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特征(辭?!焚M密生斡辨誤)》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略論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特征(辭?!焚M密生斡辨誤)(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略論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特征(辭?!焚M密生斡辨誤)
論文關鍵詞:費密明清宗唐
論文摘要:費密,明清之際重要的遺民詩人,存詩三百余首,具有較高的成就。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前期以蜀中動亂生活為主要內容,中后期則以揚州、泰州遺民生活為中心,地域特征強烈;詩歌風格主要宗法初、盛唐詩人,尤其是杜甫詩歌;基于詩教觀念,費密詩歌在整體上表現出深厚和緩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價值。
費密(1625-1701),明清之際重要的學者與詩人。字此度,號燕峰,新繁(今屬四川)人,詩文集《燕峰集》有詩二十卷,現存詩集((燕峰詩鈔》有詩三百余首,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費密年
2、輕時曾在蜀中參加明軍,組織武裝對抗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失敗后流寓于揚州、泰州一帶,絕意仕進,以遺民身份著書立說。所交往者多為當時名士,如錢謙益、屈大均、冒辟疆、王士鎮(zhèn)、龔賢等,自己也漸至名動一方。但由于長期以來費密以儒名世,詩歌散佚較多,再加上詩集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方全面問世,是以學人大多關注他的儒學思想,而對他的詩歌未能全面涉獵。實際上,費密詩歌重視法度,追求氣格,有著明確的詩歌美學追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廣闊的生活,又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既能博學眾家,又能自成一體,情感真摯深厚,風格清疏雅健,長于五律,諸體皆工,在有清一代詩歌中,表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
一、濃重的地域特征
費密一生
3、足跡所至一十四省,筆下的詩歌大量表現各地的山水、人文景致。但與費密一生聯(lián)系最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至深的核心地域卻只有兩個:一是費密故鄉(xiāng)所在地蜀中地區(qū);二是費密流寓東南時的揚州、泰州地區(qū)。這兩個地區(qū)無論是對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與內容,還是對費密詩歌藝術風格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蜀詩情懷
蜀中生活在費密的內』L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費密雖而立之際便已離川,但蜀中故事卻影響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對于費密來說,蜀中地區(qū)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費密一生命運浮沉皆源于蜀中,遺民身份也始自蜀中,其家愁國恨凝結于此地;二是蜀中乃鄉(xiāng)園故地,鄉(xiāng)園之戀是每個人都固有的情感?!拔镉胁黄絼t鳴”,蜀中地區(qū)的生活使得
4、費密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放異彩,費密詩歌代表作《過朝天峽》《北征》等都是在蜀中背景之下完成。蜀中地區(qū)山水奇險獨特、人文景物豐富,這些都給了費密詩歌創(chuàng)作以巨大的影響:從主題上看,費詩較多歌詠蜀中山水并借以書懷,如《過朝天峽》《棧中》等,也借歌詠蜀中人文物事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如《過成都草堂寺》等;從風格來看,其慷慨闊大、旨意深遠的風格在蜀中業(yè)已初步定型。費密在出川以后直至流寓揚、泰生活的前半期,足跡遍布一十四省,筆下歌詠的山水、人文景物范圍更為廣大,直接反映蜀中景物、人事的詩歌已不多見,但究其主體風格卻仍屬于蜀中時期詩歌風格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同時,費密詩中的思鄉(xiāng)主題占據著很大的比重,而且,隨著詩人的年紀越大,
5、離家越久,思鄉(xiāng)的情感就越為深厚,思鄉(xiāng)主題貫穿了費密大半創(chuàng)作生涯。這些都給費密的詩歌打上了深重的蜀中印記,即使費密的大半生是在東南一帶度過,但在地域上來講,眾多學者都認同他為蜀中詩人,費密年輕時即被冠以“西南三子”之名,《清國史館儒林傳》稱“至今談蜀詩者,推費氏為太宗”a},孫桐生則評之曰:“吾蜀詩人,自楊升庵先生后,古文凌替,得費氏父子起而振之。其詩以漢魏為宗,遂為西蜀名家?!?
(二)東南遺風
費密出川后流寓東南,身世浮沉不定,總體上以揚州、泰州為中心,生活了四十余年。清初,揚、泰一帶為明末遺民集中地之一,遺民氛圍濃厚,遺民詩人群體性詩歌風格特征較為明顯。費密作為遺民詩人,參與了較
6、多遺民之間有影響的文學活動,如王士鎮(zhèn)紅橋修契、孔尚任揚州匯聚遺賢;冒辟疆水繪園詩會等。身處這樣的大之中,其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揚、泰之間地域詩風總體特征的影響較大:首先,“揚泰遺民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中將目光投向現實,關注現實人生,言苦之作極多?;蚴阕约褐嗳松蜓杂雅笾鄾r,或道民生之疾苦,大都真實而具體。;i,}費密詩歌的主流基調是以真情實感抒發(fā)自己的人生境遇之苦,與這一特征正相符合;其次,在詩學取向上,清初泰州遺民詩人多以杜甫為取法對象。明清易代之際,東南一帶對清的反抗情緒最為強烈,人清后東南遺民情懷最為壓抑和悲憤,詩人群體效杜陵詩風的特征尤為明顯。費密在出蜀時詩作便漸至成熟,詩歌講求法度與字句的錘
7、煉,表現出學杜傾向。人揚以后,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這種大氛圍的影響而變得更加明顯,費密五言律詩宗杜特征最為明顯,王士鎮(zhèn)在揚州盛贊的《過朝天峽》“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之句,便有強烈的杜詩風格;再次,東南一帶的反抗在清初較為強烈,這一區(qū)域所面臨的環(huán)境極為冷酷。人清以后,遺民們不愿與清廷合作,有意識地追求孤高冷峻的人格,加之遺民的身世際遇大都以凄涼哀傷為主,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群體性的“嚴冷”風格。費詩主體風格與之大同小異,表現出“清冷”特色;最后,揚、泰地區(qū)的遺民詩風還普遍具有隱逸的的特征。明遺民大多不與清廷合作,但又礙于嚴密的文網與冷酷的政治環(huán)境,既不能積極投身反抗,又不得奮筆疾書、直抒胸臆,還要保全自己的人格與氣節(jié),最終的選擇幾乎只有歸隱一途。揚、泰地區(qū)人丁茂密,有水無山,隱遁山林不大可行,詩人大多隱遁鄉(xiāng)野之間。由于精神氣節(jié)的相通,田園生活的相近,陶淵明式隱逸詩風便得以大行其市。費密身晚年幽居野田,以詩書自娛,生平創(chuàng)作有大量的田園詩,以述幽隱之志,與這一特征完全相合。[1]