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8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8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三單元,8寡人之于國也,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一、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他的主張被諸侯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被采納。于是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二、作品背景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這時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混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和政治理想?!豆讶酥趪病肪褪敲?/p>
2、子游說梁惠王的一段說辭。,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三、相關常識1.《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2.南宋時,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一、讀準字音,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二、分清通假,3.解多義,,,,,,,,,資源助讀,知識整合,,,,,,,,,,資源助讀,知識整合,,,,,,,,資源助讀,知識整合,,,,,資源助讀,知識整合,,,,,,,,,,四、辨明活用,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五、區(qū)別古今,六、明察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譯
3、: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句式特點:判斷句,“……也”表判斷(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翻譯: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句式特點:“多于鄰國”應為“于鄰國多”,介詞結構后置,,,,,資源助讀,知識整合,(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翻譯:五畝住宅的場地,種上桑樹。句式特點:“樹之以?!睉獮椤耙陨渲?介詞結構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義。翻譯: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句式特點:“申之以孝悌之義”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結構后置(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翻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行走)了。句式特點:應為“頒白者于道路不負戴矣”,介詞結構后置
4、(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譯: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句式特點:“未之有也”應為“未有之也”,賓語前置,,,,,,,,,,資源助讀,知識整合,(7)非我也,歲也。翻譯: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句式特點:“……也,……也”表判斷,判斷句(8)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翻譯: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有什么區(qū)別。句式特點:應為“是于刺人而殺之何異”,介詞結構后置,,,,,資源助讀,知識整合,七、積累名句(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初讀整體感
5、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說說文章主旨本文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從而闡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依時順勢,發(fā)展生產(chǎn),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受教育,懂禮儀,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會來歸附,百姓才會“加多”。,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任務一】把握文章內容,了解“民本”思想1.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參考答案:在賑災救民上,自己治國勝于鄰國,“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自認為方法得當,高于鄰國。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6、何也?”表現(xiàn)出梁惠王什么心理?這與后文有何聯(lián)系?參考答案:這表現(xiàn)出梁惠王希望有更多的百姓歸附自己的心理。是下文議論展開的基礎,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力圖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3.對“五十步笑百步”的意義如何理解?參考答案:①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②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譏笑別人。4.孟子認為“王道”可以分兩個階段實現(xiàn),這兩個階段是什么?各自的標志是什么?參考答案:①重農(nóng)時
7、、節(jié)物用——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②制恒產(chǎn)、行教化——實現(xiàn)溫飽,尊老養(yǎng)老——王道之成。,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任務二】體會孟子雄辯的語言風格1.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賑災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參考答案: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的。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最后達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边@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①這組排比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②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
8、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組排比句闡述了什么道理?與前一段的排比句有何聯(lián)系?參考答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4.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這種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舉例說明。參考答案:表現(xiàn)在語言上為整齊的排比句式。如孟子暢談“使民加多
9、”的道理時,連用排比句,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極富音樂性,強化了小農(nóng)生產(chǎn)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情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知識窗排比論證,就是用排比的形式來議論說理。好處是使語言氣勢磅礴,能讓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使用排比論證,要注意所用的事例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要有相當?shù)母采w面,事例排列要合理有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文中孟子闡釋了實行“王道”的幾種措施,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你是如何看待孟子的這種“仁政”思想的?請站在現(xiàn)代社會的立場,談談自己的看法。提示:孟子實行“王道”的
10、措施具體是: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些做法有的是為了在當時情況下穩(wěn)定統(tǒng)治,有的在今天看來仍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參考答案:觀點一:孟子認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其次是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們的思想修養(yǎng)。他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和教育的關系。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結底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觀點二:孟子在論述“王道之始”時說:“不違
11、農(nóng)時……材木不可勝用也?!边@其實和現(xiàn)代人關心的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是一樣的。只不過古人主要是為了維持生態(tài)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斷地獲取生存資源;而現(xiàn)代的環(huán)保意識,則是鑒于日趨嚴重的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而提出來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資源,更重要的是維護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觀點三:在節(jié)約能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孟子也教會了我們如何進行生態(tài)節(jié)制,包括如何節(jié)約土地和水、保護森林,如何選地安家,如何培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
12、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細節(jié)揣摩,三讀重難探究,四譯文白對譯,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學一點排比論證技法指導排比這種修辭手法,因其句式整齊,結構緊湊,一氣呵成,表現(xiàn)力強,使用范圍極為廣泛。不僅在記敘、描寫、抒情的文章中用,就是在闡明觀點、辯明事理的議論文中,也常常用來強化論證效果,使說理透辟周詳,氣勢順暢。議論中用排比,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方式。1.論據(jù)中用排比。論據(jù)是證明觀點的理由和事實
13、,議論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事實論據(jù)。采用排比句敘寫事實,要注意敘述簡潔,概括準確,符合議論文論據(jù)表述的要求,達到有效論證的目的。2.分析事理用排比。議論文中,在論證過程中,離不開對事理的分析闡述。其中,適時使用排比句,可以強化說理,突出觀點,增強論證的力量。如《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的議論氣勢磅礴,就是得力于用排比的手法分析事理。,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對點小練請嘗試采用排比論證的手法,寫一段文字,闡述一種生活哲理。要注意語言條理,說理有力。200字左右。寫作示例:同是一條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卻用泥制的杯子盛它,那些既無金杯又無泥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著喝。水,本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14、差別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器皿”上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在沙漠中行走的疲憊的旅人,最知道水的滋味;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忙于耕種而大汗淋漓的農(nóng)民,最知道水的寶貴;在長期的干渴后忽然發(fā)現(xiàn)甘泉的人,最了解水的甜美。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饑與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遠也感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技法借鑒,主題閱讀,感悟憂民情懷名句誦讀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埨麌?不求富貴?!抖Y記》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漢書賈誼傳》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
15、亮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漢書陳蕃傳》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U照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畎紫騺響n國淚,寂寞灑衣巾?!鸥?技法借鑒,主題閱讀,素材趣讀1.孟子的人文情懷在《寡人之于國也》中,有這樣一段話:“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边@是孟子告誡梁惠王要愛惜民力,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民休息,讓物類繁殖,從而實現(xiàn)豐衣足食的話語。這段文字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其積極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有先見之明。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孟子就已經(jīng)認識到濫捕濫伐的危害,告誡人們要注意生態(tài)平衡,保護環(huán)境,并且看到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
16、關,這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許多相似之處。,技法借鑒,主題閱讀,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孟子的民本思想,體現(xiàn)在他對君權的產(chǎn)生及維護的認識上,體現(xiàn)在他對君民關系的認識上,體現(xiàn)在他對戰(zhàn)爭應否發(fā)動及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的認識上??梢哉f,孟子的言論無處不體現(xiàn)著對百姓的關注,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對民意的重視。在歷代的儒家學者中,孟子對民本思想的闡述顯得最為深刻。比如,他在評述“堯舜禪讓”這一歷史事件時,認為君主不能以政權私相授受,必須合乎天意(“天與之”)和民心(“人與之”),民心是天意最根本的表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權轉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
17、而為天子”)。孟子關于民本思想的大膽言論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對今天提倡和諧社會、端正社會風氣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技法借鑒,主題閱讀,美文品讀憂郁的老儒王天由我是在一個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靜,寂靜中,我直視著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種被稱為“憂郁”的東西。孟子的思考極為縝密,他曾提出一種關于“人”行為的準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無此四者,非‘人’也?!彪m然,孟子對人行為準則的詮釋,并沒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將孔子側重個人修養(yǎng)的“仁”和“道”,發(fā)展為一種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18、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孟子曾天真地幻想過這樣的一種小康社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蔽蚁胨倪@些想法一定遭到當時許多人的冷嘲熱諷,可他全然不顧,堅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無疑,孟子是一個思想家。這種思想,源于他對當時人民苦難的思考,源于他對當時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戰(zhàn)國群雄逐鹿的混亂時期,孟子的這些思想,則是許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雖然孟子滿肚子的治國韜略,雖然他也像孔子一樣,四處游說諸侯,可無人采納他的意見,以為他的主張“迂遠而闊于事情”。他只得沮喪地退居老
19、家,也像孔子一樣授徒講學。,技法借鑒,主題閱讀,我無法沿著孟子的腳印,去追隨屬于孟子的那充滿屈辱和堅韌的歷史,但我還是從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讀出他的錚錚鐵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盡管現(xiàn)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嗤之以鼻,但我卻從“大”那簡單的筆畫中,看到一個頂著天的“人”。這“人”,充滿著一種叫作剛烈的東西,他遠遠不像孔子那樣“溫良恭儉讓”。當生與義不能兼得時,他寧可取義,也無意茍且偷生;當死與不義不能同避時,他寧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義?!吧嵘×x”,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讀出的卻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氣。它曾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最
20、高道德準則。,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把這些文字存放在歷史中,歷史為之而增彩;把它們拿出來放到現(xiàn)在,依然充滿了一種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為持久的。孟子不需憂郁。,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品開頭]雨夜讀《孟子》,想象孟子神情,體會孟子思想,用“憂郁”二字,高度概括。[品內容]孟子的學說,基于性善,認為仁義禮智為人之本心。孟子生于戰(zhàn)國,社會的混亂,讓他渴望小康的生活;人民的苦難,讓他發(fā)出“民為貴”的可貴呼聲。仁者的遭遇似乎都如出一轍,現(xiàn)實的不得志只能讓他們寄希望于未來。教書授徒,是最好的選擇。[品情感]孟子的骨氣是他不同于其他先賢的地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成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技法借鑒,主題閱讀,【問題】1.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寫了孟子哪些方面的特點?請簡要概括。2.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話題展開思路的?參考答案:1.年邁孱弱的身軀、高屋建瓴的學說、心憂天下的情懷、天真純潔的理想、積極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錚錚不屈的鐵骨、舍我其誰的凜然正氣等。2.先抑后揚,從“憂郁”和“不需憂郁”的角度來寫孟子,把寫作重點放在了對孟子高貴憂郁氣質和品格的分析與贊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