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樓煤礦1.5Mta新井設計【含CAD圖紙+文檔】
張雙樓煤礦1.5Mta新井設計【含CAD圖紙+文檔】,含CAD圖紙+文檔,張雙樓,煤礦,mta,設計,cad,圖紙,文檔
專題 關鍵層對采動應力影響的研究
——不同關鍵層位置與厚度對采動應力演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摘要:根據(jù)工作面實際情況,運用udec軟件建立工作面開采數(shù)值模擬模型,研究了不同關鍵層位置與厚度對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與采空區(qū)后方垂直應力演化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數(shù)值模擬得出關鍵層的影響與理論計算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關鍵層與煤層垂距越大,工作面超前應力峰值與應力集中系數(shù)的增加越平緩;關鍵層厚度越大,工作面超前應力峰值與應力集中系數(shù)的增加越劇烈,可為采場巖層控制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關鍵層位置;關鍵層厚度;應力演化;數(shù)值模擬
目前關于采場超前支承壓力的研究,國內(nèi)外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研究方法,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開采后的上覆巖層所形成的結(jié)構(gòu),由“煤壁-已冒落的矸石”支撐體系來支撐,只是在下位巖層中才可能由“煤壁-工作面支架-采空區(qū)已冒落矸石”支撐體系支撐。又由于上覆巖層的結(jié)構(gòu)大部分是半拱式的結(jié)構(gòu),因此煤壁一端幾乎支承著回采工作面空間上方懸露巖層(指由于離層而導致懸露)的大部分重量[1],工作面前方采場應力進行重新分布,形成“橫三區(qū)”( 卸壓區(qū)、
應力集中區(qū)和原始應力區(qū))[2]。由德國學者v.??撕蚏.舊特采爾特及蘇聯(lián)學者F·許普魯特提出的壓力拱理論,較好的解釋了工作面圍巖支承壓力的存在,較好的說明了工作面支架上的壓力遠小于上覆巖層重量的原因[3]。根據(jù) Winkler 假設,基礎的反力與地基的沉陷成正比。采場上覆巖層的撓曲下沉決定支承壓力的分布,利用帶狀載荷在半無限彈性體中傳播的彈性理論,便可求得復合關鍵層條件下工作面前方煤體支承壓力[4]。但以上研究大多是將上覆巖層簡化為均布載荷而進行的研究,還很少有學者對不同關鍵層條件下的采場超前及采空區(qū)后方的支承壓力及應力峰值位置進行系統(tǒng)研究。筆者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研究手段,對不同關鍵層位置及不同關鍵層厚度條件下的采場超前及采空區(qū)后方的支承壓力以及應力峰值位置進行了分析。
1.工作面概況
煤層厚度為3m,底板為軟巖,厚度為12m,關鍵層之下的煤層頂板為軟巖,上覆巖層總厚度為200m,煤體沿推進方向的長度為600m。
2.模型建立
對工作面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簡化,運用udec軟件進行模擬分析,模擬不同關鍵層位置與厚度條件下隨著工作面推進距離的增加,采空區(qū)后方垂直應力及工作面前方超前應力的演化情況。
模型概況:以煤體起始位置與煤層頂板的交點為坐標原點,推進方向為x軸正向,垂直向上指向地表為y軸正向。
關鍵層與煤層的間距以6倍、8倍、10倍、12倍、15倍煤層厚度(即18m、24m、30m、36m、45m)進行討論,此時關鍵層厚度為20m保持不變。關鍵層與煤層間距為6倍煤層厚度模型示意圖如圖2-1所示。
關鍵層厚度以4倍、6倍、8倍、10倍、12倍煤層厚度(即12m、18m、24m、30m、36m)進行討論,此時關鍵層與煤層間距為15m保持不變。關鍵層厚度為4倍煤層厚度模型示意圖如圖2-2所示。
圍巖物理力學性質(zhì)參照實際巖體力學特性和參數(shù)確定。節(jié)理特性考慮采動影響,圍巖本構(gòu)關系采用摩爾-庫侖模型。巖層的塊度依據(jù)巖層厚度和采動巖體特點進行劃分。模型中的力學參數(shù)性質(zhì)見表1與表2。
表1 塊體力學參數(shù)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