣子會不顧國君,社會將陷入爾虞我 詐、混亂動蕩、弱肉強(qiáng)食的境地。這樣的國家最終將走向滅亡。與此相反,如果世人都踐履仁義、那么君臣之 間、父子之
9、間、兄弟之間,廣而言之即人和人之間,就可以建立起互相親近、禮讓、關(guān)愛和美關(guān)系,就可以成 就王業(yè)。仁義被遏抑的禍害是極為沉重的。孟子說“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庵”;又說“仁義充塞,則率獸 食人,人將相食”(《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揚(yáng)起了仁義的大旗。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并不是要梁惠王絕對不考慮利,而是啟發(fā)他把仁義 放在私利之上。其實按孟子的看法,推行仁義才是大利所在?!拔从腥识z棄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些話就是將用仁義治國安身的莫大 好處。孟子數(shù)落宋鈕,并不是反對他去制
10、止楚秦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是反對他從“利”的角度去勸說兩國國君、 這些意思值得我們細(xì)心體會。
孟子對梁惠王,開頭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結(jié)尾回到同樣的意思(只是具體說法有所變化), 既形成了呼應(yīng),又突出了立場。中間先說一通利字當(dāng)頭的壞處,接著說一通推行仁義的好處,正反對比,使主 旨更加鮮明。孟子對宋徑,開頭說“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7結(jié)尾歸結(jié)到“何必曰利”,同樣有形 成呼應(yīng)、突出立場的作用。中間先說一通利字當(dāng)頭的壞處,再說一通推行仁義的好處,正反對比,使主旨愈加 醒目;而緊要處則細(xì)細(xì)道來反面的例子從“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等各方面分說,正面的例子也從“為 人臣”“為人子”“為人弟”等各方面分說,十分曉暢??傊献佑悯r明的對比和照應(yīng),把應(yīng)該何去何從的道 理說得明快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