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7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 教案 進 學 解 ?????????????????????????????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 ??? 2.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 的現(xiàn)實意義。 ??? 3.學習本文反話正說,巧于避忌,機智得體的表達技巧。 ??? 4.理解文義,并積累出自文中的成語。 教學重點: ???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 ??? 2.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 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反話正說,巧于避忌,機智得體的表達技巧 教學方法:自學與討論 一、文章簡析 ??? 本文寫于元和八年(813)?!杜f唐書·韓愈傳》:“(愈)復為國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嘲。執(zhí)政覽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薄斑M”,即長進、進步。“學”,包括“業(yè)”與“行”?!皹I(yè)”指學業(yè)、事業(yè),“行”指德行、品第。“解”,辯解,論析?!斑M學解”,意謂對增進業(yè)、行問題的辨析。作者指出增進業(yè)、行的方法在于“勤”與“思”,目的是“業(yè)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yè)、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作者反復強調(diào)學子要埋頭進德修業(yè),不必考慮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從而曲折地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騷,也暗寓著對當時執(zhí)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諷刺。 二、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寫先生訓示。 ? 1、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 ? 行成于思??????? 毀于隨???????? 治具畢張?????????????? ?占小善 率以錄??????????? 庸??????????? 揚????????????? 有司 2、翻譯句子 行成于思毀于隨 蓋有幸而獲選,熟云多而不揚 3、分析課文 作者先提出一個觀點:“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睂W子提出“業(yè)精”“行成”的“進學”標準。這是韓愈對于“學”的問題長期體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見,以此勉勵弟子進學,希望世人進學。接著稱頌政治清明,“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有司選拔任用公正,選取賢能而去不肖,“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對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盡展其能的客觀條件已經(jīng)具備,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勵諸生 “進學“。但細究一下.作者言“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注意“有幸”二字,有幸獲選被任用的人,當在少數(shù),無幸入圍者則占多數(shù),作者不談無幸的一面,而讓下段學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證之。從而使得本段的結旬中“患”與“無患”所揭示的尖銳對比,實際上已經(jīng)暗伏了與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個關鍵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虛擬學生詰難。 1、? 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 有年???????????? 披?????????? 記事者?????? 要?????????? 玄??????????? 捐???? 兀兀????????? ?苴??????? 罅?????????? 紹 2、? 翻譯句子 焚膏油以繼晷 補苴罅漏 3、分析課文。 學生針對先生的訓示,進行有力的反駁,分兩層完全推倒先生的說法。 第一層從“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 學生贊頌先生業(yè)精、行成。注意“可謂”所領的幾個總提句,分說四個不同的方面?!跋壬畼I(yè),可謂勤矣”,言勤于所業(yè)。 1、是博學,廣泛閱讀,“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細大不捐”; 2、在博學的基礎上,還精益求精,“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抓住重點.掌握關鍵,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學有所專的目的; 3、還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跋壬谌澹芍^有勞矣”,言勞于衛(wèi)道?!跋壬谖?,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論“業(yè)精”?!跋壬跒槿?,可謂成矣”,言“行成”。 第二層從“然而公不見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無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務上得不到別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幫助,仕途坎坷,進退無由,甚至落得對家庭都不能保證妻兒無饑無寒的悲慘境地。這種局面是怎么造成的?顯然不是因為先生和許多無幸獲選者學業(yè)不精、德行不成。雖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隱含此意。 ?作業(yè):完成《第二教材》 的習題一、二 ???????????????????????????????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 2.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 的現(xiàn)實意義。 3.理解文義,并積累出自文中的成語。 4、總結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 2.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 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觀點及其對我們修業(yè)進德 的現(xiàn)實意義。 2.學習本文反話正說,巧于避忌,機智得體的表達技巧 教學方法:自學與討論 教學過程: 課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寫先生自責。 1、? 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 工匠只工????????? 登明選公?????????????? 轍環(huán)天下? 絕類離倫?????????? 不要其中??????????????? 從徒 分之宜???????????? 常徒???????????? 陳編???? 2、翻譯句子。 登明選公 雜進巧拙 3、分析課文: 作者先以匠人岡材而選用木料、醫(yī)師“俱收并蓄”各類貴賤藥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選公…‘惟器是適”,即量才錄用。接著作者極力褒揚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發(fā)展中的巨大貢獻,并極力渲染他們不遇于世的悲慘結局:“是二儒者.吐辭為經(jīng),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yōu)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說明這兩位古賢“業(yè)精”“行成”,已達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繼而言自己才學遠不如二儒,卻沾恩澤,“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為古人抱不平,似在為有司開脫,實際上是以孟、茍自況,以儒家的衛(wèi)道者自居,宣揚自己遠繼儒家道統(tǒng)的功績,并抒發(fā)自己不見信于有司的憤郁不平之情。但因為表面上是在述說古人之事,兼及與自己的對比,所以既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這與屈原所言“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異曲同工,只不過一直接抒懷,一托事寄慨而已。 ? 4總結全文: 文章幽默中見深刻,含蓄中顯豐贍。諷刺和批判是這篇文章的基調(diào)。本文用問答對話的形式寫別人嘲諷自己失意,自己就進行解釋,借以發(fā)泄牢騷。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作者“投閑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責,不過是反話正說?!豆盼挠^止》評日:“以怨懟無聊之詞托之人,自咎自責之詞托之己,言之者無罪,聞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為得體。”如文章一開頭就寫先生對學生的教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峻良…‘諸生業(yè)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話正說,別有寄托感慨,諷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傳任人唯賢的主張,寫得十分巧妙。反語的運用,使諷刺不僅寓巧于樸,詼諧幽默,而且形神畢肖,冷峻犀利。 ??? 本文“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是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jīng)驗結晶;從“沉浸酞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xiàn)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于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jié)鏗鏘,對偶工切,雖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問,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chuàng)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語句,如“纂言者必鉤其玄“‘焚膏油以繼晷…‘回狂瀾于既倒”“年豐而妻啼饑”等到后代壓縮為成語,“貪多務得-一-‘細大不捐…‘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跋前躓后”“動輒得咎”等直接引用為成語?!拔╆愌灾畡杖ァ?,吸取古語,熔鑄新詞,于本篇尤顯。 三、課文討論與檢測: ?? 1.反復誦讀文章,體會“國子先生”和“諸生”對話時不同的情緒,說說你對作者內(nèi)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 第一段“先生訓示”和第三段“先牛答問”,多為揮灑自如的散句,語調(diào)不疾不徐,舒緩輕快,先生的情緒都顯得比較平和而內(nèi)斂。第二段“生徒駁詰”·學生多為駢偶句,語調(diào)短促,節(jié)奏緊迫,情緒強烈。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對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貶抑的不滿,對當權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憤懣。 ??? 2.第二段中,“諸生”是從哪幾方l卣對“國子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 從治學之勤懇、對于儒學的功績、文章的境界、為人的成功等四個方面對先生進行高度評價。這樣寫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大材小用的處境,含蓄但是卻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 3.文中有一句話表達了作者關于“進學”的主要觀點。摘出這個句子,并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 ???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雖不是全文的中心觀點,但對我們讀書治學卻非常有啟發(fā)價值;作者強調(diào)了“思”的重要,更是極為可貴。 ? 朋黨論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 2、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 3、學習文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的論證方法。 ??? 4、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 1、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 2、學習文章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討論與自學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 ??? 本文是歐陽修于慶歷四年(1044)寫給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當時,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以夏竦、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被彈劾罷職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敗,廣造輿論,竭力攻擊、誹謗范仲淹等引用朋黨。其陷害忠賢的險惡用心,深為歐陽修所洞察。在《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中,歐陽修一針見血地指出:“欲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唯指以為黨則可一時盡逐”。為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歐陽修寫了這篇《朋黨論》。 二、分析課文: 全文五個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觀點。 討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文章先從社會發(fā)展的事實落筆,“朋黨之說,自古有之”,證明朋黨的存在有其歷史的依據(jù),并為下文征引歷史事實打下伏筆,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間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鮮明地概括出兩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觀點十分鮮明。 2、第二段進一步論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區(qū)別。 討論:君子和小人的朋黨有什么樣的區(qū)別?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偽朋。從本質上說明小人無朋。這一點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黨之說。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礎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從利出發(fā)的,所以只能是暫時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對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終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歐陽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區(qū)分兩者的關鍵所在。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則相結為黨,見“利”則相互反目,“利’’盡則分道揚鑣;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聯(lián)結,同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道永遠不變,則君子之黨永遠同心。 討論:什么樣的朋黨才對國家有積極的作用?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論。 3、第三段廣泛列舉史實,證明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 討論:朋黨從什么時間就有的?真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對國家有什么樣的意義?在論證的過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文章先列舉堯時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舉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這些是正面舉例;接著列舉紂因無朋而亡國、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國興的事例,這是正反對舉;最后再舉東漢桓、靈時的黨錮之禍,和晚唐昭宣帝時朱全忠殺害名士的事實,這是引用反面事實。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對比,反復論證,論證極為有力。 ?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實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迫害君子之朋則國亡,信用君子之朋則國興的道理。 先緊接上文對紂、漢獻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皆“亂亡其國”的結論;然后再對舜被稱為圣人和周能夠興國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點明主旨。 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戰(zhàn)斗性的政論,歷來享有盛名,為人稱道。它充分體現(xiàn)了歐陽修政論的風格和特點。其中有兩個特點特別鮮明: (一)層層對比,事、理結合,深入淺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終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藝術手法,逐層深入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開頭第一句作者就針鋒相對、單刀直入地指出:“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時弊,又為全文奠定了對比論證的基調(diào)。下文緊緊圍繞著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區(qū)別步步展開: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無朋”是因其“所好者祿利,所貪者財貨”;“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見利忘義,利盡殘害。即使暫引以為朋,也是“偽朋”,而君子重“道義”,講“忠信”,惜“名節(jié)”,才能“終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與“小人”、“同道為朋”與“同利為朋”、“小人無朋”與“君子有朋”、小人之“偽朋”與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從事理上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第三段起,作者引證史實,層層對比,進一步深入論證。作者列舉了從上古堯、舜之時直至唐之晚年各個朝代盛衰的大量歷史事實,緊扣國家興亡治亂與朋黨的密切關系,進行了反復的對比。事與理的結合,對比手法的反復運用,起到了化深奧為淺顯,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藝術效果。 (二)轉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運用,行文既紆徐有致,又富有氣勢。 ??? 面對保守派的誹謗,歐陽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憤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富有憂患意識的政治家剛正不阿的戰(zhàn)斗精神。同時,從其從容不迫、紆徐有致的說理中,我們又可以看到歐陽修沉著冷靜的大將風度。表現(xiàn)在其語言的運用、句式的選擇上。在對比論證中,作者多處運用了轉折句式。一系列轉折句式的運用,不僅突出了對比的效果,而且使論述的筆調(diào)趨于舒緩,使文章既明白曉暢,又委婉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謂“責之愈切,則其言愈緩”的風格。 同時,此文還多處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論的氣勢。如第四段,連用五個“莫如”。轉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運用,使句式長短相問,錯落有致,行文時徐時疾,張弛有度,充分展現(xiàn)了歐陽修政論的藝術風格。 四、拓展與討論: ??? 1.先翻譯下列句子,然后說說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觀點。 ??? (1)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 (2)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 (3)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 ? 名二子說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 3、鑒賞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蘊深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教學難點:、鑒賞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蘊深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講解???? 討論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章的寫作的背景:慶歷六年(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盡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他對科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次年返鄉(xiāng),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時蘇軾11歲,蘇轍8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睹诱f》正是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 二、分析課文: 1、第一段,“軾”名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車子的各部件,輪子、輻條、車蓋、軫木(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就像各有職分,不可或缺,只有車前的軾木沒有實際用處。軾是車前的橫木,乘車人可將手俯按在上面,有裝飾車子的作用。所以,“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行文幾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題:“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呀,我擔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啊。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自幼父親就看清了這一特點,勸誡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他取名“軾”的初心。 2、第二段,“轍”名說。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但論到車的功用卻沒有轍的份?!半m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轍無論功之福,也不遭仆斃之禍?!笆寝H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爸狻?,是說蘇轍的性格會免于災禍。一說“免”同“勉”,勉力、盡力的意思。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為他取名“轍”的深意。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盡力王事,后位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3、補充介紹: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后,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于壁問密窺。兩人得題后,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并無出處,開始答卷??纪旰螅瑥埛狡綄μK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4、拓展思考:蘇軾兄弟處于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禍?!端问贰ぬK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確實,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短K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于“禍福之間”“齒爵皆優(yōu)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蘇洵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 三、課堂討論與歸納: 1.試摹擬作者的口氣說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轍乎,吾知免矣”這兩句話的意思,然后談談作者對兩個兒子不同的希望。 “軾啊,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飾啊!”“轍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災殃了!” 勸誡蘇軾多加外飾以免遭禍;勸誡蘇轍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 2.楊慎說作者“深知二子”,從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兩個兒子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 ? 《留侯論》教學設計 設計指導思想 文言文教學最難的地方在于對“言”和“文”的處理。無疑,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言”,但在如何重視“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樣。很多人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現(xiàn)象上,以為這樣才是重視“言”。自然,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現(xiàn)象需要我們把它們明確地“分離”出來,但除了這種“分離”,我們能否搞一點整體性的把握,搞一點信息篩選?事實上,信息篩選、整體把握,是駕著飛機在文本上作低空盤旋,是對“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顧。本著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蘇教版選修課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第四課)字詞的基礎上,首先讓學生跟文本對話,通過推理與想象,了解張良成功原因的兩種不同的觀點,進而比較不同的文本,讓“言”反復出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視野。有了這種對“言”的充分重視,現(xiàn)代文教學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來,就能做到“言”、“文”結合。 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立意的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學習蘇軾的治學精神。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主次分明的寫作特色。 ????3、培養(yǎng)學生辨證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學習本文立意新穎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 ????2、難點:比較不同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思維。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過提問,解決文中字詞 ????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前提下,讓學生自由提問、共同解決字詞問題,同時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問的基礎上,適當加以補充。提問與補充,估計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內(nèi)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數(shù)。 1、實詞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露)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動用法)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謙遜地對待,名詞活用為動詞) 臣妾于吳者(臣妾:稱臣稱妾,或充當奴隸) 忍小忿而就大謀(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驚:使……受驚。怒:使……發(fā)怒。都是使動用法)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王:立王,稱王,名詞活用為動詞) 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全:成全) 2、虛詞 匹夫見辱(見:被)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卒:通“猝”,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安:怎么)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 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特:只) 句踐之困于會稽(之:連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乃:竟) 3、一詞多義) 過:必有過人之節(jié)(超過,超越)/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錯) 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為……怪異,意動用法) 其:非子房其誰全之?(語氣副詞,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此其所以為子房歟(語氣副詞,表示揣測,相當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見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的原因) 二、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觀點 《留侯論》是一篇史論,屬于議論文。本文集中論述了張良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貫穿全篇。但作者的立論,是建立在駁論的前提和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對于張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經(jīng)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書《太公兵法》。按照目前流行的說法,在文本之中存在著一場圍繞張良成功原因的對話——蘇軾與前人的對話。在補充《留侯世家》的記載之前,應該讓學生首先接觸文本,跟文本對話,通過推理與想象,了解張良成功原因的兩種不同的觀點。 討論:本文蘊含著關于張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觀點,你能根據(jù)文中有關語句來談談嗎? 明確:作者認為張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認為張良成功在于他讀得到了一本神奇的書。 ,三、比較閱讀,了解治學精神 在前面比較不同觀點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了解蘇軾文章立意的新穎性,可以通過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關文字提供給學生。引用如下: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绷家蚬种?,跪曰:“諾?!蔽迦掌矫?,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曰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蔽迦?,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討論:《留侯世家》和《留侯論》二文,除了對于張良成功原因的說法不同之外,還有哪些不同點? 明確:圯上老人為誰?前者認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黃石,他能預見到張良“后十年興”;而后者認為是秦之世出而試之的隱君子。老人來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認為是為了授書,這樣張良“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來“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認為是為了“深折”少年張良,教他“能忍”。 歸納:剛才討論出來的兩個不同點,加上前面觀點的不同點,這三個不同點在蘇軾的文章里都有體現(xiàn)。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北疚氖且黄氛?,實際上也是一篇讀書筆記。作者認真讀書,卻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懷疑,一翻舊案,自抒新見,這樣治學精神和思維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四、梳理材料,歸納對比特點 提問:剛才發(fā)生在張良身上的這件事,根據(jù)課本第2段開頭的一句話,我們可以用最簡潔的字眼來概括它,這就是“受”,即受兵書。那么,除此之外,本文還寫了張良的幾件事?你能用文中現(xiàn)成的詞語加以概括嗎? 明確: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這“一擊”用課本的注釋來說,就是指“張良曾與力士用鐵錘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一事,這樣可用“擊秦帝”三字來概括。還有一件事是“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時“子房教之”,這可用“教高祖”三字來概括。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本文共寫了有關張良的這樣三件事:擊秦帝、受兵書、教高祖。 提問:這三件事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明確:都圍繞“忍”字,分別是不忍、能忍、用忍。它們分別是從反面、正面、正面來論證“忍”的,通過正反對比,觀點顯得鮮明、有說服力。 提問:本文還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確:還提到伊尹、太公,荊軻、聶政,鄭伯、勾踐,項羽、劉邦。 提問:他們又是分別從什么角度來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伊尹、太公是從正面,荊軻、聶政是從反面,鄭伯、勾踐是從正面,項羽是從反面,劉邦既是從正面又是從反面(因為劉邦有能“忍”之時,也有不能“忍”之時,而需張良教之)。由此可知,本文在論證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正反對比。 五、解讀題目,學習史論寫法 提問:本文題目是否可以換成“忍論”或“論忍”? 明確:不能,因為本文屬于史論,是由史書上有關張良的荒謬說法引發(fā)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張良的事例。“留侯論”這一題目表明了本文論述的主要對象。這說明,史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寫作時應該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提問:如果以“忍論”或“論忍”為題,最好怎么處理張良的事例? 明確:對張良的理性分析少一點,對前人關于張良奇遇的荒謬說法不提或盡量少提,對張良的三件事進行集中論述。 六、適當遷移,進行思維訓練三槐居語文論壇! 1、蘇軾的觀點,是針對前人對張良成功的荒謬說法而樹立的,自有其合理之處,可是一旦離開了這種針對性,去泛泛而談“忍小忿而就大謀”,無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為當忍則忍,不當忍則不能忍。 討論:是不是一切情況下都要“忍”? 明確:假如是敵我之間,假如是邪惡與正義之間的交戰(zhàn),假如問題已涉及到人格、國格、民族尊嚴,假如一位國家一級飛行員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之下遭禽獸蹂躪,假如某位惡霸已然仗勢凌法、為霸一方,假如敵寇的鐵蹄已然踏上母親的國土……假如這個時候,你還是一味地隱忍,一味地退讓,那可就無異于犯罪了。真若如此,天理何在?正義何在?因此,當忍之時自當謙忍退讓;不當忍時,自當拍案而起,挺身而出!這就是“忍”之辯證法。 2、《留侯論》為蘇軾著名的翻案文章,內(nèi)容創(chuàng)新是其特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一些“想當然”的共識,但我們不見得同意的事情?比如植物會“向光”生長,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植物“怕光”,故兩邊生長速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長情況。又如“沉默是金”、“謙受益、滿招損”是否為必然的結論?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教學目標: ???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的思想感情。 ??? 2.學習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運用曲筆來表達思想的寫作方法。 ??? 3.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 1.理解作者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的思想感情。 ??? 2.學習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運用曲筆來表達思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 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討論與自學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 柳宗元,字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他出生于安史之亂平定后的第二十個年頭。這個時期屬中唐。生于安史之亂后唐帝國已經(jīng)是一蹶不振,除了社會經(jīng)濟因長年動亂已大傷元氣外,中唐時期僅就直接威脅上層統(tǒng)治的政治問題而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藩鎮(zhèn)割據(jù),二是宦官擅權。他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集團,銳意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重獲起用回長安,因為劉禹錫的一首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又被貶謫,改任柳州刺史,最終客死柳州。 二、導入 ??? 有許多的作家在寫文章的時候,都喜歡用不尋常的寫法來取得不尋常的效果。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奇怪的文章,它就是那種給人不一樣感覺的文章看標題,可知王參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僅不慰問反而恭賀他?也許有同學會覺得很奇怪甚至不解,覺得他做人不厚道,不過我們不要讓感情影響了我們的正確認知,一起研讀這篇文章 三、課文研討 1、朗讀第一段, 思考問題:獲悉王參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動是什么? ①作者的心理活動:駭?? 疑??? 喜 2、自讀第二段. 根據(jù)'駭、疑、喜'三個字,找到關鍵句,劃分層次。 齊讀第一層。 ①作者驚駭?shù)脑蚴鞘裁矗? 明確:突然而至,滫瀡不給。 駭是聽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應。 ? 齊讀第二層 ①提問:'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驅⒋笥袨檠?,乃始厄困震悸......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這幾句話體現(xiàn)出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文章在思想上與之對應?有沒有寓言說明這個哲理?有沒有實例證明這個觀點? 明確:《孟子二章》,'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塞翁失馬》 《太史公自序》 ②作者為什么用了一個'疑'? 明確: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懷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見杰出的文學家首先必須是思想者。柳宗元命運多舛,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運,詩《江雪》,藏頭詩,千萬孤獨。但是時間總能證明思想者的價值。我們后人總能隔著時間的河流與先賢對話,他們永遠活在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 ?? 齊讀第三層 ①提問:作者大喜而賀的原因是什么,'喜'從何來?他的觀點能成立嗎? 明確:天火滌蕩,顯白不污。'天火滌蕩'掉什么?財產(chǎn)、嫌疑。究竟是什么'顯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廬,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賀的其實并不是王參元家失火,而是祝賀王參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華,他的'賀'就是'吊',是對王參元的寬慰和祝福,觀點能夠成立。 王參元能否因此而得以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你認為他的命運會因此改變嗎? ??? 當時社會的積弊叢生。小人當?shù)?、積毀銷骨,連柳宗元這樣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監(jiān)察御史之后說話也無濟于事;貪贓枉法,賄賂公行,猜忌橫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廉名之士不敢稱善'可見輿論環(huán)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嘆;君主不賢明,社會黑暗。 官場口訣:一筆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圍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詩,八套清曲,九品頭銜,十分和氣。 ??? 柳宗元不可能意識到這是制度的問題,他以為妨礙王參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 如今一把天火終于燒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為之而大喜,怎能不為此而恭賀王參元?最后一段作者進一步闡述自己'吊以賀'的理由。 朗讀最后一段, 作者是怎樣勉勵王參元的? 明確:勉勵王參元做一個'安貧樂道'的人。 《答司馬諫議書》 教學目的: 1、領略《答司馬諫議書》簡明扼要,鏗鏘有力的詞語的運用 2、學習教學設計>文章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結構。 教學重難點: 1、領略《答司馬諫議書》簡明扼要,鏗鏘有力的詞語的運用。 【教學步驟】 一、生字識記 聒(guō):聲音嘈雜,使人厭煩。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書> (1)顧慮,憂慮。如:不恤人言。 (2)憐憫。如:體恤。 (3)救濟。如:撫恤。 胥(xū): (1)<書>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書〉齊、皆。如:萬事胥備。 度(duó):<書>難測;估計。如:揣度。另讀(dù): (1)計量長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極度。 (3)章程;行為準則。如:法度。 (4)人的氣質或姿態(tài)。如:風度。 (5)計劃,主張。 (6)過(指時間)。如:虛度光陰。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狀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義。 晤(wù):見面。如:會晤。 二、詞語識記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賜教。 竊:謙詞,私下,代“我”。 操:持。 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強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里指多話。 略:簡略。 上報:回信。 重念:又想到。 視遇:對待。 厚:優(yōu)厚。 反復:書信反來。 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見?。涸徫摇? 名實:名義和實際。 人主:皇帝。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 生事:生事擾民。 征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 拒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舉:推行。 辟:排除,駁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來。 習于茍且:習慣于得過且過。 恤:考慮。 洶洶:波濤聲。這里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計劃,主張。 度(duó):考慮。 膏澤:給以好處。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領教。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qū)區(qū):情意誠摯。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 三、古文今譯 (原文)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譯文)我的陳述:昨天承蒙來信賜教。我私下認為與您交好已經(jīng)很久了,可是議論事情每每意見不合,是因為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雖然想強作解說,可想到終究一定不會得到諒解,所以想約略寫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樁地替自己辯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中不應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說明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許會原諒我。 原來讀書人要爭的,主要是名義和實際是不是相符的問題。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現(xiàn)在您所拿來指教我的,認為是侵犯職權、生事擾民、搜刮錢財、拒絕進諫,致使天下人怨恨咒罵。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討論法令制度,進行修訂,把它交給主管官員去執(zhí)行,算不得是侵犯職權;推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令來興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國家理財,算不上是搜刮錢財;駁斥謬論,批駁奸佞,不是什么拒絕進諫。至于怨恨咒罵這么多,這本來是我預先知道會這樣。 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了。大小官員大多把不關心考慮國家大事、附和世俗、討好眾人當作上策?;噬舷敫淖冞@種情況,而我不估量政敵的多少,想出力協(xié)助皇上對抗他們,那么他們怎么會不聲勢洶洶?當年盤庚遷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員罷了。盤庚不因為人們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紤]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動,這樣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責備我在職的時間很久,不能幫助皇上有大的作為,來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認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xiàn)在應當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陳規(guī)舊法罷了,(這)就不是我所敢于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和您)見面,(我對您)不由得從內(nèi)心仰慕到了極點。 四、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 1. 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該段以犀利的筆鋒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睘橄挛牡摹罢碧峁┩评砬疤帷=又鴮娂咏o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為……”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顯示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 2. 第3段作何理解? 該段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指出當前現(xiàn)狀,并強調(diào)皇上要改變此情況,而自己不顧眾人反對,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問句,增加結論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層用盤庚遷都的事實,來論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確性,增強說服力。第三層由兩個假設句構成,內(nèi)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 五、整體把握、板書教學設計>設計 (一)板書教學設計>設計 ?。?)結構圖: ┏ 一、交代寫信的緣由 ┓ 答司馬諫議書┫ 二、駁斥謬論 ┣ 針鋒相對 ┃ 三、分析原因 ┃ 態(tài)度堅決 ┗ 四、書信常規(guī)的結 ┛ (二)寫作特點 1、詞語運用:簡明扼要,鏗鏘有力。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說道:“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弊掷镄虚g透露出一種堅持自己的信心。 2、中心表達: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guī)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tài)度。 3、寫作借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這是同學們需借鑒的 上樞密韓太尉書 教學目標: 1、理解作文順養(yǎng)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體會文章跨越時空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關于把聯(lián)想交織于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文”、“氣”及其兩者的關系;學習作者步步推進的議論方法,學習議論和抒懷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此文為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xiàn)出自己對巨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于此。 作業(yè)布置:完成課課練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 蘇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簡介樞密韓太尉: 樞密韓太尉指韓琦。韓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寶元三年1040任陜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為樞密副使。后自請為揚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間重入政府,擢升為樞密使、宰相,主持全國軍政,歷任三朝。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司馬光等同為保守派道首領。封魏國公,蓍有<<安陽集>>。 教讀新課: 1、解決重點詞句 (1)、轍生好為文。生:生性。???轍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氣可以養(yǎng)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 (4)、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居家:??[鄰里鄉(xiāng)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五百家為鄉(xiāng)。 一詞多義 (6)、雖無所不讀。雖 雖然????雖多而何為?雖,即使。 (7)、故決然舍去然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然,連詞?但是。 (8)、 古今詞義 黨 古義:古五百家為黨?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 今義:政黨、集團 向 古義:從前?向之來 今義:朝向 嘗 古義:曾經(jīng)?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 今義: 游 古義:交往?其居家所與游者 今義:游泳 虛詞 介詞?憑?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連詞?來?聞一言以自壯 連詞?而?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倒裝句: 【未之見】動賓倒裝句。未見之。沒有見到您。 2、課文內(nèi)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么,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并歸納: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認為不培養(yǎng)自己的氣質、修養(yǎng),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yǎng)又是靠學習、培養(yǎng)而獲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話為道理論據(jù)來證明,然后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jù)來證明。孟子通過內(nèi)修養(yǎng),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為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為死守經(jīng)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養(yǎng)氣。 ????(2)、第二段作者為什么“決然舍去”?? ????討論并歸納: ????所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 ????所見者: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 ????(3).作者“決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yǎng)其浩然之氣?!? (4).作者“決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于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于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5).提問: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么‘Z 討論并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贊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 四、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fā)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xiāng)壯游天下的所見,并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 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讒,不愧為大家手筆。 豐 樂 亭 記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樂不忘憂的思想感情。 ??? 3、把握文章緊扣“豐樂”兩字展開,線索清楚而又富于變化的結構。 ??? 4、鑒賞文章把敘事、描寫和議論、抒情熔為一爐,涉筆成趣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樂不忘憂的思想感情。 ??? 3、把握文章緊扣“豐樂”兩字展開,線索清楚而又富于變化的結構。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居安思危,樂不忘憂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自學與討論 教學過程; 一、介紹歷史背景導入課文: ??? 慶歷五年(1045)春,執(zhí)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相繼罷去,他們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舊勢力阻撓破壞,一年多即告失敗。歐陽修時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上《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極力為四人辯誣,于是觸怒了新政的反對派,被貶知滁州。在當?shù)刈髡邲]有走向頹廢,而是奮發(fā)有為,使當?shù)氐纳a(chǎn)得到了發(fā)展,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受到他們的愛戴。在那里,歐陽修又先后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心中的憤郁和不平,間接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一、分析課文: 1、第一節(jié)介紹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務和豐樂亭的環(huán)境。 討論:“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和我們學習過的《岳陽樓記》的開頭有什么相似之處?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務,待到第二年,豐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氣,句中“明年”“始”足以顯現(xiàn)歐陽公之勤于政務。雖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樣的甘甜可口,他也無暇顧及享受。同時,這句看似不經(jīng)意的話里恐怕也包含了苦盡甘來的意味吧。和《岳陽樓記》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相似。 討論:豐樂亭周圍的環(huán)境怎么樣? 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環(huán)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曠神怡,讓人流連忘返。 討論:作者疏導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賞泉體現(xiàn)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記》有相同之處嗎? 都體現(xiàn)了與民同樂的思想,也是下文生發(fā)議論的基礎。 2、第二段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介紹了幾個歷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紹歷史事情在文章的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1)介紹了兩個時代的歷史事件:先敘述了五代時期的情況,據(jù)史書記載,后周顯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趙匡J亂襲滁州清流關,敗南唐兵馬15萬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東門之外擒獲皇甫暉、姚鳳。緊接著,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紛爭的混亂局面。史載唐廣明元年(880),王仙芝、黃巢的農(nóng)民起義軍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這里插入兩處敘述,其目的是為了與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對比,襯托如今生活平靜富足。結合下文來看,這是一個伏筆,為下文的議論作好準備。 3、第三段介紹了滁州現(xiàn)今的情況。 由于滁州處于江淮之間,地方偏僻,來此的“舟車商賈、四方賓客”極少;當?shù)匕傩諠M足于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樂生送死”。讓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經(jīng)歷或了解戰(zhàn)爭的“故老皆無在者”“百年之間……而遺老盡矣”。人們遠離戰(zhàn)火有百年之久,已經(jīng)淡忘了戰(zhàn)火的洗劫,戰(zhàn)亂的痛苦,“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了。作者在簡要介紹了目前狀況之后,筆鋒一轉,用“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喚起讀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樣獲得的。作者將功勞歸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功德”,顯得很冠冕,實際在言語之問隱約透出一種憂患意識。 4、第四段是文章的重點。 (1)文章中的動詞用的很傳神舉例說明: 句中的“仰”“俯”,不僅交代了觀賞風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觀賞對象的遠近,“望”“聽”則準確地描寫了觀賞時的動作,這番描寫透著一份悠閑;“掇”字生動地描寫了對眼前綻放的鮮花的憐愛之情,“蔭”字則流露了休憩之時的愜意的情趣。這兩句話用詞準確傳神,顯現(xiàn)了歐陽修駕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蔭喬木指夏,風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葉落,山勢蠅-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選讀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hcyjhs8.com/p-158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