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宋明理學》教學設計.doc
《人民版《宋明理學》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民版《宋明理學》教學設計.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人民版《宋明理學》教學設計 張 開 (邯鄲市第二中學,河北,邯鄲,056002) [摘 要]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宋明理學》一課,一直是教與學的雙重難點,但本課既是全書重點之一,對于文化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jù)課標和教師用書的指導,在參考若干教學資料之后,筆者對本課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 宋明理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人民版《宋明理學》一課,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學難點之一,其難度筆者感覺可以歸納為“難講,難懂,難體會”三個方面?!半y講”表現(xiàn)在教師本身對于宋明理學的了解也比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準備工作的話,只靠教材難免有“現(xiàn)學現(xiàn)賣”之嫌;“難懂”表現(xiàn)在本課所包含的一些哲學思想內(nèi)涵較為深刻,而學生又沒有儲備足夠多的材料足以支撐對這些哲學觀點的理解,學起來容易“找不著北”;“難體會”表現(xiàn)在本課的歷史背景和哲學觀點距離學生太遠,學生不能很好地與教材和教師產(chǎn)生知識共鳴,學起來興趣不高。 但《宋明理學》一課,既是全書重點之一,又是本專題的核心,對于文化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擬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本課的教學思路作一粗淺的探討,敬請方家指正。 一、專題整體分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專題,在《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本專題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精華的概要講述,學生在學完本專題后,應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主要脈絡有清晰的認識,并能結合各個階段的特征進行分析、歸納。” [2]P2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這一板塊的內(nèi)容,學生通過初中教材的學習,只能形成對儒學很簡單的認識,甚至形成“儒學等于孔子、等于論語”等錯誤的認識,根本無法將儒家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聯(lián)系起來,更不要談分析其演變過程了!而在本專題學習完畢之后,還要與必修一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等專題進行比較學習,更是難度的提升。 二、本課教學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學》一課中講授的宋代、明代理學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離學生的距離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看都很遙遠,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銜接的缺陷,無論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之前學過的課程中只有極個別知識點能夠給本課內(nèi)容的學習提供支撐,直接造成學生現(xiàn)階段所掌握的資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資料,使本課的學習幾乎成為空中樓閣。既然本課的課標要求為“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盵2]P14高考考綱對于本課的要求為“宋明理學” [5]P138,所以筆者認為,本課在講授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兩大問題:首先,如何將之前學過的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與本課的哲學思想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理解“思想是當時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其次,如何靈活運用學生現(xiàn)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學理解和思辨能力,結合教師通俗化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朱熹、王陽明等哲學家的哲學觀點,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體會宋明理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過程中所處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本教材的教授時間普遍是高二上半學期,而同時期政治課教授的內(nèi)容是所謂的“文化領域”,基本的哲學內(nèi)容學生還沒有接觸過,剛接觸本課的學生好比一張白紙。白紙的好處是教師可以從頭開始為學生這幅畫卷做一個好的開端,而無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但白紙的劣勢也在于此:這個開端只能憑借教師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學生沒有知識儲備,對學生的引導效果必然不會太好。所以,本課內(nèi)容學生容易學得一頭霧水,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作為本專題核心就會出現(xiàn)偏離,前后的知識的連續(xù)性會遭到破壞,進而嚴重影響到本專題的整體學習效果。 三、本課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標題:專題一 三 宋明理學 學情分析:經(jīng)過高一對政治史和經(jīng)濟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對專門史這種編撰體例做到了基本適應,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學生現(xiàn)階段掌握的關于本課的資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尚需鍛煉,由于本課內(nèi)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所以如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和理解本課的哲學思想,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結合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tǒng)儒學的異同,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宋明理學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課重點又是難點。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比較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頭緒多而亂,容易混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區(qū)分。也可以各有詳略,重點介紹一兩位思想家的觀點,使學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問題引導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同學們,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中國古代的正統(tǒng)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漢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有什么樣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時期是孔子,儒學的開創(chuàng)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禮,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生乙:戰(zhàn)國時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還有性善論、仁義禮智等;荀子認為天行有常,人道有為,還認為人應當不斷學習進而把握禮)(生丙:漢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獨尊儒術) (二)新課導入:本課我們共同來學習必修三專題一的第三節(jié):《宋明理學》。所謂理學,本質(zhì)上還是儒學,但他是儒學發(fā)展之后的究極形態(tài),漢代董仲舒將儒學變成了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宋明理學將儒學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功能推向頂峰。 來看這幅《三教圖》,圖中三人分別是誰? (生: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說的沒錯!此三人坐而論道,有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存在嗎?(生:不存在,因為這三人處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此圖為明代丁云鵬所做,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們懂的。 那么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課要講的“宋明理學”的形成背景。 既然說《三教圖》能反映出宋明理學形成的背景,我們能從圖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個人分別代表三種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釋迦牟尼代表佛教) 為何作者要讓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個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認為三種思想有共同點) 大家認為這幾位同學說的對不對?三個人代表三種思想,說得沒錯,但我要糾正的是,圖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讓這老哥仨坐一起,想說的是當時三教并存并逐漸融合的情況。 這三種思想中,儒家思想為孔子所創(chuàng),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后成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這個無需多說。道教思想產(chǎn)生于東漢,相傳為張陵所創(chuàng),后來張陵在道教中被奉為張?zhí)鞄?,道教思想脫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講究修身養(yǎng)性、煉丹服藥、追求長生不老,奉老子為最高教主,稱作太上老君。佛教產(chǎn)生于印度,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西漢時傳入我國,主要講究因果報應、生死輪回、追求來世幸福。三種思想在中國并存并互相影響。 (三)新課講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學的產(chǎn)生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先從魏晉時期儒學的困境說起。 一、儒學的困境與復興 儒學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圖》中誰的位置最顯眼???(生:孔子)為什么呢?(生:因為儒家思想是當時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不僅是當時,從漢代“獨尊儒術”到新文化運動之前儒學基本上一直是正統(tǒng)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統(tǒng),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為何又會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沖擊)說得好!那么這次困境是儒學發(fā)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嗎?(生:不是,這已經(jīng)是歷史上儒學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書坑儒”)沒錯,然后漢代學神董仲舒讓儒學原地滿血復活,并且與當時的土豪漢武帝做了朋友,讓儒學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 但是問題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東漢初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是儒學受到嚴重沖擊卻是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個時候才流行)這里沒有說到根本。我們都知道“文化是當時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晉時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和經(jīng)濟狀況。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讓其成為了官方正統(tǒng)思想,依賴的是皇權的支持。東漢末年分三國,皇權被嚴重削弱,依賴皇權支持的儒學的權威性必然削弱。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分裂必然帶來戰(zhàn)亂,百姓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得不到滿足必然就會追求精神滿足。當時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個能給百姓帶來精神滿足?顯然是佛、道。有此可見,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雖然讓其成為了官方正統(tǒng)思想,但是卻沒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沒有成為社會信仰。佛、道兩教在百姓中的快速傳播使儒學失去了群眾基礎,所以受到嚴重的沖擊。 唐代杜牧曾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如此多的數(shù)量可見當時佛教的范圍之廣,影響之大! 我們可以將“儒學的困境”總結為: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儒學權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兩教的嚴重沖擊,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儒學依舊是正統(tǒng)思想,眾多從小讀《論語》、《孟子》長大的儒生們面對這種情況,簡直不能忍!所以他們掀起了一場儒學復興運動。 根據(jù)我們剛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當時的學者復興儒學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為儒學的困境主要是佛、道兩教造成的,所以儒學應該在理論上和佛、道兩教展開辯論,擴大影響?。┱f得好,采用論戰(zhàn)的方式!還有同學要補充的嗎?(生:我認為佛、道兩教之所以能沖擊儒學,主要是因為信徒眾多,而儒學受眾面太小。所以儒學要想復興就要增加受眾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為社會信仰?。┭a充的很到位!大家別忘了那個年代讀書不容易,可是當和尚、當?shù)朗颗c讀書與否沒有直接聯(lián)系,所以儒學的門檻太高導致受眾面太小。其實簡單說就是儒、佛、道這三家在爭奪用戶群的問題。儒學要想復興,就必須爭取到更多的用戶! 這次復興運動從唐中期持續(xù)到北宋,咱們先說唐代。 唐代的儒學復興運動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有著怎樣的思想?根據(jù)材料,小組討論一下。 (切換幻燈片,展示材料,學生根據(jù)材料,分組討論) 好,來驗收一下大家討論的結果。唐代的儒學復興運動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韓愈和李翱)韓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對佛教和道教,宣稱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大家有沒有覺得哪里別扭?(生: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這里別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為何混為一談?)的確別扭!但是韓愈是故意的!誰能說說自己的理解?(生:韓愈意在用儒家的仁來壓制道家的道)正解!咱們剛才說了要想復興儒學就要爭奪用戶群,怎么能讓用戶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讓用戶覺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謂“道統(tǒng)”就是道的統(tǒng)一點,最高的道,可以理解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裝進來!你有的我也有,你沒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來!(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提出必須從“性命之源”的高度來理解孔子之道)同樣道理,孔子有“道”嗎?沒有,但是這里這樣說是為了壓制道教。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儒家在逐漸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復興運動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們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們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評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綱常倫理,致使女后專政、權臣跋扈,最終導致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分裂局面。他們認為,要鞏固中央集權,實現(xiàn)長治久安,必須以唐為鑒,復興儒學。) “尊王攘夷”是指維護王權防范少數(shù)民族侵略,當年齊桓公就靠著這個口號當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頭應該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評唐代女后專政、權臣跋扈有沒有道理?(生:有,武則天、楊國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強行把自己的兒媳婦改成自己的媳婦,這種亂倫行為在宋代士大夫們眼中這簡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鎮(zhèn)割據(jù),藩鎮(zhèn)是唐代設立的用來守衛(wèi)邊塞的特殊行政區(qū)劃,大多出現(xiàn)在邊境,藩鎮(zhèn)的長官稱“節(jié)度使”,掌握有藩鎮(zhèn)內(nèi)的軍政財?shù)却髾啵喈斢凇巴粱实邸?,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曾經(jīng)是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引發(fā)叛亂。在宋代士大夫眼中這是不遵守君臣倫理導致的。 唐代滅亡的教訓歷歷在目,宋代統(tǒng)治者當然不想重蹈覆轍,而士大夫們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強中央集權,就要復興儒學,也迎合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和時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學復興運動取得那些成果?(生:研習儒經(jīng)義理之風大開,士氣隨之大變,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jié)的社會分為逐漸形成。)忠孝、廉恥這些不正是儒家所強調(diào)的嗎?所以儒學復興運動至此取得輝煌的成果,理學也應運而生。 儒學復興的實質(zhì)是儒學也要像佛、道兩家一樣,不僅有官方正統(tǒng)地位,還要成為社會信仰,成為人們心中唯一正確的、包含宇宙萬物及人間社會的信仰體系。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與唐宋的儒學復興運動二者有什么共同點?(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學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韓愈改造儒學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個共同點是都爭取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體下,無論哪種思想,必須要獲得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發(fā)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們都從維護專制統(tǒng)治、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出發(fā)爭取了當時的統(tǒng)治者。 儒學復興所需的必備的條件可以總結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學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爭取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支持。儒學復興的成果是從先秦的民間思想上升為漢代的官方正統(tǒng)思想再上升為宋明的社會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說到理學在儒學復興運動中孕育而生,是儒學的究極形態(tài),其主要功能是維護專制統(tǒng)治。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北宋五子,他們分別有什么樣的思想呢?根據(jù)材料,小組討論一下。 (切換幻燈片,展示材料,學生根據(jù)材料,分組討論) 好,來驗收一下大家討論的結果。(生:周敦頤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建構了關于萬事萬物的衍生規(guī)律,把人與天地萬物的本原合而為一,從而為“理”生萬物的理論提供了依據(jù)。)周敦頤大家熟悉,《愛蓮說》都學過吧!周敦頤也是一代大儒,歷史上尊稱為周子。周子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和韓愈說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是一個道理,使儒學融合道教思想同時打擊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試圖揭示宇宙規(guī)律,進而解釋人類命運。)邵雍歷史上尊稱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試圖用“理”來解釋宇宙規(guī)律,把“理”上升為世間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guī)律。 (生:張載嚴格區(qū)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這里請大家注意張載開創(chuàng)了“氣學”,古人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態(tài),都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氣”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質(zhì),而“理”就是意識。張載認為有“氣”才有“理”,物質(zhì)決定意識,所以書上說張載屬于唯物主義的代表。 (生:程顥程頤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們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時常會說“天理何在”!“天理”即是萬事萬物必須遵守的規(guī)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將天理與儒家思想劃了等號。 蘋果必須從蘋果樹上長出來,兒子必須服從父親,百姓必須服從皇帝的統(tǒng)治,這都是天理。任何人都不能為了自己的目的而破壞天理,這就是“存天理,滅人欲”,這是理學的核心。但是人怎么可能沒有欲望呢?所以天理就是對個人欲望的束縛,克制了個人欲望,就順應了天理,完全順應天理的人就達到了“仁”的境界,可以稱之為“仁者”,仁者沒有欲望只有天理,不但能化物于無形而且能獲得高度的精神滿足,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仁者無敵”。 在二程看來,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可以稱之為“仁者”,那就是孔子??鬃右簧昝罒o缺,天生圣人,我們修煉的目標是“仁者”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孔子的水平,因為差距太大??鬃颖凰茉斐上喈斢诜鸾讨腥鐏矸鹱婧偷澜讨刑侠暇粯拥纳?。儒學更強的宗教色彩有利于儒學成為社會信仰。 三、程朱理學 理學繼續(xù)發(fā)展,從理論體系上劃分出兩大流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程朱理學,是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北宋二程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成為理學核心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被稱作理學集大成者名至實歸,他融合了北宋五子的理學思想并加以發(fā)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學體系。朱熹的理學主要分為理氣論、修養(yǎng)論和社會政治論三個部分。 (生:理氣論,朱熹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離不開氣,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為一,這就是“太極”中的陰陽變化)末了朱老爺子還不忘拉上道教的太極順便打擊一下道教。理氣論方面朱熹吸收的是張載的思想,但是朱熹認為有理才有氣,和張載相反,所以我們說朱熹的思想是唯心主義思想。 (生:修養(yǎng)論,區(qū)分了教育的“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強調(diào)日積月累和循序漸進;“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 在或者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時還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習應該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這是我們應該吸收的,算是朱熹思想中的積極部分。修養(yǎng)論主要強調(diào)通過不斷的學習,力圖達到“仁者”的境界,獲得精神滿足而且還要有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文天祥一介書生寧死不屈寫下《正氣歌》的故事不正是這種社會責任感的寫照嗎? (生:社會政治論,道的價值內(nèi)涵是“三綱五?!?,只有達到仁者境界,將儒家價值化為自己真實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擁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利,儒家干預政治的關鍵在于“正君心”)所謂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無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是儒家思想,這里和道聯(lián)系起來再次說明儒家吸收了道教思想。把三綱五常作為世人的道德基本準則,“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利”使儒家學說在維護專制統(tǒng)治方面的功能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朱熹編訂《四書》,加上孔子的《五經(jīng)》就是我們熟悉的《四書五經(jīng)》。朱熹按照自己的理解編訂《四書》使之成為理學經(jīng)典。朱熹的的弟子還編訂《朱子語類》,相當于孔子的《論語》,有此可見朱熹在儒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之高。 程朱理學的核心是“理”,“存天理,滅人欲”。朱熹認為理在人心之外,是宇宙的中心,萬物的本源。人們必須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拉近自己與理之間的差距?!袄怼北旧硎且环N意識,把一是作為世界的本源我們稱之為唯心主義,而認為意志脫離人心獨立存在的我們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 與之相類似的,佛教的各種佛、道教的各種神仙都是人們認為意志脫離人心獨立存在的表現(xiàn),都是客觀唯心主義。 四、陸王心學 理學的另外一大流派是陸王心學,代表人物為南宋陸九淵和明代王守仁。他們分別有怎樣的思想?根據(jù)材料,小組討論一下。 (切換幻燈片,展示材料,學生根據(jù)材料,分組討論) 好,來驗收一下大家討論的結果。(生:陸九淵的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反對埋首書冊,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認為“物欲”和“意見”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將其剝落、掃除)陸九淵和朱熹同處于南宋,他們的思想有何異同?(生:不同點在于,朱熹主張讀書學習,陸九淵反對埋首書冊,主張重視實踐)很好!朱熹一生寫下上百本著作,陸九淵一生沒有著作,這就是朱熹強調(diào)學習,陸九淵強調(diào)實踐的最好印證。他們的共同點也很明顯,就是都認為“存天理,滅人欲”,都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所以朱熹和陸九淵的思想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只是對理的理解有所不同。朱熹認為理在人心之外,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達到,陸九淵認為理在人心之內(nèi),不需追求只需感悟,由內(nèi)而外展現(xiàn)自己的理。陸九淵同樣是唯心主義,他認為理在人心之內(nèi),我們稱之為主觀唯心主義。 當時主持白鹿洞書院的朱熹多次請陸九淵來書院給他的學生講課,兩人還經(jīng)常辯論到深夜,雖然兩人的觀點針鋒相對,但私交甚篤,可見朱熹作為一代宗師,不僅學問高超,心胸也十分寬廣,這種境界值得我們學習!陸九淵在中國思想史上也算得上一代宗師,只可惜生不逢時,光芒被朱熹掩蓋。 (生:王守仁建立了系統(tǒng)的心學理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由此可見王守仁也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人心之內(nèi),也是主觀唯心主義。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就是最大的表現(xiàn),世界就在心里,心外什么也沒有。人人都有良知,但為什么還會有人犯錯誤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知行合一”,沒有把內(nèi)心的理外化為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準則,所以雖然人人都有良知,但要想學以至圣,必須要“致良知”,這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另外注意王守仁有時也稱王陽明,見到了要認識。 (四)課堂小結 這樣,我們本課的知識學習完畢,我們來總結一下。 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儒學陷入困境。唐宋士大夫們掀起儒學復興運動,理學誕生。理學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流派。 (五)課堂練習 下面來做幾個練習題。(切換幻燈片,展示練習題,學生思考作答)(習題略) (六)知識拓展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是理學的分支,那么到底哪個流派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呢? (七)板書設計 三、宋明理學 (一)儒學的困境與復興 1,困境 背景 原因 2,復興 人物 思想 (二)北宋五子 人物 思想 (三)程朱理學 人物 思想 (四)陸王心學 人物 思想 (八)教學反思: 本課重點在于思想家們的哲學觀點,難點仍然也是在這些“飄逸”的哲學觀點,教師和學生在這一領域中幾乎沒有知識的交匯點,很難產(chǎn)生共鳴。本課雖然能夠讓學生對宋明理學形成比較全面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在學生討論的時間和課程進度上沒有找到平衡點;另外有些學生由于課前沒有預習導致知識的空缺,一步落下導致整堂課都沒有跟上,這也反映出本課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性,這兩點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和修改的。 四、結語 《宋明理學》一課作為本章的重點內(nèi)容,由于其知識背景的特殊性,在講授的過程中,必然會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較大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利用通俗化的語言,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較為有限的哲學理解與思辨能力,使學生最終理解北宋五子、朱熹、王陽明等人物哲學思想的內(nèi)涵,并其內(nèi)涵與當時時代背景的關聯(lián)性,是本課講授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當然,在此之前,必要的基礎知識梳理和框架構建亦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些工作,無論本課教學還是接下來的任何教學活動都將成為空中樓閣。這所有的因素,都值得每位進行本課講授的教師進行深思。 【參考文獻】 [1] 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第三冊》[M].人民出版社,2009. [2] 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出版社,2009. [3] 陳鵬主編.《新課標歷史必修三-鼎尖教案-人民版》[M].延邊教育出版社,2014. [4] 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第二冊》[M].人民出版社,2009. [5] 教育部考試中心編.《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M].九州出版社,2010. [7]呂思勉著.《理學綱要》[M].岳麓書社,2010. 作者簡介:張開(1986— ),男,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學學士,邯鄲市第二中學歷史教師。 聯(lián)系電話:15131060301 郵編:056002 郵箱:hbhdzk04@163.com 通訊地址: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qū)貿(mào)易路路158號邯鄲市第二中學 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宋明理學 人民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56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